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见鲜法师
翻开一九九四年师父于暑期大专精进禅七的开示录,彷佛回到从前……
浮现眼前的是──师父安详的神情,挺拔的威仪,宏亮、观机逗教且幽默的开示及稳健从容的步伐……虽然师父圆寂将近五年,却仍感觉师父未曾离去。
出家迄今二十余年,听闻师父无数场开示,不舍一众生地谆谆教诲、老婆心切地说空道有,说穿了,只说一个字──觉。如同师父一生修行的写照:「外现声闻身,内密无上印,身行菩萨道,广度诸有情。」师父用「觉」带领四众弟子创建了中台世界──也为佛教史写下了璀璨、空前的一页。
觉,就是觉性,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修行的目的即是为了契悟这念心,开显觉性,见到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开示悟入佛知见,是三世诸佛出世的本怀,亦是佛法亘古不变的核心思想,更是师父终其一生不畏艰难、致力弘扬的心地法门。
觉性并非父母、上天所赐与,不随时空转换而改变;小偷偷不得,富商买不到;轮回六道由它,成佛作祖也由它。教中如来藏、大圆镜智、大日如来、清净心、佛性、觉性等,名异而实同。凡圣皆有,但是因为迷妄而不识。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开示录中有一段话,清楚指出觉性本具的道理。「古德云︰『菩萨从来不离身,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当我们静坐一坐下来,六根不动,这个心马上就寂静了;这时候一回光返照,就见到我们自己的本命元神、我们的主人翁,也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见到本心本性,就见到道、见到佛了。」
南朝傅大士有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秖这语声是。」师父亦云:「原来眼珠在眼内,契此名为上上机。」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直下承担,就是这么简单。
既然人人都有佛性,为什么佛菩萨早就成佛了,而众生还是众生呢?因为不觉。众生因为执着念头为实有,执着念头为自己,觉性就成了识性、众生性。一念不觉,产生了幻境,根、尘、识十八界,统统现前了,就要受报,就有轮回。
《六祖坛经》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每个人都有这念清净心,因为迷惑了,所以每天糊里糊涂过日子,但是佛性却不因迷悟而有增减。故世尊夜睹明星证道时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能经由大善知识的开导,在觉性上不断地用功,修习种种加行,最后必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而师父在禅七中所开示的三个法门︰数息、参头话、中道实相观,就是在心地上用功的加行。修数息以定心。参话头以提、照、参的方式在起心动念处用功,离心、意、识参。此法门微妙微细,以心追心,清除八识田中所有善善恶恶的种子。师父云︰「修行无别行,先须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起修。」而在早期七期的禅七中师父亦提过:「参话头参到最后,会发现整个世界都离不开心、意、识的活动。即便成就最高的学问、再大的事业,也只是心、意、识的活动。要了生死,就得从心意识下手。」
最后通身放下,任心自在,修中道实相观,保持无念,只在当前这念心上来用功。一念不生,念头一起时要观照,人在哪里,心在哪里。一刹那间,心静下来了,回光返照,就能见到来来去去的念头中有一个不动的自己,所以达磨祖师云:「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这和《楞严经》中客尘主空的意旨是相符合的──其实修行学佛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遇见自己。
「若能当下不取舍,十方三世一些些」。迷惑的念头,构成了世界,产生了时空,若能见自本心,十方世界都在这念心当中。
父母生我、育我色身,师父赐与我法身。从今以后,深化修行,培养、训练作主的能力;弘扬佛法,普愿法界众生见性成佛,以报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