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慈悲喜捨

文/普南精舍日間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賢

大年初二,回到娘家時,在一派歡樂喜慶的圍爐氣氛中,只見剛出社會的姪子拿著碗筷來到素食桌坐下,不禁有點訝異地問:「你開始吃素了?」姪子點點頭表示,他是對於動物因人類的口腹之欲而喪生,感到十分不忍。聽完他所言,自己內心感到欣慰。

  因此,我想起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禪七開示2》提及的「慈悲觀」與「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念念相繼無有間斷。慈能與樂,給與眾生一切樂;悲能拔苦,救拔一切眾生苦;喜即歡喜,見人行善或快樂時,心生歡喜;捨是對一切眾生,都能冤親平等,不起憎愛,能捨種種心境、外境,而不起分別、憎愛。老和尚說:「能夠真正做到四無量心,無人無我,心行平等,就是真正的菩薩行。」學習菩薩行,無我、平等,是自己要去努力的。

  老和尚告訴我們,要發慈心度眾的願:「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而人與人之間是互相依存的;眾生有種種苦,應觀眾生苦,發菩提心,知道眾生與我們有緣,因此發心去普度眾生。最終,因為有了無量廣大的利他之心,故能讓自、他皆能獲福、得解脫。明白這個道理,念念利他,自己就有了具體的修行方向。

  女兒在國中從事教職,她曾經和我分享: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會面臨一些心理困擾及壓力,若用直接管教的方式,表面處理完了,學生心中的偏執或擔憂卻不一定解決;因此,她嘗試設身處地從孩子的家庭背景、個性去想該怎麼解決,使他們在精神上得到安定與鼓勵,進而減少恐懼、建立起信心。我隨喜讚歎她的發心,並對女兒說:「這就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

  在科技進步的現代,往往也更容易接收到外界的種種資訊,有時候看見別人有所成就,難免會心生嫉妒或沮喪,但學習了四無量心之後,開始告誡、提醒自己要能夠去「喜、捨」,一方面為他人的成功由衷感到敬佩與歡喜,也同時督促自己努力學習他人的長處;另一方面,也不要為這些外境而生嫉妒或沮喪;如此,時時保持清楚明白的心,就不被外境所轉。

  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無論靜坐、思惟,或待人處事、人際互動……都要「知行合一」,慈悲心才會現前,心量也才能愈來愈開闊。「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感恩有因緣得遇大善知識、得聞正法,如今得以了解、學習「慈悲喜捨」,期許自己與家人都能在因地上持續精進修行、落實佛法,真正踐履菩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