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密密回光照

文/见捃法师

恭读《禅七开示3》,书中的文字跃入眼帘:「佛法讲熏修,虽然听一遍听不懂,只要有信心、有耐心,听一遍、两遍、三遍……听久了,总会听得懂,也能开悟。」好似以前在五楼大禅堂打禅七般,师父铿锵有力的法音,回荡在弟子耳际,字里行间有着师父对弟子修行的期许及鼓励。

广大心量俗谛圆

  阅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俗谛、三谛圆融、因果、修行与成道,有了更深的体悟。师父开示:「我们要想得到禅定、大彻大悟、超凡入圣,就要先把俗谛做好。无论建道场、度众生,都需要俗谛,『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有缘才能度众生;修行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要积极努力修善断恶、广结人缘,一切都要在因地中努力。

  平日,反省自己常因小事而心生不耐。不耐烦,是瞋心的表现,因为慈悲心不足,只想到自己:着眼于眼前的坡务被打断、原先的计画无法完成、只在乎自己的时间及体力等等,却没有想到对方正需要帮忙,只要布施一点时间及关怀,便能解决他人的困难。原来,一切问题皆源于我执,且对于缘起性空之理未能入心,遇境则迷,境界一现前,就被考倒了。

  书中提到:「我们修行最低限度,要做到心量广大,这样慢慢就能依根解结,解除烦恼之结、尘垢之结。」「心量要广大,就要发大愿、起大行。大愿是从大悲心而来的,如果没有大悲心,大愿就产生不出来。所谓『观众生苦,发菩提心』,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眷,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些开示深印心田,让我体会到「心量广大」对修行的重要性,不能再等闲视之,必须认真看待。于是,开始要求自己将四弘誓愿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将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前,对人、对事学习起欢喜心,对于他人的问题及请求,当主动响应;觉察到不耐烦的习气现前,则立刻反省、忏悔。

慈心缘虑身心净

  进一步,感恩一切众生的付出,并思惟六道众生的苦。观察现前的食衣住行、一切日用所需,全是他人的发心与付出,感恩常住、师长、父母、周遭的人,以及一切众生。心存感恩,便不再视一切为理所当然,进而能积极在执事上发心,安住清净心,以回报众生恩德。

  平日更要修习七周缘慈,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并时时收摄心念,不浪费时间打妄想,才不会辜负众生的护持。每当瞋心生起,先忍心不动,试着分析瞋心背后的原因。于是发现,当外在人事物不符合期待,就会念念相续、不得自在,是因为心量不够广大,无法包容一切。此时思惟恩师的开示,感恩对方的发心与付出,便能以同理心理解对方,后退一步,海阔天空。进而体会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当自己愿意调整心态,很快便能转化烦恼,同时,也变得更加谦卑、柔软。

  每当觉得成道的路遥不可及,师父的开示鼓励着自己坚持下去:「工夫是练出来的!平时的加行就是因,没有这些因,怎么能够坐到一支好香?」「最低限度要在因上去努力……就是要时时刻刻、老老实实地回光返照。」从恩师一生的行持及禅七开示中,看到佛菩萨的悲智愿行,证明成道不是遥不可及,古来祖师大德及恩师就是真实的例证。只要端正知见,在日用中不断收摄身心,深信佛性本具,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则佛道可成!

  藉由每次礼祖的因缘,思惟三千多年前世尊证悟的心法,历经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穷尽一生的努力及承传,今日方能听闻正法,背后是重重无尽的因缘成就。古德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虽然恩师示寂,幸有常住的用心,将一九九七年的禅七开示付梓成书。

  身在疫情严重的美国,近三年无法回山打七的遗憾中,感恩能够恭读本书,随文入观,在觉性上用功,安定身心,感恩一切因缘的成就。发愿生生世世谨依师教,落实观行,行菩萨道,弘扬佛法,广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