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密密回光照

文/見捃法師

恭讀《禪七開示3》,書中的文字躍入眼簾:「佛法講薰修,雖然聽一遍聽不懂,只要有信心、有耐心,聽一遍、兩遍、三遍……聽久了,總會聽得懂,也能開悟。」好似以前在五樓大禪堂打禪七般,師父鏗鏘有力的法音,迴盪在弟子耳際,字裡行間有著師父對弟子修行的期許及鼓勵。

廣大心量俗諦圓

  閱讀完這本書,讓我對俗諦、三諦圓融、因果、修行與成道,有了更深的體悟。師父開示:「我們要想得到禪定、大徹大悟、超凡入聖,就要先把俗諦做好。無論建道場、度眾生,都需要俗諦,『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有緣才能度眾生;修行不是離群索居,而是要積極努力修善斷惡、廣結人緣,一切都要在因地中努力。

  平日,反省自己常因小事而心生不耐。不耐煩,是瞋心的表現,因為慈悲心不足,只想到自己:著眼於眼前的坡務被打斷、原先的計畫無法完成、只在乎自己的時間及體力等等,卻沒有想到對方正需要幫忙,只要布施一點時間及關懷,便能解決他人的困難。原來,一切問題皆源於我執,且對於緣起性空之理未能入心,遇境則迷,境界一現前,就被考倒了。

  書中提到:「我們修行最低限度,要做到心量廣大,這樣慢慢就能依根解結,解除煩惱之結、塵垢之結。」「心量要廣大,就要發大願、起大行。大願是從大悲心而來的,如果沒有大悲心,大願就產生不出來。所謂『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眷,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些開示深印心田,讓我體會到「心量廣大」對修行的重要性,不能再等閒視之,必須認真看待。於是,開始要求自己將四弘誓願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將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前,對人、對事學習起歡喜心,對於他人的問題及請求,當主動回應;覺察到不耐煩的習氣現前,則立刻反省、懺悔。

慈心緣慮身心淨

  進一步,感恩一切眾生的付出,並思惟六道眾生的苦。觀察現前的食衣住行、一切日用所需,全是他人的發心與付出,感恩常住、師長、父母、周遭的人,以及一切眾生。心存感恩,便不再視一切為理所當然,進而能積極在執事上發心,安住清淨心,以回報眾生恩德。

  平日更要修習七周緣慈,回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並時時收攝心念,不浪費時間打妄想,才不會辜負眾生的護持。每當瞋心生起,先忍心不動,試著分析瞋心背後的原因。於是發現,當外在人事物不符合期待,就會念念相續、不得自在,是因為心量不夠廣大,無法包容一切。此時思惟恩師的開示,感恩對方的發心與付出,便能以同理心理解對方,後退一步,海闊天空。進而體會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當自己願意調整心態,很快便能轉化煩惱,同時,也變得更加謙卑、柔軟。

  每當覺得成道的路遙不可及,師父的開示鼓勵著自己堅持下去:「工夫是練出來的!平時的加行就是因,沒有這些因,怎麼能夠坐到一支好香?」「最低限度要在因上去努力……就是要時時刻刻、老老實實地回光返照。」從恩師一生的行持及禪七開示中,看到佛菩薩的悲智願行,證明成道不是遙不可及,古來祖師大德及恩師就是真實的例證。只要端正知見,在日用中不斷收攝身心,深信佛性本具,朝著正確的目標前進,則佛道可成!

  藉由每次禮祖的因緣,思惟三千多年前世尊證悟的心法,歷經西天東土歷代祖師窮盡一生的努力及承傳,今日方能聽聞正法,背後是重重無盡的因緣成就。古德云:「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雖然恩師示寂,幸有常住的用心,將一九九七年的禪七開示付梓成書。

  身在疫情嚴重的美國,近三年無法回山打七的遺憾中,感恩能夠恭讀本書,隨文入觀,在覺性上用功,安定身心,感恩一切因緣的成就。發願生生世世謹依師教,落實觀行,行菩薩道,弘揚佛法,廣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