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因精舍大乘解行研經班學員 傳越
恭讀惟覺安公老和尚《禪七開示2》,不禁想起十多年前打禪七時的心境,每支香的最後十幾分鐘常是腿麻、痠痛,心不定,此時總引頸盼望老和尚能出現為大眾開示。心住在老和尚的開示當中,忽然找到方向,心也慢慢安定下來,時間一剎那就過去。老和尚的開示就像黑夜的明燈、大海中的燈塔,指引著心安住的地方。如今讀《禪七開示2》,就像回到打禪七時的情景,依止善知識的教導,此時心中的我不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似乎慢慢找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老和尚開示打坐修數息、修觀息、修中道實相觀,並且要「在禪堂裡面靜坐思惟,觀心返照,漏盡自己的煩惱……檢討自己、看看自己哪個煩惱最重?就修專門對治的法門。如果喜歡發脾氣,就修慈悲觀、慈心三昧;無論是修四無量心、修七周緣慈,都是在化除自己瞋心的煩惱。」回首修行來時路,因個性急躁,與人相處稍不如意,瞋心即起,常被指導,自己也深深慚愧懺悔。雖知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百萬障門開的道理,然而妄想執著根深蒂固,只能慢慢修正,並時時提醒自己,要提起覺性。現今,再讀到禪七開示,彷彿老和尚開示的聲音再度響起,讓我再把修四無量心、七周緣慈的法要和方向,一遍又一遍地看過,用心思惟,才發覺自己的心量不大,沒有慈悲心,願力不夠。老和尚說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要發大乘心,先發願:「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而且要知道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都有佛性,彼此之間互相依存,互相幫助,所以要代眾生受苦,要報眾生恩,乃至「發了願以後還要去實行、去行願,才能圓滿這個願。」走筆至此,老和尚的法語猶如當頭棒喝,敲醒夢中人,受益匪淺。在四無量心的願力引領之下,修七周緣慈,讓我更得心應手。
老和尚也開示修行要「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心」,無論修習任何法門,每個念頭都是從心當中提起,覺性始終存在,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這念心清楚明白,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念了以後,最後歸於自心,法法平等,這就是真空妙有。
《禪七開示2》是老和尚提點學人修行的金玉良言,字字珠璣,是最珍貴的指導。每每讀後讓我重慮緣真,從文字當中深深體會老和尚的殷殷切切,苦口婆心,而懷念不已。發願要受持老和尚常開示的「靜中養成,動中磨鍊」這句話,在面對修行路上的順逆境,均能直下承擔,依著這一念心,從覺性起修,發菩提心永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