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四章 真修合道【請問善大】
(一)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什麼是「真修合道」?「真」,指真如自性,就是實相、就是道。真如自性是真空,也是妙有。真如,分為智慧佛與如如佛──智慧佛,就是菩提心,了了分明;如如佛,就是涅槃性,畢竟空寂。
「真」,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當下這念心。這念心起了第二念、第三念,乃至於第四、五念,就衍生出心意識、分別、愛憎、我執,就落入了眾生境界。相反地,這一念能時時安住在覺性上,了了分明,一念到底,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順境、逆境也是如此,這就是菩提心。依這念菩提心來返照自心,照見自心畢竟空寂,了知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就是涅槃性、就是真如。
能觀的覺性與所觀的空性互相冥合,就契入了真如,這就是「真修合道」。修行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要契悟心性。悟到心性,就是真;沒有契悟到心性,都只是前方便,所以說「真修」才能「合道」。
契悟到這念覺性,開始覺悟的這念心,就是始覺;接下來,還要以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本覺之理,就是本具的佛性。雖然佛性是本具的,可是由於無始劫以來,這念心都是在妄想、攀緣、執著當中,起心動念不外乎名、利、財、色,真如當中夾雜著無明,所以始終是眾生境界。
釋迦牟尼佛契悟無上正等正覺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佛性本具,所以人人都能成菩薩、成佛。雖然佛性本具,但裡面摻雜著無明,遇到外面的順境、逆境,就起貪愛、生瞋恚,對種種境界或取、或捨。如果沒有外面的境界為緣,取捨、憎愛也不會現前,所以佛法告訴我們,一切法都是緣起;既然是緣起,就是空性。
無明是空性,菩提、涅槃也是空性。要證到空性,必須要時時刻刻返照。返照,就是覺照。起了善念、惡念,自己要知道;不但知道,還要能作主。時時刻刻都要起善念,如果起了惡念,要馬上轉過來。「照」就是照住,不讓惡念生起,這就是能作主。更進一步,了達善念、惡念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空性,這念心安住在菩提、涅槃,就是「真修合道」。
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這念心起了妄想、執著、貪愛、瞋恚……佛性就迷失了。所以,從現在開始,要肯定自己的佛性。雖然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但由於歷劫以來積習成性,心中的染污已經成垢、成結了,所以要時時返照,檢討反省,不再起妄想、執著、貪愛、瞋恚……,把心當中的妄想、煩惱除得乾乾淨淨,就能與道相合。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人人都有佛性,所以,對自己的佛性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本具的佛性。雖然道是本具的、覺性是本有的,可是由於煩惱塵垢積染,所以這念清淨心不現前。不現前,不是失去,而是被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染污、覆蓋了。
能返照、覺照的這念心,就是智慧心,不假外求。如果沒有這念智慧心,就無法起覺照。所以,這念心要時時刻刻保持警覺。怎麼樣才能保持警覺?舉例來說,修行的第一步是不打妄想、不打瞌睡,所以打坐時就要提醒自己:「不能打妄想、不能打瞌睡」這就是警覺。只要不打妄想、不打瞌睡,這念心就會慢慢地清淨、光明,道就會現前,要有這種信心。
雖然有了信心,可是妄想、瞌睡一時還是去除不了。所以,妄想來了,馬上警覺到自己在打妄想。無論是想好的、想壞的,只要妄想一來,要立刻知道,馬上起一個懺悔心:「我在打坐為什麼還打妄想,這就不對了!」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就稱為「覺察」。我們的煩惱、妄想,就像小偷一樣,時時在偷我們的自性功德;有了覺察,就像有了守衛,小偷一接近,守衛就要緊盯著他,不要讓他做壞事,這就是覺察。
覺察之後,下一步就是要把煩惱照破。什麼是「照破」?參禪的人,知道妄念一起,馬上就問:「誰?」這麼問它一下,妄念就被照破了。照破之後,這念心沒有妄想,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能與道相合。
妄想除滅了,瞌睡可能就來了,因為不起念頭、不打妄想時,就容易落入昏沉的境界。知道自己在打瞌睡,告訴自己絕對不可以打瞌睡,這就是覺察。進一步,要把打瞌睡的這念心照破,照破昏沉的方法,就是「提念」。譬如,在禪堂中打坐,可以想佛龕上的香爐。這個香爐放在什麼地方?是什麼顏色?上面刻有什麼字?……暫時把心念專注在思考香爐上,這樣就能照破瞌睡,瞌睡照破以後,這念心要立刻收回來,繼續安住在正念上,才能與道相合。
有了覺察、覺照,最後要覺悟。悟什麼呢?就是以始覺這念心,照本覺的空性。昏沉、煩惱、執著都照破,最後冥合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動不搖、沒有取捨的這一念心;這一念無為之理,這就是道。從警覺心到覺察、覺照,最後安住正念,契入無為之理,這樣就是「修真」。無論行住坐臥,都依照這個道理來用功,功夫到家,因緣成熟了,昏沉、妄想、無明不再現行,這念心清明在躬、寂照一如,契入本具的佛性,這就是「真修合道」。
要修道,就必須要了解什麼是「修真」?打坐、誦經、辦法會……都只是修真的前方便。為什麼要修前方便?一般人契悟不了這念心,打坐時瞌睡連連、妄想一大堆,對治又對治不了,這時候就要修一些前方便,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誦經、持咒……。沒有這些方便法門,這念心不是妄想、就是無明,心定不下來,始終不能與道相應。
所以,平時要修善斷惡──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要誦經、持咒,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懺悔……要做種種的功德,要發大心、發大願,所謂「悲、智、願、行」,要從因上去努力。心願廣大,精進勇猛,慢慢地業障消除、福德增長、慈心廣大了,這時再來打坐,很快就能跟覺察、覺照、覺悟這念心相應。
修善法、修前方便,讓心定下來,慢慢地就能契入微細的觀心法門。所以,前方便也是很重要的,沒有方便法門,也沒有辦法「真修」、沒有辦法「合道」。
(二)
真心,就是自己的這念覺性,要清楚明白、處處作主,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始終不迷惑、不顛倒。這念心要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只做善事、不做壞事,只講好話、不講壞話。起善念的這念心要時時存在,行住坐臥都能作主。不僅白天能作主,晚上作夢也要作主。
作夢時怎麼作主?境界現前時,要起覺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譬如,夢到有人請自己吃肉,夢中知道這是肉,告訴自己不能吃,這就是作主。夢到有人邀你出去玩,心就跑掉,就跟著去了,這就是作不了主。作得了主的人,二六時中,無論聽到什麼聲音、看到什麼形象,無論好壞、冤親、佛魔……都不理它。這念作主的心養成了,真心就會現前,這就是菩提心。
這念心能夠作主了,照見一切法空,先將惡法照空,只起善念、不起惡念。進一步,善法也不執著,善法也要空掉。照這個方法,行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照一切法空,這念心只剩下「空」和「覺」,行住坐臥皆是如此,這就是修真。最後,寂照一如,就與道相合了。只有菩提道和涅槃道才是自己的法身慧命,修行必須從這個方向來了解和體悟。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法把善分成三種層次:假觀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
一般人不了解,以為只要做善事就好了,不一定要信教;即使信教也不需要選擇宗派,因為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這是錯誤的觀念。世間法是相對的境界,對於善的定義,也會隨著時間、空間而變異。譬如,在臺灣是善,在大陸不一定是善;在大陸是善,在美國不一定是善;在過去認為是善,在現代不一定是善;現在是善,未來也不見得是善……這就稱為「假觀善」。
世間上的善,屬於假觀善,善與惡的標準,是模糊的、籠統的、相對的,所以沙門在此處提出了這個問題:「何者為善?」善與惡,應該如何界定?
舉例來說,念佛是善嗎?對佛教徒而言,念佛、拜佛都是善法,但是對不信佛的人而言,卻認為這是拜偶像、是一種迷信,因此不但不讚歎念佛、禮佛的功德,反而還加以辱罵。供養三寶是善嗎?對佛教徒而言,供養佛、法、僧,具有無量的福報;但不信佛教的人,有些卻會認為這是愚癡、荒謬的行為。打坐是善法,能夠得禪定、證菩提、證涅槃,我們認為打坐是最大的功德,但不了解的人,卻會認為修行人整天坐著不做事,是浪費時間。
再者,中華文化有所謂「百善孝為先」的觀念,無論佛教、道家、儒家,都強調孝是一種善法,孝養父母、孝敬父母、孝順父母,是最大的功德;傳統文化中孝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在西洋文化中,兒子和父親一起到餐館吃飯,各人付各人的帳是很平常的事,這在東方文化中就很少見。各宗教也認為自己的教義才是善,例如回教徒禁止吃豬肉,但吃牛肉就沒有錯。由於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對善、惡的認知也有差距。所以,以世間法而言,善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除了民俗文化的因素外,隨著時間的變遷,善的標準也會有所變異。在過去是好事,現在卻不一定是好事;現在是好事,未來也不一定是好事。譬如,有些國家土地廣大,從前缺乏開發土地的人力,所以當時只要有人願意開發,就能運用這片土地。但是,現在假使隨意開發土地,就犯了侵占罪。在過去是可以的,現在卻會觸犯國家法律,這就是世間法有著相對的標準,會隨著時間有所變異。
世間法都不是絕對的,善法也是如此。佛經裡有「隨方毗尼」──隨著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隨緣修正戒法。譬如,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不相同,假使執著某些戒條是實在的,強制大家一定要遵守,佛法就不容易推廣。
以西藏為例,西藏境內有許多民族目前仍維持一夫多妻制,一個先生可以娶三、四或五個太太。假使強調一夫多妻的罪過,以一夫一妻制來制約這個地區的人民,佛法就會遭到嚴重的排斥。所以,就要因地制宜。講「不邪淫」,這是針對居士而言,出家眾是以菩提涅槃、超越生死等出世法為依歸,不但是多妻不可以,一夫一妻也不行。
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善、絕對的善,我們的心才能安住下來。世間上的善都屬於假觀善,不但善是假的,惡也是假的;善法是虛妄,惡法也是虛妄的。雖然善法、惡法都是虛妄,我們仍然要大作夢中佛事,要作好夢,不作惡夢。雖然夢是假的,但不妨礙假戲真做,要隨順世間的善法,修善斷惡,這樣自己才有生存的空間;假使不隨順世間上的假觀善,就沒有辦法存在,所以說「佛法不離世間法」。
假觀善,就是要我們隨順世間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雖然修善、斷惡所得的福報是假有、是生滅,如夢幻泡影,就像晚上做了好夢一樣,但在夢中也是很歡喜、很快樂的。相對的,做了惡事,所產生的苦報是在畜生、餓鬼、地獄,這些惡報雖也是生滅的假有,如夢幻泡影,可是在夢沒有結束以前,還是要受苦受難。所以善法、惡法雖是因緣假合,但相信每個人做好夢都是歡喜,做惡夢都是恐怖的,絕對沒有人會想去做惡夢。了解這些道理,就知道建設道場、聽經聞法、弘揚佛法都是做好夢,所謂「藉假修真」,多做這種好夢,將來必感淨土的樂果。相反地,起了邪見將來墮入三塗惡道,就是在做惡夢,在夢沒醒以前就是苦不堪言。
(三)
古人言:「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降伏鏡裡魔軍,廣度如幻眾生。」雖然眾生是假有,我們還是要度;雖然道場是假有,我們還是要建道場。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還是要去努力,進一步修善不執著一切善,能所俱空,真空善就現前了;真空與假有是一體兩面,假有的當下就是真空,這個就是真空善。契入真空善,能夠破見思惑的煩惱,證涅槃,成就聲聞、緣覺出世聖者的果位。可是這不及菩薩、如來的智慧、慈悲,所以進一步要空、有都不執著,契入中道實相,這是最究竟的善,是最高的道,是菩提道、實相道,是無上大涅槃,這個善才是至善,既能自利又能利他,這就是萬善歸宗。
很多人誤解,以為不執著善,就是什麼善法都不用修,只要一念到底,這一生就能修道成功,這是錯誤的!雖然世間的善都是假有,是虛妄不實的,但還是要去努力。藉假修真,直到善惡都不執著,就能了悟自心,契入中道實相善。中道實相善就是萬善歸宗,佛法提到「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流,一切諸法無不歸還此法界。」這個就是中道實相善,這是最究竟的,悟了這念心,就和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這才是真正的善。
所謂至善是最高的善法,假觀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是一個漸修的次第,明白這個次第,就知道平時要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藉由這個方便起大慈悲心。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門,方便法門就是假觀善;不執著方便法門,當體即空,就是真空善;最後這念心不住有無兩邊,就是中道實相善。打坐的時候,就必須要一念不生以契入中道實相善,一念不生是安身立命之處,這是自受用。所以一體三面,三即一,一即三;正如《金剛經》講:「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不講通達無我法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證明「無我」是空,但「空」並不是最高的境界,空能破執著,還要空中起妙有,所以契悟了空,空中不礙假有,不礙假有就是假觀善,然後心不住在空與有兩邊,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實相,就是中道實相,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經過這些方便法門,修證契入。
每個人的智慧、根機不一樣,所以修行需要有方便次第。先依假觀善,接著入真空善,最後悟中道實相善,藉這樣的次第成就修行。如果根機很好,也不需經過假觀、空觀,直接就能契入中道實相。《六祖壇經》講:「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就是大眾本來面目,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不想好的、不想壞的;也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就是實相,這就是最高的善。佛法有頓有漸,圓融無礙,所以能夠應機施教,如果沒有辦法一下達到,也不妨礙修假觀善、真空善,透過方便悟入,最終都能契入究竟的中道實相之理。
「何者為善?」是假觀善嗎?是真空善?還是中道第一義諦善?這個地方問「何者為善?」是代表世間眾生來問,請佛做最徹底的答覆。所以我們也要明白此理,要因人施教。如果這個人專門做壞事,跟他講中道實相,可能就不能應機,所以就要告訴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種善因得善果,這就是觀機逗教的方便。如果有人已經修行很久了,對於如何由廣修善法,進一步能夠解脫覺得有疑惑,馬上就要跟他講,「何者為善?」有假觀善、真空善、中道第一義諦善,使他的修行能更進一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得解脫,雖然現在證不到中道實相善,也可以先證到真空善,如果他根機成熟,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心,跟他一講中道實相善,馬上就能契悟,這些都要應機說法,應機施教。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能夠行道,能夠守住這念真心、真空、真性,就是最高的境界,這才是至善。什麼是「行道守真」?道有深淺,真也有深淺。譬如初初學佛的人,受持三皈五戒也是行道,這是行「人道」,因為受了三皈五戒,保持人身、人格的完整,就不會墮入三惡道。
假使覺悟人有生、老、病、死等苦,所處的五濁惡世亦有天災人禍,人道也不盡理想,進一步希望提升到天道,就要修十善。然而,天道也不究竟,天人有天人的壽命,壽命終了,仍要受輪迴。再進一步依據三十七助道品的道理來修行,「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最後契入真空、守住正念,這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的聖道。
這裡所指的「行道守真」,不是修三皈五戒、守人道,也不是行十善、守天道,也不是行聲聞、緣覺、菩薩道,而是行菩提、涅槃大道,守住當下這念空性與覺性。行一切善是菩薩道,行善而不執著善,了達一切法畢竟空寂,這就是至善,就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的諸佛法界。「行道守真」,就是要行此至真、至善的大道。
這個至善是三位一體──空、假、中圓融無礙,再也沒有任何善法可以超越,一切善法都會歸於此,一切善法無不從此發源,所以「一切法無不歸還此法界,一切法無不從此流」,這就是中道實相善,是最究竟的善法。證到了實相,契入無上菩提妙明真心,就稱為「法王」──法中之王。舉一即三、會三歸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法不離當下這念心,十方三世都在這念心當中,這個善才是真善。
(四)
「何者最大?」這個世界上什麼是最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大」的看法──貪名利的人認為當官最大,貪財的人認為黃金最大,貪色的人認為俊男美女最大,喜歡爬山的人說喜馬拉雅山最大,喜歡航海的人則認為海洋最大……到底哪個最大?其實這些都是世間相對、偏頗的答案。本章所要闡述的是真實的道理,要講真正的大、絕對的大,而不是因小顯大相對的大。
什麼是因小而顯大?譬如,一般人看到小孩子,因為自己個子比他高大、年紀比他大,所以就會覺得他很小;如果對方長得又高又壯,就不會認為對方是一個小孩子了。所以,大與小是相對比較得來。又如,灌木叢跟小樹苗比起來,就像一棵大樹;但如果和參天大樹比起來,又變成了小樹。
相對的大小是虛妄不實的。譬如,個子高的人,仍然可以找到比自己個子更高的人;今年拿世界冠軍的運動健將,也不必沾沾自喜,因為明年可能會有人超越自己。世界在變動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世間的相對大小都是虛妄不實的。
世間上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對的。過去是大,現在不一定是大;現在是大,未來也可能會變小。世間上的人就在相對的大小中,爭名逐利,每個人都想當老大,想把別人比下去,這世界才會混亂、才會有爭戰。春秋戰國時代,國家眾多,一縣、一市可以稱為一國,甚至一個鄉鎮、一個部落也可以稱為一國。如果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就會認為自己的國家最大,這就是所謂的「夜郎自大」。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他認為自己是最偉大的皇帝,所以自稱為「始皇帝」,但他不知道中國國界以外,還有比中國更大的一片土地,如果知道了,可能還想要征服其他世界。
人活在欲界當中,欲界之外還有色界、無色界。無色界最高一層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在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壽命盡了,仍要輪迴墮落,所以它也是因小而顯現的相對大,一時為大,另一時又變小了。所以無論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相對的境界都不是真實的。
「何者最大?」此處所指的大是絕對的大,沒有一法能超越它。眾生的心迷迷糊糊的,有煩惱、惡業,尚未覺悟,所以稱為「不覺」;聲聞、緣覺破除了凡夫的顛倒邪見,契悟真空之理,故稱為「正覺」。然而,與佛的清淨妙明真心比起來,聲聞、緣覺又差了一大截。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一法能夠超越佛的這念覺心,所以是絕對的大、是至大,不是相對比較而來的大。這個絕對的境界,才是最實在的。
「志與道合者大」,指的是絕對的境界。一般人都認為虛空是最大的,但虛空仍在這一念心當中,所以,能與真如、菩提心相契合,才是最大的。舉例來說,我們每天都喝水,水是假有,假使一步步地分析水的組成,到最後水沒有了,一切歸到真空、真性、真如中,所以自性真如才是最大的。
「志」就是心志,也就是意願、心願。修行人希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志。依這個志願繼續不斷地努力,最後化度眾生功德圓滿,成就佛道,就契入真空無為、菩提涅槃之道。「道」指無上菩提大道,「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自利利他功德圓滿,就是「志與道合」。依著心志,「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最後善、惡、眾生都不可得,能所俱空,能觀之智與所觀的空性相契合,寂照一如,「志與道合」,這就是「大」。根據這個道理,腳踏實地去實踐,修行就不會迷失方向。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開演八萬四千法門,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不是大?四十九年、八萬四千法門、恆河沙數眾生,這些仍然有限量,可以數得出來,所以不是最大。度一切眾生,無有一眾生可度;說八萬四千法,無有一法可說;度一切眾生而無有眾生之相,說法亦無說法相──雖知眾生如幻,不妨礙度眾生的願行,這樣就是能所俱空,「志與道合」。
「道」指菩提道、涅槃道、實相道。這個道就是真如法性,盡虛空、遍法界,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這一念心當中,所謂「於一塵中塵數佛」,這念心能含攝無量無邊的世界,這當然是最大的。
俗話說:「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人的欲望無有窮盡,而欲望還是從這念心中產生出來的。一般人拚命追求科技,認為科技萬能,其實科學、科技也是從心所生,發明科技、運用科技,仍然是靠這一念心,所以這念心才是最大的。假使這念心不清淨,有貪、瞋、癡,就會造作惡業,甚至可能毀滅人類。
因此,只有菩提心、涅槃心才是至正至大的。契悟了這念心,就能成就無漏的智慧。無漏的智慧,就是佛智,就是無師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圓滿,這是最高的智慧。佛智成就了,就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的果德,從此就能生出無量的神通妙用。所以,佛果是最大的。佛果非有相、非無相,也就是法身。法身是心包太虛,十方三世都在當下這念心中,這就是「志與道合」。
所以,修善而不執著善,這念心始終了了分明、圓明寂照,如《圓覺經》所云:「十方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志與道合」。「志與道合」,才是最大的。如果要追求最大、最真實的果報,就要從這個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