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金刚藏菩萨章


(一)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是请法的礼节,就像听经闻法要先礼座,这是一种常礼。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这个地方所说圆觉的道理,是大乘、最上乘的佛法。每个人都有圆觉自性,也就是佛性。《六祖坛经》里讲「佛性」,这里讲「圆觉」,虽然名相不同,但道理是同一个。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这个法门是对一切菩萨所讲。菩萨所证也有深、浅,有凡夫菩萨、贤位菩萨、地上菩萨、分证菩萨、究竟菩萨;这里所说的「诸菩萨众」,就包括所有的菩萨在内。

  「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陀罗尼」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因地法行」,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无论是渐修、顿悟,所有一切都要从因当中来修。金刚藏菩萨称叹世尊,善为一切菩萨开示、说明,要达到圆觉的境界,要依循什么样的方便、次第?要如何从因当中来修、从因当中来契入?「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开发」就是开示发明,使我们这个心,对道理能够了解、开悟。「蒙昧」就是愚昧、不明事理。众生心当中迷昧、对法蒙昧无知,就像小孩子一样;听了世尊开示的修行方便渐次,忽然心得开朗,便能契入圆觉净性的境界。

  「在会法众,承佛慈诲」,所有一切与会的菩萨众,秉承释迦牟尼佛的慈悲教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始终心要》里面讲:「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翳」就是眼睛有了毛病、瞳孔被白膜所蒙蔽。我们心中的烦恼、无明就像翳病,会障蔽我们的觉性、迷失我们的心眼。一般众生都执着翳病为实有,其实它是虚妄不实的,所以称为「幻翳」。「幻翳朗然,慧目清净」,如果这个毛病没有了,就像拨云见日一样,一目了然、心开意解,就能契悟这念清净本然的心。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如果说众生本来就是佛,为什么还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如果无明是本具,为什么如来又说众生本来成佛?二者之间看起来有所矛盾,这是什么道理?直到现在也经常会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佛性本来就是清净,为什么还要修?「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异生」就是众生,是不是十方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后来再起无明?如果是的话,那诸佛成了佛岂不是又会变成众生?若成了佛以后,烦恼又再生起,那会是什么时候、什么因缘再起烦恼?

  简而言之,金刚藏菩萨就是请问世尊:既然「圆觉」是众生本来就有、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又会有无明?如果无明是本具,为什么又说众生本来成佛?成了佛以后,是不是还会再起无明、什么时候会再起无明?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无遮」就是没有遮止。希望佛不舍平等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秘密藏」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任何人都看不见、任何人都不知道,只有自己才了解,实在很「秘密」;里面具足无量的功德、智慧、神通妙用,所以称为「藏」。「修多罗」翻成中文就是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大乘经典都可以称为修多罗。「了义」就是究竟了义,唯有实相是究竟,其他都是方便;谈一真法界、一实相之理,就是了义。这部《圆觉经》就是修多罗了义经、大乘了义经。希望末世众生闻此法门能「永断疑悔」,永远断除心当中的疑惑。「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样从终至始、又从始至终,殷懃三请,这是请法的程序,代表请法者的至诚、恭敬。

(二)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佛就赞叹金刚藏菩萨:「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由此就能证明,佛开示这个法门,对象除了与会的菩萨以外,也包括一切众生,不但是正法时期的众生,也包括末世众生。换句话说,不但菩萨是当机,末世众生也是当机。有些人认为:「经中所说是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怎么能听得懂?怎么能修这个法门?」从这一段经文来看,末世众生也有这种根机、也有契悟的因缘。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要有信心。

  「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就是金刚藏菩萨启请,佛应允说法。佛说法要有因缘,除非有特殊的因缘,不需要透过启请,佛就直接为众生宣讲;如果没有因缘,佛不会随便启口说法。《圆觉经》这一章就是由金刚藏菩萨代表大众向佛请法。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金刚藏菩萨及与会大众,听到佛要开示这个道理,都很欢喜,「默然而听」,安静地洗耳恭听。

  「善男子!」佛称赞大众「善男子」,这也包括善女子,以及所有一切众生。「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这就是佛法所说无常的道理。无常,有大期无常、中期无常、小期无常。整个世界,有成住坏空,这是一大期无常;这一大期里,不管是动物、植物,最后都要归于死亡。人有生老病死,动物也有生老病死,植物也有生老病死。我们这念心有生住异灭四相。所有一切都是无常,不但外面的世界、众生是无常,我们的心念也是无常。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一切世界有始有终、有生有灭,不断在生灭当中。我们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世界上的众生有生老病死。如果我们把时间、空间、对象扩大来观察,就看到时时刻刻都有世界、众生,在生起与坏灭。

  举例来说,一个家庭从成到坏要经过很多年,在家庭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也要经过一段时间;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家庭总合起来观察,在一个钟头里,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在生、在灭。不但家庭是如此,国土、世界也是一样。世界、国土有成住坏空,众生有生老病死,每一分钟都有生、有灭,时时都在生灭当中。「前后有无」,一个是前、一个是后;一个是有、一个是无。这个地方生起,是有;没过多久这个地方又坏灭,就是无。「聚散起止」,一个是聚、一个是散;缘会则聚,缘离则散。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聚散无常,这些都是无常的境界。进一步从外境的无常、生灭,反观心念的生灭。观照心当中前念、后念,念念相继也是无常;起一个念头,就有生、住、异、灭四相,念念都是如此,这是小期的生灭。中期的生灭,就是生、老、病、死。大期的生灭,就是成、住、坏、空。

  「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轮回,一个是事上的轮回,一个是理上的轮回。一个是因上的轮回,一个是果上的轮回。我们从早到晚,心当中都是念起念灭,善念、恶念、妄念、杂念……始终都是念念相续、念念生灭,有种种取舍,这些都是轮回。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如果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在生灭,要想认识这个圆觉自性就很困难。为什么呢?「彼圆觉性即同流转」,「圆觉性」就是指我们这念清净心、觉性,假使心中始终是一个念头去、一个念头来,循环往复,没有完、没有了,这念心也成了流转。《六祖坛经》云:「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这念心迷了,就流转到众生界,佛就变成众生。这念心起了邪见,就流转到魔界,佛就变成了魔。相反地,如果这念心觉悟了,又从地狱、畜生、饿鬼中出离,变成了菩萨。

  其实凡与圣都在这念心,众生心也是它、圆觉心也是它,无明也是它、菩萨也是它……都在一念之间,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就看我们这念心能不能翻转得过来?能够翻转过来,保持无念,就不再流转;如果翻转不过来,这念心就在生灭取舍中,圆觉净性即同流转,这样要想认识圆觉净性,就是缘木求鱼。「若免轮回,无有是处」,用生灭心想要跳脱轮回,是没有这个道理的。

(三)

  以下佛陀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此理:「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动目」就是眼睛飘来飘去。眼睛飘来飘去,是由于心动、心神不定,表示这个心都在妄想当中。「湛水」就是清净、不动的水。虽然水平静无波,但因为眼睛一直在动,看这个、看那个,就以为所看的水在动。我们的心攀缘颠倒、妄念不停,迷惑本性,就如同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就像世间玩火把的人,拿着火把急速旋转,我们用眼睛去看,所看到的就不是火把,而是一个火轮在旋转。一般人的心都是跟着外面的火轮而转,如果我们得了大禅定,这个心经常都在定中,心能转物,火轮就随着我们的心而转。过去祖师大德开悟时说:「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过去这念心始终在取舍、攀缘当中,跟着外面的境界转;现在悟了自己这念心、契悟了这念不动的觉性,外面的境界就跟着自己转,就是这个道理。

  「云驶月运」,天上的月亮本来是不动的,但因为云一波一波地飘动,我们就觉得月亮也跟着云在移动。「舟行岸移」,当我们坐在船上、车上向外看时,觉得岸边、路边的环境、景象,好像都在往后退;其实这些境界并没有移动,而是船在动、车在动。云、舟如同妄念,月、岸如同本性,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人的心颠倒了,就会随着外境而动,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所比喻就是这个道理。总之面对一切法要定心、要净心、要安心、要寂然不动,这是最重要的,如此才能够与圆觉净性相应,才能够辨识圆觉。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诸旋」是指眼、目、云、舟,比喻生死垢心;「彼物」是指水、火、月、岸,比喻圆觉。我们心当中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些颠倒心没有停止,就是「诸旋未息」。假使这念心始终在攀缘当中、没有停止下来,就如同外面的境界并没有动,但我们坐在车上、船上,就始终看到这些境界在动;月亮本来没有动,但我们看到云在动,就以为月亮也在动,这样始终是轮回颠倒。所以要想停止外面的境界,如实了知岸没有移、月没有动,进而看到本来的明月,就要先息灭这个颠倒的妄心,这是最重要的。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这里重新再举一个譬喻来解释。「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就像我们的眼睛生了白翳,就看到外面空中有花,事实上空中并没有花,是我们因为翳病而妄见有花。眼翳比喻我们迷真的妄心,也是虚妄不实的;由于这个虚妄不实的幻翳产生妄想,而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眼翳若已灭除,就不会有何时会再起翳病之说。如同因妄念而有的无明,本来就是虚妄不实的,既然这个毛病已经没有了,也就不会有何时还会再患这个毛病之说。

  「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一个是「翳」、一个是「华」,「翳」就是眼睛的毛病,比喻妄想;「华」就是空中花,比喻幻境。因为有翳,才妄见空中有花。所以「翳」和「华」这两个法并不是相对待而成立。不像明暗,有明相对有暗,这就属于对待。翳和华都是虚妄不实的,不是对待法,而是妄想中显现出来的境界。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我们因为有眼翳而看到空中生花,现在眼翳好了,空花自然就没有了;如果我们再去问,空中花什么时候会再生起?虚空什么时候会再有花出现?这个问题就是多余的,因为空中花本来并不存在,是因翳而生花,既然翳已经没有了,花当然也没有了。换句话说,自己的妄执没有了,外面的妄境自然也没有了。「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空中本来没有花,也没有一个所谓空花生起、灭掉的时间。。

(四)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众生都有生死,生死就是轮转;证到了涅槃就不再轮转。一个是生死、一个是涅槃,有生死就没有涅槃,没有生死就是涅槃,空本无华,起无起处,灭何所灭?这就是同于起灭。

  「妙觉圆照,离于华翳」,要想超越生死、证到涅槃,就要「妙觉圆照」。所谓「妙觉」,我们这个觉性是真空妙有,所以称为「妙」。真空和顽空不一样,顽空就是眼见的虚空,虚空里面什么都没有;而我们这念觉性是真空,证到了觉性中的空性,就知道里面具足一切智慧、一切功德,这就是真空妙有。所谓「妙觉圆照」,同样是一个觉,当中有本觉、不觉、始觉、正觉、分证觉、等觉、妙觉;这念觉性有定、有慧,这就是「妙觉」。定慧等持这念心,不偏空、不偏有,不落两边,就是「圆照」。如同佛法讲「三谛圆融」,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这些都不是各自独立,而是俗谛当中有真谛、真谛当中有第一义谛,圆融无碍。事当中有理,理当中有事,事不碍理、理不碍事,事理无碍,这就是「圆照」。

  这念心具足体相用三大,有体、有相、有用。我们打坐的时候,这念心清楚、明白、寂然不动、一念不生,就是体大。我们在动的时候,起善念、修一切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用大。由于修善断恶,而成就一切庄严的功德、果报,就是相大。体相用三大运用无碍,就是圆照。

  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认为这个心是无为法,为了想证到无为法,都不敢起心动念;这就是对道理不清楚,不了解这个心如果在打瞌睡、或是无聊,就算不起心动念,我们的觉性也不在了。

  修行有动、有静。静中要保持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体性如如,这是心之体。假使认为只有静坐才是无为法,下了座从早到晚做事、诵经、弘扬佛法就是有为法,认为这时无为法就没有了,有这样的观念,就把觉性分成两半,只能静不能动。其实,有为不碍无为,有为法不执着,就是无为法。我们契入心之体,还要体不碍用,佛法不离世间法,衣食住行、穿衣吃饭、修善断恶……这些都是世间法,我们做了这些事情,心中要不执着;所谓不执着,并不是不去做,而是修了善、不执着善,当前这念心始终要清楚、明白、作主。这念觉性静也静得、动也动得,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虽然万善圆彰,而不执着万善,始终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定慧一如,这就是「妙觉圆照」。

  觉性清楚明白,动也动得、静也静得,顺境也存在、逆境也存在,始终不离当念,体相用三大圆融无碍,这念觉性竟像一盏明灯一样,一个人照很光明,十个人照也不会减少一点光明,如此圆融无碍就是「妙觉圆照」。「离于华翳」,这念觉性现前,就像眼中没有翳了,虚空中自然就没有因颠倒而生的空花乱坠。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虚空本就是虚空,并不是离了华翳才有虚空,也不会因为有了华翳,虚空就不存在。「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我们修随顺圆觉这个法门,就是随顺觉性、坚住不动,这念心不起分别,不论是善念、恶念,它来给它来,它去给它去。随顺圆觉有深、有浅,一个是众生随顺圆觉、一个是贤位菩萨随顺圆觉、一个是地上菩萨随顺圆觉、一个是如来随顺圆觉,这些就果上而言都不一样,由于随顺觉性的程度深浅不同,心境就不一样。

  如果完全达到「如来圆觉随顺」的境界,就是虚空平等本性,契悟本性如同虚空一样平等不二,到达这个境界,就是真如法界、平等法界。所谓「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这个平等法界,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可思、不可议,就是最高的如来境界。《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就是指这念心达到平等一如。这念心和虚空一样,契入这个平等本性,无佛无众生,这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如来佛,不用另外去寻找。

(五)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依据前面所讲的道理,佛陀在这里又举金矿为例进一步来说明。金,比喻我们的菩提心;矿,比喻无明烦恼。众生心中有无明烦恼;无明烦恼中又有菩提心、涅槃心,所以说如金在矿。矿中有金,金在矿中,矿和金成了一个东西,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如同烦恼无明和菩提涅槃是同时存在一样。「如销金矿」,修行就是要把无明烦恼销掉、保持觉性,就像把金矿放到火炉里冶炼,把矿销掉、保留纯金。

  「金非销有」,金本来就在矿中,并不是把金矿放到火炉里化掉,然后另外产生出一个金;而是只要把矿销掉,金自然就显现。「既已成金,不重为矿」,既然经过千锤百炼,把矿销掉成了纯金,就不可能再变成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如果把这个纯金放在土里埋着,无论经过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乃至于三大阿僧祇劫它还是金,金性始终是不会坏的。「不应说言本非成就」,明白此理就知道这个金本来就存在,并不是把矿销掉另外变出金,不应该这么说。「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如来从众生境界到达圆觉境界也是如此,经过长时间的修证,把无明、三惑漏尽了,里面本具的圆觉净性自然显现。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圆觉心就是指我们的佛性,在其他经典称为「佛性」,在《圆觉经》称为「圆觉」。这一念佛性、妙圆觉心是本具的,不是因修而有,所以本来就没有「菩提、涅槃」,以及「成佛、不成佛」之说。这念圆觉净性法尔如是,若说有成佛,则有成必有坏;说有「成佛、不成佛」,乃至说有「菩提、涅槃」都是多余,因为本来就是菩提、本来就是涅槃,一切都是现成的,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须讲「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

  一般众生由于根机比较迟钝,还没有到达这个层次,就必须慕果修因,先标出一个果,告诉他果报,他听了之后希望得到这个果,才会积极去努力。例如:为了想要成阿罗汉果,所以兢兢业业地修行四谛;为了想要成就佛果,所以精进修六波罗蜜……等到修行一段时间后,无明烦恼减少了,看到《圆觉经》所说的道理,一下就能契悟这念觉性是本自具足的。

  一切言说、道理都是为凡夫建立,而不是为圣者建立。圣者契悟了这念心,实际理地一法不立,这念心什么都不要,所以没有所谓成佛、不成佛,也没有轮回及非轮回,在这个地方什么都安不上,无名无姓、无言无说、一法不立。古德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就是指这个实际理地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是无念,起一个念头就是错误。这念心本来就是佛,如果还起念想要成一个佛,就是头上安头。这些道理都是讲如来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这一念妙圆觉心。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这一段经文就是再举例来说明:「但诸声闻所圆境界」,「所圆境界」就是所证的境界。阿罗汉所证的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所谓灰身灭智寂无生,声闻修苦集灭道四谛,最后要证一个「灭」,认为寂灭是最高的境界,所以身心语言统统断灭;但声闻这时所证的偏空涅槃也只是方便,修行到最后,要证到无上大涅槃才是究竟。「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测度」就是思惟、推测。恒沙声闻想要用思惟心来了解、测度如来的境界,无有是处!不但这个地方讲这个道理,其他大乘经典也是这么讲。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境界是不可思、不可议,起心即错,动念乖真,不证寂灭,因此想用思惟心去看如来的境界、找一个答案,始终是不可能的事情。

(六)

  声闻是透过思惟四谛契入偏空涅槃、证寂灭,而圆觉心本来寂灭、无修无证,想用思惟心来测度如来圆觉的境界,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方向一旦走错,就是南辕北辙。

  小乘的圣者由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属于渐修。思惟修的方法,就是佛经里讲的重虑缘真,例如我们修七周缘慈,思惟一遍、两遍、三遍、四遍、五遍、六遍、七遍,乃至二十一遍……如果还不够就要继续思惟。修不净观、修空观、修假观,也是用这念心缘着境界去思虑真理;缘虑了以后,修而无修,最后契入中道实相,这就是我们本具的觉性。

  如来圆觉的境界是无思、无虑、无言、无说、无修、无证,这个境界不是由闻思修而得,而是用「妙觉圆照」,契入圆觉这个心性。所以恒沙的声闻、缘觉,用思惟心来想如来究竟是什么境界,始终找不出一个答案。这念觉性本自具足,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我、我就是烦恼,无明就是我、我就是无明,只要从现在起不起烦恼、无明,就能契悟妙觉圆明的本具真心。相反地,如果想用思惟心来了解、测度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我们想一想,萤火虫发出的光没有热量,即便有也非常微小,想用萤火把须弥山烧掉,始终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这个心起个念头就是轮回,要想用这个不断生灭的轮回心,进入如来大寂灭海,无有是处,终究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怎么做才能入大寂灭海呢?很简单,就是一念不生,当体即是、动念乖真,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站得住、站得长,这样就能契入圆觉。正如禅宗祖师所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这念心本自具足、一切现成,不作有想、不作无想,这样就能契入大寂灭海。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我们要想契入圆觉,应该先把轮回的根本找出来。轮回的根本就是念念迁流,这个心想到一件事、起了一个念头就是生,再起第二个念头,前面的念头就灭掉了,乃至不断分别美丑善恶、是非得失……这个心始终在生灭当中,这就是轮回。起了瞋心,马上就轮回到修罗道;看到前面有很多点心,起了贪吃的念头,口水就流出来了,这样又轮回到饿鬼道……我们心当中有轮回就是众生,所以要想度众生,就要度心中的众生;要想出轮回,就要从心当中出离轮回,这样就找到根本了。如果没有找到根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在事上追求,或者请佛菩萨慈悲来加持、挽救,这样如何能脱离生死?脱离轮回?我们的病根,就是心中的念头始终在生灭当中,所以要歇止狂心,「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念不生才能脱离轮回。如果始终不知道在这念心上用功,要想证圆觉、出轮回是不容易的。

  虽然已经知道病根、知道这些道理,告诉自己不要打妄想,却偏偏还是打妄想,告诉自己不要打瞌睡,偏偏还是打瞌睡,这个心始终歇不下来,这就是因为沉痾太重。古人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七年的病,要用三年的陈艾才能医好。我们的妄想、昏沉是无始以来的病,要治疗这个病,就要累积功力、下一番工夫。例如心当中很愚痴,什么佛法的道理都听不懂,一听法就是瞌睡、迷糊,这就是心太粗、法太细,心与这个法不相应;要对治这个病,就要先把病根找出来。

  我们的病都是源于贪爱、执着,由于心中充满了执着,这个心就像垃圾堆一样,没办法再装进清净的东西、好的东西;心就像一潭浑水,即使把清水倒进去,也会变成浑水,所以要时时刻刻澄清当下这一念心。如何澄清这念心?一个是保持这念心不动来澄清,一个是透过检讨、反省、改过来澄清。检讨自己心中的毛病,是贪?是瞋?是痴?进一步分析我们是贪什么?贪财?贪吃?贪睡?贪名?贪色?……要这样来找出自己的病根。

  如果发现自己有贪色的病,心中有欲爱、色爱,就要修理自己,要吃不净观的药。反省我们为什么会起贪爱?就是因为执着色身是美好的。我们现在就用不净观,把自己的执着一一来分析,经过一番透视、分析,了解到这些都是不清净的,一点都不美好,就能破除执着,解开心结。始终这样来用功,经过一番整治,这个心宁静了,心中没有妄念、执着,达到无念,这时看到外面任何境界,无论是男、是女,乃至花花绿绿的境界,就再也不会去攀缘了。不净观是药,我们用不净观来解除自己的心结,让这个心达到清净;心结解除了、心清净了,不净观就不用再修了。修行就必须如此,要从这念心来下手,才能脱离轮回。

(七)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前面所说这些轮回的根本都是「有作思惟」,这个心在思惟,在想美丑、是非、男女、名利、财色……始终是念念不停。所谓「心生则法生」,有这些思惟就生种种心念,我们的心一起心动念,外面就产生一个相应的法;外面的法又来影响我们的心,二者互相影响。由此可知问题就出在心中的想念,有念有想就是众生,无念无想就是诸佛。这念心不但要无念无想,还要清楚明白;假使无念无想,但这个心却在昏沉、无聊当中,还是属于众生。

  「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我们无论起什么念头,都是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而起,这就属于众生境界。众生境界是「妄想缘气」,由于这个心攀缘,看到这些六尘境界认为是真实的,就产生出缘虑的气分。我们打坐时看到种种境界,也都是「有作思惟,从有心起」,都是属于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这些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是这念心实实在在的相貌。什么才是「实心体」?这念心是绝对的,一念不生就是实心体。

  过去梁武帝问达磨祖师:「我修了很多寺庙、度了很多人出家,这个功德大不大?」达磨祖师回答:「毫无功德。」梁武帝觉得很奇怪,又问达磨祖师:「如果这些都没有功德,什么才是功德?」达磨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讲的就是这个心体。我们这念心有体、有相、有用,「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念心是本自具足,体性空寂。就像打禅七时,在禅堂从过去到现在也都是这么讲:「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这念心当中什么都要空得干干净净,这个就是体。「但得本,何愁末?」我们修行要得到本,就是要契悟这个心体。这里说「非实心体」,是因为这个心有思惟、有想念,落入六尘境界,这就是妄想缘气,所看到的都是一些虚妄的影像,并不是真实的,即便看到佛对你笑一笑,也是虚妄的;我们想一想,觉性哪里还有笑一笑的?这是没有的事。所以禅宗祖师说:「喜风不动,瞋风不生。」这念觉性离开两边,没有瞋、没有喜,没有喜怒哀乐;有喜怒哀乐就是「从有心起」,就属于六尘妄想缘气,不是我们的本心。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圆觉是究竟的境界,不可思、不可议。要想契入如来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心中如果还有种种虚浮妄想,「多诸巧见」,见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乃至于见种种善恶、种种境界,这些都不是成就圆觉的方便。契入圆觉的方便道就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念心一念不生、没有妄想、能够作主,站得住、站得长,无论看到什么都不理它,这个就是方便。藉由这个方便,最后真正达到无思无虑、自心空寂的境界,这念心像虚空一样广大,就是圆觉净性。

(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很多经典中,佛开示到最后都会说一个偈子,一方面是总结前文,因为前面讲了很多道理,恐怕大众不容易听懂,所以最后用一个偈子把这些道理浓缩、简化,让大众容易了解。二方面是跟大众重新提醒。三方面,由于有些人比较晚来听法,前面的内容没有听到,又没有时间再重新说一次,所以最后就用一个偈语来简单说明。

  「金刚藏当知」,因为这场开示是由金刚藏菩萨启请,所以如来最后又再一次称金刚藏菩萨,同时也是藉这个机会提醒大众、唤起大众的注意,大众一听到金刚藏菩萨的名字,心念就会提起、专注。

  「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如来这念心没有形相,寂然不动、寂然无为。「未曾有终始」,这念心本自具足,不是从我们发心修行那个时候才开始,也不是修完了就终结。这念心法尔如是,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都是如此,所以是无始无终。

  「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用轮回心来思惟「不能入佛海」,轮回心就是起灭心、分别心、生灭心;而佛是寂灭无为的境界,所以用轮回心没办法入到如来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没办法契入圆觉净性。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就像从金矿中销镕出真金,并不是因为销矿才产生出这个金,而是金矿中本来就有金,金性本自具足。「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虽然矿中的金本自具足,如果没有把金矿放到火炉里经过千锤百炼,这个金还是在矿中,不能称为金;所以矿还是必须要锤炼,经过锤炼后才能成金。我们这念心也是如此,心中有无明妄想,而无明妄想中又有我们的觉性、佛性、圆觉净性。我们的佛性、觉性无始无终、不去不来,但没有经过一番熏修,就始终是在不觉、颠倒、愚痴当中,还是要在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六道中轮回。

  我们明白烦恼当中有菩提,生死当中有涅槃、有圆觉净性,这就是始觉;开始觉悟了以后,运用种种方便来返照、熏修,锻炼自己这念心,最后照而无照、修而无修,这就是依心起修、依性起修。依心起修、依性起修,就是全修在性,这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始终还是不离本具的这念心。就像金矿经过一番锤炼,矿销掉了,金自然就现前;修行也是如此,这念心是本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熏修,无明烦恼、三惑漏尽,圆觉净性自然就现前。

  所谓熏修,就是把自己的烦恼、无明化掉,而不是去修出一个正觉、修出一个道。不修,众生的心就是妄想;一修,有能有所,如果因此产生了执着,希望有所得,这时无为法又成了有为法,所以修了以后还要不执着能修、所修。例如布施,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以后不作布施想,要归还原点,假使着相了那就属于福报,虽然有生天之福,福报享尽就又堕落了。所以我们要修而无修,修了布施,无能无所,当中没有布施的财、没有受施的对象、没有布施的人,三轮体空归于觉性;觉性,就是我们能修的这个心要清楚明白、要存在。所以「终以销成就」,金矿还是要销才能镕出真金;同样地,我们还是要熏修,修去我们的无明、烦恼、执着,这样道才能成就。所谓修道,道不是因为修而产生出来的,而是把我们的无明、烦恼、执着修掉,道自然就现前。「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等到金矿中的渣滓统统销掉了,就是纯金,不论经过多长的时间,它始终是金,不会再变成矿。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这个地方所说的「诸佛」,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果上佛,因为这种佛是有相的,所以最后还是会灭掉;像释迦牟尼佛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最后也要入涅槃。凡夫也有他的果报,有生就有死;造了恶业随业受报,无论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这些果报也像是空中现出的花一样,有生有灭、虚妄不实。因此,无论是诸佛、凡夫,「同为空华相」。只不过佛在空当中现的是好相、解脱相、三十二相、福德相、乐相;而众生在空当中现的是丑陋相、生死相、苦相。无论是乐相、苦相,最后都有终了的一天,不能永久存在,所以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我们要想达到圆觉的境界,不要向外去求,因为这念心本自具足,就是一念到底,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在这当中如果有所求,无论是想证菩萨果、证罗汉果、证三十二相的佛果,这么想、这么去思惟,即便能够得到,这些都还是属于生灭的果报,有生则有灭,犹如空中花一般虚妄,不是永久存在的。

  一切法有取就有得,有得必有失,得到的东西必定会失去。什么才会永久存在?就是圆觉、就是大众听法的这念心。这念心无成无坏、无取无舍、不去不来、不生不灭。《圆觉经》就是告诉我们要在这念心上修;大众听法的这念心才是最真实的,有大根大智的人,就能直下承担。如果不在这里承担,要想证佛果、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而女众必须要女转男身才能成这种佛。《圆觉经》所说的圆觉净性是无相的境界,没有男相、女相、众生相;没有美、丑;没有世间相、出世间相,这就是我们的觉性。心性本具,一切都是现成的。想想看,诸位能听的这个心是不是现成的?假使这个心没有了,什么都不能成就。这个法门是最有智慧的,除了菩萨以外,现在末世一切众生也都可以修习这个法门。

  这一段经文非常有意义,希望每一位要多去研究。《圆觉经》是属于究竟修证的法门;一般大众没办法马上达到究竟的境界,所以我们平时弘扬佛法,就要运用方便法门。方便法门有很多,例如:诵经、忏悔,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研经班,乃至于种种活动、种种建设……这些都是方便。要「善开方便门,安住大乘心」,每一位都是如此。〈金刚藏菩萨章〉讲到这里为止,大众休息。(全文完)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