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因精舍大乘解行研經班學員 傳朝
恭讀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的《禪七開示2》,讀到「早晚課誦的功德」,時間彷彿回到十多年前。猶記得當年因緣際會在辦公室初接觸禪修課,每週一次的禪修課,憑藉一股勇猛的初發心,大家自動安排每天利用上班前的三十分鐘,一起誦經用功。執引磬、敲木魚、誦經對我們而言,都是難上加難的事情,常常眼睛注意著經文,卻忘記了敲木魚的手;注意了木魚的速度,卻又抓不住經文的唱誦……但是,我們仍然堅持每天的早課,也在每天的早課中找到自己安定的心。
《禪七開示2》中,老和尚說:「早晚課誦對修行是一種重要的助緣」,「早晚課誦,大眾共同在大殿裡誦念、經行、打坐、懺悔,動當中有靜,這就是一個最殊勝的方便。」透過大眾和合共修,共同懺悔,化解心結,心當中很平和、很寧靜。看到這裡,才發現原來自己就是透過這樣的助緣,開啟修行的第一步。
學佛前,把世界一分為二:對錯、好壞、美醜、大小、長短、香臭……如果當天事物是好的、順利的,就覺得高興,心情就變好,從來不會去思索這樣生活有什麼問題。學佛後,明白這是一個相對的世界,有白天、一定有晚上,有內、一定有外,假使沒有「內」,就不會有「外」。「這個世界既然是相對的,就屬於生滅,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是一個虛妄不實的境界。」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界定和相對的轉變。凡事換一個角度想,心就能愈來愈開闊。
恭讀《禪七開示2》,細細思惟老和尚所說的話,「我們修行就是要在這個虛妄當中,找到不虛妄的;在不究竟當中,找到究竟;在生滅當中,找到一個不生滅的。」那麼到底哪個是不生滅的呢?老和尚總是說,就是「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未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處處作主」,這念心要存在,動靜閒忙,不離開當下這一念心。
《禪七開示2》裡說:「諸法緣起,緣起性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仗因託緣所生。所謂仗因託緣,因,我們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就是因;緣,就是外緣。因緣和合,我們的心念、行為和外緣配合、聚合起來,就能產生一種果報」「緣起怎麼產生?就是根據我們這念心。《楞嚴經》云:『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心生則法生,法生則心生,只要心當中有一個念頭,外面就有一個境界,看到外面一個境界,心當中就又生起一個念頭,互相滋長,這就是緣起。」每件事情都是因緣所生法,是虛妄不實的假有,有什麼可以執著的?修行要回歸這念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老和尚提示大眾,「『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治太平。』我們學道就像守城一樣,當我們六根對六塵、打了妄想,這就是心中的賊人,時時都在賊害、偷取我們的自性功德。」我們要時時刻刻「把這念心看緊,看到好的境界,不愛著;看到壞的境界,不生無明,不起貪心、瞋心、癡心,時時刻刻這念警覺心、智慧心都要存在,就像『中軍主將能行令』,將軍有了智慧寶劍、能發布命令,就能『不動干戈治太平』,不用打架或發動戰爭,就能天下太平。」始終要把這念心守住,不起煩惱,這就是真正在用功。
漸漸地了解這些道理,學習放下堅持自己的看法、做法,也學習接受別人的看法、做法,更學習慈悲和發心,讓自己更清楚明白原來中道實相就是我們的這念心,清楚明白,處處作主,要站得住、站得長。《禪七開示2》書中的字字句句都在腦海中烙印下來,最後就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