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直心出塵】
(一)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本章「直心出塵」,「直心」,是平直的心,不是拐彎抹角的心;如果心當中都是拐彎抹角、爾虞我詐的念頭,這樣的心就不能「出塵」。心不能出塵,就墮入紅塵;心能出塵,就是淨土,這就是「直心出塵」。「直心」,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一般人想要做到如此,並不容易,所以想要悟道,就必須在這裡去用功、去努力。
所謂「直心是道場」,「直心」就能了生死、證菩提,這是屬於自受用。進一步要想利益大眾,直心當中還是要有方便,所以要「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安住大乘心」就是直心,就是不動心、清楚心、明白心、菩提心;打坐時,這念心絕對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直心。什麼是「善開方便門」?度眾生就是要有方便,例如修四攝法就是方便,修行有究竟又有方便,做任何事情就有定又有慧,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直心。
無論為人處世、修道……都要有方便,沒有方便就會不圓滿。以前有兩位女眾居士,她們平時都很用功,後來卻為了一點小事變成了冤家,當中一位就告訴女兒:「以後阿姨打電話來,就說我不在,我不想接她的電話!」過了幾天,對方果真打電話來,她的女兒接到電話就說:「我媽媽說如果你打電話來,就說她不在。」對方聽了非常生氣,就掛了電話。這位居士事後知道了,責備女兒不圓融。女兒就回她:「您平常不是說要『直心』?所以我就直接說了!」像這樣誤以為說話直接就是直心,就誤了事。在世間法中,佛法就要能因應時節因緣,要有俗諦,遇到任何情況,說話就要順應因緣、圓融處理,度眾生就要善開方便門。就佛法而言,打坐修三昧,入甚深禪定,就要不假方便,什麼方便都不要,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這才是直心。
「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道有正道、邪道、旁門左道。這裡所指的不是旁門左道、不是小道,而是菩提大道,契入了菩提大道,就能得解脫。
「夫為道者」,「道」有深、有淺。做人做事也是一種道、守五戒是五戒之道、修十善是十善之道。
「如牛負重,行深泥中」,「深泥」,是指過去的業障。五濁惡世就像是淤泥、泥沼,如果貪戀人世的財富、情欲、飲食、利養和名聞,將來一定會墮落。所以,修行要先降伏貪戀,克服業障,就如同牛馱負重物走在淤泥當中,必須通過泥沼,才能見到寬廣的平原。
「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在淤泥中行走,雖然很辛苦、很疲倦,但是絕對不能有一點點鬆懈,更不能貪看沿路的花草和風光,否則很容易就會深陷淤泥之中。我們這念心有時煩惱、有時自在;就像天空有時打雷、有時下雨,有時陰晴不定、有時晴空萬里……無論心中多麼煩惱,只要把心靜下來,覺性馬上就能夠現前。無論生理、心理,或是外在的境界多麼惡劣,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繼續不斷地返照,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時時刻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正念,把心安住在正定,這念心始終存在,就能獲得解脫。
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到達這個境界,就可以休息;沒有到達這個境界,千萬不能懈怠、放逸。「出離淤泥,乃可蘇息」,堅持不懈,等到通過這段淤泥,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證得三昧,心清淨了,就可以大休大歇了。
「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沙門」就是指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修行是為了追求人生的真理,得到真正的解脫。佛法最高的真理就是菩提、涅槃,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相信這個真理,依教奉行,這一生一定可以得到解脫;假使不相信,就會走遠路、走錯路,甚至退失菩提心。
「當觀情欲」,「欲」就是五欲、七情六欲。「情欲」會障蔽我們清淨的本性,甚至會讓我們退失菩提心。例如對某個人起了愛著,妄想紛飛,甚至晚上也會夢到對方。有些人不了解這些都是自己的妄想,還認為:「我晚上怎麼會夢到他?一定是我們前世有緣!既然有緣,今生就應該把前世的緣了一了。」這樣愈想愈離譜,最後就會退失菩提心。
(二)
《佛說八大人覺經》云:「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妄想心是罪惡之源,能使我們深陷淤泥之中。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能夠馬上察覺自己的妄想,起慚愧心:「我現在出家了,為什麼還打這種妄想?」馬上提起正念,就能離開情欲的淤泥。
假使不知道返照自心,這一生沉溺在情欲的淤泥裡,情欲就真正「甚於淤泥」,這樣不只這一世受苦,溺死、疲憊而死,生生世世還要來受報。佛經說:「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禪宗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淨土宗也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如果始終在欲愛、色愛當中攀緣,要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絕對不可能的。
無論大乘、小乘,都離不開這念心。明白這些道理,就要安住在覺性上,時時刻刻覺察、覺照、覺悟,經常檢討反省有沒有欲愛、色愛?有沒有瞋心、貪念?如果有,馬上把它照破,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繼續不斷地用功,只起善念、不起惡念,最後連善念也不執著,歸於無念,就離開了淤泥。不只這一世,生生世世都能出離淤泥,就能得到解脫。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時時刻刻都要念道。「直心念道」,保持覺性、安住正念即是道;假使無法安住正念,就要修方便加行──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乃至於誦經、持咒……這些方便法門都是「念道」。「念」就是想念,想到六波羅蜜、想到四向四果、想到三賢十地……也都是「念道」。希望能夠證到羅漢果、證到緣覺果、證到菩薩果;或是想念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佛為榜樣,自我期許廣修善法,讓我們這念心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只有正念、沒有邪念,時時刻刻安住正念、安住本心本性,「可免苦矣。」
修道的目的,就是要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如果時時刻刻都能安住正念,就能離開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乃至於無量諸苦。六道輪迴,有事、有理。什麼是事上的輪迴?很多宗教都談到輪迴,例如有的宗教談到天國、地獄和鬼道。佛教講得更清楚,對於六道的生活、壽命、相貌……都有完整的說明,如天道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人道,則是人類所處的範圍;另外還有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修羅道。一般人只能看到二道、三道、四道、五道,有慧觀的人就能把六道都看得清清楚楚。以上所說的就是事上的六道輪迴,這就是投胎受生所受的輪迴之苦。
什麼是理上的輪迴?我們這念心從早到晚,時時刻刻都在輪迴。譬如起了貪吃的心,就是餓鬼;肚子餓了,看到前面有一盤熱騰騰的包子,心中一想:「包子很好吃。」馬上產生一種業感,口水就流了出來,這時拿鏡子一照,我們的面相就變成餓鬼相。如果馬上覺察到了,起一個慚愧心:「我現在在修行,布施供養都來不及,怎麼還想到貪吃?實在是太顛倒、太糊塗、太散亂了!從現在起,要修布施、修供養,要修六波羅蜜。」這樣一想,馬上就離開了餓鬼道,到了菩薩道。
假使又想:「修菩薩道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才能圓成佛智,這個時間太長了,還不如老老實實做人,受持五戒,種個善根就好了。」馬上又從菩薩法界墮落到人法界;這時又想到:「五戒做到了,將來不過保得人身,還不如受持十善比較好。」這麼一想,馬上又到天法界了。這念心始終是沒完沒了,這就是輪迴。
眾生從早到晚都在輪迴,想到善法是好的輪迴,想到惡法是壞的輪迴;心當中想到算計、爾虞我詐、綁票勒索、瞋恨殺害,就墮入修羅道;想到六波羅蜜,就成了菩薩。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境界、就是一個果報,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就是心念的輪迴。
無始以來,對於財、色、名、食、睡太過執著,這些業種子愈來愈深厚,晚上作夢都是黑洞洞的,或是夢到吃大魚大肉、或是夢到驚慌恐怖的境界……這些都是惡道的種子。到最後往生彌留之際,如果見到畜生、餓鬼,表示就要墮落惡道。這些並不是到臨死的時候才墮落,而是過去造作的惡業果熟所形成的法界。了解這個道理,時時刻刻都要回光返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從心當中返照,才能離開輪迴之苦。
十法界都是這一念心所生,平時心中所想,屬於理上的輪迴;假使不知道悔改,最後果報現前,就是事上的輪迴。真正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事理不二、不是二個,事理一如、事理不異。
這一章講「直心出塵」,就是告訴我們,修行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隨時想到猶如身處泥沼,必須遠離情欲、安住正念,不能有一點馬虎、不能有一絲懈怠,要「直心」──時時刻刻堅住正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