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照精舍大乘解行研经班学员 传缘
自幼在精舍就非常喜欢「出坡」,讨厌「静坐」。起初开始学习静坐时,就是怎-么-样-都-坐-不-住!不是偷偷睁开眼睛看师父,就是故意偷戳邻单。如果哪一支香有乖乖坐着,必定是好胜心炽盛的我,在跟别人比赛「谁静坐的时候没有动!」因此,我一定要「有事情做」。因为心静不下来,做事就很粗心,有一次要负责将用斋后的桌子擦拭干净,为了早点和母亲回家,出坡时心不在焉,被师父发现桌上有遗漏没擦到的汤汁、桌缘有饭粒……换来的是至今印象深刻的指导:「做事那么不细心!一定是没有认真静坐!出坡也要有定力,才可以把事情做好、做圆满。」
因为有了想把事情做好、做圆满的心,之后只要有静坐的因缘,就开始认真地修习数息观,借此提升自己在出坡时的细心度。古德云:「静中养成,动中磨炼。」透过静坐,静下心来修观行,慢慢发现自己在动中,更能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选择里,提升作主能力,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大学在外求学时,发现自己很容易「不耐烦」,常常起瞋心。有一次,自己正在写作业,室友频频来确认隔日的行程细节,当时不耐烦的心念生起,回应的语气很差,对方也因此生气,双方开始冷战。当晚发现自己瞋火猛烈,静坐时不断浮现当时的对话,当下深感惭愧。在同参道友的建议下,开始修习七周缘慈,几周后发现自己的心,因为修慈悲观变得愈来愈柔软。此刻才了解「药无贵贱,治病者良」,「法无高下,应机者妙」。学习了这么多的观行法门,是可以回互用功的,能够解决自己烦恼的,就是最好的良药。
透过老和尚《禅七开示1》的提示,更加明白如何回互用功。首先是对「人人本具佛性」要有信心,以此为基础,当烦恼现前时,透过熟悉的法门,对症下药。不同的法门都是为了让本具的清净心显现,明白这个道理,便能够破除「某一种法门比较好」、「只有修某法门才能够成就」的错误知见,而不致偏废。
除了信心,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佛法的落实。在开示当中老和尚提到:「修行要持之以恒,透过种种善法保任这念心。」修行必须从这念心上返照,清楚明白每个起心动念。但无法做到怎么办?那就以此为目标,透过听经闻法、诵经礼忏、出坡作务回互用功,淡薄习气、烦恼、执着,清净心必然能够日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