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八章 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本章的主题,一是「害贤」,二是「自损」。「害」,是陷害,包含的层面很广,如以口头诬蔑侮辱,或以嫁祸的方式,致使对方身体、钱财、名誉受损,或让对方的心里产生烦恼,乃至精神上受到创伤,这些都属于「害」。

  「害」,有深浅之别;依陷害对象的不同,所遭致的罪罚果报也不尽相同。贤人有修有德,有所证悟,所以,陷害贤人比陷害一般人的罪过更为严重,这就是「害贤自损」。以杀人为例,同样是犯杀害罪,其中以出佛身血的罪过最大,其次,依次为杀害直系血亲、长辈、平辈、一般人及畜生。不论罪过轻重大小,最终仍是自己害自己,自作自受、自食恶果。

  儒家说,律己以严,待人以宽。平时心量要广大,心行平等,对任何人都要宽宏大量,原谅他人的过失,自己则要时时刻刻检讨反省,如《菩萨戒经》云:「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所以要「功德归三宝,好事给大众,坏事自己承担」,如果有这个心量,自然不会伤害别人。相反地,心量狭小,处处计较,就很容易伤害他人,自招罪过。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时时时刻刻谨言慎行,以免误伤他人,能够做到护念众生、成就他人,就是真正的菩萨行。

  「佛言」,「佛」,指释迦牟尼佛。「恶人害贤者」,「恶」,包括心恶、口恶和身恶。心恶之人,心机重、阴险奸诈,虽然表面上言行温文儒雅,暗中却伤害他人,使他人遭祸受损。有些人虽然自己不恶口,也不亲手伤人,却唆使第三者行恶,嫁祸于人,这就是所谓的伪善、奸险小人,这也属于心恶。口恶,则是口无遮拦,说话不知高低轻重,也不考虑对象身分和场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些人心直口快,虽然口恶,但心中没有恶意,即使如此,言语依然伤人,让人下不了台,自己也可能因此遭祸,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虽是无心、粗心之过,仍属于恶口。

  身恶,有些人不但心恶、口恶,而且采取陷害他人的行动,令他人受损。如提婆达多出佛身血,最终不能免除堕入火坑地狱的恶果。因此,无论用什么方式达到害人的目的,只要陷害他人的心念一起,就属于「恶」。

  「贤者」,指既贤能又有德行之人。这里的「贤者」,是概括之词,不仅指贤人,还有圣人,世间的善人也包括在内。儒家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小乘佛法中亦有七贤位,大乘佛法更有贤位菩萨、地上菩萨和等觉菩萨,前者属于贤位,后者则是圣位。

  「仰天而唾」,就是面朝天上吐口水,这是一个比喻,用天来比喻圣贤的心量广大如虚空,又如日月垂照大地,不舍昼夜。「唾不至天,还从己堕」,唾吐虚空,口水真的能吐到天上去吗?吐不了多高,立刻就会掉下来,掉到自己身上,所以「还从己堕」,不但伤害不了贤者,果报还自受,很快就会自食恶果。

  「仰天而唾」也可譬喻上下的隶属关系,如在下位者对上位者心中怀恨,恶骂、诅咒或在背后放冷箭,不论是心恶、口恶、身恶,就如同「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逆风扬尘」,则是譬喻平辈间的关系。「风」,有顺风、有逆风。顺风走路,风从背后吹来,就像有股力量推动着行人向前。逆风则相反,风从前面吹来,阻碍行者前进。在逆风的情况下,假使手握灰土向前面的人丢过去,由于逆风反吹,灰尘不但投不到对方,反而立刻回扑到自己身上,让自己狼狈不堪,受害的终究还是自己,所以说「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贤不可毁,祸必灭己」,日常生活中处处要谨慎小心,不可陷害贤者和圣者,也不能陷害一般人。无论对上、对下、对平辈,假使让对方在身体、心理、名誉或财物上有所损失,不久的将来,自己就要承受恶果,乃至自取灭亡。

  这一章用譬喻补充说明前一章「恶还本身」的道理。「还从己堕」、「还坌己身」,表示自遭罪过。所谓自遭罪过,一是现前受大众责难,二是将来的因果报应。为什么?所谓的贤人,对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具有重大贡献和影响力,就像是社会上的精神领袖,一言一行都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他人弃恶从善的效果。大众只要想到贤人,心中就产生光明,就增长行善的信念,如儒家所说的「见贤思齐」;恶人正好相反,无恶不作,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假使毁辱贤者,不但立刻会招来社会舆论的批评和指责,未来也难免恶业苦果。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