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之道

文/見鮮法師

翻開一九九四年師父於暑期大專精進禪七的開示錄,彷彿回到從前……

  浮現眼前的是──師父安詳的神情,挺拔的威儀,宏亮、觀機逗教且幽默的開示及穩健從容的步伐……雖然師父圓寂將近五年,卻仍感覺師父未曾離去。

  出家迄今二十餘年,聽聞師父無數場開示,不捨一眾生地諄諄教誨、老婆心切地說空道有,說穿了,只說一個字──覺。如同師父一生修行的寫照:「外現聲聞身,內密無上印,身行菩薩道,廣度諸有情。」師父用「覺」帶領四眾弟子創建了中台世界──也為佛教史寫下了璀璨、空前的一頁。

  覺,就是覺性,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修行的目的即是為了契悟這念心,開顯覺性,見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開示悟入佛知見,是三世諸佛出世的本懷,亦是佛法亙古不變的核心思想,更是師父終其一生不畏艱難、致力弘揚的心地法門。

  覺性並非父母、上天所賜與,不隨時空轉換而改變;小偷偷不得,富商買不到;輪迴六道由它,成佛作祖也由它。教中如來藏、大圓鏡智、大日如來、清淨心、佛性、覺性等,名異而實同。凡聖皆有,但是因為迷妄而不識。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開示錄中有一段話,清楚指出覺性本具的道理。「古德云︰『菩薩從來不離身,自家昧了不相親,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當我們靜坐一坐下來,六根不動,這個心馬上就寂靜了;這時候一回光返照,就見到我們自己的本命元神、我們的主人翁,也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見到本心本性,就見到道、見到佛了。」

  南朝傅大士有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秖這語聲是。」師父亦云:「原來眼珠在眼內,契此名為上上機。」本來現成事,何必待思量?直下承擔,就是這麼簡單。

  既然人人都有佛性,為什麼佛菩薩早就成佛了,而眾生還是眾生呢?因為不覺。眾生因為執著念頭為實有,執著念頭為自己,覺性就成了識性、眾生性。一念不覺,產生了幻境,根、塵、識十八界,統統現前了,就要受報,就有輪迴。

  《六祖壇經》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每個人都有這念清淨心,因為迷惑了,所以每天糊里糊塗過日子,但是佛性卻不因迷悟而有增減。故世尊夜睹明星證道時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能經由大善知識的開導,在覺性上不斷地用功,修習種種加行,最後必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而師父在禪七中所開示的三個法門︰數息、參頭話、中道實相觀,就是在心地上用功的加行。修數息以定心。參話頭以提、照、參的方式在起心動念處用功,離心、意、識參。此法門微妙微細,以心追心,清除八識田中所有善善惡惡的種子。師父云︰「修行無別行,先須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起修。」而在早期七期的禪七中師父亦提過:「參話頭參到最後,會發現整個世界都離不開心、意、識的活動。即便成就最高的學問、再大的事業,也只是心、意、識的活動。要了生死,就得從心意識下手。」

  最後通身放下,任心自在,修中道實相觀,保持無念,只在當前這念心上來用功。一念不生,念頭一起時要觀照,人在哪裡,心在哪裡。一剎那間,心靜下來了,回光返照,就能見到來來去去的念頭中有一個不動的自己,所以達磨祖師云:「一念回機,便同本得。」這和《楞嚴經》中客塵主空的意旨是相符合的──其實修行學佛不是為了遇見佛,而是遇見自己。

  「若能當下不取捨,十方三世一些些」。迷惑的念頭,構成了世界,產生了時空,若能見自本心,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當中。

  父母生我、育我色身,師父賜與我法身。從今以後,深化修行,培養、訓練作主的能力;弘揚佛法,普願法界眾生見性成佛,以報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