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学术化
──融合古今中外的建筑风
佛法的真理,亘古不变,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如是。但是,理虽不变,在事相上,因为不同的时节因缘及生活民情,会随顺因缘以当代的语汇呈现,正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就学术的角度来探讨,塔的最上方为何要放置相轮?
最早的佛塔,是安置佛舍利的土堆,表示对佛陀的尊敬。现存极富盛名的桑奇大塔,是阿育王在西元前三世纪所建造。覆钵形石丘顶端是相轮的前身,由一“方形容器”、“轮盘”及“柱身”组合而成;方形容器安置佛陀舍利;轮盘是宝盖,表示对佛陀的尊敬,也象征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证果之意涵。轮盘亦是法轮,层层而上代表法轮常转;轮盘中央的支撑——刹柱,即是阿育王的法柱。早期轮盘是三重,代表佛法僧三宝;后来,有五重、七重、九重……等形式,重数代表修行的果位。佛法传至中国,佛塔增加了覆钵、请花、水烟等构件,中台禅寺矗立在金顶上的相轮,即是以此为蓝本。
中国塔与印度塔之关联
众所周知,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寺院。根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所建造的白马寺并非现存的形式,而是“……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现今可确知的是,印度塔(stupa),又称窣堵坡,传入中国与汉朝的斥候塔(watchtower)融合而成中国宝塔(pagoda)。早期,未有佛像以前,以塔作为佛陀象征,将佛塔供奉于寺内,绕塔而行,仰望礼敬。
中台禅寺是“塔寺合一”的现代建筑,塔中央更有一座中国传统大木作构造的药师七佛塔,这是匠师以传统榫接无钉方式精雕琢磨而成。独特的“塔中塔”造型,具有宗教、历史与传承等多重含义。
中台禅寺禅堂的演化
古丛林的禅堂,中间是禅坐位置,两侧设有行者养息之卧铺,跑香亦在禅堂之中。现代寺院之禅堂仅设禅坐之位,专供学人参禅打坐。中台禅寺之禅堂将住处移至禅堂附近,禅堂内专为禅修之用,堂外四周设有六~九米的跑香道。原置于中央的佛像移至前方,以容纳更多人打坐。此外,可与后方的大殿结合,使空间的运用更具弹性。
十年前,为了设计中台禅寺,大和尚带领李祖原建筑师等一行人,参访及考察大陆丛林古刹。其中,令李建筑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高旻寺 德林老和尚的一席话:“天底下的修行者皆为高旻寺的这支香而来!”如今是“天底下的修行者皆为中台一支香而来!”
过去的理念与因缘,成就传统的古刹丛林;
现代的因缘与理念,创造出新的殿堂空间。
创新,是要建立在对传统的了解。
现代,终究还是要走入历史。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