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息入門,通達究竟實相

文/普榮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志

嬰兒從呱呱墜地起就開始呼吸,不需任何人教導,生命就在入息、出息的節奏中展開。日復一日,很少有人特別注意到「呼吸」如此稀鬆平常的事,包括自己在內。然而,在禪修班中學習靜坐時,從「數息觀」入門,便開始注意到自己的入息、出息和氣息的長短,也注意到氣息由粗轉細,再變得更加微細。在靜坐的過程中,有時會感到胸口沈悶、心不寧靜或是昏沉;以往遇到此類情形,就會暫停靜坐,讓自己放輕鬆。在《禪七開示1》中老和尚教導我們,數息要數到「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於是,在靜坐中如果有胸悶、昏沉等情況,自己就將心念專注於入息、出息上,便能有所改善,漸入佳境。自己在平日也多練習靜坐調息,因此更能領會「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的境界。

  恭讀《禪七開示3》中的「六妙門」之後,更是受益良多。在「數息」之外我又學習到「隨息」,明白了心息相依、心息合一的微細境界。更進一步的「止息」雖然並非易事,但我堅信只要不間斷地練習,終究能夠體會老和尚所說「息諸攀緣,止心不動」的境界。

  在「隨息」之後還須修「觀」,要注意自己在受到塵境影響時,所起的煩惱心念,並加以對治。在貪、瞋、癡三毒中,自己較容易覺察到瞋心;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有言語或行為上的摩擦時,就會產生不愉快的心念。我提醒自己要及時覺知瞋心,不要回嘴或是暫時離開,並應思考產生摩擦的原因及避免的方法。對治瞋心是修行的基本工夫,如果能夠時時刻刻觀照順、逆境界中心念的微細波動,就能讓「脫口而出」的衝動,不再發生。

  老和尚開示大眾:「修了『觀』,要『還』、返本還源,知能觀之心非實,則我執自亡」;又教導我們最後要歸於「淨」,這就是中道實相的境界。

  恭讀了「六妙門」的開示,我期勉自己從數息開始,一步一步踏實地修行,一點一滴地體會、積累工夫,並且一世一世地持續薰修,最終達到中道實相的究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