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中台广传








实践成佛之道──中台禅寺印度.尼泊尔圣地参访报导

文/编辑部

拘尸那罗── 佛入涅槃处

给萨里亚佛塔前合影。
玛塔库佛殿为纪念佛入灭前最后一次说法所建。

  距离巴特那市一百公里处有一座给萨里亚佛塔(Kesariya Stupa)。世尊于毗舍离宣布将入涅槃后,动身前往末罗国。离车族人依依不舍地送佛至跋耆国边界,佛赠与钵,离车族人便为此钵起塔供养。原塔经之后的王朝数次扩建,现今规模宏伟。参访团于此供花,仿佛也体会到离车族人的感伤。

  末罗国的拘尸那罗(Kushinagar),现位于印度北方邦克什那加尔县(Kushinagar)的凯西亚村(Kasia)。一行来到铁匠纯陀供养佛陀处。佛陀接受纯陀的供养,食后严重下痢,随后前往娑罗树林欲入涅槃,最后度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为佛住世时最后一位弟子。

  参访团抵达佛陀大般涅槃遗址区,进入园区即见笈多王朝所建僧院遗址。大涅槃寺前有数十年前栽植的娑罗双树,寺中供奉着五世纪雕刻的佛陀涅槃像,长6.1公尺,大众于此供花、绕佛及诵经。大涅槃寺后方之大涅槃塔,是一座重建的白色覆钵式佛塔,标示着佛陀在此入灭之史迹。《大唐西域记》记载,佛陀在此地入涅槃后,阿育王于此建塔纪念,尔后曾有过多次修复,现今所见为缅甸佛教徒重新修建。

  接着前往佛荼毗处──安迦罗塔,绕塔三匝后参观八分舍利纪念塔,此塔相传为阿育王为纪念佛入灭后八国国王分佛舍利所建之八个小塔。最后前往玛塔库佛殿,佛入灭前于此说《大般涅槃经》,经中世尊最后教嘱:“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提醒佛弟子们当勤精进,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严心而住。

 
纯陀供养佛陀处。  
大涅槃寺塔前方种植娑罗双树。



蓝毗尼──佛诞生处

佛陀诞生纪念馆前方有小塔七座,标志佛陀降生人间时行走七步,步步生莲的事迹。

园区入口设有五戒石碑。
草地上,罗列着一整片红砖建造的僧院基石。

  悉达多太子诞生处──蓝毗尼(Lumbini),位于尼泊尔境内。蓝毗尼乃善觉王(摩耶夫人之父)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夫人摩耶产期将临,按当地习俗回娘家分娩,途经蓝毗尼园时见一无忧树,摩耶夫人举右手攀取树枝,悉达多太子即从夫人右胁出生,诸天、世间悉皆放大光明。

  蓝毗尼意为“花果等妙胜事具足”,园中繁花盛开,池水澄净。一栋白色建筑物为佛陀诞生纪念馆,馆内有一块石板(Marker Stone),相传为佛陀诞生的准确地点。此外,尚有一块著名浮雕,其上刻有摩耶夫人轻抚无忧树枝,悉达多太子降生之景象,此浮雕现今已磨损,不易辨识。参访团一行于此唱诵〈赞佛偈〉,并沿馆内遗迹绕行三匝。

  纪念馆前方有小塔七座,佛陀降生人间时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并行走七步,步步生莲,七座小塔即为纪念此事迹而建。广场草地上,罗列着一整片红砖建造的僧院基石,应为西元前三世纪至西元七世纪间陆续建造的。

  阿育王石柱在佛陀诞生纪念馆西侧,是阿育王参拜蓝毗尼时所立马头石柱,其上铭刻敕文,标示佛陀在此降生。该柱现高7.2公尺,波罗米文字仍清晰可见,但柱头上的马像已遗失。

  阿育王石柱南侧为著名的圣水池“帕斯卡尼(Puskarni)”,为传说中摩耶夫人沐浴净身的圣池。目前所见圣池为一九三一年重建,圣水池旁有一棵百年菩提树。参访团一行于菩提树下静坐,返照本源自性天真佛。

阿育王石柱上的波罗米文字仍清晰可见。 广场入口栽植娑罗树与无忧树。
纪念馆旁为帕斯卡尼圣水池。


迦毗罗卫──佛出家处

考古学家于印度毕波罗瓦佛塔中,挖掘出释迦族所分得的佛陀舍利。

尼泊尔的迦毗罗卫城西门遗址。
大出离门──东门遗址。
毕波罗瓦佛塔旁的僧院遗址。
印度境内的迦毗罗卫城皇宫遗址。

  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为古代释迦族的国都,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故乡。佛陀成道前,在此出生、成长、学习、纳妃生子,也在这里感悟世间无常、众生皆苦而发心出家。

  传说释迦族是日族英雄乔达摩(又译瞿昙)的后裔,因此以“乔达摩”为族姓,为刹帝利种姓。佛陀时代正值释迦族强盛时期,该族分居十城,组成了一个民主的部落式共和国,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城为其中最大城,因此以迦毗罗卫为国名,国王即佛陀的父亲──净饭王。摩诃男执政时,迦毗罗卫国被憍萨罗国琉璃王消灭。

  关于古迦毗罗卫城的地点,一说在今尼泊尔南部的提罗拉科特(Tilaurakot),另一说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的毕波罗瓦(Piprawa),邻近蓝毗尼。参访团先抵达尼泊尔境内的古迦毗罗卫城,参观西门遗址后,前往东门遗址。相传悉达多太子即从此门乘白马逾城,出家修行,故称东门为“大出离门”。

  之后返抵印度境内,参观印度迦毗罗卫城遗址(毕波罗瓦)的塔寺遗迹,此处为释迦族在佛陀入灭火化后,建塔供奉所分得的遗骨舍利之处。一九八八年,法国考古学家佩普(W. C. Peppe)于此处一座已崩毁的佛塔中挖掘出装有舍利的滑石容器,容器上并有波罗米文标示:“这是释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在当时的考古界造成轰动。其后,于佛塔旁的僧院遗址中发现四十多枚赤陶制的印章和钵盖,其中一枚印章上刻有波罗米文:“大迦毗罗卫的比丘僧伽(所有)”。钵盖上也刻有迦毗罗卫的字样。参访团一行于佛陀舍利塔遗址诵经、绕塔,接着前往参观迦毗罗卫城皇宫遗址。

  佛为寻求令众生离苦得乐的真理而舍亲出家,大众亲见迦毗罗卫城遗址,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祈愿生生世世身披如来衣,广行菩萨道。




舍卫城──佛现大神通处

参访团于祇树给孤独园中犍陀俱提精舍恭诵《金刚经》。

拘赏波俱提精舍南方的阿难菩提树。
祇园精舍北侧建有给孤独长者纪念塔。
鸯掘摩罗纪念塔相传为鸯掘摩罗尊者最后入灭处。

  舍卫城(Sravasti),为古代印度恒河中游北岸憍萨罗国都城,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统治此国,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祇园精舍所在地,佛陀在此常住、说法长达二十多年,并曾在此开示《金刚经》、《楞严经》、《无常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经典。佛曾于此城为降伏外道六师而现大神通,因而此地亦称“佛现大神通处”。

  古代的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斯拉瓦斯提(Sravasti),首府勒克瑙(Lucknow)西方一百六十公里处。塞赫特马赫特(Sahet-mahet)的双子村遗址(Twin Ruins)被认定是佛世时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面遗留许多佛塔、寺院及僧院,其中最著名的有犍陀俱提精舍及拘赏波俱提精舍,皆是佛陀曾居住之精舍。

  祇园中央为犍陀俱提精舍,又称二号寺院(Temple 2),是专指世尊所居住的房舍,一般又称为“香室”,也称为“佛殿”,是给孤独长者为佛所建。一般认为这里是佛陀至此最早说法净居之所。参访团一行在此供花,并虔诵《金刚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此时读诵更能随文入观,领会法要。

  H塔为佛常对四众弟子说法处,一行诵念《心经》后静坐。接着前往拘赏波俱提精舍,此处又称三号寺院(Temple 3),佛陀曾居住于此。前方有一条步道基址,据信是佛陀经行的地方。

拘赏波俱提精舍又称三号寺院(Temple 3),佛陀曾于此居住。
大神迹纪念塔为纪念佛于此生忉利天为母说法所兴建。
祇园精舍内的H塔为佛常对四众弟子说法处。

  拘赏波俱提精舍南方有一棵阿难菩提树,乃舍卫城民为感念阿难尊者代为向佛陀启请种植此树所命名。当佛陀不在舍卫城时,大众便将这棵菩提树视为佛陀亲身,向其礼敬并供养。

  祇园精舍北侧的马赫特遗址中,建有一座纪念给孤独长者的塔。此塔不远处,有一座鸯掘摩罗纪念塔,为鸯掘摩罗尊者遇佛得道及最后入灭处。另有大神迹纪念塔,当地人称为佛陀机场(Buddha Airport)纪念塔,因佛曾于此升忉利天为母说法。

  三千年前,佛陀带领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弟子净住在祇园精舍,化导众生。今日中台千僧在 导师的带领下,奉行佛制六和敬,广设方便,弘扬佛法。朝礼至此,更兴令正法久住的悲心愿力。



僧伽施── 佛降还人间处

现今僧伽施已不复见三道宝阶,唯存阿育王石柱柱头与一小庙。

参访团于此将朝礼十大圣地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共成佛道。

  僧伽施(Sankisa),是位于中印度恒河流域的古国,为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后,降还人间之处,又名曲女城、尚卡西亚(Sankasya),位于今之北方邦法鲁迦巴德(Farrukhabad)桑吉沙村(Sankisa)。

  佛升忉利天三月安居,天主释提桓因与诸天众顶礼围绕,佛母摩耶夫人亲来闻法,佛为天众广演妙法,摩耶夫人并三万六千天众得法眼净,证须陀洹果。当时优填王思念如来,以牛头栴檀作五尺高佛像,此为印度最早的如来雕像。

  三个月之后,佛还降人间,自在天子作金、银、水晶三道宝阶,大梵天王、帝释诸天随侍两侧。当时莲花色比丘尼欲最先礼佛,以神通力现转轮王身,众军围绕,于大众前最初得礼。此时须菩提尊者,念佛法教,观一切诸法悉皆空寂,入空无相解脱门,佛赞须菩提尊者乃真礼佛者。

  玄奘大师参访三宝阶时,所见乃后代诸王“叠以砖石,饰以珍宝”重建的宝阶,高约二十余公尺,阶上建有精舍,供奉有佛陀石像,帝释天和大梵天王分立两侧,并有阿育王所建石柱。

小庙佛龛供奉释迦牟尼佛从忉利天降还人间像。 阿育王所立石柱仅存象身柱头。

  参访团一行抵达时,只见残存的阿育王石柱柱头与一小庙,庙内佛龛供奉释迦牟尼佛像,旁有释提桓因持宝盖、大梵天王捧佛钵随侍。一行于此唱诵“朝圣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回向文,将朝礼十大圣地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共成佛道。



泰姬玛哈陵.阿格拉古堡

融合回教风格与印度艺术的泰姬玛哈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
泰姬玛哈陵正面门扉以黑色大理石镶嵌可兰经经文,为回教书法代表作之一。

  印度历史上,除了第一个统一帝国──孔雀王朝之外,蒙兀儿王朝(1526-1857)是仅有的第二次统一。参访团一行前往蒙兀儿文化古都阿格拉(Agra)参观蒙兀儿王朝鼎盛时期所兴建的泰姬玛哈陵(Taj Mahal)和阿格拉古堡(Agra Fort)。

  泰姬玛哈陵,是蒙兀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王为了纪念已故皇后慕塔芝.玛哈所建造之陵墓,耗时二十二年建成。这座白色大理石建筑,融合简洁明快的回教风格与富丽精巧的印度艺术,庭园展现典型的波斯式花园风格,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阿格拉古堡是蒙兀儿王朝的首都,为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大帝所建,一九八三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整座阿格拉古堡呈不规则的八角型,具有宫殿和城堡的双重功能。因城墙和城门都用红砂岩砌成,因此又称“红堡”。四、五百年前的辉煌,如今人去楼空,证明“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乃千古不移的真理。

阿格拉古堡因城墙和城门都用红砂岩砌成,又称为“红堡”。


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新德里国家博物馆是印度最大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一楼佛教艺术厅中展出贵霜王朝、笈多王朝等时期出土的珍贵佛教文物。 毕波罗瓦佛塔出土的佛陀舍利。

  朝圣行程的最后一站为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Institute, New Delhi)。该馆被誉为“印度的骄傲”,是印度最大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目前的收藏品约有二十万件,年代跨越五千年,涵盖印度及世界各国的文物。一楼佛教艺术厅中,参访团一行瞻礼于印度北方邦毕波罗瓦出土的佛陀舍利。之后欣赏西元前二千五百年哈拉帕文化等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文物,以及贵霜王朝(45-250)、笈多王朝等时期出土的珍贵佛像。

  “见佛舍利,如见佛身”,能够如此近距离瞻仰佛陀舍利,实为殊胜福报。十余天的见闻,汇聚成无比的法喜。“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大众此刻均在内心至诚恳切地赞佛,感恩佛陀不舍一众生的大慈大悲,即便入灭后仍留下舍利,让末世有情增长道心并种下得度因缘。


结语

  佛教发源于印度,生根于中国,弘扬于世界,兴盛于现代。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以其一生化仪,示现八相成道。佛陀之教法,经僧众及孔雀王朝阿育王、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等护法大力宣扬,渐及全印,进而扩展至其他区域,形成三大系统:向南传至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以巴利语结集佛典,侧重自我彻悟;向北经中亚诸国传至中国、韩国、日本等地,称为“北传佛教”,以梵语转译之汉语佛典为主,强调自度度人;西藏及其周围地区所信奉的佛教,融合当地原始信仰,发展于西元七世纪左右,十三世纪后逐渐流传于北印度、不丹、锡金、蒙古、尼泊尔、苏俄布里亚特与亚伯利亚等地,称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十三日的圣地参访行程,大众以“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企念虔诚、生清净信、常系于心”,领略三千多年来,佛陀未尝衰减的行愿,并将之纳受于心,信受奉行。

  此次参礼各圣地并实际体验当地人文风俗,深刻感受到佛陀身处种姓制度坚固的印度,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张,对于当时社会是多么强大的震撼。面对印度众多婆罗门、外道的毁谤、问难,佛陀从无畏惧,并善用方便弘扬正法,无有疲厌。佛陀在世间示现降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等八相,毕生精勤弘法度众;然而,佛陀的菩萨行并非仅此一世,《梵网经》中记载,佛陀曾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此乃佛弟子发长远心的最高典范。

  大众此行亲至佛陀圣地,“念佛生时,功德如是:佛得道时,神力如是;转法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遗法如是。”弟子众等谨遵佛入灭前教诫:“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如是我闻、如是信解、如是行证,圣地的无言说法将化为佛子修行弘法的无尽愿力!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