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说法有情听。
无情的砖瓦木石诉说的是澈照大千的佛国世界。
藉由中台禅寺建筑的落成,
大和尚的法将广植于芸芸众生的心田上。

 

 

 

 

 






山门
  
五楼大禅堂
 
大小天梯
 
朝山天梯
 
经文壁画
 

佛法生活化
──
以禅堂为中心的建筑组群

  若说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则中台禅寺便是生活与修行合一的空间。

  推开高十一米、重五吨的铜铸山门,即是四天王殿,也是整栋建筑的首进殿堂;往上数阶是大雄宝殿,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的石雕宝像庄严地座落于此,慈悲垂视往来参访的大众。

  “禅者,佛之心也”,中台禅寺建筑即是以禅堂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五楼是可容五百五十人的大禅堂,九楼是可容三百五十人的上禅堂,提供大众参禅用功,正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由安禅静虑、精进用功而“顿悟自心、直了成佛”,成就法身佛;以六度万行、万德庄严,圆满报身佛;以大慈大悲的大愿力,随愿化身十方世界救拔众生。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实为一体,皆从体悟本心本性而成就。

  位于二楼的化身佛殿,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安详俯视络绎的访客,表显诸佛慈悲,应化世间,济度众生、不离众生;安坐莲台,表示心如净莲,不染纤尘。化身佛殿上方是报身佛殿,其上是法身佛殿,再向上为高三十九米之万佛殿,殿内安放传统木雕之药师七佛塔;独特的“塔中塔”造型不仅呈现“塔寺合一”的精神,亦有如人人本具的灵山宝塔;古德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且在灵山塔下修。”远望中台犹如一位在天地间禅坐的行者,灵山宝塔正是行者清明寂照的心眼;夜晚,宝塔的光明从帷幕玻璃透出,象征着即使在闇冥的黑夜中,心光永明,可以看清楚修行正确的方向。

  再向上即是位于中台禅寺顶端的金顶,又称摩尼宝珠,当我们契悟了禅心,知道这念心才是真实不二的实相义理,知道十方法界都在这念心当中,一切神通妙用亦不离这念心;这念净澈之心,正是人人本具的自家珍宝,也是清净自性的圆满果德。中台禅寺的中央垂直轴线,由下往上依序为化身佛、报身佛、法身佛、金顶;正揭示了禅宗顿悟法门的心路历程。

  两翼的朝山天梯通往菩萨殿,意喻渐修法门“因次第尽”与顿渐互摄之理——顿悟自心,佛阶可期;从渐修法门,级级而上,在利他中完成自利,亦能通达华藏世界。

  地面层是讲堂、斋堂及大寮,前者为因地菩萨行者提供滋养慧命之法食,后者乃为恢复行者气力、以成道业提供饮食,正所谓食轮转、法轮亦转。藉由教理的薰修与生活的履践,使佛法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动静当中稳稳扎根。

  来寺参访者悠游于这个涵盖艺术、学术、科学、教育精神及景观的中台世界,感受了佛国的清净与佛法的实在。在参访过程中,无情的建筑与观看的有情,有着互动式的无言对话。

  无情说法,有情听。中台禅寺的建筑,诠释了顿渐不二、大小乘互摄的佛法精神,并且具备了“佛”、“法”、“僧”三宝的概念,以及“供佛”、“弘法”、“常住”的实际履践。为此,建筑不只是建筑,而具丰富的精神内涵,不仅诠释了佛法的奥义,也让修行与生活充分结合。

  行者的生活不离修行,修行也不离生活;在中台禅寺的净土世界里,生活就是百千万细行的内观、内化,这就是佛法;佛法就是在生活当中观照这念心。


 

●世纪明灯 ●佛法学术化 ●佛法教育化 ●佛法艺术化 ●佛法科学化 ●佛法生活化 ●新世纪新希望 ●殿堂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