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章 喜施獲福



(一)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本章的主旨是「助施得福」。文分二部分,前半段講布施和助施的功德果報,後半段則以譬喻說明布施和助施功德廣大、無有窮盡。

  「施」,即布施。布施助人,不但能讓受施者離苦得樂,布施這個法門也能捨除自己的慳貪,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所以布施屬於菩薩法門之一。佛法告訴我們,凡事不離因果,慳貪者難逃貧窮的惡果,樂施者能獲富貴善報,捨棄慳貪,心也能夠得到清淨。《地藏經》云:「捨一得萬報」,布施一塊錢,將來就能得無量的功德果報,由此可知,布施的功德非常殊勝。

  除了布施,這一章還講助施。所謂「助施」,就是幫助他人成就布施的功德。舉例來說,某甲的經濟狀況不好,但他想要發心布施,這時,我們把自己的財物布施給他,幫助他成就布施的功德,這就是助施。

  助施,不僅限於財物,也可以用體力或言語幫助他人圓滿布施。什麼是體力上的助施?譬如看到人家布施物品,自己可以出點力,幫忙拿、幫忙搬運,協助對方完成這項功德。什麼是言語上的助施?隨喜讚歎他人的發心、讚歎布施的善報,這就是「隨喜功德」。

  幫助他人成就善法功德,也能拓展自己的心量。幫助別人,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希望成就對方的功德,完全是無人相、無我相的布施,所成就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報。所以,助施──隨喜他人的布施、讚歎他人的發心,功德也是無量無邊。

  布施和供養的意義不同,布施是基於慈悲心,供養則是出自恭敬心。看到他人窮困潦倒,自己生起慈悲心,幫助對方,這就是一種布施。供養則是對佛、法、僧三寶,對師長、父母的恭敬奉養。下對上的贈予,稱為供養;平輩或對下的贈予,則稱為布施或施捨。

  布施是大乘菩薩所修的六波羅蜜法門之一,六波羅蜜以布施為首,布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財施,是布施錢財;法施,是演說佛法,令眾生遠離煩惱、心得清淨,乃至於開悟;無畏施,則是以自己的力量,安慰他人,使之離開怖畏。佛經中所說的布施,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隨人所需,皆悉給予,無一不可布施。

  大乘菩薩修六度,每一度都要修證圓滿,才能圓成佛果。怎麼樣才是六度圓滿呢?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菩薩行時,曾為忍辱仙人,當時歌利王以利劍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當仙人的雙手雙腳都被砍斷時,他不但毫不怨恨歌利王,還如飲甘露,而且發願成佛之後,第一個要度的人就是歌利王。

  歌利王怎麼樣也不相信忍辱仙人所說的話,忍辱仙人就告訴歌利王:「如果我所說的話是真實的,被砍掉的手腳會立刻回復原狀。」忍辱仙人一說完,手腳就復原了,連一點傷痕都沒有。一般人以為這是神話,其實這不是神話,由於忍辱仙人已經證到三昧,所以能夠達到這個境界。

  忍辱有忍辱三昧、持戒有持戒三昧、布施有布施三昧。六度修圓滿了,就能心想事成,所謂思衣衣至、思食食來,心念一起,就能成就一切功德,這就是三昧成就。菩薩修六波羅蜜,每一波羅蜜都要修證圓滿,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三大阿僧祇劫修福德和智慧,一百劫修相好莊嚴,六度萬行都要證到三昧境界,才能圓成佛果。


(二)

  釋迦牟尼佛過去生行菩薩道,修無上大布施。有一世,釋迦牟尼佛生為太子,生性樂善好施,只要有東西就布施出去,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大施太子。國庫的財寶逐漸被大施太子布施的所剩無幾,然而當時國家正值乾旱,全國飢荒,很多人都餓死了。大施太子生起大慈悲心,想要布施賑災、救助難民,可是自己一無所有,怎麼布施呢?

  太子想到龍王有一顆摩尼珠,能夠興風作浪,也能普降甘霖……由於龍王的摩尼珠能夠現出種種神通妙用,所以又稱為如意珠。修行也是如此,三昧成就了,也會有無量的功德、種種的神通妙用,能得到種種感應。

  大施太子心想,如果能得到龍王的如意珠,要什麼有什麼,就可以解決災民的痛苦。由於太子歷劫修行有所成就,當他起心動念,想得到龍王的如意珠時,便感動龍王將如意珠獻給太子。大施太子拿到如意珠後,大行布施,賑災濟民。

  然而,龍群發現如意珠不見了,得知在大施太子手上,就趁太子不注意時,將如意珠偷走。大施太子失去了如意珠,沒有辦法布施賑災,眼見人民處於苦難之中,便發願要將海水挑乾,直到拿到如意珠為止。

  大施太子走到大海邊,一擔一擔地拚命挑水,挑到瘦骨如柴,最後昏倒在地上,奄奄一息。四大天王被太子精進的菩薩行所感動,就一起幫太子挑水。四大天王神通廣大,過不了多久,海水就少了二分之一。如果海水被挑乾,蝦兵、蟹將、龍子、龍孫就沒命了。龍群嚇壞了,只好拿出如意珠獻給大施太子。

  一般人聽了這個公案,一定覺得大施太子很愚癡,假使沒有四大天王的幫忙,一個人怎麼可能挑乾海水呢?但是,對於修菩薩道的行者而言,如果認定這件事必須要做,就是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也要一直做下去,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辭。

  虛雲老和尚朝禮五台山就是如此,三步一拜,朝了三年,無論颳風、下雨、下雪,從未停止,甚至差點凍死在路邊。虛雲老和尚的精進,感應了文殊菩薩來救助。如果虛雲老和尚沒有恆心、耐心,怎麼能感動文殊菩薩?怎麼能圓滿自己的功德?所以我們做一件事,只問當下做得正不正、對不對?如果是正的、對的,就要去做,要有信心、耐力,最後一定能成功。


(三)

  大乘菩薩修布施,無論任何事物都願意布施,乃至於自己的身命財產,布施之後,不但沒有怨言,且心生歡喜。舍利弗尊者過去生也曾發願修菩薩行,當舍利弗尊者發起菩薩願心時,便感應天魔前來阻撓。

  天魔變化成一個在路邊哭哭啼啼的小孩,舍利弗看到了,心想:「這小孩哭哭啼啼的,一定有傷心的事,自己既然發了菩薩心,任何苦難都要救濟。」舍利弗尊者便上前詢問這小孩,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小孩說:「我母親生了重病,必須要有修道人的眼睛才能治癒,否則必死無疑,但是現在世界上已經找不到真正的修道人了,所以我才會哭得這麼傷心。」

  舍利弗一聽,就說:「我是個修道人,而且發願修菩薩行,我可以將眼睛挖出來給你,成就你的孝心。你趕快將我的眼睛拿回去給母親治病,以保全她的性命。」說完,舍利弗立刻就把眼睛挖出來送給小孩。小孩一看,說:「哎呀!你挖錯眼睛了,你挖了左眼,可是醫生說要右眼才有效。」舍利弗想了一想,實在是自己的疏忽,沒有問清楚對方要的是哪一隻眼睛,於是又將右眼挖出來布施給小孩。小孩拿到眼睛,聞了一聞,說:「你的眼睛又腥又臭,哪裡是修道人的眼睛?你不是真正發菩薩心的人!」

  左眼、右眼都挖出來布施了,對方不但不感謝,還說眼睛是臭的。舍利弗心想:「算了!眾生如此根劣難度。」便退失了度眾生的菩提心。天魔如願,令舍利弗退失菩提心後,就說:「好吧!好吧!眼睛還給你。」當天魔將兩眼還給舍利弗時,舍利弗才知道菩薩道難行。釋迦牟尼佛堅持修行圓滿菩薩道,最後才能成佛;而舍利弗退失行菩薩道的願心,因此只證了阿羅漢果。所以圓滿布施度不是易事,必須有大願心、大願行。

  布施能夠得福,假使不布施,福德就不容易成就。然而,如果布施只是為了自己求福德,就是權教菩薩,還沒有契入實相,因為還執著福德。所以,修布施的時候,心中沒有能施者、沒有所布施的財物、也沒有接受布施的對象,了達諸法緣起,緣起性空,無有一法可得,當體即空,最後連空也不執著,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就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所以,布施不但可以得到俗諦的福報和真諦的功德,也能契入中道實相,成佛種智。


(四)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佛」,即釋迦牟尼佛。「睹人施道」,「睹」是看,看見他人修布施、行菩薩道。「助之歡喜」,馬上隨喜讚歎,稱揚對方是真正修菩薩道的人,功德不可思議。自己歡喜讚歎,也能令對方心生歡喜。

  〈普賢十大願〉中第五大願,就是「隨喜功德」。有些人看到別人修布施,不但不隨喜讚歎,甚至講風涼話:「修行學佛不要太迷信!」「把錢財布施道場、供養三寶,還不如自己留著享用。」看到他人發心布施,自己做不到,便講一些諷刺的話,這就是凡夫眾生的煩惱。「助之歡喜」,隨喜讚歎,一方面可以除去自己的嫉妒心,另一方面則能成就大功德,受施者、能施者和助施者,都能分享很大的功德和福報。

  叢林道場中,過堂時都會唱誦祝願偈:「施者受者,俱獲五常:色、力、命、安、獲無礙辯。」如果聽到了祝願偈,心生歡喜、讚歎,也是一種助施。無論見到他人成就任何功德,都歡喜讚歎,並協助對方圓滿功德,這就是助施。幫助人家成就功德和福報,也就是成就自己的功德和福報。

  「沙門問曰」,「沙門」是指修行人。在佛陀時代,只要是修行人,都可稱為沙門,外道也可以稱為沙門,然而這裡的沙門,專指佛教的出家眾而言。

  「此福盡乎?」布施、助施的福報有沒有窮盡?假使福報有窮盡,就不能稱為大。此處講「得福甚大」,既然如此,這個福報、功德就是無窮盡的。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譬如一炬之火」,就好像是以一支火把為火種,「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另有數百千人,各各帶著未點燃的火把來取火,一個傳一個,乃至傳十個、百個、千個、萬個……。「熟食除冥」,點著的火把不但可以熟食、煮東西,還可以除冥、照破黑暗。不管是熟食或除冥,原先的火種雖然被分出去成為幾百、幾千,乃至幾萬支火把,它的光亮及功用跟原來一樣,並未減少一絲一毫。

  「此炬如故」,原來的火把不但沒有減少其光芒,反而將附近地區照得更明亮。原先一支火把,只能照亮一個小區域,現在有十人、百人、千人、萬人,將火種的火分照出去,就使光明遍照,照亮的區域愈來愈大。

  「福亦如之」,布施和助施所獲得的福報就像這火把一樣,可以無窮盡地傳布下去,不但光明沒有絲毫減少,反而遍照十方。「福亦如之」,布施和助施的福報也是如此,不但不減少,福報反而愈來愈大。在佛法上來講,就是「燈燈相傳,光光相照」。

  這一章講布施和助施得福,並且舉了譬喻來形容布施和助施的功德無窮無盡。我們布施、助施,不但不會減損一絲一毫,福德果報反而愈來愈大,生命也會愈來愈光明。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