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行精進,破煩惱惡

文/美國佛心寺中文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光

2019年年底,我在普德精舍打禪七期間,體會到了此生從未感受過的平和寧靜,可惜後來在工作和生活當中,這念心又迷失了,無法作主,使得煩惱常相左右。當我閱讀《禪七開示3》時,似乎老和尚就在眼前說法,提醒我回光返照。

  老和尚在書中開示:「所謂真參,就是要時時刻刻、老老實實地回光返照……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我明白在讀書時,當下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作主,沒有第二念,就是菩提心、涅槃性現前。而讀書、喝水、燒菜、開車的心,都是同一念心;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時時保持覺性,就可以處處體會到本自具足的安寧與平和。

  雖然明白此理,生活中卻缺乏落實的毅力。比如:本來時間充足,可以儘早準備博士畢業答辯的材料,卻總是不想去做,一直拖到最後一刻才倉促地完成;早晨醒來後理應去洗漱、做早課,卻在床上看手機,使眼睛疲憊不堪後才起床。由於沒有堅住正念,這念心與貪嗔癡相應,使得身心愈來愈疲勞沉重。一段時間過後,我對念念遷流的生活感到厭倦,於是提醒自己要返照自心、照破煩惱;但是,當自己精進用功了一陣子之後,卻又懈怠了,又開始念念遷流。始終是如此進進退退,陷入煩惱和覺性循環往復的輪迴裡。儘管佛法當中處處都闡明了精進的重要性,然而「精進」對自己而言仍是十分困難,應如何才能發精進心,來打破這種無休止的循環呢?

  《大智度論》云:「菩薩有三種思惟:『若我不作,不得果報;若我不自作,不從他來;若我作者,終不失。』如是思惟,當必精進,為佛道故,勤修專精而不放逸。」當我依照此理來提醒自己時,就比較容易提起正念,立刻檢討反省。比如:做菜時如果想聽新聞,就告訴自己如果不能養成專注當下的好習慣,便很難有禪定的果報;當心思散亂或焦慮憂愁時,就告訴自己這正是練習定心的好時機,而鼓勵自己靜坐。

  另一方面,思惟無常的道理,也能幫助自己精進用功。《無常經》言:「譬如路傍樹,暫息非久停,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少年容貌暫時住,不久咸悉見枯羸」。這些道理讓我體會到:金錢、權勢、名望、身體,都只能暫時運用,在往生的那一刻,無法帶走纖毫;只有當下這念清淨、平等、慈悲的心,才是可以永遠依靠的。要在短暫的一生中,努力地修禪定、智慧、福德,改掉根深蒂固的習氣,人生才能在無常中變得光明、有意義。如此思惟,自己就更容易提起精進的心念。

  因此,當我們在修行中感到心力匱乏時,應當時常思惟佛經章句及師父的開示,來幫助自己重拾前進的動力和信心。

  經云:「人能愛樂修行精進,無事不得;得至佛道,終不虛也。」在動靜閒忙中,如果能遵循老和尚教導的方向來用功:「時時刻刻、老老實實地回光返照……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相信有朝一日也可以像諸佛菩薩一樣,具備大福德、大智慧、大禪定,利樂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