憬然有悟安住中道

文/普同精舍日间研经禅修班学员 传巨

先前已恭读《禅七开示1》,此次有幸恭读《禅七开示2》,二书之字里行间尽是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的慈悲,自己如沐春风似地亲聆法音,心中真诚地感恩。

  在数息观一章中,老和尚强调修行调心的重要性,就是要时时检讨反省,看看自己贪瞋痴的烦恼哪一个比较重,「如果连自己有什么烦恼都不知道,要想对治烦恼、转识成智,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一点即是在提醒大众,要时时保持觉性,觉察烦恼的生起,进而转识成智。但有些人可能连烦恼是什么都不清楚,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弟子先前遭遇逆境,心中晦暗,一直纠结在烦恼上,知道佛法好却用不上功。就是未能善用觉性,把自心的烦恼看清楚,自然难以对治。老和尚很慈悲地教我们「知道自己的妄想很重,马上要发一个惭愧心、忏悔心,把它转过来。」

  老和尚也谈到散心杂话的影响。一般人听到自己不知道的事,起了好奇心就想知道更多;若知道别人所不知道的事,透过话语的陈述就彷佛掌握了权力及影响力。散心杂话,同时增长贪心及慢心。老和尚也慈悲提醒:「看到别人在讲闲话,要赶快远离,不要去听!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善调身心。」

  在中道实相观一章中,老和尚提示「活在当下」的误解与正解。一般人对活在当下的错误认识,是要享受人生,想吃就吃,想买就买,想玩就玩……也就是让自己活得愉快,但这其实是错把放纵当成自在。老和尚明白地提示大家,「所谓活在当下,就是要保持当下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这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保持当下这念心,清楚明白,能作主,才是活在当下。

  在参话头一章中,老和尚提到,「一般人都耐不住寂寞,因此在外面到处攀缘、惹事生非;社会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耐不住寂寞,因而造业、犯法,这样不用等到将来,现在就要受罪。」一般人耐不住寂寞,追求热热闹闹的境界,但却是过眼烟云,一剎那就过去了。不论是求功名、求感情、求财富、求子女、求美食……到后来不论是得之我欲益增,或是失之我怨更深,都是有求皆苦。老和尚提醒我们修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所谓「清真寂寞之乡,愈久愈增意味」,「就是我们这念心达到寂然不动,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慢慢把这念心延伸下去,保持这个寂寞的心境」,「愈久愈增意味」,保持的时间愈来愈久,这念心愈来愈定,慢慢就会增长意境趣味。所以,修行就是要坚定、要耐得住寂寞。

  在修行的境界一章中,老和尚强调「要知道这念心一动就是生灭,因此我们不但要不执着动境,连静境也不要执着,远离动、静二尘,把心收回来,就安住在定慧具足的这念心上。」一般人多以为要有环境安静才会有心静,所以若听到走路声、打嗝声、鸟叫声……就会怪罪环境让自己无法心静。弟子原以为幽静的环境乃是静坐的良好助缘,感谢老和尚的提点,原来重点不是在环境,不能对境产生执着,执着了静境就是一种障碍。重点在于老和尚开示的:「这念心不住动境、不住静境、不住空、不住有,这才是菩提妙明真心。」

  在万法归实相一章中,老和尚提到「初初开始修行时,执着法门、功德,为了将来能得好的果报,所以现在拚命去做。……这些虽然不是坏事,但只看到事上的因缘果报,在事相上修,而没有入理,心在道外,这就属于外凡。」弟子原以为布施乃是善法,行善也是依着教法而行,而老和尚恳切地提醒我们,这只看到事上的因缘果报,在事相上修,没有入理,仍是外凡。修行要能由事入理、中道实相之理。也就是说,要返照自心,在心上下工夫,而不能只在生生灭灭的事相上修。行善可以厚植福德资粮,但仍是要由事入理,以无所得心行一切善法,也就是《金刚经》所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终要能契悟中道实相之理。

  读完全文之后,深深感受到老和尚的谆谆教诲,不断地提醒大众要能依心起修、依性起修,透过数息观、慈悲观、参话头等法门,契悟中道实相之理。弟子们能做的,就是持续地在心地法门上用功,诚如序言所云:「佛言如是,师教如是,弟子一心顶戴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