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五章 转重令轻


(一)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这一章是「转重令轻」,告诉我们要悔过灭罪。「悔」,就是悔改;「过」,就是过失。如果知道悔改,罪就会消灭。「悔」,就是忏悔,在佛经中又称为「忏磨」。忏悔能产生无量的功德,因为忏悔之后,心清净,就能产生光明。

  人难免有过失,过失有轻、有重,有蓄意的、有无心的。蓄意之过与无心之过,二者起心动念不同,受罪的轻重差别及所受的果报也不同。

  什么是无心之过?应该注意而未加注意,就属于过失犯,如无心偷盗、无心杀生,在犯罪前并没有预谋,只是应该注意却忽略了,在偶然的因缘下,便犯了过失、造了罪业。过失犯虽然是无心之过,仍然有罪,只是罪业较轻。相反地,以杀生为例,假使预谋在先,无论是情杀、仇杀或谋杀,就不是过失犯,而是蓄意犯罪,罪就很重了。无论是过失或蓄意犯罪,自己知道错了,这念心能够惭愧忏悔,从今以后绝不再犯,这样才能灭罪,这就是真正的忏悔。

  忏悔,一是事忏,一是理忏。什么是事忏?在佛菩萨前、在三宝前发露。发露,就是把自己所犯的过失说出来,例如:「弟子某某,在何时何地,因不注意或是打妄想,以致犯了某种过失。这种过失将来会堕入三涂恶道,现在觉悟了,起忏悔之心,今后绝不再犯!」

  〈普贤十大愿王〉第四「忏悔业障」,经中提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一方面是要知道惭愧忏悔,一方面是要发如此广大的愿心──不是忏悔就了了,还要「念念相续」,时时刻刻都要惭愧忏悔,无有间断,直到一切众生的罪障都忏悔清净。一方面是忏悔自己的罪业,二方面是代众生忏悔,心遍法界,因为众生无有穷尽,所以忏悔的愿力也无有穷尽。由于不断地精进努力,忏悔功深,就能获得十方三宝的慈光加被,罪业便能消灭。因此,忏悔能够悔过灭罪,亦能生功德。

  前一章讲止恶行善,无论身、口、意都不造恶,不做坏事、不讲坏话、不起恶念。进一步,不但止恶,心当中还要起善念。止恶,是属于消极地行善,仅能自利;起善念,能产生功德与光明、能够利他,属于积极地行善,是真正的菩萨行。

  止恶行善的第一步是不起恶念;假使起了恶念,马上要知道惭愧忏悔。此外,更要起善念、行善法,修五戒十善。以不杀生为例,不仅不杀生,还要救生、放生、吃素,这就是积极地行善。起了善念之后,恐怕又落入一边,执着功德,产生我慢,所以,最后要把行善的心放下,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境界,这念心回归实相,这就是出家修行、成道、证果的一种过程。佛法中,法法皆可成道,忏悔、修善,也是成道证果的法门。

  禅宗所谓「返照自心」,就是要我们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知道起的是善念或是恶念,一有过失,马上就知道惭愧忏悔;假使不知道返照自心,起了善念也不知道、起了恶念也不清楚,人就活得迷迷糊糊了。

  儒家跟佛法一样,也讲心念的道理,只是深浅程度不一样。《孟子》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就是指人与禽兽的差别非常微细,就在这一念心当中。佛法告诉我们,一个念头就感一世的果报──起善念、受三皈五戒,就感得人的果报;起贪心,无论是贪财、贪吃、贪色……就落入畜生的法界;起一念瞋心,立刻变现出修罗的形相,就落入修罗的法界。所以,必须时时刻刻返照这念心,否则已经堕入三涂恶道的法界还不自知。

  佛法讲持戒,一是身戒,一是心戒。身戒,就是制身不犯,身不犯杀盗淫;制口不犯,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什么是心戒?就是制心不犯,不起恶念、贪心、瞋心、痴心、疑心、慢心。凡夫众生的习气很重,心中起贪、瞋、痴等恶念,口说两舌、恶口、绮语、虚妄不实的言语,身造杀、盗、淫等恶行,所以要悔改、忏悔过去所犯的过失,将来绝对不再犯,从此改过向善,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灭罪的目的。


(二)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佛」,指释迦牟尼佛。「众过」,人有很多过失,身口意三业都会犯错。佛法中提到,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有如恒河沙般的过失。检讨自己的心念一定有贪瞋痴等过失,亦曾犯口过──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乃至于身体犯了种种恶行,这就是「众过」。而归纳起来,「众过」不外乎是由贪瞋痴三种烦恼心所引起的。

  许多人不了解,认为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都一样,所以不一定要出家。这样的观念其实有所误解。在社会上、在家庭中,容易产生很多烦恼,与父母、兄弟、姊妹等亲眷,与朋友往来,所言所行,常与名利财色、是非得失、情爱恩怨有关,因此犯过失的机会也多。佛法并不是要逃避现实,也不一定是要在深山里才能修行,而是因为初初修行习气很重,假使能够暂时离开烦恼、染污的环境,就避开了犯过失的因缘。

  凡夫众生的心总是打妄想,时时刻刻向外攀缘。有些人看到人家有钱,就想去借,借不到就想偷、想抢……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始终想东想西,还自以为聪明,其实念念都是罪过,如《地藏经》云:「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什么原因?第一,不知道悔改;第二,不能顿息其心。佛法告诉我们,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罪过,将来就感得一个业报身。所以,要「顿息其心」──悔改之后,这念心就要止息不动。

  如何顿息其心?佛法云:「狂心自歇,歇即菩提。」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举例来说,知道抽烟不好,马上就不抽烟;无论是贪财、贪色、贪名、贪利……知道贪心不好,立刻就不起贪心,当下就转过来,这就是顿息其心。

  一般人不了解,以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追求财色名利,所以心念始终在这上面活动。「罪来赴身」,当恶业果熟,恶念便招感、牵引恶业赴身。相反地,假使时时刻刻都起善念,就能招感功德。譬如交了好的朋友,菩萨也会来护持;交了坏的朋友,邪神、邪鬼便会靠近。一切都是从心所造就出来的,无论是善或恶、光明或黑暗,都是由这念心所生。佛法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明白这个道理了,绝对不敢随便起心动念。

  「如水归海,渐成深广」,恶念接续不断,就像流水汇集到大海一般。平常起一个小小的恶念,并不觉得怎么样,就像细小流水一样;但假使不知道检讨反省,时时刻刻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罪恶之水、染污之水就愈积愈多,「渐成深广」,慢慢地习气愈来愈重,恶业愈来愈深,就如同大海之水般,将来的罪报也愈来愈大。

  古人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以为犯了小过失没有关系,今天造一个小过、明天造一个小过……日积月累,小过就集成大过。相对地,也不要认为善事、功德很小而不屑去做。建道场是一件大功德,但单靠一个人很难建成,既然如此,平时就应该从微小的善事上慢慢累积──虽然没有钱,但可以出力;假使不能出力,亦可劝人来发心;如果没有因缘劝人发心,还有随喜赞叹的功德。

  经常起善念、说好话、心生欢喜赞叹,当下就是光明,立刻就能获得功德利益。善念是好的种子,假使能时时起善念,便时时都在光明当中。相反地,没有觉察、觉照,任由无明烦恼生起,心起恶念、口出恶言、身犯恶行,心中的光明就消失了,罪业如水归海,渐成深广;当恶业现前时,就为时已晚、无法挽救了。一切恶报都是由过去微细的恶念、恶行所聚集而来,受报时才心生后悔,就已经来不及了。

  古德言:「修善如春日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减,日有所损。」这一念心非常微妙,无论是修善或造恶,当下并不容易感受得到,然而「修善如春日之草,未见其长,而有所增」,就如同小草一般,今天看是如此,明天看也是如此,并没有长高,可是其实它天天都在生长,等到察觉时,遍地都是绿油油的草地了──平时修善,虽然一时半刻不容易看出成效,但立即能感受到心的宁静。「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减,而有所损」,起恶念、做坏事,就好像是磨刀的石头,虽然没有看到它被销磨,但实际上它天天都在损耗。所以,修行人必须清楚明白自己起的是善念还是恶念。

  儒家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造了恶业,却不知道要赶紧将心念停止下来,还继续打妄想、继续造恶,就如水归海,罪业愈积愈多,等到汇集成大海般的果报现前时,想逃也无处可逃。临命终时,八识田中看到遍地都是地狱、畜生、饿鬼,要往哪里逃?这是定业,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相反地,「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若人有过」,假使有人犯了口过、心过、身过,乃至于杀盗淫等过失,「自解知非」,「自解」,明白因缘果报之理,自己觉悟、解悟了;「知非」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造恶业,如果继续造恶,将来必定要受恶果报应,成为受苦之人。所谓「觉今是而昨非」,由于不想要成为恶人,希望成为好人,再进一步想要成为贤人、圣人,从今以后就要「改恶行善」,口无善不言,不散心杂话,只讲好话;身非善事不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于发大愿。渐渐地,念念都是善念,就能把八识田中的种子,由恶转成善。这样一来,「罪自消灭」,罪业自然就灭除了。


(三)

  佛法云:「三点似星相,横勾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亦由它。」罪由心生,善法亦然。佛经中说,十法界当中是一个「心」字。十法界分为四圣六凡:佛、菩萨、缘觉、声闻,为四种圣人果位;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凡。造了五逆十恶,依所造恶业之轻重,最重的堕入地狱,其次是饿鬼,再其次是畜生。

  相反地,受持五戒,将来就是人道。假使善恶业夹杂,有善业,亦有瞋恚、我慢,就属于修罗道。修十善属于天道,修四禅八定也属于天道。假使觉悟到这一切都是世间法,有生有灭,将来不过是人天富贵,富贵享尽了,仍会堕落,因此继续提升,修戒定慧、依四谛修三十七助道品;修成就了,心得解脱,就证得罗汉果位。修十二因缘成就了,即是缘觉果位。再发广大道心,修六波罗蜜,便入菩萨位。精进再精进,契悟了中道实相,便由凡夫菩萨提升为贤位菩萨,再由贤位菩萨到登地菩萨,最后究竟成佛。

  所谓三界唯心,修善是这念心,造恶仍是这念心,成佛了,仍不离这念心。佛法云:「三点似星相,横勾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亦由它。」超凡入圣是这念心,堕三涂恶道也是这念心,自己是导演,也是演员、观众,一切都掌握在这念心。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便要从心中确实悔改。

  检讨看看自己现在属于哪一个法界?假使坚持五戒,必生人道。修十善,这念心当下就在天道,就感得六欲天的境界。觉得天界不究竟,进一步发大愿、修大行,行六波罗蜜,马上就入菩萨位。菩萨行得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满,进一步就修顿悟法门──顿悟自心,直了成佛。

  「自解知非」,「自解」就是了解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过去发的是小乘心,现在要发大乘心。「知非」,知道贪瞋痴是非、戒定慧是正。起了贪瞋痴,要立刻察觉,勤修戒定慧。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就没有办法生起真正的愿行。佛法是真理,也是实践的方法,有愿、有行。要清楚自己的愿行,不要发错愿、行错误的行持。

  什么是发错愿?过去曾有人说:「一般人都想生东方、生兜率天、生净土,我哪里都不生,只想生到普陀山观音洞里。」然而即便生到普陀山,都还是在三界中,这就是发错了愿。所以,要「自解知非」,修行学佛最低限度要了解善就是「是」、恶就是「非」。

  知道「善」是正确的,「恶」是不对的,就要改过向善。检讨反省,这即是灭罪的方法。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自己是否造了口业、犯了恶行?儒家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修行不仅针对这三件事,凡事都必须检讨反省。反省之后,绝不再犯同样的过失。时时刻刻都起善念,绝不起恶念,罪业自然慢慢消灭,因为罪由心生。

  由于我们过去的习气太重,所以要持之以恒,发大愿、行大行,才能成办。举例来说,修行人想学习祖师,到大寮发心,修善积福;但真正到大寮之后,却心生退悔。为什么呢?因为善心不能持续。假使这样进进退退、善善恶恶,罪就不容易消灭。

  佛法言,善是功德天,罪过是黑暗天。有功德天,就有黑暗天,所以成就一件功德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人不了解这个道理,起了善念、做了善事,还遭人毁谤,就心灰意冷,不想再行善。其实,善法是不容易成就的,所有逆境都是一种考验。

  要想成就善法功德,必定要有愿行。首先,必须了解是非对错,是对的,拚了命也要做,不拚命绝对无法成功。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恶念已经成了种子,存在八识田中,当恶业果熟就要受报。现在要把恶的种子转过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虽然不容易,难行能行,还是要拚命去做,所以要发大愿、要有大行──以地藏菩萨的大愿、普贤菩萨的大行,绝对可以转化恶业。

  罪由心生,功德亦由心生,所以,把恶业转化过来,就能产生功德,罪业也自然消灭。过去造了种种恶业,现在觉悟了,想修善法以脱离三涂恶道的果报,但过去的恶业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障碍着我们,这时就必须以大禅定、大智慧,才能转化恶业。假使恶业已经现前,要忍得住,才能转业;假使忍不住,就会被恶业牵着走。

  有些人妄想太多,心静不下来,做不了主,自己犯了错,还以为是被鬼附身,所谓「疑心生暗鬼」,最后就堕落了。由于过去做的坏事太多,所以心中的恶念已经根深柢固,成结、成垢,甚至成熟了。因缘成熟,就是要受报。实际上,造恶受报的境界,还是离不开这一念心、还是自己的意识在作用,而不是外来的鬼怪。假使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即空,观罪性空寂,了不可得;造罪之身为四大假合,无有实性;妄心念念变异迁流,虚妄不实。当下这念心安住实相,一念不生。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这念心契入不可思、不可议的实相境界,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则无始劫的罪障,剎那灭却。这样就更进一步了,这是真正的忏悔。

  过去所造的恶业,就像一间没有灯光的房间,一片黑暗;假使恶业不断,就愈来愈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一般人晚上容易做恶梦,在梦境当中,见不到光明,为什么?心是黑暗的,哪里会见到光明?见到太阳?相对地,修善积福、忏悔有功,晚上做梦都是光明;不但如此,平时打坐时,心当中也一样是光明朗照。


(四)

  众生不知道修善,甚至认为行善的人是迷信、是傻瓜,自己时时刻刻都在造恶业,心当中一片漆黑。佛法告诉我们,心就是法界,心黑暗,整个法界都黑暗。善与恶都在这念心,只要念头一转、心灯一照,过去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黑暗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善念能够消灭恶念,所以必须靠善法来改变自己。

  善有层次上的差别,有假观善、真空善、中道第一义谛善。以光明为喻,假观善是光明,真空善亦是光明,中道第一义谛善更是光明。然而,光明也有深浅差别,中道第一义谛善如佛菩萨的光明,是最大的光明──完全证到中道实相,是佛的光明,就像千日放光一般;还没有完全证到中道实相,是菩萨的光明。假观善,是贤位菩萨的光明;真空善则是声闻缘觉的光明。

  「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是什么意思?举例来说,过去大陆乡村有一种感冒偏方,在紫苏里加一点草药,再放点生姜、辣椒,混着面吃,吃了以后,马上去睡觉,让身体出汗,感冒就好了。因为身上的毛孔蔽塞,身体就不舒服,吃药发汗后,马上就会感到一身轻松。

  修善、诵经、忏悔,就是吃药。忏悔六根,即得六根清净。由于忏悔,心得清凉自在,就能消灭恶业,感觉身心轻安,病也就好了。许多人生了病,不知道惭愧忏悔,也不知道精进用功,只靠药物治疗,是不容易痊愈的。「痊」就是病好了,「损」就是过去的恶业去除了。

  忏悔也是一种专注法门,专注就是禅定,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忏悔确确实实可以治病。最后,善也不执着,了达一切性空,达到最究竟的忏悔,就是「无生忏」。所以,忏悔不但具有改过向善的功德,还能成道,就是这个道理。

  佛陀时代,提婆达多自说自己是新佛,而释迦牟尼佛是老佛,联合阿阇世王,违反佛教,毁谤僧团,甚至出佛身血。后来,阿阇世王病了,长了一身恶瘤。当时的神医耆婆是他的御医,耆婆说:「大王!我是天下的神医,能治好所有的病,就是治不了大王的病」,「大王,您这是业障病,我虽是神医,也束手无策,唯一的方法,就是向佛陀忏悔。」阿阇世王已经病得动不了了,就找了几个人把他抬到释迦牟尼佛前忏悔。忏悔之后,恶瘤就消除了。

  所以,忏悔一方面可以治身病,二方面也可以治业障病,这是就事相上来讲;就理上来讲,就更进一步了。

  《华严经》云:「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止住于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就理上来忏悔,病不可得,业障也不可得,因为业障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不是菩萨给的,不是阎王小鬼给的,也不是父母给的,那到底是怎么来的?「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业障是这念心颠倒所生。

  报纸上刊登过一则新闻,有一对夫妇,太太杀害丈夫,让丈夫遇横祸而死。这对夫妻,两人因恋爱而结婚,婚后生活很愉快,也生了孩子。

  慢慢地,太太染上赌博的恶习,把家里的财产输得精光;先生看在孩子和过去的情面上,就忍了下来,想利用搬家来逃避原来赌博的环境。可是赌博到处都有,不但台湾有,全世界都有,逃不胜逃。

  搬家之后,太太故态复萌,又在当地赌了起来。两人存在银行里的财产输光了,还欠了一些债务,必须藉由贷款来偿还。

  先生觉得妻子实在太过分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沉迷赌博,真是无药可救,就不再理她,双方的关系愈来愈冷淡,以前是爱,后来变质成了恨。太太怀恨在心,买通一个流氓把先生杀掉想诈领保险金,最后触犯国法。想一想,过去的人为情而杀,现在不但是情杀,还有仇杀、财杀。就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不就是颠倒、妄想?起初夫妻恩恩爱爱,到最后演变成冤家,这就是业。我们慢慢观察,这一念心一动,真正是颠倒、妄想。

  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凡夫起心动念都是颠倒、妄想、无常,每一个念头都是生灭。然而,由于一切都是生灭幻化,所以觅罪亦了不可得。一切法空,无有住处;罪亦是空,无有住处。


(五)

  佛经提到,善恶业都是虚妄不实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善恶如幻化,三界如空华,具足般若智慧,由事忏提升到理忏,就是最高的忏悔。什么原因?既然知道善恶如幻化,三界如空华,罪业从妄想颠倒生,无处可住,心也是如此,不住东南西北方,不住有、亦不住无,当下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就契入无生之理。经常保持无生,一切罪业无从生起,就称为「无生忏」,这是菩萨的忏悔法。

  既然诸法缘起、缘起性空,一切法都是虚妄的,罪不从东西南北任何一个地方来,而是颠倒所生,因此安住在空性与觉性上,「一念不生,万法无咎」。悟到这个道理,心还要能安住得下来;不但要安住,更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不但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一个钟头如此、一天如此、白天晚上如此、一月一年也是如此……时时刻刻安住在无生、安住在实相上。等到功夫现前了,哪里去找罪业呢?「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才真正是一了百了,就是所谓的「千年暗室,一灯即破」。

  有些人认为,既然如此,善是虚妄、恶也是虚妄,做错事只要不认帐就行了;偷也好、抢也好,杀也好……罪从颠倒生,不管它,只要心自在就好了。这就是误解佛法。所谓「无生忏」,是指这念心时时刻刻安住在无生、安住在实相般若,才能真正忏罪。实相般若,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契悟般若实相,就能产生定力、智慧与慈悲。所以,虽然善法、恶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仍然要断恶修善,不昧因果,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佛法中有两幅对联,一幅是「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另一幅是「降伏镜里魔军,广度无量众生」,虽然知道善法是虚妄的,可是仍然要行善法,行了善法而不执着于善法,安住在中道实相,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这是最究竟、最安全的处所,这就是真正的忏罪。先从事相上忏,再提升到理上来忏,就是「无生忏」。

  另外还有一种忏法称做「唯心识忏」。什么是「唯心识忏」?先在佛前上香,然后发露:「弟子某某,过去造了某种恶业,从今以后,绝对持戒清净,以大悲、大愿、大行,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事相上忏悔之后,接着静坐,安禅静虑,起观行。从假有开始观,以出家众为例,既然出家了,就系念三衣瓦钵──观想吃饭的钵,大小、颜色、钵上所刻的字……每一个细节都要想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观想清楚了,第二阶段,再起一个念头:「一切法皆由心生,皆是虚妄。一切都是假相,一假一切假,十方三世一切相都是假相。既然是假相,这个钵也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当体即空。一空一切空,十方三世毕竟空,天堂、地狱、佛、魔、净土、秽土等皆是空,身心内外、六根六尘毕竟空寂……」,这是从假入空观。

  最后,既然这念心是一切假,是毕竟空,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法唯一心识,因此,心不住空、有两边,一心晏然,安住在中道实相。这样就能契入不生不灭的实相境界,这就是「无生忏悔」。

  这一种观行忏法,仍然要先从事相上忏悔,然后再回归到理上来忏悔,经过几次反复的观照,反省检讨,才能灭罪。这种方法必须真正发起忏悔心,忏悔了以后,绝对不再造恶业,这样忏悔才有效果。如果心存侥幸,心想:「既然有这么好的方法,造了恶业也没关系,犯罪后,再用这方法来忏悔就好了!」由于预谋在先,这样忏悔就没有效果了。

  经上提到,修四念处观的不净观,能够忏悔业障,使心得到清净。有人便认为:「这个法门这么好,我干脆先去犯淫欲戒,之后再来修不净观。」假使有这种偏邪的想法,修观是不可能成就的,也无法忏除业障。


(六)

  过去无论犯了什么恶业,心生忏悔,观想罪业不从东方、南西北方来,不从上下四方来,而是颠倒而生,无有住处。这样一观想,心就安定不动了,继续保持安定、清楚、明白、不动的这念心。前面所说的偏重理忏,后面则由事忏而归于实相。

  每个人都有过失,假使知道反省、惭愧忏悔,一样可以获得清净,这是佛的大慈悲。

  佛法讲慈悲、智慧、定力、善行。但很多人误解佛法,以为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空性,所以罪也是空的,既然是空的,就可以随意造恶,这就是不了解佛法,假使没有功夫,还是会被缘起法所转,造了恶,依然要受报。

  忏悔以后还是要修善,修善而不执着善,善亦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所以,《金刚经》的法门包含了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依照这个法门修行,将来就能感得实报庄严土。真谛是真空,俗谛为假有。在俗谛当中,修福德、修智慧,依正庄严。进一步,不得少为足,了达一切法缘起性空,心就离开了假有而住在真空当中。体达真空亦非究竟真理,不住假有、不住真空,这念心安住中道第一义谛,寂照一如,就能破除无始无明。契悟这个道理,依之而行,才是最究竟的忏悔。

  社会上流行一种口头禅,认为缘起性空,心要自在,于是边造业边说空,等到报应现前时,才知道恶业难逃。所以,虽然知道道理,自己不一定做得到。身体病了,要它不痛,做不做得到?主张「吃而无吃」,那么反过来说,三天不吃饭,不吃即是吃,做不做得到?只有达到中道实相或三昧境界,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三大阿僧祇劫只在一剎那间,自然了达罪「从颠倒生,无有住处」的道理。假使还没有悟到这个道理,就要先从事相上忏悔。佛法的道理有深有浅,忏悔的第一个层次,先要起善念、不起恶念,这是每个人现在就可以做得到的。

  高峰妙祖师说,修行有两大原则──动中修与静中修。什么是静中修?禅坐时一念不生,保持无念、无住,就能超越时间、空间,这才是自己安身立命之处。禅宗祖师说要「站得住、站得长」,达到时时刻刻站得住、站得长,就不会被生老病死、顺逆等境界所转。「站得住」就是悟到一念不生,自己在悟境中找到一个落脚处,不管在顺境或逆境,都能保持这种心境;要「站得长」,就必须经常熏修,继续安住在无生的境界,这才是功夫。

  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是自受用。在静中养成这种功夫之后,还要在动中磨炼。如何磨炼?所谓「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要坚住正念,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善言不说,身无善事不行,静也静得、动也动得,修善而不执着善,回归无念。相信这个道理,具足信心,这一生修行绝对不会退转!

  有些人错解佛法,认为心不犯就好──嘴巴骂人,心不动就好了;偷人家的东西,心不动就好了……这样的想法,已经产生了邪见,还自以为是真正的大乘佛法,这都是似是而非的歪理,是一种颠倒。假使这念心真正达到不动的境界,还会去偷、去骂人吗?真正的菩萨行者,心安住于实相,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即使故意恶言,也是为了普度众生,因为心安于正念,所以没有过失。

  例如韦驮菩萨、伽蓝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手中拿着金刚杵、刀、枪和剑,也拿着经书和净水瓶,代表什么意义?菩萨了悟无生,心真正达到实相、如如不动的境界,依体起用,便能从慈悲心中变现出各种形相来普度众生、利益众生。一般凡夫以为有了神通,就可以去偷、去抢、去嫖,享受世间五欲之乐,这是错误的观念。神通,不是用来显现威风权势的。释迦牟尼佛具足无量的神通,也从来没有用神通示现做不对的行为。

  佛法中,菩萨低眉,是无量的慈悲;金刚怒目,也是无量的慈悲。为什么拿着金刚杵、刀、枪和剑,也是无量的慈悲?因为众生的恶习太重,必须用非常手段才能让众生远离恶行,不再继续毁谤正法、破坏佛法,所以要用金刚力士的方法来降伏众生。表面上看来,这样的作为好像不慈悲,其实真正是无量的慈悲,因为菩萨的心安住实相、安住不动,无恨、无仇、无取、无舍,真正达到了「做而无做」的境界。

  凡夫众生即使契悟了这念心,但站不长,只能保持几分钟、几个钟头,这样是不够的。真正的菩萨行,要时时刻刻安住在实相理体上,依体起用;用了之后,还能舍用归体,了达体用不二。实相,是大乘佛法最高的境界。假使没有实在的功夫,只是知道道理,是没有用的。所以,修行要脚踏实地,时时刻刻起观照,时时刻刻安住实相,才能得到真实受用。


(七)

  大陆南京有一个雨花台,上面有雨花石。雨花石是透明的,里面有花,乃至种种形相。雨花台原名石子岗,梁朝云光法师曾在那里讲演大乘佛法,感得天人来散花、来护法。天人所散的花像雨一样,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这是一种瑞相。石头里面有花,后人就称为雨花石,自此以后,石子岗也改称为雨花台。

  云光法师佛法的道理讲得很好,可是他爱吃牛肉,边吃牛肉边说:「吃而无吃,诸法缘起性空,毕竟空寂。」认为这样起观照就是佛法。虽然所说的是佛法,但自己心中已经起贪念并造业,其实并没有观照功夫,如何能安住在「吃而无吃」的实相境界?

  假使心常在定慧当中,能够站得长,行住坐卧保持一念不生,又做得了主,看到阎王小鬼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到佛菩萨来,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到牛肉现前,也不起一念贪心;看到粪便现前,也不起一念瞋心,始终安住在实相上,这才是真功夫。

  吃了牛肉是业,业障一来,就得受报。云光法师死了以后,业障现前,投胎变成一头牛。由于他修行还算有一些功夫,投生为牛之后,还知道自己前世是一位法师,现在却变成一头牛,心里很苦。有一天,正巧遇到梁武帝的师父志公禅师路过,这牛就跪下来,求志公禅师救牠。志公禅师入定观察,知道牛的前世是云光法师,虽然口说「吃而无吃」,可是没有真正的功夫,造了恶业却没有转业的能力。志公禅师就开示:「你以前爱吃牛肉,边吃边说:『吃而无吃』,现在变为牛身,也用同样的方法,『做而无做』就好了。」什么道理呢?做牛也是个假相、也是一个虚妄不实的境界,心中安住实相,身虽是牛,心不住牛身,而是住在如来的境界,就是『做而无做』。」牠听了这番开示,心马上就安定下来,安住实相,立刻就得到解脱。

  佛法讲缘起、空性、实相,虽然知道道理,还要有功夫;假使没有功夫,就要持戒清净。修行离不开戒定慧,离不开止恶向善;假使离开了戒定慧、离开了止恶向善,就会产生偏差。口说妄言、绮语,身造杀盗淫,却说只要心清净就好了,这就是偏差。既然心清净,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应该也是清净的。由于心不清净,所以看不清楚方向,身口意才会犯错、造作恶业。

  明白这些道理了,时时刻刻心都要正、要净,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诗经》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人就要达到这种程度、养成这种习惯。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一切天地、神明、菩萨都了如指掌。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不能随便起心动念。

  不起心动念,心清楚明白,不但打坐的时候不打瞌睡,看到好的境界、坏的境界,知道是虚妄不实的,一切无所著,心始终安住在实相上,如如不动;动当中,知善知恶,这念心也能时时保持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打坐绝对会有成就,这一生绝对可以得解脱。

  知善知恶,就是良知良能。知道是善事,就要积极去做;知道是恶事,绝对不去做,这就是清楚。在这当中还要知恩、感恩、报恩,了解今生能够亲近佛法,有这么好的地方成就我们的学业、道业,是沾佛祖、师长及所有护法的慈悲、光明,所以要更精进努力。知恩,就是心存感恩;报恩,就是完成自己的学业和道业,行自利利他的菩萨道。假使连这个观念都模模糊糊,还自以为清楚明白,就是自欺欺人。

  不但要知恩、感恩,更进一步,做了善事而不执着,回归实相。什么是不执着?如果没有道场、没有佛法、没有众生、没有大众的因缘和合,善事就无从做起,所以要将功德归三宝,好事归大众,坏事自己检讨反省。佛法是最实在的真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


(八)

  总结这一章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第一,要止恶向善。每个人都免不了有过失;有了过失,就要知道忏悔。很多人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认为没有因果,拚命地做坏事,恶业成熟,受了苦果,不但不知道忏悔,还怨天尤人,这就是在迷的众生。

  第二,知过能改。修行学佛以后,知道自己的习气很重,从早到晚都是妄想、执着、情爱,明明知道要忏悔,偏偏做不到,觉得自己这一生的修行可能没有希望了,甚至消极悲观的想:「现在的食衣住行都是大众的供养,自己心当中感觉很惭愧,起了一些不好的想法,认为不配做一个出家众,干脆还俗,当在家居士来护法就好了。」这样就退失菩提心了。大家要知道,每个人难免有过失,知过能改,就是真正的菩萨。

  《佛说八大人觉经》云:「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忏悔,就是给我们一个改过向善的机会,知道有过,马上要改。要能返照自心,起了恶念,马上照它一下,照破自己的恶念,从今以后,只起善念、不起恶念,知道惭愧忏悔,就是解脱之道。

  发现自己有过失,并不是坏事,表示自己修行有进步了。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有过失,只看到人家的过失,始终是贡高我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古德云:「凡夫无过,圣人过多。」众生不知道自己始终在过失、无明当中,也不知道贪瞋痴是一种过失,有些人会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用这些话来自圆其说、安慰自己,而不知道贪心一起,心中就失去了光明。

  举例来说,贪吃的人,一起贪心,心意识马上就堕入饿鬼道;贪色的心一起,立刻就堕入畜生道。凡夫众生不了解除了贪瞋痴、除了名利以外,还有功德、还有精神的存在。由于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经常都在过失当中。相反地,圣人经常反省检讨自己的每一个心念,了解一个念头就是一个过失,所以说「圣人过多」。能够返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恶念就像小偷一样,一个一个来,就一个一个地感化,到最后强盗、土匪都能转成罗汉、菩萨。因此,能够知过、改过,修行就会有所成就。

  这一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告诉我们,不知道改过,「如水归海」,将来过失愈来愈多,业障现前,就无处可逃。所以,要避免未来的恶果,就要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知道是善,就积极去做;知道是非,就要马上改过。了解这个道理了,不忧愁烦恼、不患得患失,不起恶念,心当中一片光明,身体就会健康。无论是在家或出家,只要依据这个道理返照用功,道业一定有所成就。

  第二个段落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去力行,有了过失,就要改过。造了恶业,要当机立断,改过迁善,就是真正的忏悔。佛法与儒家,都讲止恶行善,只是深浅不同。儒家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每个人都有无始无明,都不是贤人、圣人,最重要的是要改过迁善,心就能够清凉自在。佛法讲得更清楚:「佛说有二种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世界上有两种人最伟大,第一种人从来不造恶业,是先知先觉的圣者;第二种则是后知后觉的菩萨;不知不觉的众生只知道名利财色,将来就会堕入恶道。

  什么是后知后觉的菩萨?知过改过、改恶向善,就是后知后觉的菩萨。后知后觉的菩萨,知道建功立德,观心返照,修善而不执着善,所以能够消灾免难、遇难呈祥,最后得到究竟解脱。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