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返照 轉念成菩提

文/普照精舍日間高級禪修班學員 法均

上過禪修課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聽法的心不一定分秒專注,有時一個哈欠、閃神,可能就錯過了關鍵的法語;又或是出了禪堂,世間的塵勞讓我們失去那念與道相契的清淨心。若能藉由閱讀,在文字般若精進用功,反覆觀照自心,最終定能把工夫用在日常生活中。

  而《禪七開示》就是一本可以帶領我們反覆薰修的寶典,雖然自己沒有因緣在那個時空聽法,但十分感恩可以從書上閱讀老和尚在禪七中,為年輕學子們開示的靜坐指導、修行必備的觀念,由淺入深,次第分明。愈讀愈感恩開山祖師將浩瀚如海的佛典智慧與禪宗公案,苦口婆心地為我們說清楚,並輔以自身修行體悟為例,為學子們建立佛法的正知正見。

  序中揭示「走進禪堂,事上的禪七,是剋期取證的洪爐;走出禪堂,理上的禪七,才正要開始,如何在日用之間觸物起照、破除我執,是我們不可迴避的禪定鍛鍊。」在離開職場,投入全職媽媽生活後,親子教養成為我倍感困擾的課題之一。也因為這個習題,引領我接觸禪修,接受佛法的薰習,並試著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

  老和尚在「數息觀」開示中提到:「禪七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放下」。在禪堂內,參究自心;出了禪堂,就要能提得起,修一切善法。「能放得下,又能提得起,心就能作主,處處都能自在,這就是菩薩。」放下身段,放下對孩子超出的期待,慢慢體悟到孩子脆弱敏感的個性,是多生累劫的薰習所致,為了讓孩子可以不斷地成長,甚至愈來愈安定,良好的親子關係首要,是自己不與孩子的負面情緒相應,並時時以般若智慧轉念,讓心能作主。

  在「中道實相觀」開示中讀到:「龍看到水,水就是牠的宮殿;魚看到水,就像人在空氣當中一樣……修羅看到水就變成刀劍。」同樣的水,因每個人的業障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樣。為什麼業障不同?因為我們的這個心不同。「業由心造,業隨心轉」,由此體悟,孩子在我們眼中,是菩薩還是魔?取決於我們的心。

  當發現一切問題的根源都來自自己的內心時,修行悟道就成了生生世世最重要的功課。《禪七開示》就像是一本可以時時提示我們修行的用功祕笈,當我們有了修行的正確觀念、方法後,還要實實在在不斷重複練習,在日常生活上用功落實,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真修實悟,才能真正「開啟」、「顯露」本具的這念覺性,與道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