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明長者迎佛除疫因緣(二)
文/傳璇  圖/傳塔


閱讀感言
 
姓名:

Email:

單位:

心得:

   
 
 
 


各 期 連 結


於是,受命為使者的才明長者,便徒步涉水,直達王舍城。來到城門下,才明向守門侍衛表明來意、求見阿闍世王,侍臣通報後,阿闍世王答應接見。才明啟稟阿闍世王:「我奉旨前來貴國。過去您我兩國雖然不和,但是並沒有嚴重的仇怨,所以謹先向大王致上和好的誠意,望能泯除前嫌,讓萬民都得到安寧。佛陀出現於世,大慈普覆群生;現今鄙國遭逢重患,我受王命前來迎請佛陀。唯願大王聽許,讓佛陀迴駕顧臨鄙國,救濟災患,使鄙國百姓皆得蒙佛慈佑。」

阿闍世王默然思惟:「我雖然想把佛留下,讓佛不要離開我的國家,但是我沒有理由這麼做,也非我之力所能制止。佛以大慈悲心普應十方,等視憎愛,以救度眾生為要務,因此,我不可將佛強留於本國。」於是便對才明說:「你可以前往佛所,向佛稟白貴國授命於你的任務。」

於是才明告辭阿闍世王,前往竹林精舍。才明見到佛陀,以最虔誠之心禮敬世尊,五體投地,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向佛稟白道:「維耶離國之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遙禮佛足。佛是天中之天,大慈普覆,一切眾生莫不蒙濟。鄙國現遭疾疫之厄,唯願世尊憐憫垂恩,光降鄙國,讓大眾的苦厄得以蘇息。」佛默然應允。才明見佛接受啟請、應允前往,心中歡喜無量。

這時,摩竭陀國境內的神祇、天、龍、鬼神等,知道佛即將受請前往他國,都躁動不安、憂戚哀傷,便現感應告訴阿闍世王:「大王如何能安然無憂?不久之後,佛將遠行。我等與佛別離,猶如嬰兒失去雙親,又如在曠野中行走而斷失水漿、在嚴寒中失去衣裳;世尊遠行,我國失去依怙,亦復如是。」

阿闍世王聽到諸天神祇這麼說,頓時感到愴然悲痛,心中甚為愁苦,靜默思惟著:「眾生頑愚,志性鈍濁,而今一旦離開世尊,如何能再得智慧的礪石,瑩磨頑鈍的心使之光亮?誰當救拔我們的塵勞重愆、宿世罪業?誰當教誨一切眾生斷惡修善,使重罪轉輕?我等久在生死牢獄,為重重關鎖繫閉,而今一旦離開世尊,誰當以正法之鑰,為我們解開生死牢獄的關鎖?我等普為塵勞煩惱的烈日燒炙,而今一旦離開世尊,如何能再蒙佛陀教法,使我們得到清涼、消除炎熱?」

於是阿闍世王立刻敕命嚴整車駕,驅車前往佛所,稽首佛足,右繞三匝,退坐於平日聽法的座席。佛為阿闍世王宣說正法,其語微妙,其義深遠,清淨調柔,具足圓滿。阿闍世王聞佛所說妙法,心生歡喜,合掌向佛稟白:「剛才維耶離國的使者前來啟請世尊,世尊已應允前往彼國,弟子自知無法挽留世尊,心中甚為悲傷。唯願世尊垂憐哀愍,慈悲接受弟子的請求,留住宮中三個月。」

佛告訴阿闍世王:「眾生實可憐憫,若我再住三個月,何時才能救拔眾生苦厄?我無數劫來勤苦求道,為眾生故,發願成佛,以甘露藥施於眾生;而今此願已成。譬如有人和合神藥,欲救治眾人的病苦,然而當他遇見病者,卻違背自己的誓願、而不授與此藥,這樣的人便非良醫。又如有人在江邊見到落水漂流之人,卻不前去救他上岸,這樣的人即非賢士。又像有人在曠野中見到迷路之人,卻不為他指示正確的道路,這樣的人即非仁人。我以大慈悲心愍念一切眾生,故遊歷於各國的縣邑村落,救濟眾苦,施與甘露法藥,讓沒有依靠的人能夠得到依靠,讓沒有歸處的人找到歸依之處。」

阿闍世王又向佛稟白:「唯願世尊垂慈,聽許弟子的請求,留住二個月。」佛依然沒有答應。阿闍世王再度殷重啟請,長跪合掌,垂淚白佛:「人命難可長保,猶如露天燃燒的燈燭,遇無常風,倏忽便滅。今與佛陀相別,不知何時才能再次親睹尊顏?望佛慈悲接受弟子請求,留住二個月!」佛還是沒有答應。此時阿闍世王便投身於佛足下,懇切稟白道:「唯願世尊特加大慈,與眾弟子等,留住一個月!」世尊不忍,便答應了。

於是阿闍世王起身,懷抱喜悅恭敬之心,繞佛三匝,向佛禮辭,返回宮中。隨即命御廚備辦鮮美香潔的百味珍饌;宮廷中布置莊嚴,鋪設五色繒綵、幡蓋,備妥鑲嵌眾寶的床座、几案;內外灑掃清淨,香水灑地,一切準備就緒。翌日時至,阿闍世王於城中大道上,遙向世尊所在處,燒香長跪至誠啟請:「至尊佛陀,天中之天!願世尊與弟子聖眾迴降神光,到宮中應供!」(待續)

典故摘自:《佛說除恐災患經》

 

省思

如來於過去無數劫中勤苦求道,為眾生故,發願成佛,故能成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廣大心量,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乃至不同種族、國別……六道四生一切眾生,皆以無盡慈悲平等攝化,施甘露藥,拔濟諸苦,令得涅槃。修行學佛,以佛為師,亦當效法如來廣大心量,以慈悲心、平等心、大願心,行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普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共證菩提。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