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斯应 反求诸己

文/普光精舍夜间研经禅修班学员 传莹

一直以来,都认为「感应」是神秘的、可遇不可求的;也以为所谓的「感应」,就是向佛菩萨祈求,而得到正向、如愿的响应,以为这就是「人有诚心,佛有感应」。直至恭读《禅七开示2》,读到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凡有动者皆为感,我们现在起心动念,就是『感』,感则必有应,外面就会有一种回应。」顿时有如醍醐灌顶,原来,所谓「感」,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应」,就是泛指外界的回应,不限于佛菩萨的回应啊!

  在职场上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所说的他人是非,最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因此,不道人是非、不说人长短,是非就不会反馈到自己身上。这样的道理,不也是「感应」吗?有感才有应,不造作「拨弄是非」之两舌,就不会招感相应之苦果。

  这段时间依着师父的教导,每天睡前拨出十至十五分钟静坐、修七周缘慈,日复一日洗心涤虑,发现慈悲心逐渐增长,待人处事更圆融,更能为他人设想。工作上原本看不惯的人事物,设身处地思惟之后,进而思惟因缘果报的道理,渐渐心开意解;自己心结打开了,原本对某些同事容易起烦恼、嫉妒、埋怨的心,逐渐调伏转化为接纳、慈悲、善解的心。起心动念不一样,自然而然地,外面的境界也跟着转变,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好了。

  七周缘慈的功德回向不可思议,可以解冤释结。在修习七周缘慈的过程中,自己心念已逐渐改变调整,较常布施欢喜、慈悲心增长了,心量变大了,外缘自然随着变化,与周遭的同事解冤释结。这不也是起心动念改变,所招感的响应吗?

  原来,「感应」一点儿也不神秘,起心动念就是感,感则必有应,一切都是因缘果报之必然。若要求「感应」,不如先求端正自己的起心动念,再从有念归于无念,最后销归自性。佛法的奥妙浩瀚,终究不离当下这念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