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彌勒菩薩章


(一)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唯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這一段是問法的禮節。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密藏」,「祕密藏」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什麼人都看不見,什麼人都不知道,只有自己才了解,這念心確實是很祕密。「藏」,這念心具足無量的功德、智慧、神通妙用,所以稱為如來藏;如來藏轉過來了,就稱為大光明藏。一切眾生煩惱身,皆有本具的法身,每個人都有。要如何打開這個密藏?要開密藏倉庫的門,就需要有鎖匙;佛法就如同鎖匙一樣,一個法門就是一把鎖匙,就能打開這個密藏。

  「廣為菩薩開祕密藏」,菩薩也有很多層次,有凡夫菩薩、賢位菩薩、地上菩薩,這個地方所說的菩薩是指現前尚未悟到心地的權教菩薩。權教菩薩的修行,修福德、修慈悲,並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契悟這一念心,就是沒有開密藏。

  「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輪迴,一個是事上的輪迴,一個是理上的輪迴。事上的輪迴就是指六道輪迴──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是事上的輪迴;理上的輪迴是指我們這一念心的輪迴。這念心起了慈悲心,就在菩薩的境界;這念心起了瞋心,就變成阿修羅;這念心起了殺盜淫、貪瞋癡,就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這是理上的輪迴。有理上的輪迴,才有事上的輪迴;這念心沒有輪迴了,自然就能超脫六道輪迴。因此,要超越六道輪迴,就要先做到這念心不輪迴,察覺到心中的惡念,趕快慚愧、懺悔,回到正念上,正念就能得解脫。所以一覺察有了輪迴,馬上就要出離,念佛、念法,發起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願心,這個心就是菩薩心;乃至於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個心就安住在菩薩法門了。再進一步修無修修,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堅住在實相,就能從六道當中出離。總之,要想出離事上的輪迴,就要先從理上、從心當中來出離,一切一切都要在這念心上來用功,明白這個道理,修行就是四兩撥千斤。

  「深悟輪迴」這個悟,不是普通的悟。「深悟」,除了事以外,還要了解理、還要能分別正邪。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有事上的正邪,有理上的正邪。相對於外道而言,佛教就是正,外道就是邪,因為外道心外求法,所修不是菩提大道,就佛教而言這就屬於邪、不屬於正。我們既然修的是正道,就要看看自己有沒有悟到心地法門?假使還沒有悟到心地法門,還是執著一切法為實有、沒有回歸心地,那就是佛教當中的外道,還是屬於邪。更進一步從有為法、無為法來看,無為法就是正,有為法又是邪了。《六祖壇經》裡面講:「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大眾聽法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就是無念,無念就是正;如果墮入有念,就屬於生滅,生滅就是邪。所以正邪有很多層次,我們要一層一層地細微分別,由外在的正邪,到佛教中的正邪,進一步再歸於我們這念心,看看這念心是有為、無為?有念、無念?有念就是邪,無念就是正。明白以後,就了解修行要分別正邪的重要。檢視一下自己,如果現在是有念,就屬於邪;無念,就屬於正。我們要追求無上道,就要反省覺察,把這些正邪分別清楚。

(二)

  「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證到大涅槃,大涅槃就是正。站在大涅槃的角度來看,二乘也是邪,因為二乘所證的只是偏空涅槃,而不是大涅槃。我們想一想,連二乘都是邪,那麼其他的凡夫、外道就更是邪了。所以修行要追求圓覺道、大涅槃,就要在這個地方來了解;不合乎大涅槃,都是偏邪一邊、與大涅槃心不相應。

  「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我們這念心能辨別邪正,安住在正念上,就是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什麼是涅槃?所謂「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我們的煩惱不生,本性就不滅,不生不滅這就是涅槃!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誤以為涅槃是死亡,看到涅槃就心生恐懼,不想要入涅槃,這是錯誤的觀念。這裡所說的是無上大涅槃。大家要了解,大涅槃是不出不入的。涅槃是沒有生、沒有滅,既沒有生滅,就沒有生死。

  每一個人都想住在大涅槃,要如何做到?很簡單,心中沒有煩惱,這念心寂靜無為,這就是涅槃;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寂照一如。「寂」就是寂滅的這個心;除了寂滅以外還有菩提心,這念心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樣具足菩提和涅槃,就稱為「無上大涅槃」。《六祖壇經》云:「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就是指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時時刻刻清楚、寂然不動,無論動、靜都是這一念心,定慧不二的這念心就是無上大涅槃。

  不管是彌勒淨土、十方淨土、所有一切淨土、乃至於天上……這些境界和涅槃比起來都相差很遠;佛法中有四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性淨涅槃,也都離不開無上大涅槃。二乘聖者所入的是偏空涅槃;緣覺可以在涅槃當中住一萬大劫,阿羅漢可以在涅槃當中住二萬大劫,最後還是要出來圓成無上大涅槃。偏空涅槃是佛開的方便,經中把它譬喻為「化城」、是幻化不實的境界,只是讓我們在那個地方暫時休息、休息;進一步還要回小向大,要把證到的果位放下,不要執著、不要得少為足,要繼續發大心、發大願,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才能真正到達「寶所」。所謂「寶所」就是無上大涅槃、中道實相。所以要「於大涅槃生決定信」,不是馬馬虎虎、半信半疑或似是而非的信心,而是要生起絕對的信心;生起絕對的信心,就有了根了。「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彌勒菩薩希望大眾都能破除心中的迷惑,離開顛倒輪迴,住在大涅槃上。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這個法門除了菩薩以外,末世的眾生也統統可以來薰習、學習,都可以成就無上大涅槃。

  「欲遊如來大寂滅海」,每一個人都可以契入如來大寂滅海;如來寂滅海就是指我們自己如如不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的這一念心。「云何當斷輪迴根本?」彌勒菩薩希望如來開示大眾,怎樣能夠斷除輪迴的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唯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這就是請佛說法的禮節。

  為什麼要「三請」?就一般俗諦來講,我們講一次,大眾可能聽不清楚,這時就要再講一次讓大眾聽清楚;但講第二次說不定還是聽不清楚,所以我們再講第三次,這樣大眾就一定能聽得很清楚了。就像我們平時講話,有些人耳根很利,一下就能聽清楚,有些人耳背,要多講幾次才能聽清楚,這是在聽覺上、習慣上來講。有些人並不是耳朵不好,而是不容易馬上聽懂,道理聽一次,覺得很模糊;聽兩次,似懂非懂;聽三次,就完全聽懂了。所以請法要經過三次祈請,一方面是懇切請佛開示,另一方面是讓與會大眾都能知道請法的問題。就佛而言,彌勒菩薩只要起心動念佛就能聽見,並不須要從嘴巴講出來。但是大眾還沒有證到這個境界,所以彌勒菩薩要「三請」,經過三次的請求,大眾對這個問題才能明瞭。假使對請法的問題不明瞭,對佛的開示可能就沒有辦法契機、契合。所以「三請」是恰到好處,經過三次的言說啟請,讓大家都能聽得清清楚楚,無論在文字上、道理上,與會大眾都能清楚、了悟,這是最重要的用意。

(三)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這時如來就讚歎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這些問題問得很好!彌勒菩薩已經是等覺菩薩了,他請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諸菩薩、為末世一切眾生來請法;因為無論是菩薩、或是末世眾生,都非常需要這些道理,都希望如來能開示如何能契入圓覺。請法也要有重點、有智慧;假使沒有重點、沒有智慧,只是隨便發問,也問不出所以然。彌勒菩薩知道如來已圓證圓覺,具足大智慧、是人天導師,機會難得,因此向如來請法,懇請如來宣說這個實相法門。基於這些原因,所以如來讚歎彌勒菩薩。

  「心悟實相,具無生忍。」「忍」的道理在佛法中提到很多,一個是伏忍、一個是信忍、一個是順忍、一個是無生法忍、一個是寂滅忍,我們修一個「忍」字,就可以成無上正等正覺。所謂「無生法忍」又稱為「無生忍」。一個是生忍,一個是法忍。「生忍」就是眾生給我們的煩惱,要忍得下來。「法忍」,「法」包含非心法與心法兩種,非心法是指外在境界給我們的煩惱,天災人禍、地震、水災、火災、風災、飢餓病苦、乃至於瘟疫……這些諸法來戕害我們,我們要能忍得下來;心法是指我們內心當中的煩惱,心中有了瞋恨、憂愁、淫欲、驕慢……也要忍下來,要忍心不動。真正到達不動的境界,就達到無生法忍。所謂「無生法忍」,就是對於無生法,忍可不退轉;心當中沒有取捨的念頭,沒有妄想,完全達到風平浪靜,心定了,這念清明的心就會現前。如果工夫還不到、忍不下來,就會退失菩提心。

  像是瘟疫來了、疾病來了,有些人就會想:「我們學佛這麼虔誠,怎麼還會生病?」這就是不知道法忍的道理。佛法經常講,諸佛是以病苦為師,我們面對生老病死苦應該要忍受,心要堅住。堅住在什麼地方?契悟了實相,就堅住在實相;沒有契悟實相,就要修加行、修定,要念佛、念法。例如:誦經、持咒就是念法,病來了,趕快把心安住在《心經》上面,心中有定,就沒有恐怖顛倒;念佛,心安住在佛號上面,也沒有恐懼顛倒;心安住在實相,也沒有恐懼顛倒,這樣就能離開病苦。

  彌勒菩薩就請問佛:一個是「永斷輪迴」,一個是「心悟實相」,一個是「具無生忍」、安住在無生法忍上;與會的菩薩及末世眾生,怎樣做才能夠得到這三種利益?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這時世尊已經應允說法,所以彌勒菩薩非常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就在這裡恭恭敬敬地聽佛說法。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佛就把問題點破:為什麼會有輪迴?因為所有一切眾生,從過去無始以來就有種種恩愛、種種貪欲,這就是輪迴的根本!眾生有欲愛、色愛,貪吃、貪睡、貪名、貪利、貪色,乃至於有種種恩愛,男女之愛、子女之愛、夫妻之愛、朋友之愛……所有一切欲愛,就是輪迴根本。要想出輪迴,就要斷除這些欲愛。我們出家,就是要出離輪迴,恩愛貪欲就是產生輪迴的根本;因為家庭裡面有種種煩惱、恩愛、貪欲,所以我們要出家、離開這些地方。

  然而離開只是第一步,這只是在事上離開,修行並不是離開家庭、出紅塵家就了了。由於我們心中還有過去染著的種種習慣、種種塵垢,這些也是輪迴,所以如果出家只是表面上遠離,這個心卻沒有遠離,也沒有用!因此,除了身出家,遠離世間的名利財色、塵囂境界之外,進一步心也要遠離,這是最重要的。佛法最重要的是心法,不但要身遠離,使身業清淨,心也要遠離,使意業清淨;身業清淨、意業清淨,就能真正達到解脫。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無論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因淫欲而有性命;如果沒有淫欲,統統都能出離輪迴,所以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看到佛經裡面講眾生因淫欲而正性命,儒家也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認為我們要有淫欲、飲食。大家要了解,這些都是屬於眾生境界!眾生的性命就是分段生死,一段一段地來受生,例如今生六十歲、來世再活六十歲……這六十歲就是他的性命。我們既然想要超凡入聖,就要正本清源,不要有淫欲,這樣我們的性命就不是眾生的性命了。如果證到圓覺之性,無始無終、不去不來,就是無量壽、無量光。

(四)

  「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生死輪迴以情愛為根本。所以我們要經常檢討反省,要少欲知足。眾生有很多種欲: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男女之欲、飲食之欲,乃至種種欲愛……這些都屬於欲。有了這些欲,就會幫助發展愛性。就像現在的眾生有種種顛倒,認為欲愛是一種享受、快樂,所以拚命追求,例如:兩人本來沒有感情,為了要培養愛情,所以要寫信、要談情,乃至要有種種配套,這就是顛倒輪迴。

  欲愛是一種刺激,一種空虛、煩惱。世間的欲愛很多,男女之間,一旦有了欲愛,時時刻刻都在牽腸掛肚,心不寧靜,如此就會耽誤學業、道業,耽誤正事。假使貪著飲食之欲,每天都在思考,今天吃什麼?明天吃什麼?要配哪些菜?對吃始終是牽腸掛肚。無論哪一種欲愛都是生死的根本,對我們都不好,所以要遠離欲愛的煩惱。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由於我們有欲愛的煩惱,對於想要的境界,得到時心裡便很歡喜,得不到時便很煩惱;有時能得到、有時得不到,這就是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假使這個境界,因為時間、空間,乃至種種因素障礙,跟我們的愛著之心相違背,讓我們得不到,就會產生嫉妒心、瞋恨心,乃至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造種種業;有了這些業,最後就感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想要悟到圓覺,就要出離輪迴;要想出離輪迴,先要斷除貪欲,遠離憎愛。佛法講:「見境不生貪愛,於理不生分別;不於理中生分別,是故其中最吉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因當中去修,這念心要不起分別、不落入兩邊,因為一旦落入兩邊就有憎愛,有憎愛就有取捨,有取捨就會造業,這樣就會墮入輪迴。知道這些道理後,就了解道不是向外去求,而是要把這念心休歇下來,回光返照,時時刻刻注意、檢討反省。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如果我們的情愛、欲愛實在太重,就要專修一個法門來對治。檢討看看自己哪一個煩惱最嚴重,就專修一個法門來對治這個煩惱。檢討反省,覺得自己瞋心重,就要修慈悲觀來加強;覺得男女之欲愛始終讓自己牽腸掛肚,就專門修不淨觀來對治。不淨觀當中有九孔流不淨的觀法,思惟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兩個耳朵、嘴巴、大便道、小便道,九個地方都不清淨,不論自己或他人,都是如此,還有什麼可愛的?這樣不斷思惟,自然而然男女的欲愛、色愛就會淡化;經常薰習,最後斬草除根,這念心不落入兩邊,就沒有愛憎取捨了。又譬如眾生心不平等的毛病很多,就要修平等觀,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自他不二,這樣就能達到心行平等,不落入兩邊。因此,要斷外面的輪迴,就必須止息心中的輪迴。我們修中道實相觀,堅住正念,安住實相,一法界顯,九法界隱,站得住、站得長,統統一了百了,就能永斷輪迴。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要想契悟如來圓覺境界,必須透過我們自己不斷返照,斷除貪欲,心清淨了,一定能開悟、契悟圓覺的境界。佛法講:「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這念清淨心什麼時候能現前?不是光靠等待就有,而是要看我們平時的工夫,假使平時都沒有下工夫、沒有用功,哪裡去找一個清淨心?絕對是沒有的!

  修行就是在平時。這念心每個人都有,在眼睛能看、在耳朵能聽、在嘴巴能講、在舌根能知味、在身體能覺知……這些都是心的作用。要想讓清淨心現前,就要從六根門頭來返照,六根清淨,才有清淨心。時時刻刻注意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不是清淨?打坐時檢討反省,發現六根不清淨,有了過失就要懺悔,懺悔了以後就要堅住覺性。覺性,就是我們靈知靈覺這念心。六根對六塵,用了以後要歸於體,要時時安住在覺性上、堅住覺性,如此心就能清淨。心清淨,六根就清淨;六根清淨,六塵就清淨;六塵清淨,六識就清淨;六識清淨,十二入、十八界就清淨;十八界清淨,整個國土、身心就清淨。佛法的根本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無住心、就是菩提心,大家要了解。

(五)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所謂「五性」,分別是凡夫性、二乘性、菩薩性、不定性、外道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只是因為無明的障礙有深淺、厚薄不同,而顯出五性差別。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無明當中分成兩種障礙,一種是理障,一種是事障;由於這兩種障礙有深、有淺,所以就顯出五性差別。「理障」就是不能了達本覺真如之理,所以障正知見,障大菩提、障圓覺。「事障」就是貪瞋癡等煩惱,能令眾生續諸生死,在六道當中輪迴。眾生起了貪瞋癡,造了這些業,就一定要去受報,受生死輪迴的苦報,障大涅槃,稱為事障。雖然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但如果理障、事障這兩種障礙還沒有斷除,心當中煩惱、邪見、無明厚的就是凡夫性,名未成佛。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第二是二乘性,由於薰修得力,但斷事障而未斷理障,可以成緣覺、證羅漢。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第三是菩薩性,有大慈悲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漸斷二障。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佛法講「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我們這念心要達到菩提、涅槃,就要把心當中貪、瞋、癡等煩惱漏盡,涅槃就現前了;把知見端正了,菩提心就現前。貪瞋癡就屬於「事障」,使我們起煩惱、起種種貪愛,一起貪愛,心當中就會增長無明,障蔽了本性當中的寂靜、無為、不動,使心得不到寧靜,見不到空性,沒有辦法契入空性、法性,這樣就障涅槃。「理障」,就是我們的知見錯誤、顛倒,產生邪見;如果把錯誤的知見轉過來,這念心覺悟了,就能與菩提心相應。簡單來說,「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涅槃,就是空性、不動、寂滅的意思;這念本心本性達到絕對的不動和空性,就是涅槃。我們能斷煩惱的這念心,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把邪見破除了,對外境沒有執著了,這念心了了分明,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和涅槃本來就是一體的。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第四是不定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證圓覺,但隨著所逢善知識、或因地修行方法不同,可以成菩薩,也可以成緣覺、成羅漢,乃至於隨著外面種種因緣,也會變成外道、或凡夫。佛法有頓悟、有漸修,《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理,就是指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這念心自己要承擔下來,不能有一點點迴避,一迴避就不是了。悟了這個道理,還要慢慢在日常生活上去觀照,起了煩惱就要對治,這樣子就屬於漸修。雖然悟到了這個理,在事上還是須要經過漸次修證來化除煩惱習氣,所以便有頓漸。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果遇到如來無上菩提這條修行正路、這條心路,明白一切諸法不離自心,真正悟到這些道理了,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這樣來用功,不分根機大小,不論凡夫性、二乘性、菩薩性、不定性、外道性,都能成就佛果。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第五是外道性,就是信仰其他的宗教,由於知見錯誤、心外求道,所以稱為外道。例如有些宗教相信外面有一個真主,為了真主不惜犧牲自己、做炸彈客,不但炸毀了自己,也炸毀了別人,這樣就造了惡業。然而不論是什麼外道,人人都有佛性,因緣具足最後還是能成佛,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這就是五性差別。若有眾生,雖求善知識,卻遇到邪師、聽聞到邪知邪見,因此走錯了修行的路;走錯了路並不是眾生的過錯,而是邪師之過。只要自己這念心一念回光,即同正覺。

  我們也可以鑑定、鑑定自己,看看我們是凡夫性?是聲聞緣覺性?是菩薩性?是外道性?明白人人都有佛性,安住在實相,每個人都能成就大圓覺。

(六)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菩薩悟到這些道理,以大悲心在世間度化眾生。度化眾生,要行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這就是同事攝。世間上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境界很多!菩薩就隨順種種因緣,示現種種形相來度化眾生,或現比丘相、或現比丘尼相、或現居士相、或現童男、童女相,乃至現老師的形相……觀音菩薩有所謂三十二應身,不外乎是藉這些形相,來啟示大眾明悟如來知見、了達人人都有佛性,目的是在這裡。

  「逆順境界,與其同事」,無論是順境、逆境,都能做到同事攝,他做什麼我也做什麼,不過在這當中要特別注意,自己不要迷失了!所謂「順逆皆方便」,藉由順境、逆境為方便來普度眾生,與其同事,化令成佛,這樣就稱為同事攝。我們修行也是如此,順逆皆方便,透過順境、逆境來磨鍊自己、成就自己。在順境中,一切衣食住行都是現成,不愁吃、不愁穿,還能聽聞佛法,心中要明白這些順境都是方便,不要貪著,假使貪著了就容易懈怠。逆境是給自己一個考驗,遇到逆境,不要垂頭喪氣,也不要因為苦、因為煩惱而退失菩提心,在逆境中能忍自安,就是如此。「皆依無始清淨願力」,我們自己要發願,以清淨的願力,上求下化,不求果報。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若末世一切眾生,欲修證圓覺,發起增進向上之心,當發清淨廣大誓願。「增上心」就是殊勝的心,因為信心增加、生根,而充滿喜悅。譬如我們現在出家,人生這條路已經找到了,也知道絕對沒有第二條路,因此心中充滿了喜悅,這就是起了增上心。又例如在聽法的時候,覺得這個法很殊勝、是無上大法,聽了如飲甘露,就像須菩提聽到如來講《金剛經》,感動得涕淚悲泣,充滿了喜悅、信心,這就是起了增上心。

  「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就是要發願,希望自己修行能遇到善知識,不要遇到邪知識、外道,乃至二乘。為什麼說不要遇到二乘?佛法依眾生根機而有不同層次的說法,道理由淺至究竟一層一層提高,每個層次的善、惡、正、邪也有差別。以凡夫來講,看到人生很苦,發心受三皈、五戒,這樣就比沒有受三皈、五戒的人還要高一層。從這個角度來看,受三皈、五戒就是善、就是正;其餘沒有受三皈、五戒的,就是惡、就是邪。如果進一步修十善,站在十善的境界來看,十善就變成了善、變成了正,受三皈、五戒就不如十善。修十善感天上的果報,但是在天上也有生死,壽命也是有限的,死了以後還是會墮落;站在聲聞來看,還要進一步修四諦,才可以離開生老病死、出三界、證涅槃,依此來看,四諦就是正、就是善,而十善就是邪、就變成了惡。聲聞和緣覺比起來,緣覺所修十二因緣又高過四諦;站在緣覺的角度來看,十二因緣就是善、就是正,而四諦就是不善、就是惡、就是邪。緣覺的境界又與菩薩相差很遠,如果站在菩薩的角度來看,菩薩所修六波羅蜜就是正、就是善,十二因緣就是邪、就是惡。以菩薩而言,如果只知道在事上、權上修六波羅蜜,並沒有悟到理、沒有悟到實相、悟到心地,還是不究竟;究竟來看,中道實相才是正、才是善,六波羅蜜相對而言就是邪、就是惡。

  所以講莫值二乘,是站在最高的層次來看,因為二乘的目的不在求圓覺,只求早日了生死、證偏空涅槃,住在涅槃中自求解脫,還不是究竟,而不是說二乘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尊敬。這裡是希望一切菩薩、末世眾生,都能證到圓覺的境界、遊於如來大寂滅海,所以告訴大眾要發這個上求圓覺、普度眾生的願行,要證到「大圓覺妙莊嚴域」,圓覺境界就是妙莊嚴域。

(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很多部經中,最後世尊都會「重宣此義」,為什麼要重宣此義?一方面是因為佛講經,道理講得很細、很廣,恐怕大眾聽到最後,忘了前面所講的道理,於是佛就將道理綜整歸納,為大眾重新再複習一遍,讓大眾容易記憶、了解。二方面是如來的大慈悲心,恐怕有晚到的眾生,沒聽到前面的開示,所以把前面所說的道理簡單歸納,讓後來聽法的人,也能從中知道經意。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這一段就是重宣此義,把前面的道理重新再說一遍。一切眾生之所以不得解脫,都是因為貪欲,墮落生死。如果能斷除憎、愛,及貪瞋癡,把這些無明煩惱統統檢討、反省、淨化,清淨心自然就會現前,佛性本具,本來一切都是現成的。所以《六祖壇經》講:「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用什麼心?就是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觀照,有了憎愛、有了貪瞋癡,馬上把它照破!就是這個道理。這念心要站得住、站得長,念念分明,時時刻刻都保持反省、觀照,要這樣子來落實。如果只是現在這麼修,明天又間斷,無法持久,那就又墮落了。我們本具的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只是無始以來因為不覺而有無明、憎愛、貪瞋癡。現在明白這個道理,就是始覺;明白以後,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這就是一條菩提大路。

  「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禪宗祖師說:「喜風不動,瞋風不生」,這就是斷憎愛。瞋就是憎,喜就是愛。不管遇到什麼逆境,都不生瞋心;看到好的境界,也不生貪愛。「見境心不起」,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境界,心都不動不搖、無染無著、不起一念,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這個心一旦有所住,就墮入兩邊,產生憎、愛,乃至貪瞋癡,有了這些煩惱,就有五性的差別。若能返照自心,這些憎愛、貪瞋癡都沒有了,五性差別統統銷歸自性,皆得成佛。

  「二障永消滅」,一個是理障,一個是事障。不明白本覺真如之理就是理障;因為貪瞋癡等煩惱,無量劫來在六道中輪迴、生死相續,就是事障。有了理障、事障就障圓覺、障菩提、障涅槃。所以我們要斷除貪、瞋、癡、慢、疑、邪見,這念心時時刻刻安住在中道實相上,這樣來用功就是「依止大涅槃」。這裡所說的涅槃,不是二乘所證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而是究竟的大涅槃,這念心不出不入,動念乖真、當體即是。雖然當體即是,由於我們心中有煩惱、妄想,使得這個心變成了渾水,本具的涅槃就不會現前,所以要時時刻刻返照自心,把煩惱漏盡,這個大涅槃才會顯現。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返照自心,不落兩邊、遠離憎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每一個人都能成佛;雖然如此,假使不知道薰修、覺照,有佛性也等於沒有一樣。希望每一位都能夠同歸大圓覺,圓覺是本具的,就是指我們這念清淨心、覺性。覺性在哪裡?正如波羅提尊者所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修行就是要淨化我們這念心,沒有別的。這念心要保持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要在這個地方來用功,站得住、站得長,無論動靜閒忙都是如此,覺性要現前,這樣才能成就圓覺的果位。

  我們知道這些道理,就種了一個大善根、大菩提。希望每一位除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建設中台、建設普台中小學以外,還要時時刻刻不離本心,化而無化、修而無修、言而無言、行而無行;修一切善,最後歸於無言無說這念心,這樣用歸於體、銷歸自性,這就是寂靜大涅槃。最低限度,我們自己要在這個理上安住,每天都要利用時間來靜坐,靜坐時,就安住在這念覺性上面。《圓覺經》所講的就是覺性;隨順覺性,堅住正念,就能夠入大圓覺海。〈彌勒菩薩章〉講到這裡為止,大眾休息。(全文完)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