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沙咤卢,用淌着黏液的大口,回答:「你好大胆,竟敢从这里经过。你难道不知道这是我的地盘吗?」边说边张开像叉子一样的大手,做出拦截的动作。师子见状,退后一步,连忙举起弓箭,「咻──」的一声,快速猛利的箭,射向沙咤卢。
阿罗汉圣者看见大太太蓬头垢面、憔悴不堪,并试图用手遮掩,于是问大太太:「为何如此?」大太太告诉圣者:「我前后生了七个女儿,都非常黠慧可爱,却一个个死去。最后这个女儿,在要出嫁时也死了!实在令我愁忧悲恼,痛不欲生。」
在过去人寿一万岁的年代中,有一位国王名为十奢,十奢王有四位夫人,各育有一子;长子罗摩,勇敢而神武,并拥有一件无刚不摧的宝贝──扇罗,不论是什么物体,只要是有形状的或是能发出声音的,没有能抵挡其破坏的。
佛世时,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个儿子,取名阿保,父母请看相师为阿保看相,结果这孩子其貌不扬,无一相好,注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对无福的阿保毫不怜惜疼爱,但仍勉强将阿保抚养长大,到十二岁时,父母认为阿保可以独自谋生,而将阿保逐出家门,可怜无依的阿保有家归不得,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一户堆满稻草的人家里,一声响亮的啼声划破这万籁俱寂的长夜。「哇!哇……!」一个新生的男孩降临人世。可惜,这是一个家徒四壁,一无所有的贫穷人家,新生的男孩未曾添加这个家庭任何喜悦。
佛陀住世时,舍卫城中住着一位赤贫如洗的佛弟子,名叫须赖。他虽然贫穷潦倒,却十分深信佛陀所开示的教理,因此丝毫不把贫苦放在心上,日日寡欲知足,修持梵行,并且时常到僧团当中聆听教义,恭敬地供养礼拜佛陀。
久远以前,有一只与众不同的水牛王,它有着庄重的姿态,禀性仁慈善良,富于同情心,品高德重,因此有很多水牛,都纷纷前来归附。一日,水牛王与它的眷属来到一条河边,在这地方有青翠的草可食用,并且地方宽广,能有足够的空间让它们行走,因此便在此安住下来。
有一位大臣犯了过失,国王因此严厉地对他说:「如果你能牵一只没有脂肪的肥羊来,就不治你的罪,如果办不到,就要定你的罪。」聪明的大臣找了一头大羊,每天喂它吃草和谷物,用心的饲养。同时每天也牵三匹狼来惊吓它,使其惊慌恐怖。
过去佛住世时,有一比丘发心远离尘嚣,来到邻近河边僻静的森林,独自一人于树下静坐,心中满怀希求能在道业有所成就。不过这位比丘,身虽处于僻静的林中,过着寂静的生活,外表看似无求,但心中的欲望总是蠢蠢欲动……
过去,有一对兄弟,家财万贯,可惜父母双亡,兄弟俩无所依仰,相依为命。然而,虽是兄弟,志趣各异。哥哥喜欢修道听法,而弟弟则坚守家业,喜欢经营世间的官爵俸禄。在他们居家附近,有一间鸡鸣精舍,哥哥专爱去精舍学习佛法。弟弟看哥哥不乐衷经商理财,结交权贵,只知去精舍亲近沙门,心中很不高兴。
从前有一个叫做伊利沙的人,拥有万贯家财,富可敌国。但是他的个性却生来悭吝苛刻,自己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烂衣服,紧紧的守着财富不放。伊利沙的隔壁住了一位老公公,虽然他的家产没有伊利沙那么富有,但是几乎每天都迎宾宴客、大鱼大肉的过日子,总是有往来不断的人潮在他家中出入。
佛陀的侍者阿难一日持钵行乞,看见一位女子在水边取水,阿难慈悲为了让这位女众有种福田的因缘,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见阿难相好庄严,遂生爱慕之心,回家告诉母亲:「刚才在水边,遇见一位名叫阿难的修行人。母亲,我见他长相极为庄严,决定今生非阿难不嫁,您一定要帮我。」
罗阅只国的一富商家,生有二子。弟弟长大后与哥哥共同经营家中事业。哥哥喜欢上一长者家的女儿,但由于她年纪太小,虽然哥哥派人前去提亲,但长者并未答应。哥哥在失望之际,全心全意投入事业,多年远赴他国从商,与故乡没有只字片语的联络。
佛陀住世时,有一女子名为莲华,姿色端正,艳若桃李,因此王宫贵族无不趋迎亲近,为之流连倾心。但是莲华宿世善根深厚,对于这种急管繁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日子渐生厌离,因而决定跟随佛陀出家修行。
清晨,佛陀率领着五百僧侣,由舍卫城缓缓的往摩竭国迈进,一路上庄严的队伍,吸引了大批群众前往顶礼供养。乞食毕,佛陀与五百比丘僧于摩竭国界边缘的一片树林下歇息用斋。结斋后,佛陀上座为弟子们说明此次至摩竭国的因缘。
从小生长在皇宫的阿育王自出世以来,便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大小事情皆有侍臣奴婢为他用心打点,乃至于成年后登上王位建立孔雀王朝,带领军旅南征北讨,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各地之大小国王亦伏首称臣,方圆二十八万里内尽是阿育王的属地。
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年迈得子。对于这位独生子,婆罗门甚是爱怜,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心希望聪慧的儿子继承家业,光宗耀祖。可惜好景不常,这孩子在七岁时因病骤逝。老婆罗门伤心欲绝,连续数日都伏在孩子的尸身上痛哭……
佛陀时代,有一位名为毘舍离的妇人,不仅智慧出众且具贤德,又十分敬信佛法,常恭请佛陀及其弟子来家中供养。当时的国王──波斯匿王,非常赏识她的贤明与智慧,因此以兄妹之名相称。毘舍离生了三十二个儿子,个个相貌端正庄严、挺拔勇健,超绝群伦,所娶妻子皆是国中豪门贤俊的女儿,全国人因此对他们非常敬畏。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中有一长者,非常恭敬三宝,平日不仅广建塔寺,且常供养三宝。一日,长者突然生病,数日后便安详舍报,往生忉利天享受天福。其妻由于思念长者,每日忧愁苦恼,为排解相思之苦,决定承继长者生前的心愿,继续修建塔寺。
过去有一位优婆塞,持戒严谨,精进不懈。有一天,这位优婆塞生了重病,群医皆束手无策。眼见优婆塞已命若悬丝,他的妻子非常地悲恸,依依不舍地对优婆塞说:「我们夫妻多年,一向感情和睦,现在你被病苦折磨,命在旦夕,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你受苦,却无法为你分担,减轻痛苦。
过去有一摩天罗国,国王名叫日难,常自思惟︰「这个身体终有一天会毁坏,纵为一国之王,终究难逃无常生死的逼迫,王位又有何值得珍爱?」于是,放弃荣华富贵,独自一人到杳无人烟的山中修行,每天只吃一钵的食物,就这样独自居住在山林约三十年的时间。
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名叫罗阇,统领了六十个小国。罗阇王有三位太子,各在国中作小国王。有一大臣名罗侯罗,心生恶念,想杀害罗阇王及二位太子。罗阇王最小的儿子也在边疆作小国王,性情调顺善良,连天神都心存敬畏。
这天,坐在龙椅上的国王显得郁郁寡欢,一旁的弄臣见主子闷闷不乐,就唱道:「心中有何事,不如说来听。」国王回答:「其实也没啥大事,不过觉得每天上朝、退朝,这一成不变的日子令朕觉得有些无趣。」「生活既没趣,何不去狩猎?」弄臣边唱边跳,做出拉弓的姿势,嘻皮笑脸的模样,逗得国王哈哈大笑,「好好好……咱们就去打猎!」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住着一位深信佛法、精进用功的长者,这位长者每天一定到精舍听佛陀开示。长者的妻子看他天天都往外跑,心里面就产生疑惑,到底先生在做什么?为什么每天都出去?一出去总是在外滞留好一阵子才回来,难道是……
过去久远劫前,在一切度王佛弘化的时代,有两位比丘,一位是精进辩比丘,一位是德乐正比丘。那时,一切度王佛正在宣说无上甚深的佛法,法会上聚集的大众,上至诸天天人,下至大地一切众生,都前往聆听法要,会场充满了祥和与光明。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她对这唯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尽其所能的邀请各方名医来给她的儿子看病,但是……
有一位富家子迎娶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为妻,这位新嫁娘不仅是温柔可人,而且体贴、贤慧,小俩口相敬如宾,过着人人羡慕的日子。一天中午,年轻的富家子坐在餐桌前,望着美丽贤淑的妻子,一时兴起,想与爱妻小酌一番。妻子知道丈夫的心意以后,就亲自到酒窖去取酒。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代,舍卫国中有一户富豪人家,他们都是佛陀的在家弟子。这位富豪的女儿生得相貌庄严、端丽,最奇特的是,她一出生时身上就裹着一件雪白的柔细软毯,所以双亲特为她取名为「叔离」。
在佛陀住世的那个时代,舍卫大城中有一位贱民,名叫「尼提」,因为种姓卑贱,只能为人做除粪的工作以养活自己。这一天,佛陀在只洹精舍中,观察到除粪人尼提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带着阿难进城,要来度化尼提。
刘宋文帝元嘉十二年(西元435年),梵僧求那跋陀罗法师经由海路到达广州,曾于制旨寺创建戒坛,并且立碑预言:「以后将有一位肉身菩萨于这个戒坛受具足戒。」到了梁朝天监元年(西元502年),梵僧智药三藏法师从天竺国带来一棵菩提树,栽种于这个戒坛旁边,并且也预言……
玄奘大师幼年时就聪慧好学,而且家学渊源,少年出家后更是勤奋用功,十三岁就能登座于大众前复讲经论。在博览各家宗论典籍时,发现各宗所说,彼此不一,于是与兄长长捷法师参访四方宿德耆腊,想要解开心中的疑惑。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行菩萨道时,曾经是一位商人,名叫贫窭,他经常在国与国之间做买卖。这一次,贫窭与一群好朋友们又乘船远至他国去做生意。在海上航行的途中,贫窭不时来到甲板,站在这里透气,当贫窭望向海洋时,忽然见到海中的大鱼追食着小鱼群,只见大鱼群快速的张开大嘴不断的吞食着……
过去,在印度,有一位具有怪癖的国王,常喜欢以人肉为食,但是又怕这个癖好泄漏出去而王位难保,所以经常命令他的厨子:「你们趁夜半时,悄悄的出去,抓些人来烹煮给我吃。但是,要注意,不要泄漏行踪。」
悉达多太子经过六年的苦行,渐渐明白苦行并不能令自己解脱。执着身苦,意味着自己还不能忘却身体;以为身苦才是修行,这也是执着与分别;真正的道是应该超越苦乐两边、超越一切的,这念心不能超越一切,又如何解脱?
「慈悲的文殊菩萨,弟子迦罗越,恳请您现身加持,为弟子开大智慧。」迦罗越很想能有如文殊菩萨一般的大智慧,所以,只要一到佛寺,就在身戴璎珞、骑着狮子、拿着智慧宝剑的文殊菩萨像前至诚顶礼,一心祈求文殊菩萨现身,为他加持。
一天,波斯匿王带领士兵们,浩浩荡荡的前进,怒气腾腾的准备逮捕杀人魔王鸯掘魔罗。就在路经佛陀的只洹精舍,空中忽然传来天籁般的音声,袅袅回荡着整个山谷,所有的人、马刹那间都停止了动作,大家竮息聆听着这圣洁高雅的音声,再也无法移动半步。
一天,一向和风日丽的舍卫国,忽然阴风惨惨,乌云密布。几个时辰后,天空竟下起了血水,全国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当时,国王心中惶惶不安,赶紧召集群臣、占士询问原由。与会中有一位占卜师起身说道:『旧书上云,人蟒降生于世时,当地会下起血雨。由此推断今日新生的婴儿中,必定有人蟒!』
一日,只洹精舍的比丘们,如同往常要到城里托钵,由于未到中午时分,进城尚早,于是借坐外道的讲堂稍作休息。此时讲堂中的外道们正不停的互相争辩着,「我讲的才对,你哪懂得什么是法?」「你这么空洞无知!哪听得懂我这深奥的道理!」彼此舌枪唇战,互不相让,被中伤了,便回以更毒的狠话。
在佛陀时代,某日,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王在睡眠中,听见自己的左右两位侍卫官正在争论著,其中一位说:「我是依靠国王才得以活着」;另一位则说:「我没有依靠什么,完全是随着自己业力所牵引而活着」,国王听了这番对话后便沾沾自喜,骄傲地以为是自己的威德服人,准备赏赐那位依靠国王而活着的人。
波斯匿王是个贤明的国王,心地仁慈,爱护百姓,同时也是佛陀忠实的在家弟子。不仅笃信佛教、恭敬三宝、广修布施供养,还经常亲近佛陀,听经闻法,是当时佛教的大护法。波斯匿王有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善光。善光不仅长得十分庄严,身上自然散发出柔和的光明,且聪明柔顺、智慧过人,因此皇宫上下没有不喜欢她的,而波斯匿王夫妇更是对善光疼爱有加,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久远劫前,太平盛世的一位圣王,名叫虔阇尼婆梨,统领着八万四千个城邦的大国,国家康乐富足,百姓皆视他如再生慈父。国王心想自己虽拥有那么多权势和财富,心中却总是无法真正的平静快乐,如果能听闻佛法,就算付出倾国的代价也值得。于是宣召天下,寻觅能讲经说法的善知识。
久远劫前一位善根深厚的太子,名叫昙摩钳,他好乐善法,派人四处寻觅懂得佛法的善知识,却苦无所获。天帝释知道他的愿心,想试验他的发心是否坚固,于是化作凡人优塞来到王宫,表示能解佛法。太子得知立刻出迎,顶礼接足奉为上座。
在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输迦王,虽然,国王并没有真正契悟佛法的真理,但是对佛法不但具有相当的信心,而且发心非常广大。所以在一天当中,建造了八万座佛塔。国王不仅仅是建塔,每天还虔诚供养许多位法师,并恭请法师开示说法,如此日复一日,从未停止过。
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季,佛陀在舍卫国与出家弟子们依例安居办道,有一天佛陀举止安祥的走向法座,此时弟子们无不以恭敬期盼的心,准备聆听佛陀的慈悲教诲。佛陀低垂着慈眼,对弟子们说:「我今天将要到忉利天,利用结夏安居的因缘,为往生忉利天的母亲开示佛法,大众亦可跟随至忉利天闻法。」
久远劫以前,有一位婆罗门,住在深山峻岭中用功,精进修道,不犯诸恶,心中慈仁护念一切。有一天,婆罗门在寻找食物时发现一只刚刚生产完的老虎,瘦骨如柴,既没有力气去觅食;也没有办法产生乳汁来喂育幼虎,只好吃它刚生下的一只幼虎充饥,才能哺育其他幼虎。
从前在舍卫国中,有一个大富长者,他的仓库里堆满了无量的珍宝,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家业,于是他每天向天地诸神祈祷;不久,因为他的至诚,长者的太太终于怀孕,十月足胎,生了一个健康、庄严的男婴。
佛陀带领阿难及众多弟子周游列国时,一日,朝着一座城市前进。而那城主早已耳闻佛的事迹,并担心佛到城里后,所有的人民都皈依了佛,那将来自己就无法受人敬重了,想到这里,城主心理不免担忧,于是……
佛灭度一百年以后,有一位南瞻部洲的大导师,名叫优波鞠多。当时,有一位一百二十岁的比丘尼,在她年轻的时候,曾经见过世尊。优波鞠多尊者想要知道佛的容貌以及威仪,就想到了这位比丘尼可以帮助他解答疑惑。
从前在舍卫国有一位长者,他在只洹林处想找一块空地,建造房屋,用来广施供养。但须达长者已在林中遍盖屋舍,没有空余的地方。这位长者便在只洹大门里面,用干净的清水调制各种蜜糖和麦粉,作成粥浆,供给来来往往过路的行人……
从前有一户以屠杀羊只为业的人家,家中蓄养的羊将近上百头,事业可以算是全镇上数一数二的。夫妻俩到老年时才得一子,将他取名为「净儿」,他们对此儿自然是宠爱有加,希望孩子快快长大,能够赶快把家业托付给他。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非常欣乐佛法,于是两人都出家修行。哥哥精进勤修种种法门、持戒清净,不多久便证得阿罗汉;而弟弟生性聪明,广学多闻、精通三藏,所以,被当时的宰相礼请为国师,而且宰相拿出很多的钱财,请这三藏法师代为盖一座寺院。
对于提婆达多而言,名闻利养有着无比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在提婆达多的心中,对于佛陀未能将僧团交付给他统理这件事情,始终耿耿于怀。他并且顽强地认为:只要佛陀死了,他就有机会成为新佛,不但可以得到和佛陀一样的丰厚利养,还会受到众人的恭敬围绕。于是,提婆达多处心积虑地设计种种谋略来戕害佛陀。
佛陀住世的时代,有一位舍卫国长者的儿子跟随佛陀出家修行。这位比丘,平时只喜欢亲近村落与俗家的眷属们来往,他不喜欢读经,也无法适应僧团中的生活,使得同在一个僧团的比丘们为他感到非常地惋惜。
很久很久以前,在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成道证果的时候,有一世,名叫尚阇利,也是一位十分精进的修行者。他经常到森林里静坐,一坐就是好几天,不分昼夜地精进用功。特别的是,他有一头长发,为了方便用功,他便将头发像螺旋状般地盘绕在头顶上,村里的人,都尊称他是「螺髻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