憬然有悟安住中道

文/普同精舍日間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鉅

先前已恭讀《禪七開示1》,此次有幸恭讀《禪七開示2》,二書之字裡行間盡是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的慈悲,自己如沐春風似地親聆法音,心中真誠地感恩。

  在數息觀一章中,老和尚強調修行調心的重要性,就是要時時檢討反省,看看自己貪瞋癡的煩惱哪一個比較重,「如果連自己有什麼煩惱都不知道,要想對治煩惱、轉識成智,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一點即是在提醒大眾,要時時保持覺性,覺察煩惱的生起,進而轉識成智。但有些人可能連煩惱是什麼都不清楚,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弟子先前遭遇逆境,心中晦暗,一直糾結在煩惱上,知道佛法好卻用不上功。就是未能善用覺性,把自心的煩惱看清楚,自然難以對治。老和尚很慈悲地教我們「知道自己的妄想很重,馬上要發一個慚愧心、懺悔心,把它轉過來。」

  老和尚也談到散心雜話的影響。一般人聽到自己不知道的事,起了好奇心就想知道更多;若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事,透過話語的陳述就彷彿掌握了權力及影響力。散心雜話,同時增長貪心及慢心。老和尚也慈悲提醒:「看到別人在講閒話,要趕快遠離,不要去聽!時時刻刻都要注意,善調身心。」

  在中道實相觀一章中,老和尚提示「活在當下」的誤解與正解。一般人對活在當下的錯誤認識,是要享受人生,想吃就吃,想買就買,想玩就玩……也就是讓自己活得愉快,但這其實是錯把放縱當成自在。老和尚明白地提示大家,「所謂活在當下,就是要保持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這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保持當下這念心,清楚明白,能作主,才是活在當下。

  在參話頭一章中,老和尚提到,「一般人都耐不住寂寞,因此在外面到處攀緣、惹事生非;社會上有很多人,就是因為耐不住寂寞,因而造業、犯法,這樣不用等到將來,現在就要受罪。」一般人耐不住寂寞,追求熱熱鬧鬧的境界,但卻是過眼雲煙,一剎那就過去了。不論是求功名、求感情、求財富、求子女、求美食……到後來不論是得之我欲益增,或是失之我怨更深,都是有求皆苦。老和尚提醒我們修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所謂「清真寂寞之鄉,愈久愈增意味」,「就是我們這念心達到寂然不動,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慢慢把這念心延伸下去,保持這個寂寞的心境」,「愈久愈增意味」,保持的時間愈來愈久,這念心愈來愈定,慢慢就會增長意境趣味。所以,修行就是要堅定、要耐得住寂寞。

  在修行的境界一章中,老和尚強調「要知道這念心一動就是生滅,因此我們不但要不執著動境,連靜境也不要執著,遠離動、靜二塵,把心收回來,就安住在定慧具足的這念心上。」一般人多以為要有環境安靜才會有心靜,所以若聽到走路聲、打嗝聲、鳥叫聲……就會怪罪環境讓自己無法心靜。弟子原以為幽靜的環境乃是靜坐的良好助緣,感謝老和尚的提點,原來重點不是在環境,不能對境產生執著,執著了靜境就是一種障礙。重點在於老和尚開示的:「這念心不住動境、不住靜境、不住空、不住有,這才是菩提妙明真心。」

  在萬法歸實相一章中,老和尚提到「初初開始修行時,執著法門、功德,為了將來能得好的果報,所以現在拚命去做。……這些雖然不是壞事,但只看到事上的因緣果報,在事相上修,而沒有入理,心在道外,這就屬於外凡。」弟子原以為布施乃是善法,行善也是依著教法而行,而老和尚懇切地提醒我們,這只看到事上的因緣果報,在事相上修,沒有入理,仍是外凡。修行要能由事入理、中道實相之理。也就是說,要返照自心,在心上下工夫,而不能只在生生滅滅的事相上修。行善可以厚植福德資糧,但仍是要由事入理,以無所得心行一切善法,也就是《金剛經》所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終要能契悟中道實相之理。

  讀完全文之後,深深感受到老和尚的諄諄教誨,不斷地提醒大眾要能依心起修、依性起修,透過數息觀、慈悲觀、參話頭等法門,契悟中道實相之理。弟子們能做的,就是持續地在心地法門上用功,誠如序言所云:「佛言如是,師教如是,弟子一心頂戴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