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一)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這一章是說明正念觀行。前面幾章都是講欲愛、色愛對修行的禍害,本章進一步說明如何正觀敵色、安住正念。
「正觀敵色」,又名「正念觀女」。修行要遠離「色」,男眾稱為男色,女眾稱為女色。不論是男眾看到女眾,或是女眾看到男眾,都一樣要遠離、要安住正念,這就是正念觀女、正念觀男。
「觀」有幾種解釋:一種是觀念、概念;一種是觀想;一種是觀照。這裡的「觀」,是指正念。「正念」也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方便正念,一種是究竟正念,這裡所指的是方便正念。面對外面的境界,看到女眾也好、男眾也好,當下這一念心要正念觀女,也要正念觀男,心時時刻刻要安住在正念上。
什麼是方便正念?就是「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以佛言為己言」,時時刻刻以佛的身口意作為標準。佛的行為是清淨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要清淨;佛的心是無染著的,自己的心也要無染著;佛的心是慈悲,自己的心也要有慈悲;佛的心是善念,我們自己的心心也要是善念……這就是方便正念。先用這些方便來轉煩惱,讓這念心能夠安住在善法上。等到心都是善念了,不執著於善,就能夠達到究竟正念。
前一章「意馬莫縱」就是告訴我們,男眾和女眾要保持分際、保持分寸。這一章「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是指除非為了公務、為了弘揚佛法,男女眾之間不要共語、不要講閒話;彼此不互相對視,要兩眼內視,觀照自己起心動念這念心。
進一步,這念心要安住在無住心上。例如在精舍,為了要普度眾生,經常要面對男男女女、老老幼幼,如果想不看女眾、不看男眾,逃境安心,始終是缺乏智慧、缺乏慈悲,所以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就要面對現實。平時要「一日三摩頭」,提醒自己「守口攝意身莫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念心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怎麼樣才能不染呢?看到年紀大的女眾,就像是自己的母親;看到年紀比自己大的女眾,就像自己的姊姊;年紀小的,就像自己的妹妹;年幼的就像是自己的子女一樣。既然是自己的母親、姊妹、子女,就要心生度脫之想,思惟她們都在生、老、病、死苦當中,要讓她們都能皈依三寶、恭敬三寶、信仰佛法、明因識果,修戒、修定、修慧,發菩提心。假使心當中打了妄想,馬上就要起觀照,這念心過去都是欲愛、色愛,現在要發慈悲心,度脫這些眾生,能夠這樣思惟,念頭馬上就轉過來了,欲愛和色愛的惡念就停止了。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要知恩、感恩、報恩,用這些觀念來轉自己的惡念,這就是方便正念。為什麼稱為方便正念?藉由觀照一切眾生是自己的母親、姊妹、子女,心生善念,這是一種善法。這種善法屬於孝道,將來善果成熟,生到天上,等到天福享盡,最後一生出世的善根成熟,出家修行得到解脫。
方便正念屬於有為法,藉由有為法慢慢轉識成智,最後歸於無念、無為,無為法就是究竟正念。所謂究竟正念,就是定慧不二的這念心,也就是菩提心、涅槃心。什麼是無念?這念心如如不動,不但不動,而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能夠作主,這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這就是佛,不用另外去找。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但轉輪聖王並不是佛。所以《金剛經》云:「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因為三十二相也是生滅。所以,想要悟道,就是要經常保持正念,正念就是解脫、正念就是出世、正念就是如來、正念就是淨土。相反地,打了妄想,就是雜念、邪念。雜念就是眾生,邪念就是魔鬼。契入菩提心,當下就是究竟。這就是禪宗最高的法門、最究竟的法門,也是佛法最高的法門。這個究竟解脫的法門,稱為心地法門、不二法門。悟到這念心,就能通達佛法;沒有悟到這念心,就要漸修,這屬於方便正念。方便,就有八萬四千個法門。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不想過去;「現在心不可得」,現在不起心動念;「未來心不可得」,這念心也不想未來,這樣一念不生,心就完全定下來了,如果沒有念頭,卻在打瞌睡,這也不對,所以要不打瞌睡;不但不打瞌睡,還要能處處作主、清楚明白,達到無念、無住、無為,當下這念心就是正念,不假方便,直了成佛,始終不離當前這一念心。
禪宗祖師云:「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一念不生,就是究竟,內外都不可得。《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是觀想為母親、姊妹、子女,都還是虛妄的。不但善是虛妄,惡也是虛妄;不但魔是虛妄,佛也是虛妄,一切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當下無念、無住、無為,才是究竟。
假使達不到這個境界,就必須藉助方便正念。譬如,自己的習氣太重,始終想東想西,沒有辦法不起心動念,這時就要開方便──誦經、持咒、起善念、修六波羅蜜、早晚課誦……藉由這些方便正念來對治自己的習氣。等到這些習氣統統沒有了,身心就清淨了。
究竟正念屬於無為法,方便正念屬於有為法。從有為法下手,修行得力,最後不執著有為法,當下就契入無為。所以,有為的當下就是無為;離開了有為法,要去另外找一個無為法,是很難找得到的。
看到外面的男男女女、花花世界,當前這念心應該如何面對?佛言:「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處在五濁惡世當中,應該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明白這些道理,就了解在日常生活上,無論是做人做事、穿衣吃飯,這念心都要有一個安住的所在,這就是安心的方便法門。
蓮花就是生長在骯髒的池塘當中,所以想要成就菩提,也不能離開五濁惡世、不能離開人群。既然離不開,在言行當中假使沒有一個標準、沒有觀行,這念心就會像野馬一樣難以駕馭。所以,觀行是一個方便。看到女性,就像自己的母親、姊妹,既然是自己的母親、姊妹,怎麼還會打妄想?怎麼還會起心動念、想入非非?
現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會上甚至有親眷之間,發生亂倫的行為,這樣的人惡業習氣深重,要他去觀女眾如母、如妹、如子,可能都產生不了效果,內心還是充滿了欲愛、色愛的妄想執著。所以,還要明白因果的道理,因果是佛法的根本思想,種惡因就得惡果。眾生就是不了解因果,所以不斷地在六道中輪迴。
(二)
我們心中有三把火:欲火、飢火、無明火。第一是欲火,看到女色、男色,如果起了淫欲心,生理馬上受到影響,身體會發燒、臉孔也會發熱。淫欲之火一燒,失去了智慧,就會造惡業。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菩薩都視淫欲如火坑,何況是普通人!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忍心不動」,欲愛、色愛心,要忍下來,要「忍色忍欲」,能夠忍心不動,就不會為欲火所燒。
第二是飢火,沒有飯吃,飢火就在肚子裡燒,令人難受;假使不知道忍耐,沒有正念,所謂「飢寒起盜心」,就會去偷、去搶,造了惡業。第三是無明火,遇到一點點不如意的事,無明火高三丈,乃至於借題發揮,這就是瞋心、就是無明火。如果把淫火、飢火、無明火統統息滅了,心得清涼,身體自然而然就清淨了。
有些人道理上了解,但因為習氣太重,事上做不到,就要依根解結、安禪靜慮,所以要修四念處觀。四念處觀──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要在這個地方下一番功夫,直到一起觀馬上就入定,就能得到這個藥的療效;如果沒有達到這境界,就要繼續不斷地修觀行。
「觀」,就是注意、就是思惟。首先從「別相念」開始,各別來修。第一,身念處──觀身不淨,修不淨觀、九孔流不淨,先把堅牢尊者證道偈讀熟:「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愚貪身無異,憶想妄分別,則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別,五欲則斷滅,邪念生貪著,貪著生煩惱,正念無貪著,餘煩惱亦盡。」這是念法,進一步要深入思惟。為什麼要思惟呢?因為男女的欲愛、色愛是過去錯誤的思想所產生的執著,認為它是清淨的、可愛的,所以才有貪愛、想要占有。現在把錯誤的觀念轉過來,知道這是不清淨的、是不可愛的,就不會貪著,心就得清淨。
第二,受念處──觀受是苦,不論樂受、苦受、中庸受,終歸是苦。第三,心念處──觀心無常,返照自己的起心動念都是無常、生滅。第四,法念處──觀法無我,觀一切法畢竟空寂、一切法無有自性。
一般人認為世間最高的追求,不外乎榮華富貴,滿足於五欲的享樂,不了解為什麼要保持正念、要修觀行、要離欲出家?因而產生誤解,認為佛法不近人情。但仔細觀察,無論事業多麼成功、家庭多麼圓滿,最後仍逃不了生、老、病、死苦;親就是冤、愛就是恨,世界上的一切到最後都是不可靠的;即使生到天上享天福,最後天福享盡,還是要墮落。
世間上真正最可靠的,就是要離欲。欲愛、色愛轉過來了,心就得清涼、得自在、得解脫。我們這念心就像是一朵蓮花,不但要變成白蓮花,還要提升為銀蓮花、金蓮花。離開了五欲,心得到解脫,進一步還要修大禪定,破除無始無明,使這念心像金剛一樣,就稱為金蓮花,這就是如來的境界。
修行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謂「上求佛道」,就是要安住在中道實相這個最高的境界,而最高的境界,也不離開當下這念心。假使這念心起貪愛、生無明,就無法達到最高的境界,所以,最低限度要有方便正念。做什麼都要有方便,由方便再歸於究竟,而究竟仍然離不開方便法。
舉例來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建道場……這些都是方便。假使沒有這些方便,就沒有辦法在世間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所以,不但要建設道場,而且要建設大道場;不但要建大道場,而且要建十方道場;不但要建十方道場,而且要在各地成立精舍,使佛法傳播得更為普遍。這樣一來,這念心更廣大、更精進,不但能滅除業障、破無始無明,進一步又能跟廣大的眾生結緣,又能自利、又能利他,最後功德圓滿,成就最殊勝的果報。
要達到這個境界,第一步要從根本做起,就是要斷除男女的情愛問題。出家修行不貪名也不貪利,在道場中一切資財都是屬於常住的,還貪什麼?常住能存在,我們自己就能存在;常住不存在了,我們自己也不能生存。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就屬於欲界,有男女之欲、飲食之欲、睡眠之欲。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欲望?是不是想吃好的、想穿好的、想住好的?如果有,就還是在欲界。
自己的修行有沒有進步,是不是離開了三界?有沒有成道證果?問自己就知道了,不需要問菩薩,也不需要問任何人。有了男女的欲愛和色愛,就是欲界的眾生;如果對男女的欲愛、色愛,沒有一絲一毫的貪著,看到男女之欲,心當中紋風不動,不起一念,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離開了欲界。
如果沒有了男女之欲,但對於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還有貪著與喜愛,就屬於色界的眾生。要離開色界,就要進一步觀察諸法如幻、緣起性空,一切境界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內外、善惡、地獄天堂、淨土穢土,都是空。為什麼?一切法都是緣起。凡是緣起,最後都是空。了達一切諸法都是緣起,畢竟空寂,經常都有這種觀念,而且一起觀行,馬上就入空定,這時候就已經離開了色界。
雖然離開色界,卻還執著一個空的境界,這個空還是不究竟、不是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因為還沒有見到本心本性。所以,更進一步要虛空粉碎,空也不執著,不住空、不住有,安住在中道實相上,也就是禪宗祖師所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有也不住、無也不住,這念心在哪裡?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不動就是。不作有想、不作空想,不作非空非有想,不作亦空亦有想,這念心始終是如如不動、了了常知,這就是中道實相的境界。
有了妄想、昏沉,馬上就要覺察;覺察以後,馬上就要覺照,把它照破,繼續安住在中道實相,這就是中道實相觀。持之以恆,就能契入如來的境界,成就如來的一切種智。
要達到這個境界,第一要「慎勿視女色」,萬一與女色相會,還是要起方便,要修觀行──年紀大的,是我的父母;年紀長的,是我的兄姊;年紀小的,是我的弟妹、子女,這些人不但對我們有恩情、有恩德,而且還沉溺在生死苦海當中,所以我們要發大願心、發大悲心、發度眾生的心,如地藏王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樣一想,心當中就有善法、就有正念。假使心當中沒有善法、也沒有定慧,這念心就是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明白這些道理了,就知道佛法是人生的真理,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正念,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