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一)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这一章告诉我们「妻子甚狱」。「甚」,就是超过。「甚狱」,超过监狱、牢狱。为什么妻子甚于监狱、牢狱?一般所谓「白头偕老」,夫妻是终身相伴的关系,从结婚开始,一直到最后盖棺论定,这个关系才会结束。现在有很多家庭不和,丈夫想离婚,太太不愿意;或是太太想离婚,丈夫不愿意。遇到这种情形,家庭就像监狱一样,夫妻一见面就吵吵闹闹、打打骂骂,甚至在外面做一些踰矩的行为,这时,家庭真正就像是监牢。家里如果不清洁,邋遢、脏乱,就好比屎尿地狱一样;夫妻吵闹、打骂,就像叫唤地狱一样。

  很多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时候,认为这就是幸福美满的人生。等到结了婚,不到几个月又离婚了。有些人结了婚,经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也会闹离婚;甚至有了孩子,还是会闹离婚。这就证明夫妻的关系不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因此,有妻子不见得是好事,烦恼终身、造业终生,始终没完没了。坐牢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期限到了,就能假释出狱,获得自由;而妻子是一生的牵绊,逃也逃不了。所以佛说「妻子甚狱」,有妻子的这种烦恼、苦恼,胜过牢狱之苦。世间上的人,认为要结婚生子,认为有夫妻生活才是正常,但我们慢慢去观察,就会发现佛看得很远,智慧实在很透彻。所以本章佛以出家众的观点,说明有妻子的过患。

  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认为人就是要成家、要立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些人认为,结婚的目的是在传宗接代,虽然是苦,他也能够忍耐。然而,表面上看起来是传宗接代,实际上很多人生了儿子,并没有传宗接代,父母的财产,到了儿子的手上花得光光的,倾家荡产,甚至落得家破人亡,是不是真正能够传宗接代?结果并不一定。反观,佛的弟子满天下,佛法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传承下来,一代接一代,始终是香火不绝,从现在到未来,都是如此,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传宗接代。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佛法的道理是真实、可贵的。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为什么会有妻子?因为有情、有爱;因情而产生爱,因爱,然后才有夫妻的名称、夫妻的行为。佛告诉世人:「人系于妻子舍宅」,「系」,就是用绳子拴住,跑都跑不掉。这个绳子不是普通的绳子,是业绳,这种业现前了,就难以出离。

  前一章是「财色招苦」,这一章更进一步说明,有了色欲,到最后就会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有了家庭,就必须买舍宅、买房子。有了一栋楼房还不够,还要透天别墅,甚至七宝宫殿。为什么?为了要追求好的舍宅,欲望是永无止尽的。「系于妻子舍宅」,心里时时刻刻想到妻子、房子、财产,这就是一种执着、一种惦念、一种挂碍。「甚于牢狱」,这种贪着之苦远超过牢狱之苦。

  佛陀时代,有一个木匠为他的儿子盖房子。佛陀知道这个木匠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七天之后就会随业流转、堕入恶道,所以想要度他。佛度众生,一是说法,一是教令布施、供养,因此释迦牟尼佛见到木匠,就向他化缘,希望他能布施,修布施,就有福报;有了供养佛陀的福报,将来死后就不会堕入恶道。

  木匠看到佛来了,就说:「世尊!我知道您的慈悲、好意,但是我现在要帮儿子修房舍,准备度夏用的凉房,光线要好、空气要好,还要通风。到了冬天,还要修一个暖房,住在里面很暖和,这是我的心愿。世尊,我的心愿还没了,没有办法修行,您不要来了,请您赶快回去吧!」释迦牟尼佛听他这么说,就回去了。

  回去以后,佛陀实在是不忍心,又想要度他。第二次,又向这个木匠化缘。木匠说:「世尊!您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我老早就计划好了,要给我儿子夏天修个凉房,冬天修个暖房。还要看到我儿子讨媳妇;有了媳妇,我的心愿还没有了,我一定要看到我媳妇生孙子,这样心愿就了了,那时我才要修行。」佛听他这么一讲,实在是没有办法,就走了。到了第七天,木匠一如往常地努力修房子,把斧头放在屋梁上面,他下来以后,斧头就从屋梁上掉下来,正好砸在木匠的头顶上,当场就死了。

  佛法告诉大众,要看破、放下:「有财当布施,为善当及时;钱财五家有,不施悔恨迟。」现在有了钱财,就要布施、供养,修善才能得福。功德法财不可思议,是世间钱财没有办法超越的。所以,「有财当布施」,为善要及时,不要等到房子修好,也不要等到讨了媳妇、生了孙子……到那时候想要修善已经来不及了。什么原因呢?钱财是五家所共有,什么是「五家」?第一是火灾,火灾一来,一切都烧得光光的。第二是水灾,第三是强盗、小偷,第四是遇到腐败的政府、最坏的贪官。例如,晋朝石崇很富有,钱财、美人很多,政府就安他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没收他的财产,让他坐牢。第五是败家子,再多的钱财、再好的宅舍,都会葬送在败家子手上。


(二)

  妻子、舍宅的过患,甚于监牢,什么原因呢?「牢狱有散释之期」,坐牢三年、五年、十年……终究会到期,期满了,就能获得自由;但是有了妻子,三年、五年、十年……不一定能得到解脱。「妻子无远离之念」,妻子没有远离之念,时时刻刻都跟着你,每天热线追踪,人到哪里,就追踪到哪里。以妻子的立场来说,是出自于好意;站在丈夫的立场来看,却失去了自由。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明明知道情爱不是好事情、明明知道这是火坑,还是要跳下去;明明知道情爱没有好处,可是一般人还要去培养爱情,就好像飞蛾扑火、作茧自缚一样。茧是谁做的?是蚕自己吐的丝,自己缚住自己。一般人讲「万缕情丝」,以为情爱是好事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情和爱没有一点好处。

  以佛法来说,亲就是冤、爱就是恨,我们慢慢去观察,实在是如此。亲情本来是好事情,可是慢慢就会变成冤家。冤从哪里产生的?就是从亲而来的。父母、兄弟、妻子,本来是亲、是爱,忽然遇到一点点不如意,马上就翻脸成仇,亲家就变冤家了。这就证明亲和爱是相对的境界,不是绝对的,是会变化的。

  佛法告诉我们,无论是亲、是冤,都是虚妄不实的。那么,什么才是实在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无我心、功德心和智慧心,这才是真正的、绝对的善法。除此以外,有利就必有害,有取就必有舍,有善就必有恶。世间的一切现象,都属于相对的境界。

  所谓「情是枷,爱是锁」,一个人披枷戴锁,就失去了自由。一般人不知道要活得自在,反而拚命在情爱当中作茧自缚,到最后丧失自己的性命。「岂惮驱驰」,明明知道是火坑,就是不怕;明明知道吃力不讨好,还是拚命要去做,沉迷于男女之欲爱、色爱,始终没有办法解脱。

  以前师父在开示时提到,过分沉迷于欲爱、色爱,将来的果报就是变成鸳鸯。有一位居士听了,还认为变成鸳鸯也不错。其实堕入畜生道,有什么好?一般人认为痴情是好的,却不知道痴情其实是胡涂、是迷惑。爱是锁,把心门锁住了,使得心门不能打开;情是枷,架在脖子上面,没有自由,甚至命都没有了。所以,经云:「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色欲、欲爱、淫欲,是一把火,使我们的心得不到安定,身体得不到自在。

  「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明明知道这是虎口,还是偏要往虎口闯,如古人所云:「鸳鸯枕上活刀山,红罗帐内真地狱,眉来眼去招魂鬼。」男女之间互送秋波,这是什么?是勾魂鬼。把神识、灵魂都勾跑了,还认为是件好事。有了欲爱、色爱,身体马上就会起变化,清净心没有了,失去了法身慧命,这个色身也会受影响。「虽有虎口之患」,明明知道在老虎嘴边很危险,会损害自己的法身慧命;?「心存甘伏」,这念心始终跳不出来,宁愿作茧自缚。

  中国有句俗话说:「愿作风流鬼」,这样的观念、思想是很危险的。什么原因?就是不了解情和爱产生出来的烦恼。情爱是生死的根本,在禅宗讲:「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什么是「一些些」?只要男女欲爱、色爱的念头还存在,将来就会感生死的果报。净土宗有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所以欲爱、色爱、情爱是生死的根本。

  八指头陀(寄禅禅师)是民国初期的祖师,他以前是修苦行的苦行僧,在寺里扫厕所、扫地,专门做劳动的工作。

  有一天,看到寺院里来了一只狗,没有得吃,很可怜,但是戒律规定道场里不能养狗、养猫。十方供养的东西,是供养僧众,所谓「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所以不能拿去喂狗。八指头陀就发了愿,原本每天要吃两碗饭,就把自己吃的饭量省下一碗,专门用来布施这只饿狗。

  有一天,正在喂狗的时候,方丈和尚正好路过,看到了八指头陀,就笑一笑,也不讲话。八指头陀知道自己违反寺里的规矩,情急之下,马上把狗吃的饭吃下去。方丈和尚看他有这种能耐、有这种慈悲,就算了。八指头陀把饭吃下去以后,就开悟了。以前很愚钝,开悟以后就会吟诗作对,写了很多诗。

  大众听了不要以为吃了狗吃的饭就会开悟,这样是学不到的,因为没有大慈悲心的关系。佛法是以慈悲为根本,有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自然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不开悟也会开悟。

  从那个时候开始,许多居士就请八指头陀写诗,还有居士要供养他闭关。八指头陀一听到闭关,就答应了。老居士把八指头陀请到他的家里去,特别布置了一间关房,并且吩咐十八岁的大闺女每天去送饭。送了大约半年,这个护关的大姑娘对八指头陀产生了情爱,但关房的门是锁上的,怎么传达心意呢?

  有一天,大闺女把自己穿的绣花鞋,从窗户扔进去。八指头陀一望,心当中动了一下念头,马上用手指头一勾,就把花鞋扔到窗户外面,继续打坐。说也奇怪,一打坐就想到这个花鞋、想到这个女孩,怎么样也定不下来。没有办法,只好出关。八指头陀很有道心,出了关之后,就把自己勾花鞋的手指斩断。断了一根手指之后,八指头陀又去朝山、忏悔。到了一座供有佛陀舍利的阿育王寺,他又燃了一根手指来供养佛舍利。所以,大众就称他为八指头陀。  


(三)

  所以,修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要发长远心。八指头陀并没有沾染色爱、欲爱,只因为手摸到女孩的花鞋,自己一打坐,这念心一动,想到这个花鞋,法界就不清净。所谓「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修行没有别的,一般人对于钱财也许能够看得破、放得下,但对于欲爱、色爱,就不容易看破、放下,必须要长期观照、对治,要修不净观、九想观,才能慢慢净化这念心。

  「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是一个虎口,偏偏要去,这就是过去的习气、业障。中国有一句俗话:「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就算是有虎口之患,还是愿意去做,是什么原因?欲爱、色爱心现前,不得不去,这就是一种业,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就好像男女之间有一种磁力,两个一接触,就会黏在一起。要想摆脱这个业力,必须要有定力、要有智慧、要观照。禅宗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只要这念心一动,马上就要把心收回来。慢慢地,心就清净了。再看到这些境界,心就很自然、很宁静,就能够得到解脱。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泥」就是烂泥坑。明明知道这是烂泥坑,自己还是要跳进去,身陷泥沼之中,始终是爬不起来,到最后命都没有了。这就是凡夫俗子。什么是凡夫?什么是俗子?对于情色、对于钱财,看不破、放不下。因为看不破、放不下,就成了执着;产生了执着,就心存挂碍;有了挂碍,自然就得不到解脱,所以称为凡夫俗子。

  要想超凡入圣,不是把自己观成一个佛像、菩萨像,而是要从因上去返照。因,就是起心动念的这念心。要返照这念欲爱心,把它转过来,就称之为转识成智、转凡成圣。《华严经》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静菩提果。」凡夫这一念心能够转过来,就是无上菩提道;这念心转不过来,就要受轮回。

  从这个角度来看,凡夫的这念心是最宝贵的了;离开凡夫的心,就没有圣人的心。等于打铁炼钢一样,要去哪里找钢?就在锈铁里找。凡夫的心就等于锈铁一样,离开了凡夫心,另外去找一个佛心、一个清净心,根本找不到。所以,只要从现在开始,转凡夫这一念心,远离过去所贪爱的财色,检讨反省,明白财、色所带来的种种过失,从现在开始,把它看破、放下,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这念心转过来就是清净心。这念心从过去到现在是一潭浑水,现在要到哪里找清净的水?离开浑水,另外要找清净的水,是找不到的。只要把浑水中的泥沙沉淀下去,我们的清净心就会现前。明白这个道理,就超凡入圣了。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透什么门?就是妻子、舍宅、情爱。因为有情、有爱、有色,才会产生对妻子的执着、对房舍的执着,这就是果报。要想离开这个果报,先要把执着情爱的心转过来。

  一般人都说在家可以修,在家怎么修?就是要和维摩诘居士一样,「虽有妻子,常修梵行」,妻子是一个假名,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但最重要的是「妻子不作妻子想」、「常修梵行」,身口意要保持清净。经常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就没有过失、就能转凡成圣。对于欲爱、色爱能够放下,对于妻子、舍宅也能够看得破、放得下,心就能够得到解脱。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罗汉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果罗汉,就是完全「出尘」了。「尘」,就是尘劳,包括见惑和思惑,也就是自己的烦恼。能够把欲爱、色爱所产生出来的烦恼,看破、放下、返照,身心得到清净、得到解脱,就称为「出尘罗汉」。什么是见惑、思惑?凡夫有六个根本烦恼──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见,把这些烦恼转过来了,就断了见思惑,就称为「出尘罗汉」。

  这一章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要看破、要放下。「妻子舍宅,甚于牢狱」,比坐牢还要苦。什么原因呢?坐牢是有期限的,时间到了就可以出狱;然而,「妻子无远离之念」,始终跟着你,你到哪里就追到哪里,始终得不到解脱。不但如此,而且带来烦恼,未来还要轮回生死。因此,要想出尘证阿罗汉果,就要把妻子、舍宅、情爱这些烦恼,看破、放下,就能够得到真正的解脱!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