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四章 善惡並明
(一)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這一章是解釋「善」與「惡」。在佛法來講,善有俗諦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俗諦的善法,又包括世間善和出世間善。俗諦善不是真正的善法,而是相對的善;既然是相對,就不是真實的。相對的善為什麼不是真實的呢?例如,由於各地的風俗習慣、傳統文化不同,在臺灣是善,在大陸不一定是善;在臺灣是惡,在大陸也不一定是惡;大陸認為是惡,在臺灣不一定是惡……所以,哪個是善?哪個是惡?沒有絕對的標準,是相對的境界。
以佛法的角度而言,世間上的善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善惡如幻化,三界如空花」。假使不了解這些道理,認為既然善惡都是假的,為什麼佛還告訴我們要斷惡修善?做善事有什麼好處?做壞事又有什麼關係?產生了這些煩惱,就容易退失菩提心。
世間的善雖是假有,但不是沒有。譬如,做夢也是虛妄不實的,可是在夢沒有醒之前,夢中有苦有樂,它就不是虛妄的;等到夢醒了以後,才知道是虛妄。我們現在就是要覺醒,不要做夢。要從夢中醒過來,第一要斷惡向善,第二要破除執著。
一般人認為無論是基督教、道教、佛教……所有宗教的目的不外乎勸人為善,所以只要多做好事,不一定要信仰宗教。我們在勸人修行學佛時,對方可能會說:「我做善事就好了,不一定要學佛啊!你們吃齋念佛,心不善又有什麼用?還不如我心存善念、做善事,所以不一定要吃齋念佛。」表面上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這種似是而非的道理,容易讓人產生邪見、退失菩提心,覺得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礙手礙腳……,假使沒有釐清這些觀念,不但對自己不肯定,遇到別人的質疑,沒有辦法答覆,還會退失菩提心。
《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們處在這個世間,就必須要隨順世間;假使不隨順世間,就不能弘揚佛法、不能為世人所接受。所以,佛法雖然講非善非惡,但還是要行善。行善,是前方便;先做到前方便假觀善,再進一步了解真空善、中道實相善,這才是最實在的。
世間法是相對的,善與惡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過去認為是善,由於時節因緣的關係,現在不一定是善。譬如,過去中國是以男性為主的傳統社會,所以講究女子三從四德。三從,就是三種服從:在家服從父親,出嫁服從丈夫,丈夫往生了,要服從兒子。女子能夠遵守三從,就為社會所尊重;相反地,就會被社會否定。
過去的社會是以男性為主,女性處於被動的地位,就好像財物一般,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丈夫賭輸或欠債時,可以把妻子賣掉抵債。丈夫認為太太不好,甚至可以寫休書把妻子休掉;但是,女性並沒有這個權力。過去的女性只能在家裡做家務事,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所以,在過去的社會中,女子做到三從,就是一種善法。現在時代進步了,男女平等,過去的觀念慢慢地被修正了,講求男女平權、男女平等。如此看來,從古至今對於男女地位觀念的轉變,哪個是對?哪個是錯?
過去的父母對子女教導很嚴厲,甚至打傷了也沒關係;現在如果父母把孩子打傷了,只要孩子到法院告一狀,就成了傷害罪。所以,過去認為可以做的,現在不一定可以。
傳統文化以「孝」為本,俗話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二十四孝」中有「郭巨埋兒天賜金」的故事,郭巨為了孝順父母,把自己的兒子埋了,以節省糧食孝養母親。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當郭巨挖洞正準備要埋兒子的時候,由於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善神,所以在土堆裡挖出了一罈金子,上面寫了幾個字:「官不可取、民不可盜,天賜郭巨一罈金。」現在的人可能認為這是迂腐之談,所以過去認為是善,現在不一定是善;現在認為是善法,過一段時間也不一定是善法了。
再舉例來說,過去有「插棧為田」,你種植了作物,這塊地就是你的;如果是現在,就犯了侵占罪。所以,法律不是絕對的,也會隨著時節因緣而改變。
又如,信基督教的人認為出家眾是魔鬼;可是就佛弟子來說,出家眾是三寶之一,對法師不但很恭敬,還禮拜供養,因為供養僧寶就種了福田。所以,哪個是善?哪個是惡?每個宗教的觀念都不一樣。有些人不了解,認為:「只要行善,信什麼宗教都是一樣的。」這種觀念就錯誤了,為什麼?善有三種:一是世間善,一是真空善,一是中道實相善;善法其實是有層次的差別。
(二)
世間善是假有,隨著時代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宗教思想不同……善惡的標準也就不一樣,這就是假有、就是世間法,是一種假相。要在假相中找到真理,就要隨順俗諦;以佛法來講,就是要先建立俗諦。
建設道場是俗諦、講經說法也是俗諦,受三皈五戒、修十善都屬於俗諦。俗諦,就是隨順世間的因緣生活、生存。假有不是絕對的,所以不能執著,一執著就有了我執、法執,就不能見到本心本性,不能見到真空之理、實相之理。雖然知道是假的,還是要隨順世間,不能否定,也不能不要。譬如,穿衣吃飯雖然是假有,還是要穿衣吃飯;居住房子也是假有,但還是要住;天氣熱是假有,但還是要使自己得到清涼;天氣很冷,也要使自己得到溫暖……,這些都是俗諦。在俗諦中能夠圓融,就是福報、就是因果。
再舉例來說,我們的身體也是四大和合的假相,但是沒有這個身體也沒有辦法修行,所以不能不要,只是不執著而已。《金剛經》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再進一步,「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金剛經》有假有、真空、中道實相的道理。
十善,是世間善法的標準,無論信什麼宗教、在哪個國家,十善都能在社會上通行。做到十善,不但能增長福報,而且家庭和諧、社會平安,所以,十善對於個人、家庭、社會,都具有正面的作用。然而,十善沒有辦法使我們明心見性,沒有辦法使我們破除我執、法執,所以,將十善作為通達真空善、中道實相善的橋樑,不執著世間的善法,就能進一步破除我執、法執,明心見性,世間法雖是假有,藉假修真,所以還是很重要。
所以十善只是第一層,屬於人天的果報;真空善才可以得解脫,可以證羅漢果;中道實相善可以證菩薩果、證佛果,成就佛的智慧。所以,佛教和其他宗教,實在是相差得很遠。假使不了解這些道理,心中還有疑惑,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甚至覺得佛法只是修善而已。
修行的路很長遠,修善斷惡有粗有細、有深有淺,不但要了解假有、真空、中道的道理,還要去實踐,才能相應;相應了就能超凡入聖,就能得解脫。
所以,善有世間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十善,屬於世間的善法,雖然是世間上的善法,卻是通達出世的橋樑,非常地重要。如果我們沒有俗諦的智慧,就無法弘揚佛法,佛教就不能生存;不但佛教不能生存,連個人也無法在社會上生存。在佛法來講,「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結人緣就是福報,有了福報而不執著,就是真正的佛法。進一步,了解善法亦是假有,思惟哪些法屬於假有,了達假有的智慧,就是菩薩的智慧。
「佛言」,佛告訴大眾,「眾生以十事為善」,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想要有福德、有智慧,必須以「十事為善」──修十種善法,就能圓滿我們的人格。五戒屬於人道,以人為根本;十善屬於天道。五戒做到了,進一步就要修十善。相對於十善,就是十惡。十善包括五戒在內,十惡包括五逆在內。
佛經裡提到「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就是想念、思惟。「天」,就是果報、就是光明。如何生天?就是修十善法。天人的心裡一片光明,身體也是光明。假使我們現在把十善修好了,身、心也是一片光明。
禪宗雖然講頓悟,也不妨礙漸修;就像爬樓梯一樣,目的雖然是爬到最高一層,但是必須從最下一層樓梯開始。最下一層,就是五戒、十善。想要超凡入聖,必須先建立凡位的人格,所以,五戒、十善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認為禪宗是頓悟法門,便忽略了十善。假使忽略了十善,身、口、意經常造惡業,如何頓超呢?即使想要安住實相,一打坐,瞌睡就來了──可能是身體不健康,或精神不佳,或業障太重,心的力量不夠,就會打瞌睡。假使善法具足,這念心有定力、有智慧,始終是光明、始終清明在躬,自然不被惡業所轉。
惡業就是黑暗,善法就是光明。做了一件善事,心生歡喜,自然而然就是一片光明。所以,自己要經常檢討反省,有沒有做到十善?現在很多社會團體推動禪法,形成了一股風氣。許多人喜歡禪坐,給身心一個休息的因緣,這是一件功德,但是,假使沒有以五戒、十善做為基礎來修禪定,就容易走錯路,乃至墮入邪魔外道;因為心不清淨,仍會造作惡業,雖然得到一點點相似的禪定,卻沒有辦法消業、轉業。所以,無論是在家或出家,希望求解脫、證涅槃、生淨土,終究要以五戒、十善為根本。
(三)
十善有哪些?「身三、口四、意三」。身有三件事情要做──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做到了,身體就清淨;身體清淨,就能夠健步如飛。如果犯了殺、盜、淫,就會招來惡業;業障就是墮落,身體就不清淨、很沉重。
十善──不殺生
殺生的過失很重,古人說:「錢財可以欠,命債不能欠。」欠了命債,就要償命。殺生之罪的構成,有以下條件:殺因、殺緣、殺法、殺業。
什麼是殺生?第一,要有殺因,具足殺心的存在。假使看到蟲子就討厭,覺得實在很可惡,馬上一腳把牠踩死、打死,這就具足殺因。
此外,要有殺緣──以什麼因緣去殺生?例如,仇殺,或是為了錢財、為了賭氣……因緣具足而去殺生。再者,殺法──用什麼方法,最後斷送對方的性命,就構成了殺業。造了業,將來就要受報,甚至很快就有現世報──受法律制裁,將來更要受因果的制裁。
眾生都受因緣果報的支配,從更微細的角度來講,有時雖然沒有起殺心,但因為不注意,把眾生殺死了,還是要受報──無心之報。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外行腳,看到路上有一顆石頭,恐怕路人踢到石頭會跌倒、受傷,就把這顆石頭撿起來,扔到路邊。但石頭一落地,「卡」地一聲,就打死了一隻螺螄。老和尚趕快幫牠授三皈依,念咒、念佛願牠超生善道。
這隻螺螄受了三皈依之後,經由咒力及佛號的加持,轉為人身。他從小很聰明,長大後考上進士,當了縣長。這時,老和尚還在修行,道風遠播。縣長聽說這位老和尚很有道行,就拿了銀子去供養,想要向老和尚請法。縣長抵達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了,老和尚正在養息。縣長恐怕打擾老和尚休息,臨走前就將銀子吊在門軸上,寫了一張紙條:「供養老和尚。」老和尚醒來之後,把門一開,上面的銀子掉了下來,正好砸到頭頂,當下就往生了。老和尚所受就是無心之報,所以,佛法講因緣果報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不但不殺生,還要救生、放生;不但不殺人,連動物都不殺;不但不殺動物,連植物都不要隨便傷害,這就更徹底了,慈心廣大、冤親平等。走路的時候,要看看地上有沒有蟲子,否則一不注意就把牠踩死了;有時候脖子發癢,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不小心就抓死了一隻蚊蟲。所以癢的時候要忍耐,仔細看一看,如果有蚊蟲就輕輕吹掉,這樣就會有定力、又有福報。
殺生罪中最重的,是殺害父母師長,殺害和尚阿闍黎更重,殺害羅漢又更重,若是出佛身血,馬上活生生墮入地獄!佛陀時代,提婆達多惡心出佛身血,地面馬上裂開,裡面都是火燄,他一下就掉到地獄裡,受現世報。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都要了解因緣果報。不殺生是最根本的,再進一步不吃眾生肉;如果吃了眾生肉,還是有因果業報。
過去有一位研究佛學的人,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學佛吃不吃素都沒有關係,吃素並不是佛教的教義,而是婆羅門教。又說吃素不能離苦得樂,牛、羊、馬、大象都吃素,今生還是受苦。文章發表以後,使很多原本吃素的人都不吃素了,還讚歎他:「這個人不得了,真是大善知識!別人不敢講,他敢講;別人看不見,他看得見。」對不對呢?不對!
無論是大乘經典、小乘經典裡都提到三淨肉、五淨肉,如《楞嚴經》記載:「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菩薩戒經》亦云:「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他連這些經典都不相信,反而說吃素不是佛教所說的,這種觀念就錯誤了。吃素是基於慈悲,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都是未來諸佛,所以不殺生。
佛住世時為什麼可以葷食呢?因為佛的神通不可思議,先把動物的神識、命根度走了,所以當時允許葷食;但是現在佛不住世了,沒有這麼神通廣大的人,所以還是要吃素。
素菜是水分、空氣、礦物質的組合,葷食則是精、血的組合。動物由於精血及過去的業障來受生,我們吃了牠,第一、因緣相應,跟牠結了惡緣;第二、失去慈悲心;第三、假使牠是我們過去的親眷,吃了牠的肉,業障就更重了。
唐朝寒山大士某次出來遊化,看到一個村莊裡有戶人家在娶媳婦,殺豬宰羊,很熱鬧,辦了很多酒席,高朋滿座。寒山有神通,他一看就嚎啕大哭起來。村子裡的人說:「你這個瘋子,今天是辦喜事,你在這裡哭哭啼啼,真是顛倒!」寒山大士說:「你們才是顛倒。」接著說了一首詩:「六道輪迴苦,孫子娶祖母,牛羊座上客,六親鍋內煮。」其實這個新媳婦是新郎的祖母轉世,孫子娶祖母作太太,這不是顛倒?現場的親朋好友,都是過去所殺的牛羊投胎來的;而鍋內所煮的魚肉,都是過去的親眷。
殺生的果報是很重的,所以我們要堅持不殺生。不但不殺人,連動物、植物都不要隨便傷害,進一步要吃素、放生。一般人了解不殺動物的道理,卻不知道為什麼連植物都不要傷害,現在科學發達了,才知道要保護生態環境。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草木、森林,人類也不能長久地生活下去,為什麼?森林草木有很多好處,一方面能滋養我們,二方面可調節空氣。所以,不但不殺人、不殺動物,連一草一木都不傷害。
「身三」,第一是不殺生,這是最重要的,要肯定五戒當中的不殺生戒。自己要發願,從現在起絕對不殺生;不但不殺人,也不殺動物,乃至於植物都不隨便傷害,要堅持自己的心願、堅持這種理念,這樣就會有福報。
(四)
十善──不偷盜
對於他人的物品不可不予而取,就稱為不偷盜。有些人會在山上、郊外摘野花、果實,這也屬於偷盜,因為土地屬於國家、政府的財產,地上的東西就屬於政府,所以摘了山上的花草樹木也是偷盜,除非這塊地不是私人的,也不是國家的,而是未登錄地。又如,國民有納稅的義務,假使用種種方法來逃避納稅,也算是偷盜。
此外,寺廟裡信眾供養的香花水果,如果偷去吃、偷去用,也算是偷盜。無論是偷鬼神的、偷土地公的、偷菩薩的……都是偷盜,甚至在河裡撿到東西,自以為是上游流下來、是無主的,也算是偷盜。
更進一步,六根也不犯偷盜。什麼是六根犯偷盜?偷看他人的書信,就是眼睛犯偷盜;男眾看到女眾長得很漂亮,偷看了幾眼春光,眼睛也犯偷盜;別人在講話,偷聽別人講話的內容,就是耳朵犯偷盜;鼻子偷香,嘴巴、舌頭偷味,身體貪著好的東西,也都是犯偷盜。所以要經常收攝六根,眼睛內看、耳朵內聽……依照這個道理去做,六根才能清淨,修行才能上路。六根清淨就得解脫,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
日常生活中,吃到好吃的東西,知道好吃,但不生貪著;吃到不好吃的東西,知道就好,也不生厭惡、排斥,這樣吃東西就沒有罪過,還有無量的功德。穿衣服也是一樣,看到好的衣服不生貪著,看到不好的衣服不起煩惱,只要整齊、清潔就好;睡覺也是如此,不要貪著,一旦貪著了就要招罪過……這樣就是真正懂得穿衣、吃飯、睡覺,做到修行的本分事。
起了一念貪心、起了一念愛著,就算是偷盜。意根產生偷的念頭,心就得不到解脫。所以,偷盜不只是指外在的財物,眼、耳、鼻、舌、身、意都會犯偷盜,真正是如此的。弘一大師曾自謙:「大家都說我持戒清淨,稱我為律師,其實我連五戒都沒有持好。」所以,「不偷盜」有事、有理,有粗、有細,細微的地方可能一般人都不容易做到。
從前有一位沙門在水池邊打坐,出定後看到水池邊有很多花,聞起來很香,禁不住就多聞了幾下。這時水神出現了,對他說:「你這沙門,怎麼偷我的花香呢?」沙門覺得很奇怪:「我在這裡打坐,怎麼說我偷你的花香呢?」水神說:「這個水池的花是我的。出家沙門要保持正念,你起了貪心聞了我的花香,就是偷香。」這位比丘很慚愧連忙道歉。過沒多久,一位路人來到池邊,不僅摘花、還連根拔起,踩踏弄污蓮池才離開。比丘便對池神說:「剛才我不過聞了花香,你就罵我偷香,而這個人任意摘花,連根都拔了,你怎麼都沒阻止他?」池神說:「這個人做盡了壞事,早已是三塗惡道的果報了,有什麼好說的?但你是出家沙門,原本打坐時一身光明,現在由於貪著花香,光明都不見了。」所以,《詩經》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修行要時時刻刻觀心返照,六根所起的偷盜是很微細的。
再舉例來說,唐朝悟達國師從小就很聰明,五歲能夠通達詩文。一天,他的祖父想測驗孫子有什麼遠大抱負,就說:「前面院子裡有一棵樹開花了,你以花為題做一首詩吧!」悟達國師看到花瓣飄落了許多,樹上只剩幾朵花,不假思索隨口吟出:「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不管樹上有多少朵花,終歸隨風飄零,體現無常的真理。他的祖父一聽,知道這孩子深諳無常的道理,將來一定會出家修行。
悟達國師七歲時,在寧夷寺聽講《涅槃經》,便發心出家。十一歲落髮,十三歲能通達經教,後來唐僖宗皇帝拜他為國師,賜號「悟達」。唐朝詩人李商隱,與悟達國師私交甚篤,曾做一首詩讚歎之:「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年紀秖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
「十四沙彌解講經」,十四歲的沙彌能夠登壇講說《涅槃經》,實在不簡單。「沙彌說法沙門聽」,許多修行很久的出家人都來聽他講經說法。「似師年紀秖攜瓶」,一般十四歲的沙彌只能幫師父端茶、遞水、拿水瓶,可是悟達國師卻能夠講經說法、通達事理,就證明「不在年高在性靈」。
所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假使活到一百二十歲,沒有悟道也沒有用。佛法是很平等的,不論年紀的大小,而是在於有沒有明悟心性。佛陀時代有一位均提沙彌,七歲就證羅漢果。所以不要等待,現在正好修行。
悟達國師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帝、文武百官都來聽他講經。當時懿宗皇帝送他一個水沉師子座,座上雕龍畫鳳,實在是天下稀有。悟達國師看到這個沉香座這麼好、這麼名貴,又有好幾丈高,覺得很光榮、很殊勝,心裡起了一念貪心。這念貪心一起,就失去了光明,前世的冤家便附在他的膝蓋上,長出一個人面瘡。這個人面瘡不但有嘴巴,還會吃東西。一般人很難相信,但在《本草綱目》裡確實有人面瘡的記載。
悟達國師長了人面瘡以後,痛得不得了,行住坐臥都很困難,正感到絕望時,忽然想起過去曾經供養一位病僧,這位病僧其實是迦諾迦尊者所化現。病僧在離去前曾對他說:「將來假使你遇到困難,危急的時候可以來找我。我就住在隴山上,門前種了兩棵松樹。」悟達國師想起這段往事,立即啟程前往隴山。
當他到達隴山的時候,尊者早已在松樹下等他,並對他說:「我知道你今天會來,特別在此恭候大駕。天色已晚,先稍事休息,明日帶你至後山泉水處清洗傷口,病就會好。」
隔天,悟達國師正準備掬水清洗傷口的時候,人面瘡突然開口說話了,他說:「且慢!迦諾迦尊者賜你三昧水清洗傷口,不但能救你,也能讓我得到解脫,業障消除。不過,我們過去有一段恩怨,得先說清楚:你我同是西漢時期一朝之臣,你是袁盎,我是晁錯,那時你害死了我,所以我生生世世都在找機會向你報仇,但是你每一世都出家修行,做了十世的高僧。本來這一生也沒有機會報仇,但懿宗送了沉香座,你起了一念貪心,馬上失去了光明,所以得以進入你的膝蓋,準備要你的命。不過,因為你曾供養迦諾迦尊者,如今承蒙尊者慈悲,化解了你我的冤結,從此以後我們的恩怨一筆勾銷!」由此可知,殺生、貪心、偷盜,都是有因有果的,所以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但不要別人的財物,連貪心都不能起,貪念一起,業障馬上就會現前。
(五)
十善──不淫欲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前面提到不殺生、不偷盜,這裡講「不淫欲」。
佛法告訴我們,貪瞋癡的煩惱一起,就會招來很多禍根。尤其是男女的欲愛、色愛,一般人不了解,認為好像沒什麼關係。男女之間身相和合,達到一種快感,就稱之為淫欲。佛門中,出家僧眾為求無上聖道,應斷欲絕求,所以不淫欲;若在家居士,除了夫婦關係以外的性行為,即為邪淫。凡容易引起邪淫因緣的歌舞聲色場所,都應該避免涉足。一旦造了淫欲的惡業,將來就要受惡報。
過去,淫欲只是指男女身相和合,現在的社會,不但是男女之間產生貪愛、產生性的行為,男眾和男眾之間、女眾和女眾之間的同性戀愛,一樣是淫欲之行為。除此之外,如果是自己產生性的快感,也屬於淫,因為同樣是生理、心理起了變化,產生了妄想、執著。有了淫欲,心不清淨,就得不到解脫。無論是修禪也好、淨也好、密也好、律也好,都是如此。
淨土宗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心清淨、心歸一。淨土宗祖師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淫欲,是生死的根本。自己可以返照看看,看到異性的時候,一動心,身體馬上就會發燒;發燒就是火,就是淫欲心產生的作用,稱為「欲火」。人若時時刻刻都在想男女之事,欲火會愈來愈旺盛,若不知道返照、煞車,欲火燒身就會失去理智,最後無法作主去造惡業時,就算告訴他會破戒、坐牢、惹上殺身之禍,甚至下地獄,他也聽不進去。因為心迷糊了,淫欲使人頭昏腦脹,一般人所說「色膽包天」,欲火愈燒愈旺,人失去理智,就造成強姦、亂倫……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
所以佛陀很慈悲,告訴我們這些道理。男女之間要有分寸、保持適當的距離,尤其在道場裡,即使有公務,彼此講話的時候,心都要保持正念,這樣子就能避免淫欲的過失。另外,男性和男性、女性和女性也會產生同性戀愛,同樣也要避免。儒家說:「男女授受不親」,佛法中的戒律也是如此,防非止惡,滅除心中的煩惱。從因上去防範,保持身心的清淨,就能夠得解脫。所以,最重要的是這念心,若表面上做到眼戒、身戒,這念心仍在打妄想,還是一樣得不到解脫,因為淫欲是生死的根本。
身不犯殺、盜、淫,身清淨了,就能得解脫;地、水、火、風四大清淨了,就會減少很多業障與毛病。一般人心中有三把火──欲火、飢火、瞋火。當這三把火起來的時候,都要忍耐,堅住正念,忍心不動,這三把火就能熄滅。
日本有些宗派認為,出家修行還是在人道,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既然生而為人,就有這些需求,於是隨順生理的需要,產生許多謬論、邪見。例如,日本許多寺院是父子相傳的,出家眾可以娶太太,娶了太太,還要生兒子;假使沒有兒子,沒有衣缽傳人,也不能當住持。這些都和佛陀教導的不一樣,如果不明白淫欲是生死的根本,還去學習,反而吸收了很多不好的思想。
大家要了解,能夠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成道一定有份,否則是沒有希望的。譬如,道場為在家居士傳授八關齋戒,當中就必須持守「不淫欲戒」,一日一夜的清淨功德,將來就能感得涅槃的果報、解脫的果報,這就是因果。
禪宗祖師所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什麼是有一些些?就是心中若有一些些貪、瞋、癡的念頭,殺、盜、淫的念頭,就還會造作一些些業緣,帶著我們繼續流轉生死。所以,持戒就是從根本上去修行學佛,光說不練,就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心當中只要有絲毫的愛著,就感未來的生死,如《中阿含經》所說:「若有此則有彼,若無此則無彼,若生此則生彼,若滅此則滅彼。」不論在家或出家修行,都必須三業清淨。身業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假使做到了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修行就能打好基礎,就一定能夠得到解脫、超凡入聖。
(六)
「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口業有四種:第一是兩舌,第二是惡口,第三是妄言,第四是綺語。自己要經常檢討反省,看看口業有沒有這四種過失?假使口業不清淨,第一、講出來的話,別人就不會相信;第二、犯了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的毛病,未來就要感惡報。所以,佛法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
十善──不兩舌
兩舌,就是用言語慫恿他人。例如,對張三說李四不好、對李四說張三不好,這種挑撥離間的行為就是兩舌。有些人為了套交情,講兩面話,希望討別人歡喜,認為自己告訴對方這些話,表示彼此之間很親切,而不知道是在鬥遘兩方、離間別人的感情;或者見到他人吵架、打架,自己在兩邊看笑話,這也是兩舌,也是一種過失。
十善──不惡口
說出來的話很難聽,或者是罵人、講粗話,讓人聽了起煩惱,就是惡口。有時天氣不好,下了好幾天雨,或是風颳得很大,或是烈日當頭,身心不好受,感到很煩惱,就開始罵風罵雨、罵天罵地;乃至於罵畜生,這都屬於惡口。不管對象是有情也好、無情也好,造了惡口之業,將來一樣要受報。
一般人不容易注意口的過失,有時候風涼話、幽默話說習慣了,境界一現前,很自然就脫口而出;講出來,壞了事,自己還不知道,所以古人說:「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修行就是要改變自己的習氣,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再舉例來說,每個地方都有其方言、俚語,平時若粗俗的話講成習慣,往往就會做不了主、衝口而出,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不知不覺就造了惡口之過,與人結下惡緣。所以,日常生活上要多注意,地方性的俚語有好、有壞,好的就要養成,壞的就要改過來。
過去四川地區有一種習慣性口語,往往開口就會先說一句「格老子」,好像開場白一樣;如果不先講出這句話,好像後面的話就講不出來了。曾有一個北方人到四川做生意,正在進行買賣的時候,與顧客發生議價的問題,這個顧客衝口一句:「格老子的!」北方人一聽,心想:「你當我的老子,這還得了!」於是上前就打了對方一巴掌。這個四川人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挨打,就說:「格老子,為什麼打人?」北方人又是一巴掌打過去。這就是惡口的習氣,無意中說了,自己還不知道惱怒了別人,因而遭來橫禍。所以,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時時刻刻返照、反省改過。
經典裡記載,佛陀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尊者雖然證了羅漢果,但餘習尚存。尊者每天都要到恆河對岸去化緣,就跟恆河的水神說:「小婢,我要過河了,給我開路!」水神一聽,馬上讓恆河出現一條路讓尊者過去。因為羅漢已登聖道,為三界眾生所共敬重,所以水神馬上幫他開路。但是時間一久,水神心裡起了煩惱:「奇怪,我幫你服務、開路,你不但不感激我,還罵我是小婢,這口氣實在很難嚥下去。」於是水神就去找佛陀,對佛陀說:「世尊!您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尊者經常過河去化緣,我幫他開路、服務,這對我來說是修福報,但他罵我是小婢,實在令我很煩惱,請世尊評評理!」世尊知道這是不好的習氣,就對水神說:「我找畢陵伽婆蹉尊者來向你道歉、賠不是。」
畢陵伽婆蹉尊者來了以後,世尊就問他:「你每次過恆河托缽化緣的時候,水神幫你開路,你怎麼還罵他是小婢?實在是不應該,你應該向他道歉。」畢陵伽婆蹉尊者心想:「世尊說的有道理,水神幫我開路,我怎麼還罵他小婢?」馬上向水神道歉:「小婢!我向你道歉。」他向水神道歉時,還是改不了口叫人小婢,佛陀就跟水神講三世因果的道理:「尊者不是存心要罵你的。你要知道,這是你們過去生結下的因緣。過去畢陵伽婆蹉尊者是皇太子,你是他的下人、奴婢,所以今生看到你,這個習慣還是改不過來,還是叫你小婢。」雖然如此,這還是屬於惡口。由此可知,阿羅漢只是把六種根本煩惱、粗的煩惱斷除了,但是細的習氣還是存在。
所以養成了惡口的習氣很不容易改,所謂「三思而後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錯了話,即使向人道了歉,對方還不一定接受,因為他哪裡知道你跟他道歉是真的?是假的?還是應付而已?所以心中還是不高興。所以凡事自己要注意,要經常檢討反省:講話是不是有過失。
十善──不綺語
綺語,就是專講繪淫繪盜的話,或是講黃色笑話,使人打妄想;或是喜歡取笑他人,或是戲論、自認為很幽默,這些都是造作口過。
(七)
十善──不妄言
妄言,就是欺騙他人,沒有看見卻說看見了、看見了卻說沒有看見,乃至於捏造一些不實的言論。
以前有一位居士學佛很久了,師父勸他:「你學佛這麼久了,應該受五戒才好,受持五戒能夠增長福報。」他回答:「師父,五戒中最難守的就是妄語戒。我們是生意人,不能受這條戒,因為很多事我們不能實話實說,如果都要說實話就沒辦法做生意了。」這些話聽起來好像做生意就是在騙人,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誠實、要有信用;誠實、有信用,一講話,聽的人都很歡喜、很相信,這樣做事情就容易成功。
歷史上,漢朝季布有「一諾千金」的稱譽,他對於自己沒有把握辦到的事情,絕不肯輕易答應對方;如果答應了,無論事情多麼困難,一定想辦法辦到。現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一般人好像都習於打妄語、表裡不一。過去古人結繩記事,假使雙方有約定,打個結就好了。現在行不通了,與人合作不但要寫契約,還要請律師來做證明;請了律師還不算,還要到法院公證;就算是公證了,還是會耍賴,什麼原因?因為覺得不老實沒有什麼關係。
有些修行人,為了面子、為了名利,沒有開悟,卻說自己已經開悟;沒有得到禪定,卻說自己得到禪定;沒有得到神通,卻說自己得到神通……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故意顯示自己很高明,不外乎執著一個我相,為名、為利。「未得謂得,未證言證」,不但是妄語,而且是「大妄語」。社會上有些人說自己已經得道、開悟、證果,甚至說自己是如來轉世、迦葉轉世、觀音轉世、濟公轉世……種種妄想執著而生的說法,自己不知道已經打了大妄語、造了惡業,將來惡業成熟,就會墮入地獄,受種種惡報。所以,修行人要注意,千萬不能說「大妄語」。
戒有戒的精神,也有開、遮、持、犯。開,就是開緣、開方便,如「隨方毗尼」。但是,方便不能亂開,要斟酌情形;假使亂開方便,一樣有罪過。
有時為了成就、圓滿一件善法、功德,不能說實話,這時就可以開個方便,稱為「方便妄語」。方便妄語,就是話講出來之後,不但別人聽了沒有損失,而且還能得到好處、功德,這個妄語就可以開。
舉例來說,過去,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打坐,正好有一個獵人在獵兔子。兔子聽到槍聲就拚命逃跑,一下就鑽到老和尚的衣服裡面躲起來了。獵人隨後追了過來,問老和尚:「我剛才在打獵,看到兔子好像跑到這裡了。師父,您有沒有看到?」老和尚回答:「看見了,從我右邊跑過去,跑到山裡面去了。」這就是方便妄語。明明知道兔子在他衣服底下,卻說跑掉了,自己沒有損失,也保全了兔子一條性命,這種妄語就可以說,這就是善意地開方便。
此外,在世間人際互動當中,有時講實話反而得罪人、傷和氣,這時就可以開個方便。以前有兩位居士彼此很要好,有一天卻突然吵架了,其中一位居士回到家就跟女兒說:「以後如果某甲打電話來,你就說我不在!」有一天,另一位居士打電話來了,這位居士的女兒接起電話就說:「我媽媽說她不在。」這位居士聽了立刻責問女兒:「妳怎麼這樣講話?不在就不在,怎麼告訴人家,是『媽媽』講的?」女兒說:「媽媽不是經常告訴我不要打妄語嗎?你告訴我講什麼,我就講什麼嘛!」其實,學佛的人總是心量較大,本來另一位居士打這通電話,是想藉這個機會彼此和好,但是因為對方女兒講老實話,反而下不了臺階,又傷了和氣。所以,有時候看因緣,就可以說個方便妄語。佛法的精神是慈悲的、智慧的,不是死板板的;如果不了解戒律的根本精神,反而惹出很多是非。
(八)
真正做到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就能感得語言三昧,稱之為「梵音聲」。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所說的話,任何人都能夠了解、能夠契悟,不但台灣人聽得懂,日本人、美國人都聽得懂;不但人類聽得懂,連地獄、畜生、餓鬼道的眾生都聽得懂,這就是梵音聲的功德。
為什麼佛有梵音聲?因為佛從來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如果能遠離這四種口過,也能產生功德果報──念佛,佛也靈;持咒,咒也靈;發願也很有感應……由於口業清淨,自然就有良善的功德效應。
再者,假使有人三世不打妄語,舌頭一伸就能碰到鼻尖。佛陀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波羅蜜,從不打妄語,所以佛的舌頭一伸可以到達額頭,稱為「廣長舌相」。廣長舌相,有事、也有理。事相上,佛的舌頭真正可以到達額頭;理上來說,廣長舌就是指這念心無有邊際、廣大無礙,所以如來的音聲也是無遠弗屆。
過去,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想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梵音聲能夠傳到多遠,便施展神足通來測試。結果一口氣飛了九十九江河沙等諸佛國土,仍然聽得到佛的梵音聲。想想看,這功德多大!佛的梵音聲是一種清淨的果報,要想得到梵音聲、語言三昧的果報,就要從因上去努力。現代人迷於功利主義,凡事都講求快速,希望菩薩為自己一摩頂就能得神通,疾病就能痊癒,這是在果報上祈求,祈求只是一種方便法。修行必須要從因上去修,要想得到梵音聲,不是從果上去求,而是要從口業上去修,必須口業清淨,也就是不要犯四種口過。
想要了解梵音聲的目連尊者,飛了九十九江河沙等諸佛國土後,還是聽到佛的聲音。他飛得疲倦極了,中途停下來休息,四下一看,已經不知身在何方?只見這個世界的人都很高大,自己就像一隻小蟲子。此世界的如來稱為光明王佛,正在對弟子們說法,而他們所用的食缽就好像一座山那麼高大。這個世界的菩薩一看:「奇怪!哪裡飛來一隻蟲,身著法服停在缽沿上?」便向如來請示。光明王佛說:「不要輕慢,他不是蟲子,他是釋迦牟尼佛神通第一的弟子目連尊者,他為了測驗釋迦牟尼佛的梵音聲能夠到達多遠的距離,迷失了方向,飛到我們這個世界暫時休息。」
目連尊者聽到了,便以神通現高大身,頂禮光明王佛,請如來慈悲指示回去的方向。如來告訴他:「你只要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可以回到娑婆世界了。」目連尊者依照如來所說,稱念本師名號,馬上就找到方向,很快就飛回去了。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就是如此的。
惡口有很多的壞處;相反的,如果口業清淨,就有無量的功德。有一回山上舉辦禪七,師父講了一些口業清淨的道理,當中有位居士一聽,哭了起來。他說:「剛才師父講,如果三世不打妄語,舌頭就能抵到鼻尖。我的舌頭一伸,真正能夠達到鼻尖上,就證明我過去修持得很好,可是,我最近卻起了煩惱、退失道心,實在很愚癡,從現在起應該要繼續好好用功。」修行如何保持精進不退呢?第一就是要守戒,五戒、十善是根本,如果我們連根本都做不到,又如何能超凡入聖呢?是不容易的。
(九)
「意三者,嫉、恚、癡。」意,就是起心動念。意有三種過失──嫉妒、瞋恚、愚癡,簡單來說就是貪、瞋、癡。
修行沒有別的,就是經常檢討反省,要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能有貪心、瞋心、癡心。起了善念,自己要知道;起了惡念,自己也要知道。知道起了善念,就繼續保持;起了惡念,馬上要返照、改過,這就是覺,要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覺性。
每個人都有佛性、都有本具的覺性,但是假使沒有聽聞佛法、沒有覺悟,雖然是本具,始終還是一個眾生。現在大眾都聽聞佛法了,知道每個人不但有本具的覺性,還知道要受三皈、五戒、精進用功,這就是始覺。如果還知道要了生死,就更進一步了。有了始覺,就知道要斷惡、修善,如三十七助道品的「四正勤」所說:「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經常用「四正勤」做為檢視自己的標準。看看自己有沒有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貪利的心?只要這些心念一起,馬上就要知道,好的繼續保留,壞的馬上覺照。
十善──不貪
修行一個是覺察,一個是覺照,一個是覺悟。先要有覺──警覺心,然後才能夠檢討,這就是屬於覺察。察,就是察看自己心中有什麼念頭,有沒有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如果有,馬上起覺照,就像警察發現小偷一樣。
我們心中的小偷很多,貪就是小偷──貪財是小偷、貪色也是小偷、貪名又是一個小偷……剛剛一念貪心起,自己馬上就知道,這就是覺察。知道以後不是就了了,還要照破這念貪心,就稱為覺照。舉例來說,現在師父正在講經說法,你忽然打了妄想,想到要做某件事,這個念頭一起馬上就知道:「我現在正在聽經,為什麼打這個妄想?」趕快叫自己不要再打妄想,這就是覺照的功夫。
假使不打妄想了,這念心在哪裡?安住在正念──這就是覺悟。每個人都有覺性,是本具的。有了始覺才有覺察,有了覺察才有覺照,然後才能覺悟。把這念心安住在正念,就是覺悟;覺悟,就能了生死,就有定力、有智慧。
很多人不了解,以為自己的起心動念,神不知、鬼不覺,誰都不知道,有什麼關係?其實,人只要動一個念,不管是好的、壞的,佛菩薩、天人、鬼神聽到了,就像打雷那麼大聲。假使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會感到很慚愧,因為雖然還沒做,但是一動念,別人就已經知道了。俗話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是屬於道德、良心的層面。
起了一個惡念,不知道悔改,將來就感一世的果報;起兩個惡念,不知道悔改,就感兩世的果報;起三個惡念,不知道悔改,就感三世的果報……譬如,我現在看到前面有一盤點心、一盤佳餚,想吃又吃不到,貪心一起,心理的反應馬上就轉化成生理的改變,口水就流出來了!為什麼會流口水?就是起了一念貪吃的心。不但會流口水,我們的相貌也會改變,馬上就現出一副餓鬼相,當下就已經墮入餓鬼道了。
如果有一點功夫,念頭一起就能夠覺察:「為什麼我起了貪吃的心?」趕快把貪吃這念心照破,當下就不貪了;如果照不破,就馬上轉個念頭:「我應該要修六波羅蜜,修布施、持戒、忍辱……。」或是誦持《心經》、念佛號……這就是轉念。轉念,就能夠離開餓鬼道。
如果不知道覺照,起一個念頭就變一世的餓鬼,起兩個念頭就變兩世的餓鬼,起三個念頭就變三世的餓鬼……這不是危言聳聽,真正是如此的。假使白天起的貪心太多,晚上就會做夢,夢到有人送食物來,心做不了主,馬上就去吃,這不是餓鬼是什麼?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的結集,就形成一個法界。所以,人到臨終時,假使做不了主,整個法界統統是餓鬼道,遍地都是餓鬼,逃也逃不了。
一個念頭,就得一個果報,善念是善的果報,惡念是惡的果報。所以,如何離開貪瞋癡?就是在這念心上經常返照。真正想修行,就要在這個地方用功,這樣就能找到一條出路。
(十)
眾生心中有欲火、飢火、瞋火,如何熄滅這三把火?就是要覺察、覺照。以貪色為例,男眾看到女眾就打妄想、女眾看到男眾也打妄想,當下這念心照不住,繼續想這個事情,就是迷;迷了以後,還是不知道,久而久之,犯了過失,就造了惡業;現在造了惡業,將來就要受報。
報紙上經常有亂倫、強姦的社會新聞,為什麼?就是欲火焚身,讓人失去智慧,心意識失去理性。犯了淫欲罪,將來就是墮入畜生道,投生為鴛鴦、雞……。佛經上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打了妄想,晚上就會做夢;夢做多了,就逐漸落入畜生道的法界了。一落入畜生道,就很難回頭了。
有些人貪睡,迷迷糊糊、做不了主,將來的果報就是投生為豬。一個貪睡的念頭就變一世的豬、兩個念頭變兩世的豬、三個念頭變成三世的豬……起心動念,這念心的影響是很大的。
佛法提到:「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此生」,念頭一動,「有此則有彼」,馬上果報就現前。「無此則無彼」,想要離開畜生、地獄、餓鬼,想要離開三界,就必須不打妄想,安住正念、安住實相,這也是「有此則有彼」。「有此」,是指有正念;有了正念,將來就會得解脫、就會超凡入聖、就會生淨土。
第二個是飢火。什麼是飢火?肚子餓了就會叫、會響,為什麼?火燒起來的關係。肚子餓了又沒有錢,忍耐不住,就會去偷、去搶,這一世就要受法律的制裁,將來還要墮入惡道。所以,佛法告訴我們,無論是天災或人禍,無論是寒、暖、飢、渴,都要堅忍,忍心不動。
忍,第一是「伏忍」,勉強把它忍下來。伏忍之後是「信忍」,信忍之後是「順忍」,順忍之後是「無生忍」。無生忍,就是忍的功夫已經到達一種程度,再餓也能夠忍得住,如如不動、了了常知。達到這個境界,就能離開飢渴的法界。所以,一切都要忍耐。假使忍耐不住,有了錢就會去吃喝嫖賭、花天酒地;假使沒有錢,就會去偷、去搶,就造惡業了。
儒家也明白這個道理,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不能淫」,在順境修行也要忍。假使現在當權了,握有生殺大權,不知道忍,任意假公濟私、公報私仇,就造了惡業。所謂「飽暖思淫欲,飢寒起盜心」,在一切都很如意的時候,就容易打這種妄想,所以要忍,忍心不動。
什麼是「貧賤不能移」?在沒有得吃、沒有得穿的情況下,飢渴當前,要忍心不動,這樣就能保全自己的法身慧命。什麼是「威武不能屈」?韓信受胯下之辱,就是一個「忍」字。自己可以測驗看看,別人罵我們時,忍不忍得住?忍得住,就天下太平。
(十一)
十善──不瞋
心理和生理是一體的,起瞋心的時候,馬上就會改變我們的生理,面孔有時候青、有時候紅、有時候白,這就是瞋心的影響。起了一念瞋心,就會現出修羅相。瞋心也是一把火,所謂「火燒功德林」,動了怒,就把我們的善法功德燒光了。心當中有欲火、瞋火,燒得我們昏頭轉向,輪轉六道,始終無法出離。
所以,意有貪、瞋、癡三毒,這不是形容詞,真正是心念之毒,馬上就會讓我們身體的細胞產生一種惡性的轉變。舉例來說,如果懷胎的婦女不知道貪、瞋、癡三毒會直接影響胎兒,或是生丈夫的氣、或是生婆婆的氣……心裡不能保持平靜。嬰兒也是屬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由於大人的貪、瞋、癡三毒太重,自身的細胞中毒,胎兒也會中毒,對胎兒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心理和生理有連帶的關係。
了解這個道理以後,我們才好修行。佛法是智慧的,不是糊塗的、愚癡的。儒家說「心廣體胖」,心情保持開朗,身體就會舒泰。相反地,假使心當中時時刻刻都是三毒惡業,面孔、生理很快就會受影響。
每個人心當中都有貪心、瞋心,所以要覺察、覺照、覺悟。假使沒有辦法覺察、覺照,把這念心靠在佛號上、經文上、善法上……就不會打妄想。假使這念心不知道修善斷惡,又不知道誦經、持咒、念佛,又沒有覺察、覺照的功夫,就沒有辦法達到覺悟。
十善──不癡
癡,就是愚癡。一般世間人認為不學無術就是癡,但是即使得到博士學位,仍然不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不了解心性的道理、沒有做人做事的準則,這還是癡,因為心當中充滿了無明,起心動念都是惡念。例如,有些人外表看起來衣冠楚楚,但是心當中都是貪、瞋、癡,時時刻刻都在算計他人,所謂「衣冠禽獸」,這也是愚癡。相反地,假使了解因緣果報、緣起性空的道理,知道人人都有佛性,有了正確的知見才會有智慧,就能遠離愚癡。
想要達到不癡,就要聽經聞法、檢討反省。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知道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無論是生淨土、得解脫、超凡入聖,希望達到這些果報,就要從現在開始在因地上努力,種因一定能得果。知道人人都有佛性,就能尊重他人,也對自己有信心。有了這些觀念、知見,就是不癡。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善與惡,都在我們當下這念心,把十惡轉過來,就是十善。佛法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知道心當中有十惡,從現在開始,不造十惡,就是十善;修了十善,又不執著,當下就契入佛心。
佛法一個是漸修,一個是頓悟。假使頓悟不了,就必須要漸修,先從十善開始用功。把身三、口四、意三等十惡轉過來,就是十善。做到了十善,心當中馬上就有光明,甚至晚上做夢也是一片光明,將來就生到欲界天;若做不到,晚上做夢就是黑暗,未來就是三塗惡道。修行的目標雖然在得解脫,也要以十善做為基礎;基礎穩固了,修行才容易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