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



(一)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這一章告訴我們必須斷除愛欲,要轉煩惱成菩提。如果沒辦法把愛和欲轉過來,將來吃虧、遭殃的還是自己。佛陀舉了一個例子,就像一個人手裡拿了一支火把,逆著風向前行走,風一吹,火勢反撲,就會燒到自己的手,甚至於喪失生命。所以,這一章告訴大眾,愛欲能夠使人毀滅自己。

  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念欲愛的心與清淨的心,是一個?還是兩個?其實只有一個,沒有兩個。這念貪愛的心沒有形相,在沒有遇到境界的時候,這念心不容易想入非非,欲火也不容易燃燒起來;但只要境界現前,馬上欲火燃燒起來,身體就會發燒、發熱,身心都不得自在。如果不知道覺悟,不知道稱性返照,念頭來了,還繼續打妄想:這個女孩年輕貌美,眼睛、鼻子長得不錯,身材也很苗條……欲愛的心念使得自己顛倒、迷惑,這就是「逆風」。逆風一來,沒有覺察,繼續打妄想、起惡念,到最後由心發動口,再發動身,造了惡業,就真正釀成大禍了。

  所以,要稱性返照。「稱性」就不是逆風,而是順風,順著本心本性而起覺照。欲火雖然現前,但馬上一覺照,欲火就息滅了,這就是正順菩提、正順涅槃、正順自心,這就是順風。

  眾生就是有愛、有欲。古人說:「食色,性也。」認為人必須要有愛、有欲;好像沒有愛、沒有欲,人生在世就沒有意思。以佛法來看,愛欲就是一潭渾水,就是一支火把。如果不知道覺照,這個火就會燒身。我們現在雖然有愛、有欲,但若能知道覺照,就能轉為智慧。

  愛,有男女之愛、父母之情、兄弟之情、兒女之情……這些都是愛著。把這些愛,轉變成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就是自我提升,愛就化為清淨心。欲,有財、色、名、食、睡等欲,這些都是生死、都是煩惱。相反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也是欲;建設道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這也是欲,然而這些都是善法欲。要想將染污的欲望,轉化為清淨的願行,都要靠覺照,如果沒有覺照就是逆風而行,不但有燒手之患,還可能會燒身,失去性命及法身慧命。

  歷史上有一些英雄豪傑,往往情關難過,而喪身失命;有些君主也是為了一個「色」字,導致亡國。所以古人有偈云︰「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牆門外,此是長生不老方。」要想長生,就要遠離酒、色、財、氣這些欲求,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道理。現在社會上的人,天天打針、進補,想要求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其實並不容易!若能返照自心,減少自己的貪愛、欲望,將財、色、名、食、睡,看淡、看破、放下,心清淨、心定了,一念不生,這才真正是長生不老。儒家講修身養性,道家修道也很注重遠離男女的欲愛、色愛,佛法更進一步談明心見性。什麼原因呢?欲愛、色愛,就是生死的根本。

  修四禪八定,得到定境,就稱為「仙」,一般人認為這屬於世間禪、凡夫禪,是凡夫外道所修。其實,四禪八定是根本禪。證到四禪八定,進一步啟發智慧,斷除貪、瞋、癡、慢、疑、邪見,煩惱漏盡,就能超凡入聖,就是出世法。所以四禪八定通凡通聖、通內通外,無論是凡夫、聖人,都需要修習,這是禪定的根本。

  所謂「定」,就是心念不動所產生出來的定境。但是,一般人只知道保持不動,不知道這念心還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就是「慧」,這是最高的菩提智慧。

  所以,要想成就菩提智慧,必須藉由種種方便。所謂方便智慧,就是時時刻刻檢討、反省、對治。對治什麼呢?自己檢討,如果有欲愛、色愛的煩惱,就專修「不淨觀」來對治。修成功了,欲愛心、色愛心轉化成清淨心、慈悲心,就能得到解脫。

  什麼叫作「觀成」呢?看到了異性,只要心一動,一起觀想,眼前的這個人就變成一具骷髏;或是看到這個人全身都是不淨、內外都是不淨,這就是觀行成就了。假使沒有這種觀行、這種覺照,當下這念心迷失了,就會錯把不淨當成清淨的。

  欲愛、色愛對人的影響很大,假使不知道轉化,無論是學業、事業,都會受到影響。修行之人假使不知道返照,就會障礙修行、障礙道業,不但道業不能成就,還會招致墮落的苦果。所以,這念心很重要,要有定、有慧。假使有定而無慧,定散了,就墮入輪迴;假使只有慧而沒有定,慧觀就不容易相應,只是想出很多道理,自己得不到受用。所以,有定又有慧,定慧等持,就能夠返照自心、斷除煩惱。無論修任何宗派,都必須要返照、息滅欲愛、色愛之心,都要轉識成智,才能成就菩提智慧。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