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恩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實
《六祖壇經》云:「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中台禪寺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就像世間的一盞明燈,引領眾生出離苦海,走向光明大道,正是我們修行路上的大善知識。
剛拿到這本《禪七開示2》,書沉甸甸的,粉紅色封面印著牧童牽牛的景象,這是惟覺安公老和尚七天的開示啊,頓時感動不已!在此疫情期間、人心惶惶,恭讀老和尚的禪七開示,字字句句的叮嚀與教導深入心中,傳實就像身在禪堂打禪七,重獲安心。
百花叢裡過 片葉不沾身
民國一百零一年,傳實跨出一大步,參加生平第一次的禪七。第一天,老和尚就開示說:「打禪七的目的是為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找到這個不生不滅的心,才是大眾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初初接觸佛法的我還不明白心性之理,只覺得這件事好神奇,坐在禪凳上居然就能找到人生安身立命之處。但老和尚慈悲堅定的眼神,讓我深切相信老和尚說的是真實語,從此開啟我每年打禪七、明心見性的殊勝之路。
第二次打禪七時,禪堂內一片寧靜,自己耳根特別敏銳,這頭開關抽屜聲很吵,另一頭打噴嚏的聲音很刺耳,甚至鄰單穿脫外套也備感干擾。在這生生滅滅的念頭中,自然坐不到好香,甚至分分秒秒都很難熬。老和尚的開示中教導我們止息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它」,念起即覺,不起第二念。下山後,回到日常生活,面對外境,練習一次又一次的「不理它」。逆境時甘心甘受不理它,順境時也知道這是暫時的,不理它。隨時提醒自己把心收回來,以老和尚開示的「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自我期許。
第三次打七前,心中起了一個疑問:「怎麼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對的?日常應對進退要依據什麼準則?」禪七中,聽到老和尚開示:「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時,心裡一震,這不就是我要的答案嗎!禪七圓滿回到精舍時,很開心地跟師父及師兄們分享:「我覺得回山打七讓我變聰明了,可以聽懂很多主七大和尚的開示,有一種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感覺。」一旁的師兄說,那是心清淨的關係。禪七期間,禁語、收攝六根,眾多護法菩薩來護持,加上道場寧靜而莊嚴,聚集了這麼多殊勝的助道因緣,盤坐在禪凳上的我們,自然心淨佛土淨,體悟更加深刻。
修德有功 性德方顯
在這本禪七開示中,老和尚特別說明早晚課誦的功德與重要性。仔細閱讀後,才更加明白在禪七期間如此安排的道理。在禪堂打坐,大眾透過主七大和尚所提示的方法,從數息觀、觀息到中道實相觀,漸次收攝心念,這是靜中養成。但靜坐不得力時,就要透過加行善調身心。在早晚課誦的共修發願下,我們以恭敬心、懺悔心,彼此和合協調,不僅修定又修慧,同時再將願心擴大,回向給法界一切有情,最後由有念歸於無念。靜坐是修行,動中也是修行,正如古德所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由此可見早晚課誦功德之不可思議。
老和尚在每一次禪七快圓滿時,總是會鼓勵我們:「禪七是一個在道場中剋期取證的因緣。我們要想剋期取證,平時就要用功。」古德云:「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走出禪堂,日用中的禪七正要開始。老和尚不捨一眾生,在台灣乃至世界各地普設精舍,就是希望我們得以就近學習,聽經聞法、沉澱心靈。所以在精舍裡,學習出坡作務,樣樣事情都是磨鍊我們的心性、修福修慧的最佳機會。
十五年前,傳實如果沒有踏進精舍修行學佛,現在可能還在世間汲汲營營,在財色名食睡五欲當中迷失,這一生就白白空過了。今日有此難得因緣恭讀《禪七開示2》,就像老和尚仍在我們耳邊叮嚀「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老和尚是我們難遭難遇的大善知識,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盞明燈。感恩老和尚的深心悲願,傳實唯有不忘初心,精進辦道,早日究明本心,才能稍稍報答老和尚的法乳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