仙人充满智慧的眼睛里,有着深深的哀伤,他泣不成声地说:「太子倘若舍离王位出家修行,必定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可惜我已经是风烛残年,寿命将尽,恐怕来不及亲自看到太子成佛,也听闻不到他的教法了。」
贫穷会磨链一个人的意志、耐力和惭愧心,无羞耻心的恶人,会为了追求物欲而造作种种恶业。你能够以惭愧心约束自己,转化自己的贪念,让自己不违家法,不致误入歧途。这是贤者的作为,也承袭了你父亲的良善品德。
目犍连尊者待诸天离去,便起立整衣禀白:「弟子代阎浮提四众弟子稽首礼敬世尊,并带来慇切的问候和思慕──人间四众弟子无有神力得至天上礼敬闻法,而彼天众有大德力下至阎浮提,唯愿世尊慈愍,早日重返阎浮提。」
尊者见魔王善根萌芽,敬信心已生,不复骄慢,于是开示:「如今您知惭知愧,敬信于佛,由此善心不复堕三涂恶道。」魔王闻言生大欢喜,说云:「我由尊者生敬信心,今当皈依佛门,从此清净三业,护法护教。」
一日,阿育王于佛陀成道的菩提树前受持八关斋戒,并准备种种宝盖、幢幡、上好饮食……,欲供养佛陀的成道弟子。三十万比丘来此集会,其中有十万是阿罗汉,二十万是学人及凡夫比丘,然而上座的位置却没有人坐。
商那和修尊者回答:「我没有俸禄与人,只有真正具足信心出家者,才能与我相随为伴。」毱多长者听此便回答说:「尊者!我是个为世俗所绊的世间人,不能随您出家,将来我若有子嗣,一定将我的孩子供养三宝,出家修行。」
有一位梵志名叫须跋陀罗,年纪朽迈,已有一百二十岁。国内诸多力士皆对他恭敬及供养,并且赞叹他是阿罗汉。当须跋陀罗听到佛将于今夜入涅槃,心想:「我对修行之理尚有一些疑惑,唯有瞿昙才能为我解惑。」便前往娑罗林。
比丘应当如此了知,若在修习各种方便法门时,心无懈怠,使能获得正法,内心得到寂静、止息和安乐,行持淳净且一心专注,能远离喜爱的境界,并且随顺正道修行,便能说:「我已经远离五欲而得到解脱。」
佛告大王:「当时那个好嫉妒的猕猴王,就是现在的富兰迦叶,五百猕猴是其五百弟子;另一猕猴王,即是我。富兰迦叶前世心怀嫉妒,被其罪所牵引而自投聚沫,令五百猕猴也随其身亡。现在,他们又因诽谤之罪,全部投入江河,罪业使然,累劫无限。」
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大众无始劫来轮转生死,所流的血超过恒河水及四大海水。因为你们从过去无始劫来,或曾投生象中,被断截耳、鼻、头、尾、四肢,血流无量……无始劫来,或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身坏命终,其血流亦复无量。」
佛住世弘法时,有一位住在弥絺罗国中的婆罗门妇女名叫婆私咤,因为第六个孩子刚刚丧命的缘故,悲伤过度而神志昏乱,在路上无法自主地裸形狂奔。她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佛陀正在说法的庵婆罗园。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明文规定:「所有老人得一律离开家庭,流放到偏远的地方,让他们自生自灭。」当时有位大臣非常孝顺,不忍心赶走年迈的父亲,便在家中挖了地窖,布置成密室,将其安置在那里,继续尽孝养之责。
贫穷老者长跪合掌说:「我只想知道如何能消除罪业,速得解脱,不再受苦,恳求世尊慈悲,以无上智慧为我解疑。」佛陀慈悲地开示:「人的生死因缘都是众缘和合,现在让我告诉你为什么今生有这样的果报。」
佛为二十亿耳开示:「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把自己绷得太紧,过度精进,心中起烦恼、生无明,就会退失菩提心;若太懈怠、太放逸,就如同琴弦太松一般,也会退失菩提心。我们修行就如同弹琴一样,要合于中道。」
村长接着说:「老莫,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过失,不知道检讨反省, 反而起瞋心责怪别人,就好像喝醉的人失去理智、愈喝愈多一样。只有如此愚痴的人,才会一再地为隐藏自己的瞋心,不断地施暴于人!」
阿育王悲伤地询问身旁的大臣:「到底谁是当今之主?」大臣们回答:「国王,您是当今之主。」阿育王说:「我虽是国王,却不得自在。你们看!我手中的这半颗阿摩勒果,是我现在唯一拥有并可以作主的东西。」
佛陀慈悲地聆听,并且赞叹说:「诚如大王所言,世人如果放纵身口意,做诸恶事,真正受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为什么呢?若危害他人,虽然结下怨仇,却不一定马上会遭受报复、伤及自身的危险;但若起了恶心,就破坏了自心清净。」
一天夜里,有八位天人依序来到佛所。第一位天人,容貌端严,身上所散发的光芒达一里之远,并有十位天女随侍在旁。天人至心顶礼后,佛陀告诉他:「你因广修福德而生天上,享有种种五欲之乐,得安稳自在的果报。」
佛陀时代,有位长者的儿子年纪大约五、六岁,占相师为他看相后,发现他很有福德,只可惜寿命太短。长者听了十分忧心,便带着儿子到外道六师的住所,希望为儿子求寿,结果六道外师纷纷摇头叹气,表明无法满其心愿。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每个月的第八日,四大天王会派遣其使者至人间巡视,观察世人是否有孝顺父母、恭敬师长、慈爱众生、供养出家沙门、修行善法,或者行诸恶事,恼害他人者。
有一猎人趁着狮子迦罗毘熟睡之际,以毒箭射之。迦罗毘惊醒后,本欲杀害猎人,但见其身着袈裟,便自思惟:「此人不久当得解脱,远离种种苦患,因为袈裟是三世贤圣的标志,我若加害于他,如同以恶心加害三世诸贤圣人。」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五百人住在崛山里,经常抢劫过路的人,做种种恶事。当时佛陀以神通力化作一人,不仅自身及所骑之象以七宝装饰,而且身着铠甲,手持弓箭与短矛,就这样独入险道,往崛山而去。
一天,一位比丘来到阿难尊者的住处,徐徐道出心中的疑惑:「听说,佛陀公开惩诫提婆达多离开僧团,不得与我们共住、共修,还说他会受业报罪苦一大劫,无可救拔!尊者,这个消息是真的吗?」阿难颔首默然。
国王向佛陀至诚忏悔过去种种恶行,并说道:「其实这一切并非我的本意,而是受提婆达多所教唆。」佛陀回答:「我知道,提婆达多不只这一世想加害于我,过去累世亦是如此,我皆以慈悲力化除种种厄难。」
迦旃延比丘尼发愿,愿将身口意三业所有行持,毫无迟疑地落实修行,观照自心,毫不贪恋世间生灭的福报,以求究竟解脱。若见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贤士,如同见佛陀一般,尽当欢喜供养。
琉璃王听了恼羞成怒,传唤狱卒将所有释女的耳鼻割下来、手足截断,并载至冢间丢弃。释女们个个悲号痛切,命若悬丝。幸有一位释女告诉大众:「我曾听佛说:『若人在急难当中,能发一念至诚之心,专注念佛,则能随心满愿,获得安稳。』」
佛陀询问优楼频螺迦叶:「你曾长期修习事火法门,现在是什么因缘让你决定舍离?」优楼频螺迦叶回答:「我过去修习事火法门时,仍然贪爱美味,无法放下五欲之乐,这些都是让身心不得自在的秽垢,所以我决定舍离事火法门。」
佛陀为其开示:「若能如此,不着此岸、不着彼岸,远离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持戒清净,虔修梵行,最后一定可以流入涅槃大海。」比丘听闻开示后欢喜离去,择一静处,精进思惟,即证阿罗汉果,远离生死轮回之流。
在长者的诚心祈求下,感动了天神,长者妇不久即怀孕,生下一位端正庄严、世所希有的男孩。长者请来几位相师为子占相吉凶,相师们观察之后,知道这个孩子是有德之人,于是为其取名为「檀弥离」。
婆罗门即反省自问:「过去世中曾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自己却不曾跟随诸佛修行,错失如此多世因缘,未来即便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亦不可能兴起亲近修行之心,所以应当珍惜当下跟随佛陀修行的因缘才是啊!」
佛陀开示大众:「过去的猎人即是今日的优波斯比丘,虽然已证得阿罗汉果,但因过去世曾造作种种恶业,所以仍要受毒虫螫叮而丧命;又因一念忏悔心,发愿来世可以值遇圣者,得神通力,所以今世得遇佛陀而证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