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沙吒盧,用淌著黏液的大口,回答:「你好大膽,竟敢從這裡經過。你難道不知道這是我的地盤嗎?」邊說邊張開像叉子一樣的大手,做出攔截的動作。師子見狀,退後一步,連忙舉起弓箭,「咻──」的一聲,快速猛利的箭,射向沙吒盧。
阿羅漢聖者看見大太太蓬頭垢面、憔悴不堪,並試圖用手遮掩,於是問大太太:「為何如此?」大太太告訴聖者:「我前後生了七個女兒,都非常黠慧可愛,卻一個個死去。最後這個女兒,在要出嫁時也死了!實在令我愁憂悲惱,痛不欲生。」
在過去人壽一萬歲的年代中,有一位國王名為十奢,十奢王有四位夫人,各育有一子;長子羅摩,勇敢而神武,並擁有一件無剛不摧的寶貝──扇羅,不論是什麼物體,只要是有形狀的或是能發出聲音的,沒有能抵擋其破壞的。
佛世時,有一位婆羅門生了個兒子,取名阿保,父母請看相師為阿保看相,結果這孩子其貌不揚,無一相好,註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對無福的阿保毫不憐惜疼愛,但仍勉強將阿保撫養長大,到十二歲時,父母認為阿保可以獨自謀生,而將阿保逐出家門,可憐無依的阿保有家歸不得,流浪街頭,靠乞討為生。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在一戶堆滿稻草的人家裡,一聲響亮的啼聲劃破這萬籟俱寂的長夜。「哇!哇……!」一個新生的男孩降臨人世。可惜,這是一個家徒四壁,一無所有的貧窮人家,新生的男孩未曾添加這個家庭任何喜悅。
佛陀住世時,舍衛城中住著一位赤貧如洗的佛弟子,名叫須賴。他雖然貧窮潦倒,卻十分深信佛陀所開示的教理,因此絲毫不把貧苦放在心上,日日寡欲知足,修持梵行,並且時常到僧團當中聆聽教義,恭敬地供養禮拜佛陀。
久遠以前,有一隻與眾不同的水牛王,牠有著莊重的姿態,稟性仁慈善良,富於同情心,品高德重,因此有很多水牛,都紛紛前來歸附。一日,水牛王與牠的眷屬來到一條河邊,在這地方有青翠的草可食用,並且地方寬廣,能有足夠的空間讓牠們行走,因此便在此安住下來。
有一位大臣犯了過失,國王因此嚴厲地對他說:「如果你能牽一隻沒有脂肪的肥羊來,就不治你的罪,如果辦不到,就要定你的罪。」聰明的大臣找了一頭大羊,每天餵牠吃草和穀物,用心的飼養。同時每天也牽三匹狼來驚嚇牠,使其驚慌恐怖。
過去佛住世時,有一比丘發心遠離塵囂,來到鄰近河邊僻靜的森林,獨自一人於樹下靜坐,心中滿懷希求能在道業有所成就。不過這位比丘,身雖處於僻靜的林中,過著寂靜的生活,外表看似無求,但心中的欲望總是蠢蠢欲動……
過去,有一對兄弟,家財萬貫,可惜父母雙亡,兄弟倆無所依仰,相依為命。然而,雖是兄弟,志趣各異。哥哥喜歡修道聽法,而弟弟則堅守家業,喜歡經營世間的官爵俸祿。在他們居家附近,有一間雞鳴精舍,哥哥專愛去精舍學習佛法。弟弟看哥哥不樂衷經商理財,結交權貴,只知去精舍親近沙門,心中很不高興。
從前有一個叫做伊利沙的人,擁有萬貫家財,富可敵國。但是他的個性卻生來慳吝苛刻,自己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破爛衣服,緊緊的守著財富不放。伊利沙的隔壁住了一位老公公,雖然他的家產沒有伊利沙那麼富有,但是幾乎每天都迎賓宴客、大魚大肉的過日子,總是有往來不斷的人潮在他家中出入。
佛陀的侍者阿難一日持缽行乞,看見一位女子在水邊取水,阿難慈悲為了讓這位女眾有種福田的因緣,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見阿難相好莊嚴,遂生愛慕之心,回家告訴母親:「剛才在水邊,遇見一位名叫阿難的修行人。母親,我見他長相極為莊嚴,決定今生非阿難不嫁,您一定要幫我。」
羅閱祇國的一富商家,生有二子。弟弟長大後與哥哥共同經營家中事業。哥哥喜歡上一長者家的女兒,但由於她年紀太小,雖然哥哥派人前去提親,但長者並未答應。哥哥在失望之際,全心全意投入事業,多年遠赴他國從商,與故鄉沒有隻字片語的聯絡。
佛陀住世時,有一女子名為蓮華,姿色端正,艷若桃李,因此王宮貴族無不趨迎親近,為之流連傾心。但是蓮華宿世善根深厚,對於這種急管繁絃,「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的日子漸生厭離,因而決定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清晨,佛陀率領著五百僧侶,由舍衛城緩緩的往摩竭國邁進,一路上莊嚴的隊伍,吸引了大批群眾前往頂禮供養。乞食畢,佛陀與五百比丘僧於摩竭國界邊緣的一片樹林下歇息用齋。結齋後,佛陀上座為弟子們說明此次至摩竭國的因緣。
從小生長在皇宮的阿育王自出世以來,便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大小事情皆有侍臣奴婢為他用心打點,乃至於成年後登上王位建立孔雀王朝,帶領軍旅南征北討,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因此各地之大小國王亦伏首稱臣,方圓二十八萬里內盡是阿育王的屬地。
佛陀時代,有位婆羅門,年邁得子。對於這位獨生子,婆羅門甚是愛憐,照顧得無微不至,一心希望聰慧的兒子繼承家業,光宗耀祖。可惜好景不常,這孩子在七歲時因病驟逝。老婆羅門傷心欲絕,連續數日都伏在孩子的屍身上痛哭……
佛陀時代,有一位名為毘舍離的婦人,不僅智慧出眾且具賢德,又十分敬信佛法,常恭請佛陀及其弟子來家中供養。當時的國王──波斯匿王,非常賞識她的賢明與智慧,因此以兄妹之名相稱。毘舍離生了三十二個兒子,個個相貌端正莊嚴、挺拔勇健,超絕群倫,所娶妻子皆是國中豪門賢俊的女兒,全國人因此對他們非常敬畏。
佛陀時代,在舍衛國中有一長者,非常恭敬三寶,平日不僅廣建塔寺,且常供養三寶。一日,長者突然生病,數日後便安詳捨報,往生忉利天享受天福。其妻由於思念長者,每日憂愁苦惱,為排解相思之苦,決定承繼長者生前的心願,繼續修建塔寺。
過去有一位優婆塞,持戒嚴謹,精進不懈。有一天,這位優婆塞生了重病,群醫皆束手無策。眼見優婆塞已命若懸絲,他的妻子非常地悲慟,依依不捨地對優婆塞說:「我們夫妻多年,一向感情和睦,現在你被病苦折磨,命在旦夕,而我只能眼睜睜地看你受苦,卻無法為你分擔,減輕痛苦。
過去有一摩天羅國,國王名叫日難,常自思惟︰「這個身體終有一天會毀壞,縱為一國之王,終究難逃無常生死的逼迫,王位又有何值得珍愛?」於是,放棄榮華富貴,獨自一人到杳無人煙的山中修行,每天只吃一缽的食物,就這樣獨自居住在山林約三十年的時間。
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名叫羅闍,統領了六十個小國。羅闍王有三位太子,各在國中作小國王。有一大臣名羅侯羅,心生惡念,想殺害羅闍王及二位太子。羅闍王最小的兒子也在邊疆作小國王,性情調順善良,連天神都心存敬畏。
這天,坐在龍椅上的國王顯得鬱鬱寡歡,一旁的弄臣見主子悶悶不樂,就唱道:「心中有何事,不如說來聽。」國王回答:「其實也沒啥大事,不過覺得每天上朝、退朝,這一成不變的日子令朕覺得有些無趣。」「生活既沒趣,何不去狩獵?」弄臣邊唱邊跳,做出拉弓的姿勢,嘻皮笑臉的模樣,逗得國王哈哈大笑,「好好好……咱們就去打獵!」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住著一位深信佛法、精進用功的長者,這位長者每天一定到精舍聽佛陀開示。長者的妻子看他天天都往外跑,心裡面就產生疑惑,到底先生在做什麼?為什麼每天都出去?一出去總是在外滯留好一陣子才回來,難道是……
過去久遠劫前,在一切度王佛弘化的時代,有兩位比丘,一位是精進辯比丘,一位是德樂正比丘。那時,一切度王佛正在宣說無上甚深的佛法,法會上聚集的大眾,上至諸天天人,下至大地一切眾生,都前往聆聽法要,會場充滿了祥和與光明。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婦人,她只生了一個兒子,因此,她對這唯一的孩子百般呵護,特別關愛。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婦人的獨生子忽然染上惡疾,雖然婦人盡其所能的邀請各方名醫來給她的兒子看病,但是……
有一位富家子迎娶了一位美麗的姑娘為妻,這位新嫁娘不僅是溫柔可人,而且體貼、賢慧,小倆口相敬如賓,過著人人羨慕的日子。一天中午,年輕的富家子坐在餐桌前,望著美麗賢淑的妻子,一時興起,想與愛妻小酌一番。妻子知道丈夫的心意以後,就親自到酒窖去取酒。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代,舍衛國中有一戶富豪人家,他們都是佛陀的在家弟子。這位富豪的女兒生得相貌莊嚴、端麗,最奇特的是,她一出生時身上就裹著一件雪白的柔細軟毯,所以雙親特為她取名為「叔離」。
在佛陀住世的那個時代,舍衛大城中有一位賤民,名叫「尼提」,因為種姓卑賤,只能為人做除糞的工作以養活自己。這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中,觀察到除糞人尼提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於是帶著阿難進城,要來度化尼提。
劉宋文帝元嘉十二年(西元435年),梵僧求那跋陀羅法師經由海路到達廣州,曾於制旨寺創建戒壇,並且立碑預言:「以後將有一位肉身菩薩於這個戒壇受具足戒。」到了梁朝天監元年(西元502年),梵僧智藥三藏法師從天竺國帶來一棵菩提樹,栽種於這個戒壇旁邊,並且也預言……
玄奘大師幼年時就聰慧好學,而且家學淵源,少年出家後更是勤奮用功,十三歲就能登座於大眾前複講經論。在博覽各家宗論典籍時,發現各宗所說,彼此不一,於是與兄長長捷法師參訪四方宿德耆臘,想要解開心中的疑惑。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時,曾經是一位商人,名叫貧窶,他經常在國與國之間做買賣。這一次,貧窶與一群好朋友們又乘船遠至他國去做生意。在海上航行的途中,貧窶不時來到甲板,站在這裡透氣,當貧窶望向海洋時,忽然見到海中的大魚追食著小魚群,只見大魚群快速的張開大嘴不斷的吞食著……
過去,在印度,有一位具有怪癖的國王,常喜歡以人肉為食,但是又怕這個癖好洩漏出去而王位難保,所以經常命令他的廚子:「你們趁夜半時,悄悄的出去,抓些人來烹煮給我吃。但是,要注意,不要洩漏行蹤。」
悉達多太子經過六年的苦行,漸漸明白苦行並不能令自己解脫。執著身苦,意味著自己還不能忘卻身體;以為身苦才是修行,這也是執著與分別;真正的道是應該超越苦樂兩邊、超越一切的,這念心不能超越一切,又如何解脫?
「慈悲的文殊菩薩,弟子迦羅越,懇請您現身加持,為弟子開大智慧。」迦羅越很想能有如文殊菩薩一般的大智慧,所以,只要一到佛寺,就在身戴瓔珞、騎著獅子、拿著智慧寶劍的文殊菩薩像前至誠頂禮,一心祈求文殊菩薩現身,為他加持。
一天,波斯匿王帶領士兵們,浩浩蕩蕩的前進,怒氣騰騰的準備逮捕殺人魔王鴦掘魔羅。就在路經佛陀的祇洹精舍,空中忽然傳來天籟般的音聲,裊裊迴蕩著整個山谷,所有的人、馬剎那間都停止了動作,大家竮息聆聽著這聖潔高雅的音聲,再也無法移動半步。
一天,一向和風日麗的舍衛國,忽然陰風慘慘,烏雲密佈。幾個時辰後,天空竟下起了血水,全國籠罩在一片腥風血雨之中。當時,國王心中惶惶不安,趕緊召集群臣、占士詢問原由。與會中有一位占卜師起身說道:『舊書上云,人蟒降生於世時,當地會下起血雨。由此推斷今日新生的嬰兒中,必定有人蟒!』
一日,祇洹精舍的比丘們,如同往常要到城裡托缽,由於未到中午時分,進城尚早,於是借坐外道的講堂稍作休息。此時講堂中的外道們正不停的互相爭辯著,「我講的才對,你哪懂得什麼是法?」「你這麼空洞無知!哪聽得懂我這深奧的道理!」彼此舌槍唇戰,互不相讓,被中傷了,便回以更毒的狠話。
在佛陀時代,某日,舍衛國國王波斯匿王在睡眠中,聽見自己的左右兩位侍衛官正在爭論著,其中一位說:「我是依靠國王才得以活著」;另一位則說:「我沒有依靠什麼,完全是隨著自己業力所牽引而活著」,國王聽了這番對話後便沾沾自喜,驕傲地以為是自己的威德服人,準備賞賜那位依靠國王而活著的人。
波斯匿王是個賢明的國王,心地仁慈,愛護百姓,同時也是佛陀忠實的在家弟子。不僅篤信佛教、恭敬三寶、廣修布施供養,還經常親近佛陀,聽經聞法,是當時佛教的大護法。波斯匿王有個可愛的女兒,名叫善光。善光不僅長得十分莊嚴,身上自然散發出柔和的光明,且聰明柔順、智慧過人,因此皇宮上下沒有不喜歡她的,而波斯匿王夫婦更是對善光疼愛有加,將她視為掌上明珠。
久遠劫前,太平盛世的一位聖王,名叫虔闍尼婆梨,統領著八萬四千個城邦的大國,國家康樂富足,百姓皆視他如再生慈父。國王心想自己雖擁有那麼多權勢和財富,心中卻總是無法真正的平靜快樂,如果能聽聞佛法,就算付出傾國的代價也值得。於是宣召天下,尋覓能講經說法的善知識。
久遠劫前一位善根深厚的太子,名叫曇摩鉗,他好樂善法,派人四處尋覓懂得佛法的善知識,卻苦無所獲。天帝釋知道他的願心,想試驗他的發心是否堅固,於是化作凡人優塞來到王宮,表示能解佛法。太子得知立刻出迎,頂禮接足奉為上座。
在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輸迦王,雖然,國王並沒有真正契悟佛法的真理,但是對佛法不但具有相當的信心,而且發心非常廣大。所以在一天當中,建造了八萬座佛塔。國王不僅僅是建塔,每天還虔誠供養許多位法師,並恭請法師開示說法,如此日復一日,從未停止過。
很久以前的一個夏季,佛陀在舍衛國與出家弟子們依例安居辦道,有一天佛陀舉止安祥的走向法座,此時弟子們無不以恭敬期盼的心,準備聆聽佛陀的慈悲教誨。佛陀低垂著慈眼,對弟子們說:「我今天將要到忉利天,利用結夏安居的因緣,為往生忉利天的母親開示佛法,大眾亦可跟隨至忉利天聞法。」
久遠劫以前,有一位婆羅門,住在深山峻嶺中用功,精進修道,不犯諸惡,心中慈仁護念一切。有一天,婆羅門在尋找食物時發現一隻剛剛生產完的老虎,瘦骨如柴,既沒有力氣去覓食;也沒有辦法產生乳汁來餵育幼虎,只好吃牠剛生下的一隻幼虎充饑,才能哺育其他幼虎。
從前在舍衛國中,有一個大富長者,他的倉庫裡堆滿了無量的珍寶,他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兒子可以繼承他的家業,於是他每天向天地諸神祈禱;不久,因為他的至誠,長者的太太終於懷孕,十月足胎,生了一個健康、莊嚴的男嬰。
佛陀帶領阿難及眾多弟子週遊列國時,一日,朝著一座城市前進。而那城主早已耳聞佛的事蹟,並擔心佛到城裡後,所有的人民都皈依了佛,那將來自己就無法受人敬重了,想到這裡,城主心理不免擔憂,於是……
佛滅度一百年以後,有一位南瞻部洲的大導師,名叫優波鞠多。當時,有一位一百二十歲的比丘尼,在她年輕的時候,曾經見過世尊。優波鞠多尊者想要知道佛的容貌以及威儀,就想到了這位比丘尼可以幫助他解答疑惑。
從前在舍衛國有一位長者,他在祇洹林處想找一塊空地,建造房屋,用來廣施供養。但須達長者已在林中遍蓋屋舍,沒有空餘的地方。這位長者便在祇洹大門裏面,用乾淨的清水調製各種蜜糖和麥粉,作成粥漿,供給來來往往過路的行人……
從前有一戶以屠殺羊隻為業的人家,家中蓄養的羊將近上百頭,事業可以算是全鎮上數一數二的。夫妻倆到老年時才得一子,將他取名為「淨兒」,他們對此兒自然是寵愛有加,希望孩子快快長大,能夠趕快把家業託付給他。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兄弟非常欣樂佛法,於是兩人都出家修行。哥哥精進勤修種種法門、持戒清淨,不多久便證得阿羅漢;而弟弟生性聰明,廣學多聞、精通三藏,所以,被當時的宰相禮請為國師,而且宰相拿出很多的錢財,請這三藏法師代為蓋一座寺院。
對於提婆達多而言,名聞利養有著無比強烈的吸引力,因此在提婆達多的心中,對於佛陀未能將僧團交付給他統理這件事情,始終耿耿於懷。他並且頑強地認為:只要佛陀死了,他就有機會成為新佛,不但可以得到和佛陀一樣的豐厚利養,還會受到眾人的恭敬圍繞。於是,提婆達多處心積慮地設計種種謀略來戕害佛陀。
佛陀住世的時代,有一位舍衛國長者的兒子跟隨佛陀出家修行。這位比丘,平時只喜歡親近村落與俗家的眷屬們來往,他不喜歡讀經,也無法適應僧團中的生活,使得同在一個僧團的比丘們為他感到非常地惋惜。
很久很久以前,在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成道證果的時候,有一世,名叫尚闍利,也是一位十分精進的修行者。他經常到森林裡靜坐,一坐就是好幾天,不分晝夜地精進用功。特別的是,他有一頭長髮,為了方便用功,他便將頭髮像螺旋狀般地盤繞在頭頂上,村裡的人,都尊稱他是「螺髻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