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弥勒菩萨章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灭,
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一段是问法的礼节。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秘密藏」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什么人都看不见,什么人都不知道,只有自己才了解,这念心确实是很秘密。「藏」,这念心具足无量的功德、智慧、神通妙用,所以称为如来藏;如来藏转过来了,就称为大光明藏。一切众生烦恼身,皆有本具的法身,每个人都有。要如何打开这个密藏?要开密藏仓库的门,就需要有锁匙;佛法就如同锁匙一样,一个法门就是一把锁匙,就能打开这个密藏。
「广为菩萨开秘密藏」,菩萨也有很多层次,有凡夫菩萨、贤位菩萨、地上菩萨,这个地方所说的菩萨是指现前尚未悟到心地的权教菩萨。权教菩萨的修行,修福德、修慈悲,并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契悟这一念心,就是没有开密藏。
「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轮回,一个是事上的轮回,一个是理上的轮回。事上的轮回就是指六道轮回──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是事上的轮回;理上的轮回是指我们这一念心的轮回。这念心起了慈悲心,就在菩萨的境界;这念心起了瞋心,就变成阿修罗;这念心起了杀盗淫、贪瞋痴,就堕入地狱、饿鬼、畜生……这是理上的轮回。有理上的轮回,才有事上的轮回;这念心没有轮回了,自然就能超脱六道轮回。因此,要超越六道轮回,就要先做到这念心不轮回,察觉到心中的恶念,赶快惭愧、忏悔,回到正念上,正念就能得解脱。所以一觉察有了轮回,马上就要出离,念佛、念法,发起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愿心,这个心就是菩萨心;乃至于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心就安住在菩萨法门了。再进一步修无修修,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坚住在实相,就能从六道当中出离。总之,要想出离事上的轮回,就要先从理上、从心当中来出离,一切一切都要在这念心上来用功,明白这个道理,修行就是四两拨千斤。
「深悟轮回」这个悟,不是普通的悟。「深悟」,除了事以外,还要了解理、还要能分别正邪。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有事上的正邪,有理上的正邪。相对于外道而言,佛教就是正,外道就是邪,因为外道心外求法,所修不是菩提大道,就佛教而言这就属于邪、不属于正。我们既然修的是正道,就要看看自己有没有悟到心地法门?假使还没有悟到心地法门,还是执着一切法为实有、没有回归心地,那就是佛教当中的外道,还是属于邪。更进一步从有为法、无为法来看,无为法就是正,有为法又是邪了。《六祖坛经》里面讲:「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大众听法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无念,无念就是正;如果堕入有念,就属于生灭,生灭就是邪。所以正邪有很多层次,我们要一层一层地细微分别,由外在的正邪,到佛教中的正邪,进一步再归于我们这念心,看看这念心是有为、无为?有念、无念?有念就是邪,无念就是正。明白以后,就了解修行要分别正邪的重要。检视一下自己,如果现在是有念,就属于邪;无念,就属于正。我们要追求无上道,就要反省觉察,把这些正邪分别清楚。
「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修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证到大涅槃,大涅槃就是正。站在大涅槃的角度来看,二乘也是邪,因为二乘所证的只是偏空涅槃,而不是大涅槃。我们想一想,连二乘都是邪,那么其他的凡夫、外道就更是邪了。所以修行要追求圆觉道、大涅槃,就要在这个地方来了解;不合乎大涅槃,都是偏邪一边、与大涅槃心不相应。
「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我们这念心能辨别邪正,安住在正念上,就是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什么是涅槃?所谓「涅者不生,槃者不灭」,我们的烦恼不生,本性就不灭,不生不灭这就是涅槃!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误以为涅槃是死亡,看到涅槃就心生恐惧,不想要入涅槃,这是错误的观念。这里所说的是无上大涅槃。大家要了解,大涅槃是不出不入的。涅槃是没有生、没有灭,既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
每一个人都想住在大涅槃,要如何做到?很简单,心中没有烦恼,这念心寂静无为,这就是涅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寂照一如。「寂」就是寂灭的这个心;除了寂灭以外还有菩提心,这念心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样具足菩提和涅槃,就称为「无上大涅槃」。《六祖坛经》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就是指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时时刻刻清楚、寂然不动,无论动、静都是这一念心,定慧不二的这念心就是无上大涅槃。
不管是弥勒净土、十方净土、所有一切净土、乃至于天上……这些境界和涅槃比起来都相差很远;佛法中有四种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性净涅槃,也都离不开无上大涅槃。二乘圣者所入的是偏空涅槃;缘觉可以在涅槃当中住一万大劫,阿罗汉可以在涅槃当中住二万大劫,最后还是要出来圆成无上大涅槃。偏空涅槃是佛开的方便,经中把它譬喻为「化城」、是幻化不实的境界,只是让我们在那个地方暂时休息、休息;进一步还要回小向大,要把证到的果位放下,不要执着、不要得少为足,要继续发大心、发大愿,修菩萨乘,入佛知见,才能真正到达「宝所」。所谓「宝所」就是无上大涅槃、中道实相。所以要「于大涅槃生决定信」,不是马马虎虎、半信半疑或似是而非的信心,而是要生起绝对的信心;生起绝对的信心,就有了根了。「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弥勒菩萨希望大众都能破除心中的迷惑,离开颠倒轮回,住在大涅槃上。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这个法门除了菩萨以外,末世的众生也统统可以来熏习、学习,都可以成就无上大涅槃。
「欲游如来大寂灭海」,每一个人都可以契入如来大寂灭海;如来寂灭海就是指我们自己如如不动、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的这一念心。「云何当断轮回根本?」弥勒菩萨希望如来开示大众,怎样能够断除轮回的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就是请佛说法的礼节。
为什么要「三请」?就一般俗谛来讲,我们讲一次,大众可能听不清楚,这时就要再讲一次让大众听清楚;但讲第二次说不定还是听不清楚,所以我们再讲第三次,这样大众就一定能听得很清楚了。就像我们平时讲话,有些人耳根很利,一下就能听清楚,有些人耳背,要多讲几次才能听清楚,这是在听觉上、习惯上来讲。有些人并不是耳朵不好,而是不容易马上听懂,道理听一次,觉得很模糊;听两次,似懂非懂;听三次,就完全听懂了。所以请法要经过三次祈请,一方面是恳切请佛开示,另一方面是让与会大众都能知道请法的问题。就佛而言,弥勒菩萨只要起心动念佛就能听见,并不须要从嘴巴讲出来。但是大众还没有证到这个境界,所以弥勒菩萨要「三请」,经过三次的请求,大众对这个问题才能明了。假使对请法的问题不明了,对佛的开示可能就没有办法契机、契合。所以「三请」是恰到好处,经过三次的言说启请,让大家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无论在文字上、道理上,与会大众都能清楚、了悟,这是最重要的用意。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时如来就赞叹弥勒菩萨:「善哉善哉!」这些问题问得很好!弥勒菩萨已经是等觉菩萨了,他请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诸菩萨、为末世一切众生来请法;因为无论是菩萨、或是末世众生,都非常需要这些道理,都希望如来能开示如何能契入圆觉。请法也要有重点、有智慧;假使没有重点、没有智慧,只是随便发问,也问不出所以然。弥勒菩萨知道如来已圆证圆觉,具足大智慧、是人天导师,机会难得,因此向如来请法,恳请如来宣说这个实相法门。基于这些原因,所以如来赞叹弥勒菩萨。
「心悟实相,具无生忍。」「忍」的道理在佛法中提到很多,一个是伏忍、一个是信忍、一个是顺忍、一个是无生法忍、一个是寂灭忍,我们修一个「忍」字,就可以成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生法忍」又称为「无生忍」。一个是生忍,一个是法忍。「生忍」就是众生给我们的烦恼,要忍得下来。「法忍」,「法」包含非心法与心法两种,非心法是指外在境界给我们的烦恼,天灾人祸、地震、水灾、火灾、风灾、饥饿病苦、乃至于瘟疫……这些诸法来戕害我们,我们要能忍得下来;心法是指我们内心当中的烦恼,心中有了瞋恨、忧愁、淫欲、骄慢……也要忍下来,要忍心不动。真正到达不动的境界,就达到无生法忍。所谓「无生法忍」,就是对于无生法,忍可不退转;心当中没有取舍的念头,没有妄想,完全达到风平浪静,心定了,这念清明的心就会现前。如果工夫还不到、忍不下来,就会退失菩提心。
像是瘟疫来了、疾病来了,有些人就会想:「我们学佛这么虔诚,怎么还会生病?」这就是不知道法忍的道理。佛法经常讲,诸佛是以病苦为师,我们面对生老病死苦应该要忍受,心要坚住。坚住在什么地方?契悟了实相,就坚住在实相;没有契悟实相,就要修加行、修定,要念佛、念法。例如:诵经、持咒就是念法,病来了,赶快把心安住在《心经》上面,心中有定,就没有恐怖颠倒;念佛,心安住在佛号上面,也没有恐惧颠倒;心安住在实相,也没有恐惧颠倒,这样就能离开病苦。
弥勒菩萨就请问佛:一个是「永断轮回」,一个是「心悟实相」,一个是「具无生忍」、安住在无生法忍上;与会的菩萨及末世众生,怎样做才能够得到这三种利益?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时世尊已经应允说法,所以弥勒菩萨非常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就在这里恭恭敬敬地听佛说法。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佛就把问题点破:为什么会有轮回?因为所有一切众生,从过去无始以来就有种种恩爱、种种贪欲,这就是轮回的根本!众生有欲爱、色爱,贪吃、贪睡、贪名、贪利、贪色,乃至于有种种恩爱,男女之爱、子女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爱……所有一切欲爱,就是轮回根本。要想出轮回,就要断除这些欲爱。我们出家,就是要出离轮回,恩爱贪欲就是产生轮回的根本;因为家庭里面有种种烦恼、恩爱、贪欲,所以我们要出家、离开这些地方。
然而离开只是第一步,这只是在事上离开,修行并不是离开家庭、出红尘家就了了。由于我们心中还有过去染着的种种习惯、种种尘垢,这些也是轮回,所以如果出家只是表面上远离,这个心却没有远离,也没有用!因此,除了身出家,远离世间的名利财色、尘嚣境界之外,进一步心也要远离,这是最重要的。佛法最重要的是心法,不但要身远离,使身业清净,心也要远离,使意业清净;身业清净、意业清净,就能真正达到解脱。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无论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因淫欲而有性命;如果没有淫欲,统统都能出离轮回,所以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看到佛经里面讲众生因淫欲而正性命,儒家也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认为我们要有淫欲、饮食。大家要了解,这些都是属于众生境界!众生的性命就是分段生死,一段一段地来受生,例如今生六十岁、来世再活六十岁……这六十岁就是他的性命。我们既然想要超凡入圣,就要正本清源,不要有淫欲,这样我们的性命就不是众生的性命了。如果证到圆觉之性,无始无终、不去不来,就是无量寿、无量光。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生死轮回以情爱为根本。所以我们要经常检讨反省,要少欲知足。众生有很多种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男女之欲、饮食之欲,乃至种种欲爱……这些都属于欲。有了这些欲,就会帮助发展爱性。就像现在的众生有种种颠倒,认为欲爱是一种享受、快乐,所以拚命追求,例如:两人本来没有感情,为了要培养爱情,所以要写信、要谈情,乃至要有种种配套,这就是颠倒轮回。
欲爱是一种刺激,一种空虚、烦恼。世间的欲爱很多,男女之间,一旦有了欲爱,时时刻刻都在牵肠挂肚,心不宁静,如此就会耽误学业、道业,耽误正事。假使贪着饮食之欲,每天都在思考,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要配哪些菜?对吃始终是牵肠挂肚。无论哪一种欲爱都是生死的根本,对我们都不好,所以要远离欲爱的烦恼。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由于我们有欲爱的烦恼,对于想要的境界,得到时心里便很欢喜,得不到时便很烦恼;有时能得到、有时得不到,这就是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假使这个境界,因为时间、空间,乃至种种因素障碍,跟我们的爱着之心相违背,让我们得不到,就会产生嫉妒心、瞋恨心,乃至起贪瞋痴,造杀盗淫,造种种业;有了这些业,最后就感地狱、畜生、饿鬼的果报。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想要悟到圆觉,就要出离轮回;要想出离轮回,先要断除贪欲,远离憎爱。佛法讲:「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因当中去修,这念心要不起分别、不落入两边,因为一旦落入两边就有憎爱,有憎爱就有取舍,有取舍就会造业,这样就会堕入轮回。知道这些道理后,就了解道不是向外去求,而是要把这念心休歇下来,回光返照,时时刻刻注意、检讨反省。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如果我们的情爱、欲爱实在太重,就要专修一个法门来对治。检讨看看自己哪一个烦恼最严重,就专修一个法门来对治这个烦恼。检讨反省,觉得自己瞋心重,就要修慈悲观来加强;觉得男女之欲爱始终让自己牵肠挂肚,就专门修不净观来对治。不净观当中有九孔流不净的观法,思惟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嘴巴、大便道、小便道,九个地方都不清净,不论自己或他人,都是如此,还有什么可爱的?这样不断思惟,自然而然男女的欲爱、色爱就会淡化;经常熏习,最后斩草除根,这念心不落入两边,就没有爱憎取舍了。又譬如众生心不平等的毛病很多,就要修平等观,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他不二,这样就能达到心行平等,不落入两边。因此,要断外面的轮回,就必须止息心中的轮回。我们修中道实相观,坚住正念,安住实相,一法界显,九法界隐,站得住、站得长,统统一了百了,就能永断轮回。
「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要想契悟如来圆觉境界,必须透过我们自己不断返照,断除贪欲,心清净了,一定能开悟、契悟圆觉的境界。佛法讲:「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这念清净心什么时候能现前?不是光靠等待就有,而是要看我们平时的工夫,假使平时都没有下工夫、没有用功,哪里去找一个清净心?绝对是没有的!
修行就是在平时。这念心每个人都有,在眼睛能看、在耳朵能听、在嘴巴能讲、在舌根能知味、在身体能觉知……这些都是心的作用。要想让清净心现前,就要从六根门头来返照,六根清净,才有清净心。时时刻刻注意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不是清净?打坐时检讨反省,发现六根不清净,有了过失就要忏悔,忏悔了以后就要坚住觉性。觉性,就是我们灵知灵觉这念心。六根对六尘,用了以后要归于体,要时时安住在觉性上、坚住觉性,如此心就能清净。心清净,六根就清净;六根清净,六尘就清净;六尘清净,六识就清净;六识清净,十二入、十八界就清净;十八界清净,整个国土、身心就清净。佛法的根本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无住心、就是菩提心,大家要了解。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所谓「五性」,分别是凡夫性、二乘性、菩萨性、不定性、外道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只是因为无明的障碍有深浅、厚薄不同,而显出五性差别。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无明当中分成两种障碍,一种是理障,一种是事障;由于这两种障碍有深、有浅,所以就显出五性差别。「理障」就是不能了达本觉真如之理,所以障正知见,障大菩提、障圆觉。「事障」就是贪瞋痴等烦恼,能令众生续诸生死,在六道当中轮回。众生起了贪瞋痴,造了这些业,就一定要去受报,受生死轮回的苦报,障大涅槃,称为事障。虽然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但如果理障、事障这两种障碍还没有断除,心当中烦恼、邪见、无明厚的就是凡夫性,名未成佛。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第二是二乘性,由于熏修得力,但断事障而未断理障,可以成缘觉、证罗汉。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第三是菩萨性,有大慈悲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渐断二障。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佛法讲「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我们这念心要达到菩提、涅槃,就要把心当中贪、瞋、痴等烦恼漏尽,涅槃就现前了;把知见端正了,菩提心就现前。贪瞋痴就属于「事障」,使我们起烦恼、起种种贪爱,一起贪爱,心当中就会增长无明,障蔽了本性当中的寂静、无为、不动,使心得不到宁静,见不到空性,没有办法契入空性、法性,这样就障涅槃。「理障」,就是我们的知见错误、颠倒,产生邪见;如果把错误的知见转过来,这念心觉悟了,就能与菩提心相应。简单来说,「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涅槃,就是空性、不动、寂灭的意思;这念本心本性达到绝对的不动和空性,就是涅槃。我们能断烦恼的这念心,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把邪见破除了,对外境没有执着了,这念心了了分明,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和涅槃本来就是一体的。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第四是不定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证圆觉,但随着所逢善知识、或因地修行方法不同,可以成菩萨,也可以成缘觉、成罗汉,乃至于随着外面种种因缘,也会变成外道、或凡夫。佛法有顿悟、有渐修,《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就是指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念心自己要承担下来,不能有一点点回避,一回避就不是了。悟了这个道理,还要慢慢在日常生活上去观照,起了烦恼就要对治,这样子就属于渐修。虽然悟到了这个理,在事上还是须要经过渐次修证来化除烦恼习气,所以便有顿渐。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果遇到如来无上菩提这条修行正路、这条心路,明白一切诸法不离自心,真正悟到这些道理了,时时刻刻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这样来用功,不分根机大小,不论凡夫性、二乘性、菩萨性、不定性、外道性,都能成就佛果。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第五是外道性,就是信仰其他的宗教,由于知见错误、心外求道,所以称为外道。例如有些宗教相信外面有一个真主,为了真主不惜牺牲自己、做炸弹客,不但炸毁了自己,也炸毁了别人,这样就造了恶业。然而不论是什么外道,人人都有佛性,因缘具足最后还是能成佛,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这就是五性差别。若有众生,虽求善知识,却遇到邪师、听闻到邪知邪见,因此走错了修行的路;走错了路并不是众生的过错,而是邪师之过。只要自己这念心一念回光,即同正觉。
我们也可以鉴定、鉴定自己,看看我们是凡夫性?是声闻缘觉性?是菩萨性?是外道性?明白人人都有佛性,安住在实相,每个人都能成就大圆觉。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菩萨悟到这些道理,以大悲心在世间度化众生。度化众生,要行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这就是同事摄。世间上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境界很多!菩萨就随顺种种因缘,示现种种形相来度化众生,或现比丘相、或现比丘尼相、或现居士相、或现童男、童女相,乃至现老师的形相……观音菩萨有所谓三十二应身,不外乎是藉这些形相,来启示大众明悟如来知见、了达人人都有佛性,目的是在这里。
「逆顺境界,与其同事」,无论是顺境、逆境,都能做到同事摄,他做什么我也做什么,不过在这当中要特别注意,自己不要迷失了!所谓「顺逆皆方便」,藉由顺境、逆境为方便来普度众生,与其同事,化令成佛,这样就称为同事摄。我们修行也是如此,顺逆皆方便,透过顺境、逆境来磨炼自己、成就自己。在顺境中,一切衣食住行都是现成,不愁吃、不愁穿,还能听闻佛法,心中要明白这些顺境都是方便,不要贪着,假使贪着了就容易懈怠。逆境是给自己一个考验,遇到逆境,不要垂头丧气,也不要因为苦、因为烦恼而退失菩提心,在逆境中能忍自安,就是如此。「皆依无始清净愿力」,我们自己要发愿,以清净的愿力,上求下化,不求果报。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若末世一切众生,欲修证圆觉,发起增进向上之心,当发清净广大誓愿。「增上心」就是殊胜的心,因为信心增加、生根,而充满喜悦。譬如我们现在出家,人生这条路已经找到了,也知道绝对没有第二条路,因此心中充满了喜悦,这就是起了增上心。又例如在听法的时候,觉得这个法很殊胜、是无上大法,听了如饮甘露,就像须菩提听到如来讲《金刚经》,感动得涕泪悲泣,充满了喜悦、信心,这就是起了增上心。
「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就是要发愿,希望自己修行能遇到善知识,不要遇到邪知识、外道,乃至二乘。为什么说不要遇到二乘?佛法依众生根机而有不同层次的说法,道理由浅至究竟一层一层提高,每个层次的善、恶、正、邪也有差别。以凡夫来讲,看到人生很苦,发心受三皈、五戒,这样就比没有受三皈、五戒的人还要高一层。从这个角度来看,受三皈、五戒就是善、就是正;其余没有受三皈、五戒的,就是恶、就是邪。如果进一步修十善,站在十善的境界来看,十善就变成了善、变成了正,受三皈、五戒就不如十善。修十善感天上的果报,但是在天上也有生死,寿命也是有限的,死了以后还是会堕落;站在声闻来看,还要进一步修四谛,才可以离开生老病死、出三界、证涅槃,依此来看,四谛就是正、就是善,而十善就是邪、就变成了恶。声闻和缘觉比起来,缘觉所修十二因缘又高过四谛;站在缘觉的角度来看,十二因缘就是善、就是正,而四谛就是不善、就是恶、就是邪。缘觉的境界又与菩萨相差很远,如果站在菩萨的角度来看,菩萨所修六波罗蜜就是正、就是善,十二因缘就是邪、就是恶。以菩萨而言,如果只知道在事上、权上修六波罗蜜,并没有悟到理、没有悟到实相、悟到心地,还是不究竟;究竟来看,中道实相才是正、才是善,六波罗蜜相对而言就是邪、就是恶。
所以讲莫值二乘,是站在最高的层次来看,因为二乘的目的不在求圆觉,只求早日了生死、证偏空涅槃,住在涅槃中自求解脱,还不是究竟,而不是说二乘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尊敬。这里是希望一切菩萨、末世众生,都能证到圆觉的境界、游于如来大寂灭海,所以告诉大众要发这个上求圆觉、普度众生的愿行,要证到「大圆觉妙庄严域」,圆觉境界就是妙庄严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很多部经中,最后世尊都会「重宣此义」,为什么要重宣此义?一方面是因为佛讲经,道理讲得很细、很广,恐怕大众听到最后,忘了前面所讲的道理,于是佛就将道理综整归纳,为大众重新再复习一遍,让大众容易记忆、了解。二方面是如来的大慈悲心,恐怕有晚到的众生,没听到前面的开示,所以把前面所说的道理简单归纳,让后来听法的人,也能从中知道经意。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这一段就是重宣此义,把前面的道理重新再说一遍。一切众生之所以不得解脱,都是因为贪欲,堕落生死。如果能断除憎、爱,及贪瞋痴,把这些无明烦恼统统检讨、反省、净化,清净心自然就会现前,佛性本具,本来一切都是现成的。所以《六祖坛经》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用什么心?就是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观照,有了憎爱、有了贪瞋痴,马上把它照破!就是这个道理。这念心要站得住、站得长,念念分明,时时刻刻都保持反省、观照,要这样子来落实。如果只是现在这么修,明天又间断,无法持久,那就又堕落了。我们本具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无始以来因为不觉而有无明、憎爱、贪瞋痴。现在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始觉;明白以后,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这就是一条菩提大路。
「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禅宗祖师说:「喜风不动,瞋风不生」,这就是断憎爱。瞋就是憎,喜就是爱。不管遇到什么逆境,都不生瞋心;看到好的境界,也不生贪爱。「见境心不起」,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境界,心都不动不摇、无染无着、不起一念,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这个心一旦有所住,就堕入两边,产生憎、爱,乃至贪瞋痴,有了这些烦恼,就有五性的差别。若能返照自心,这些憎爱、贪瞋痴都没有了,五性差别统统销归自性,皆得成佛。
「二障永消灭」,一个是理障,一个是事障。不明白本觉真如之理就是理障;因为贪瞋痴等烦恼,无量劫来在六道中轮回、生死相续,就是事障。有了理障、事障就障圆觉、障菩提、障涅槃。所以我们要断除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念心时时刻刻安住在中道实相上,这样来用功就是「依止大涅槃」。这里所说的涅槃,不是二乘所证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是究竟的大涅槃,这念心不出不入,动念乖真、当体即是。虽然当体即是,由于我们心中有烦恼、妄想,使得这个心变成了浑水,本具的涅槃就不会现前,所以要时时刻刻返照自心,把烦恼漏尽,这个大涅槃才会显现。
「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返照自心,不落两边、远离憎爱。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每一个人都能成佛;虽然如此,假使不知道熏修、觉照,有佛性也等于没有一样。希望每一位都能够同归大圆觉,圆觉是本具的,就是指我们这念清净心、觉性。觉性在哪里?正如波罗提尊者所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修行就是要净化我们这念心,没有别的。这念心要保持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要在这个地方来用功,站得住、站得长,无论动静闲忙都是如此,觉性要现前,这样才能成就圆觉的果位。
我们知道这些道理,就种了一个大善根、大菩提。希望每一位除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建设中台、建设普台中小学以外,还要时时刻刻不离本心,化而无化、修而无修、言而无言、行而无行;修一切善,最后归于无言无说这念心,这样用归于体、销归自性,这就是寂静大涅槃。最低限度,我们自己要在这个理上安住,每天都要利用时间来静坐,静坐时,就安住在这念觉性上面。《圆觉经》所讲的就是觉性;随顺觉性,坚住正念,就能够入大圆觉海。〈弥勒菩萨章〉讲到这里为止,大众休息。(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