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直心出尘】
(一)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本章「直心出尘」,「直心」,是平直的心,不是拐弯抹角的心;如果心当中都是拐弯抹角、尔虞我诈的念头,这样的心就不能「出尘」。心不能出尘,就堕入红尘;心能出尘,就是净土,这就是「直心出尘」。「直心」,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一般人想要做到如此,并不容易,所以想要悟道,就必须在这里去用功、去努力。
所谓「直心是道场」,「直心」就能了生死、证菩提,这是属于自受用。进一步要想利益大众,直心当中还是要有方便,所以要「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安住大乘心」就是直心,就是不动心、清楚心、明白心、菩提心;打坐时,这念心绝对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直心。什么是「善开方便门」?度众生就是要有方便,例如修四摄法就是方便,修行有究竟又有方便,做任何事情就有定又有慧,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直心。
无论为人处世、修道……都要有方便,没有方便就会不圆满。以前有两位女众居士,她们平时都很用功,后来却为了一点小事变成了冤家,当中一位就告诉女儿:「以后阿姨打电话来,就说我不在,我不想接她的电话!」过了几天,对方果真打电话来,她的女儿接到电话就说:「我妈妈说如果你打电话来,就说她不在。」对方听了非常生气,就挂了电话。这位居士事后知道了,责备女儿不圆融。女儿就回她:「您平常不是说要『直心』?所以我就直接说了!」像这样误以为说话直接就是直心,就误了事。在世间法中,佛法就要能因应时节因缘,要有俗谛,遇到任何情况,说话就要顺应因缘、圆融处理,度众生就要善开方便门。就佛法而言,打坐修三昧,入甚深禅定,就要不假方便,什么方便都不要,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这才是直心。
「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道有正道、邪道、旁门左道。这里所指的不是旁门左道、不是小道,而是菩提大道,契入了菩提大道,就能得解脱。
「夫为道者」,「道」有深、有浅。做人做事也是一种道、守五戒是五戒之道、修十善是十善之道。
「如牛负重,行深泥中」,「深泥」,是指过去的业障。五浊恶世就像是淤泥、泥沼,如果贪恋人世的财富、情欲、饮食、利养和名闻,将来一定会堕落。所以,修行要先降伏贪恋,克服业障,就如同牛驮负重物走在淤泥当中,必须通过泥沼,才能见到宽广的平原。
「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在淤泥中行走,虽然很辛苦、很疲倦,但是绝对不能有一点点松懈,更不能贪看沿路的花草和风光,否则很容易就会深陷淤泥之中。我们这念心有时烦恼、有时自在;就像天空有时打雷、有时下雨,有时阴晴不定、有时晴空万里……无论心中多么烦恼,只要把心静下来,觉性马上就能够现前。无论生理、心理,或是外在的境界多么恶劣,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继续不断地返照,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时时刻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正念,把心安住在正定,这念心始终存在,就能获得解脱。
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到达这个境界,就可以休息;没有到达这个境界,千万不能懈怠、放逸。「出离淤泥,乃可苏息」,坚持不懈,等到通过这段淤泥,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证得三昧,心清净了,就可以大休大歇了。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沙门」就是指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修行是为了追求人生的真理,得到真正的解脱。佛法最高的真理就是菩提、涅槃,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相信这个真理,依教奉行,这一生一定可以得到解脱;假使不相信,就会走远路、走错路,甚至退失菩提心。
「当观情欲」,「欲」就是五欲、七情六欲。「情欲」会障蔽我们清净的本性,甚至会让我们退失菩提心。例如对某个人起了爱着,妄想纷飞,甚至晚上也会梦到对方。有些人不了解这些都是自己的妄想,还认为:「我晚上怎么会梦到他?一定是我们前世有缘!既然有缘,今生就应该把前世的缘了一了。」这样愈想愈离谱,最后就会退失菩提心。
(二)
《佛说八大人觉经》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妄想心是罪恶之源,能使我们深陷淤泥之中。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能够马上察觉自己的妄想,起惭愧心:「我现在出家了,为什么还打这种妄想?」马上提起正念,就能离开情欲的淤泥。
假使不知道返照自心,这一生沉溺在情欲的淤泥里,情欲就真正「甚于淤泥」,这样不只这一世受苦,溺死、疲惫而死,生生世世还要来受报。佛经说:「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禅宗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净土宗也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如果始终在欲爱、色爱当中攀缘,要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绝对不可能的。
无论大乘、小乘,都离不开这念心。明白这些道理,就要安住在觉性上,时时刻刻觉察、觉照、觉悟,经常检讨反省有没有欲爱、色爱?有没有瞠心、贪念?如果有,马上把它照破,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继续不断地用功,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最后连善念也不执着,归于无念,就离开了淤泥。不只这一世,生生世世都能出离淤泥,就能得到解脱。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时时刻刻都要念道。「直心念道」,保持觉性、安住正念即是道;假使无法安住正念,就要修方便加行──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乃至于诵经、持咒……这些方便法门都是「念道」。「念」就是想念,想到六波罗蜜、想到四向四果、想到三贤十地……也都是「念道」。希望能够证到罗汉果、证到缘觉果、证到菩萨果;或是想念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佛为榜样,自我期许广修善法,让我们这念心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只有正念、没有邪念,时时刻刻安住正念、安住本心本性,「可免苦矣。」
修道的目的,就是要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如果时时刻刻都能安住正念,就能离开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乃至于无量诸苦。六道轮回,有事、有理。什么是事上的轮回?很多宗教都谈到轮回,例如有的宗教谈到天国、地狱和鬼道。佛教讲得更清楚,对于六道的生活、寿命、相貌……都有完整的说明,如天道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人道,则是人类所处的范围;另外还有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修罗道。一般人只能看到二道、三道、四道、五道,有慧观的人就能把六道都看得清清楚楚。以上所说的就是事上的六道轮回,这就是投胎受生所受的轮回之苦。
什么是理上的轮回?我们这念心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在轮回。譬如起了贪吃的心,就是饿鬼;肚子饿了,看到前面有一盘热腾腾的包子,心中一想:「包子很好吃。」马上产生一种业感,口水就流了出来,这时拿镜子一照,我们的面相就变成饿鬼相。如果马上觉察到了,起一个惭愧心:「我现在在修行,布施供养都来不及,怎么还想到贪吃?实在是太颠倒、太糊涂、太散乱了!从现在起,要修布施、修供养,要修六波罗蜜。」这样一想,马上就离开了饿鬼道,到了菩萨道。
假使又想:「修菩萨道要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才能圆成佛智,这个时间太长了,还不如老老实实做人,受持五戒,种个善根就好了。」马上又从菩萨法界堕落到人法界;这时又想到:「五戒做到了,将来不过保得人身,还不如受持十善比较好。」这么一想,马上又到天法界了。这念心始终是没完没了,这就是轮回。
众生从早到晚都在轮回,想到善法是好的轮回,想到恶法是坏的轮回;心当中想到算计、尔虞我诈、绑票勒索、瞠恨杀害,就堕入修罗道;想到六波罗蜜,就成了菩萨。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境界、就是一个果报,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就是心念的轮回。
无始以来,对于财、色、名、食、睡太过执着,这些业种子愈来愈深厚,晚上作梦都是黑洞洞的,或是梦到吃大鱼大肉、或是梦到惊慌恐怖的境界……这些都是恶道的种子。到最后往生弥留之际,如果见到畜生、饿鬼,表示就要堕落恶道。这些并不是到临死的时候才堕落,而是过去造作的恶业果熟所形成的法界。了解这个道理,时时刻刻都要回光返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从心当中返照,才能离开轮回之苦。
十法界都是这一念心所生,平时心中所想,属于理上的轮回;假使不知道悔改,最后果报现前,就是事上的轮回。真正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事理不二、不是二个,事理一如、事理不异。
这一章讲「直心出尘」,就是告诉我们,修行时时刻刻要提高警觉,随时想到犹如身处泥沼,必须远离情欲、安住正念,不能有一点马虎、不能有一丝懈怠,要「直心」──时时刻刻坚住正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