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 期 連 結
佛又問瓶沙王:「大王所居的宮殿房舍,建造至今多少年了?」瓶沙王轉頭問身旁的大臣,大臣回答:「宮舍建造已有七八百年。」佛問大臣:「期間一共經歷幾位國王呢?」大臣回答:「二十多位。」佛問瓶沙王:「貴國二十多位先王,大王都認識嗎?」瓶沙王回答:「我只認識我的父親,並不認識過去的先王。」 佛藉此為瓶沙王開示:「人的生命是短暫、無常的。如果一個人懂得愛惜、尊重自己,就不應當殺害生命,不應當誹謗有道之人。眾生之所以墮落生死,都是由於恩愛所致。做父母的總認為:『這是我所生,是我之子。』事實上,孩子出生為人,並非其父母所致,而是由於他前世持守五戒,今生才能投生人道。反之,若造作惡行,死後便會墮入地獄、畜生、餓鬼。個人所受果報,都是自己過去造作的業行所招致,而不是由他人所生。罪福因果判然分明,請大王仔細思惟!」 佛又問瓶沙王:「孩子在母胎中,若有盲、聾等疾,他的母親會預先知道嗎?」瓶沙王回答:「實在無法預先知道。」佛陀開示:「這是孩子過去生中所造的罪業使然,並不是父母的過失。同理,孩子在母胎中,若具備聖智聰明,他的母親也不會預先知道;這是由於孩子過去生中戒行清淨所感,而非父母之力所致。這些道理都是昭然可見的,請大王善加思惟! 世人之所以招致罪愆,多半是由於三種惡行:口出惡言傷害他人、身施暴行加害於人、對人心存嫉妒仇恨。如果能捨除這三種惡行,即便未能證得涅槃,亦能生於天上人間,得豪貴自由之報。推究人之為人的根本原由,是因無明愚癡造種種業、隨業力牽引而入胎,由此胎形漸漸生成六根,六根對境而生情識,識心分別取捨而生欲,從欲而有父子,從父子而生恩愛,從恩愛而生憂悲苦惱……如是不斷於五道中輪迴生死,無有止息。然而世人並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向何去?未能明白生死的根源,只是在假名、假相上執著,認定此是父、此是子;唯有得道之士,才能了達根本。眾生生死,是由心中的無明愚癡而起,世間一切皆是無常。這是真實的道理,大王應當受持。」 佛再問瓶沙王:「假使國內有良善之人,謹慎和順、忠孝賢良,清廉貞潔、恭敬謙讓,才能廣博、智謀高遠,且誠信正直不犯王法,然而他並非出身貴族,大王會如何對待這樣的人呢?」瓶沙王回答:「我將擇能授任官職,使其為國效命、姓名顯達。」佛告訴瓶沙王:「在佛法中也是如此,至道之法沒有親疏之分,唯有善法能資益行道。能受持五戒,即名清信士;若能精進入道、勇往直前,見四諦之理而堅住不迴,隨其斷惑由淺至深,便能次第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佛陀開示此理時,瓶沙王及一萬二千國人、八萬諸天,皆見道跡,得須陀洹果。 此時,佛告訴瓶沙王:「大王來此已經很久了,還宮路遠,請王早回;有勞諸多隨從人員及牛馬在此久立。及至後日,我將抵達羅閱祇城。」瓶沙王即從座而起,恭敬禮佛,從佛受戒而退;隨王而來的群臣百官,也踴躍歡喜,從佛受戒。當瓶沙王及群臣受五戒時,內外人馬皆寂然無聲。在場諸婆羅門都受到感化,也心悅誠服地從佛受戒。眾人受戒既畢,歡喜而退。瓶沙王登車後,群臣紛紛跪賀:「大王功德不可思議!能值佛出世,並使臣等同沐佛光、親承佛陀清淨的教化。」 瓶沙王回到王宮,即教敕宮內上下奉齋持戒,國中一切人民亦皆信解佛語,歡喜奉行。(全文完) 典故摘自:《中本起經‧卷第一》 省思 誠如佛陀對瓶沙王的開示,至道之法沒有親疏之分,真正的至理放諸四海而皆準,不因貧富貴賤、男女老幼而有別異。縱觀人世,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未能免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逼迫;唯有依循佛陀教誨,深信因果,奉行五戒,勤修四諦,除滅無明,如是精進不退,斷惑證真,方能真正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單元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