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中精舍大乘解行研經班學員 傳德
佛法中提到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真是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我想這應是世間上一般人都會有的感受。由於對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執取無法放下,因此生活中處處都是煩惱憂苦,不得解脫。然而佛法中也有提到「煩惱即菩提」,到底什麼是「煩惱即菩提」呢?
為了求得答案,仔細翻閱了惟覺安公老和尚一九九四年暑期大專精進禪七開示錄――《禪七開示1》,當中看到了一段對於心、意、識的說明:「起一個念頭就是『心』;起第二個念頭再去想、再去看,這就是『意』;起第三個念頭,認為這個不錯、或是討厭,這個認為不錯或討厭的就是「我」,這就是『識』、就是我執。」,讓我了解到自己六根對六塵時,都是念念相續,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死,所以就一直流轉於生死輪迴中。
但又如何能夠斷了生死之流呢?老和尚在書中提到「中道實相觀」法門:「知道這個心才是自己,這個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覺性,覺性就是菩提心,就是佛性。這個心要作主,要做就做、不做就不做,自己要作得了主宰,這就是菩提心。現在就是這樣來用功。」我清楚地知道了,原來自己過去禪修最大的問題就是「心不能作主」。現在明白了,只要時時刻刻把心安住在覺性上,心清淨了,自然就會產生妙用,正所謂「一法界顯,九法界隱」。同時,突然之間也明白了什麼是「煩惱即菩提」?原來當清淨心一現前,煩惱自然就不見了。最大的關鍵,原來是老和尚一直所說的「這念心不要攀緣,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要把心中的念頭停止下來;能夠歇得下來,『歇即菩提』,這念心就是菩提心。」今後必將以此為修行方向,頂戴奉行。
這念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以此更讓我了解原來自家寶藏是這麼珍貴;當認識了這個之後就掌握了生命的活水源頭,生活上的煩惱就減少了,原本感受到的苦也慢慢消退了,我們又何苦煩惱呢?這時也開始真正體會到,自己是何其有幸能值遇大善知識,又能在正法道場修行學佛。最後感恩道場、感恩師父教誨;也願大眾學佛路上,永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