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有德 国王顶礼旃陀罗

图/传谛










 
姓名:




Email:




单位:




心得:




   
 
 
 


印度昔有一阿越提国,国王名为因提拔摩,他的弟弟须利拔摩亟欲争夺王位,造成内斗,纷争不安。有一次,须利拔摩掷下绳网,套住了因提拔摩王的头,急速收网之际,因提拔摩惊慌恐怖,当下至诚发愿:“如果今天有幸逃脱,我一定启建一场佛教的无遮大法会,广行财、法二施,平等普度、利益无量众生。”发愿既毕,头上的网索刹那间松脱了,千钧一发逃过一劫的国王从此对佛法僧三宝深生敬信。

国王唤来大臣浮者延蜜多,交办无遮法会之事。大臣立即奉命施设无遮坛场,不数日,十方僧众、善信檀越悉来听经闻法、食用斋供,人人法喜充满。当大臣在坛前关照会场时,望见上座比丘钵中尚有一半斋食,便合掌持咒结斋祝愿,之后端着盛有余食的钵,独自起身离去。大臣十分纳闷,又不好开口质问。如此一连观察了三天,心中的疑虑愈来愈深,生起了种种猜想:“这位上座比丘行止必不清净!”

大臣将这件事禀告国王,国王反问他:“臣相,你对三宝很有信心吗?”大臣回答:“我一点儿都生不起信心!为什么呢?我见上座比丘每次都留下一半斋食,便起身离去,一定是拿了这些供养去给他的女人,这种行为怎能不教人心生怀疑呢?”

国王听到大臣这番话语,不由得用双手捂住耳朵,严重警告他:“千万别这么说,你不该任凭臆想揣测、论断他人。你的智慧有限,岂能分辨上座和尚真正的用心?如同佛陀所说:‘若妄自评论众生,必然自损福德。’你切莫再颠倒是非、胡言乱语了。”随即劝诫之:

“沙门释子修持戒定慧,由多闻产生觉悟的智慧,清净功德暧暧内藏,如灰覆火,恒常默默地修习觉观之智及清净戒行。世尊曾说:你未曾与他长时共住,怎能清楚他的修行如何呢?佛陀曾以庵罗果生熟难知,譬喻沙门之修行善恶难明,唯有佛能善分别──外熟内生、内熟外生、内外俱生、内外俱熟──四种沙门,因此你不应轻蔑任何沙门释子,从虚妄表相计度其修行。譬如岩层中蕴藏无价宝矿,尘土掩覆其上,谁能知晓?王卿,你不需再去坛场了,朕将亲自去查明真相。从现在起,我躬身去供养众僧,以免愚痴昧于因果之人,使疗身之良药,变成戕害自他之毒药。”

于是大王恭诣坛场,手舀饭食供养一切法师。只见上座又如大臣所说,留下余食便结斋回向,持钵即欲起身离去。国王立刻尾随其后,说道:“上座年事已高,请让弟子为您捧钵吧!”但是上座坚持不肯,国王继续紧跟着,几度开口索钵,一路到了旃陀罗村,长老还是不愿把钵交给国王。

但是上座感受到国王情真意挚,遂赞叹:“您身为一国之君,对三宝深具信心,真是难能可贵啊!您委身谦卑地欲为我执钵,虽拥有荣华富贵一切世福,却不骄傲、放逸;相较于一般国君为所欲为,往往骄纵、傲慢而遮蔽了双眼,造作许多恶业而招致堕落危患。可见大王勇健又有智慧,善解财施以除悭贪,观身无常如幻化、如阳焰,懂得求取坚固的功德法财,令一切善法皆能增长。如同您能调伏自心,以身作则,这就是最好的教化。希望您依循着圣贤所行之道,引领全国人民亦步亦趋共同实践。”接着又说:“今日我既接受大王的供养,大王又虚心请求为我执钵,事上、理上的供养皆已具足,不需再执意取钵了。”

然而国王听了,更加慇懃地恳求为上座持钵,长老心想:“大王今日为何一再要为我持钵呢?”当下入定观察,方知大王欲调伏大臣的缘故,因此欲藉由取钵一探真相。于是心想:“面对一切毁誉,我虽已不执着,但凡夫愚昧之人,欲动须弥山,于我生起不敬信,徒自减损福德。我今天就把钵交给他吧,以护念大王的心意。”

上座慈悲地把钵交给国王,国王小心翼翼地捧持着钵,如大象用鼻子掬取柔嫩的青莲花一般,跟随着上座比丘来到一户旃陀罗住处。上座请国王一起进屋里,国王却坚持站在门口,不肯踏进贱民的住处。此时屋内上座的老母亲,听到门外语声,便运用她已证得阿那含果的天眼通、宿命通,观见国王来此因缘,随即开口:“大王,您尽管进屋里来,别担心会玷污了您高贵的身分。”

老婆婆表明:“大王不须猜疑,此是首陀罗的住处,或是旃陀罗之家?我的长子已证得四果阿罗汉,第三子为初果须陀洹,我则为持净戒之优婆夷,已证得三果阿那含,得一切智。大王宜以戒行观照一个人清净与否,而非以出生之阶级及住处来评断人的高下。您何不入内,问取我有何道德呢?我于人间修行,成道前最后一生,生于贱民之家,欲使教化功德更加殊胜;犹如从沙石里能锻炼出真金,恶臭的伊兰木亦能生火,莲花生于淤泥而不染,可见看待一个人应观察他的道德修养,而非分别种族出身。无论是伊兰臭木与栴檀香木,用来燃火,皆能熟食,臭木与香木所成就的功用,并没有差别!”

国王听闻老妇人一番话语,惊叹:“此处竟有了悟佛法之大菩萨!佛陀以大悲心,平等教示旃陀罗契悟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真生命,每个人皆能因修持佛法而得到解脱,如是旃陀罗之人亦能演说妙法、作师子吼。”继而思惟:“如果从种姓来说,供养卑下之人则少有功德;若从供养清净有德之人来说,实不应分别其为旃陀罗阶级。”于是国王又说:

“应当供养有德之士,不应以出身种姓而生分别。譬如莲花虽生于淤泥,天人与阿修罗,皆恭敬地戴于头上。如果婆罗门犯了过错,所有的智者都会远离他;故知尊贵之人若造作恶业,能说他没有错失吗?其实,任谁都难脱其罪!相对地,有德行之旃陀罗,难道就不值得学习吗?实际上也有功德,这样的旃陀罗,我应该至心供养。像这样的旃陀罗,于山林中勤苦修行,有所契悟而转凡成圣,实非昔日的旃陀罗了!好比旃陀罗负责杀鹿,供国王食用;他们也负责造箭,供国王射猎之用……由此可见,我应该随顺佛陀慈悲平等之行,若旃陀罗修德有功,则应向他请益。”

语落,国王走进屋子里,长跪合掌后思索着:“我应该先礼敬长老的母亲吗?还是先礼佛好呢?……如来能教导旃陀罗解脱之正道、能开示一切众生究竟安稳之正道,所以我应该先至诚顶礼佛陀吧!”随即以偈赞佛:

“礼敬无上大医王!我今以学佛道故,恭敬礼拜卑贱阶级之人。如依止须弥山之乌鸦和鹿群,咸皆转为金色之身;我过去听闻此事,如今已亲证知:依止佛陀这座须弥大山,即使出生卑贱的种姓,亦皆明了平等无二的佛性最为可贵。如来成就一切种智如海无涯,若能净化这念心,则能度生死流、登涅槃岸。唯有佛陀能救世间苦,慈悲平等、无恶无着,视一切众生如亲友,普为揭示究竟的解脱之道,随其根机分别教导各种法门,不同于外道痴狂颠倒,执着于外相之种姓差别,不识心性本具呀!”

国王至诚顶礼之后,法喜赋归。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经.卷第八(五○)》


省思


古德云:“有实功德应当供养,智者宜应恭敬有德。”所谓“有德”者,实由戒行清净而来,并非出身尊贵或仪表堂堂能证明之。如庵罗果,有些外表看来虽似生涩,里面却是成熟甘美;人间行者亦复如是,于平易的行止中,默默地、踏实地反观自省、磨砺习气、努力护持道场,亦能以德香普薰十方。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心外求法即是邪,切莫着相以滥凡圣。昔惠能初见五祖云:“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又言:“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应知真实功德从何而来,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福报,轻心、慢心则与道实不相应。进一步,“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随顺佛陀慈悲一切、平等普度之愿行,共入大觉智海,自然功德无量。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