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充滿智慧的眼睛裡,有著深深的哀傷,他泣不成聲地說:「太子倘若捨離王位出家修行,必定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可惜我已經是風燭殘年,壽命將盡,恐怕來不及親自看到太子成佛,也聽聞不到他的教法了。」
貧窮會磨鍊一個人的意志、耐力和慚愧心,無羞恥心的惡人,會為了追求物欲而造作種種惡業。你能夠以慚愧心約束自己,轉化自己的貪念,讓自己不違家法,不致誤入歧途。這是賢者的作為,也承襲了你父親的良善品德。
目犍連尊者待諸天離去,便起立整衣稟白:「弟子代閻浮提四眾弟子稽首禮敬世尊,並帶來慇切的問候和思慕──人間四眾弟子無有神力得至天上禮敬聞法,而彼天眾有大德力下至閻浮提,唯願世尊慈愍,早日重返閻浮提。」
尊者見魔王善根萌芽,敬信心已生,不復驕慢,於是開示:「如今您知慚知愧,敬信於佛,由此善心不復墮三塗惡道。」魔王聞言生大歡喜,說云:「我由尊者生敬信心,今當皈依佛門,從此清淨三業,護法護教。」
一日,阿育王於佛陀成道的菩提樹前受持八關齋戒,並準備種種寶蓋、幢幡、上好飲食……,欲供養佛陀的成道弟子。三十萬比丘來此集會,其中有十萬是阿羅漢,二十萬是學人及凡夫比丘,然而上座的位置卻沒有人坐。
商那和修尊者回答:「我沒有俸祿與人,只有真正具足信心出家者,才能與我相隨為伴。」毱多長者聽此便回答說:「尊者!我是個為世俗所絆的世間人,不能隨您出家,將來我若有子嗣,一定將我的孩子供養三寶,出家修行。」
有一位梵志名叫須跋陀羅,年紀朽邁,已有一百二十歲。國內諸多力士皆對他恭敬及供養,並且讚歎他是阿羅漢。當須跋陀羅聽到佛將於今夜入涅槃,心想:「我對修行之理尚有一些疑惑,唯有瞿曇才能為我解惑。」便前往娑羅林。
比丘應當如此了知,若在修習各種方便法門時,心無懈怠,使能獲得正法,內心得到寂靜、止息和安樂,行持淳淨且一心專注,能遠離喜愛的境界,並且隨順正道修行,便能說:「我已經遠離五欲而得到解脫。」
佛告大王:「當時那個好嫉妒的獼猴王,就是現在的富蘭迦葉,五百獼猴是其五百弟子;另一獼猴王,即是我。富蘭迦葉前世心懷嫉妒,被其罪所牽引而自投聚沫,令五百獼猴也隨其身亡。現在,他們又因誹謗之罪,全部投入江河,罪業使然,累劫無限。」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大眾無始劫來輪轉生死,所流的血超過恆河水及四大海水。因為你們從過去無始劫來,或曾投生象中,被斷截耳、鼻、頭、尾、四肢,血流無量……無始劫來,或是墮入地獄、畜生、餓鬼,身壞命終,其血流亦復無量。」
佛住世弘法時,有一位住在彌絺羅國中的婆羅門婦女名叫婆私吒,因為第六個孩子剛剛喪命的緣故,悲傷過度而神志昏亂,在路上無法自主地裸形狂奔。她就這樣走著走著,不知不覺來到佛陀正在說法的菴婆羅園。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明文規定:「所有老人得一律離開家庭,流放到偏遠的地方,讓他們自生自滅。」當時有位大臣非常孝順,不忍心趕走年邁的父親,便在家中挖了地窖,布置成密室,將其安置在那裡,繼續盡孝養之責。
貧窮老者長跪合掌說:「我只想知道如何能消除罪業,速得解脫,不再受苦,懇求世尊慈悲,以無上智慧為我解疑。」佛陀慈悲地開示:「人的生死因緣都是眾緣和合,現在讓我告訴你為什麼今生有這樣的果報。」
佛為二十億耳開示:「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把自己繃得太緊,過度精進,心中起煩惱、生無明,就會退失菩提心;若太懈怠、太放逸,就如同琴弦太鬆一般,也會退失菩提心。我們修行就如同彈琴一樣,要合於中道。」
村長接著說:「老莫,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過失,不知道檢討反省, 反而起瞋心責怪別人,就好像喝醉的人失去理智、愈喝愈多一樣。只有如此愚癡的人,才會一再地為隱藏自己的瞋心,不斷地施暴於人!」
阿育王悲傷地詢問身旁的大臣:「到底誰是當今之主?」大臣們回答:「國王,您是當今之主。」阿育王說:「我雖是國王,卻不得自在。你們看!我手中的這半顆阿摩勒果,是我現在唯一擁有並可以作主的東西。」
佛陀慈悲地聆聽,並且讚歎說:「誠如大王所言,世人如果放縱身口意,做諸惡事,真正受害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為什麼呢?若危害他人,雖然結下怨仇,卻不一定馬上會遭受報復、傷及自身的危險;但若起了惡心,就破壞了自心清淨。」
一天夜裡,有八位天人依序來到佛所。第一位天人,容貌端嚴,身上所散發的光芒達一里之遠,並有十位天女隨侍在旁。天人至心頂禮後,佛陀告訴他:「你因廣修福德而生天上,享有種種五欲之樂,得安穩自在的果報。」
佛陀時代,有位長者的兒子年紀大約五、六歲,占相師為他看相後,發現他很有福德,只可惜壽命太短。長者聽了十分憂心,便帶著兒子到外道六師的住所,希望為兒子求壽,結果六道外師紛紛搖頭嘆氣,表明無法滿其心願。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每個月的第八日,四大天王會派遣其使者至人間巡視,觀察世人是否有孝順父母、恭敬師長、慈愛眾生、供養出家沙門、修行善法,或者行諸惡事,惱害他人者。
有一獵人趁著獅子迦羅毘熟睡之際,以毒箭射之。迦羅毘驚醒後,本欲殺害獵人,但見其身著袈裟,便自思惟:「此人不久當得解脫,遠離種種苦患,因為袈裟是三世賢聖的標誌,我若加害於他,如同以惡心加害三世諸賢聖人。」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時,有五百人住在崛山裡,經常搶劫過路的人,做種種惡事。當時佛陀以神通力化作一人,不僅自身及所騎之象以七寶裝飾,而且身著鎧甲,手持弓箭與短矛,就這樣獨入險道,往崛山而去。
一天,一位比丘來到阿難尊者的住處,徐徐道出心中的疑惑:「聽說,佛陀公開懲誡提婆達多離開僧團,不得與我們共住、共修,還說他會受業報罪苦一大劫,無可救拔!尊者,這個消息是真的嗎?」阿難頷首默然。
國王向佛陀至誠懺悔過去種種惡行,並說道:「其實這一切並非我的本意,而是受提婆達多所教唆。」佛陀回答:「我知道,提婆達多不只這一世想加害於我,過去累世亦是如此,我皆以慈悲力化除種種厄難。」
迦旃延比丘尼發願,願將身口意三業所有行持,毫無遲疑地落實修行,觀照自心,毫不貪戀世間生滅的福報,以求究竟解脫。若見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賢士,如同見佛陀一般,盡當歡喜供養。
琉璃王聽了惱羞成怒,傳喚獄卒將所有釋女的耳鼻割下來、手足截斷,並載至塚間丟棄。釋女們個個悲號痛切,命若懸絲。幸有一位釋女告訴大眾:「我曾聽佛說:『若人在急難當中,能發一念至誠之心,專注念佛,則能隨心滿願,獲得安穩。』」
佛陀詢問優樓頻螺迦葉:「你曾長期修習事火法門,現在是什麼因緣讓你決定捨離?」優樓頻螺迦葉回答:「我過去修習事火法門時,仍然貪愛美味,無法放下五欲之樂,這些都是讓身心不得自在的穢垢,所以我決定捨離事火法門。」
佛陀為其開示:「若能如此,不著此岸、不著彼岸,遠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持戒清淨,虔修梵行,最後一定可以流入涅槃大海。」比丘聽聞開示後歡喜離去,擇一靜處,精進思惟,即證阿羅漢果,遠離生死輪迴之流。
在長者的誠心祈求下,感動了天神,長者婦不久即懷孕,生下一位端正莊嚴、世所希有的男孩。長者請來幾位相師為子占相吉凶,相師們觀察之後,知道這個孩子是有德之人,於是為其取名為「檀彌離」。
婆羅門即反省自問:「過去世中曾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自己卻不曾跟隨諸佛修行,錯失如此多世因緣,未來即便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亦不可能興起親近修行之心,所以應當珍惜當下跟隨佛陀修行的因緣才是啊!」
佛陀開示大眾:「過去的獵人即是今日的優波斯比丘,雖然已證得阿羅漢果,但因過去世曾造作種種惡業,所以仍要受毒蟲螫叮而喪命;又因一念懺悔心,發願來世可以值遇聖者,得神通力,所以今世得遇佛陀而證阿羅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