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章 善恶并明
(一)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这一章是解释「善」与「恶」。在佛法来讲,善有俗谛善、真空善、中道实相善。俗谛的善法,又包括世间善和出世间善。俗谛善不是真正的善法,而是相对的善;既然是相对,就不是真实的。相对的善为什么不是真实的呢?例如,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不同,在台湾是善,在大陆不一定是善;在台湾是恶,在大陆也不一定是恶;大陆认为是恶,在台湾不一定是恶……所以,哪个是善?哪个是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的境界。
以佛法的角度而言,世间上的善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善恶如幻化,三界如空花」。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认为既然善恶都是假的,为什么佛还告诉我们要断恶修善?做善事有什么好处?做坏事又有什么关系?产生了这些烦恼,就容易退失菩提心。
世间的善虽是假有,但不是没有。譬如,做梦也是虚妄不实的,可是在梦没有醒之前,梦中有苦有乐,它就不是虚妄的;等到梦醒了以后,才知道是虚妄。我们现在就是要觉醒,不要做梦。要从梦中醒过来,第一要断恶向善,第二要破除执着。
一般人认为无论是基督教、道教、佛教……所有宗教的目的不外乎劝人为善,所以只要多做好事,不一定要信仰宗教。我们在劝人修行学佛时,对方可能会说:「我做善事就好了,不一定要学佛啊!你们吃斋念佛,心不善又有什么用?还不如我心存善念、做善事,所以不一定要吃斋念佛。」表面上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这种似是而非的道理,容易让人产生邪见、退失菩提心,觉得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碍手碍脚……,假使没有厘清这些观念,不但对自己不肯定,遇到别人的质疑,没有办法答覆,还会退失菩提心。
《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处在这个世间,就必须要随顺世间;假使不随顺世间,就不能弘扬佛法、不能为世人所接受。所以,佛法虽然讲非善非恶,但还是要行善。行善,是前方便;先做到前方便假观善,再进一步了解真空善、中道实相善,这才是最实在的。
世间法是相对的,善与恶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过去认为是善,由于时节因缘的关系,现在不一定是善。譬如,过去中国是以男性为主的传统社会,所以讲究女子三从四德。三从,就是三种服从:在家服从父亲,出嫁服从丈夫,丈夫往生了,要服从儿子。女子能够遵守三从,就为社会所尊重;相反地,就会被社会否定。
过去的社会是以男性为主,女性处于被动的地位,就好像财物一般,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赌输或欠债时,可以把妻子卖掉抵债。丈夫认为太太不好,甚至可以写休书把妻子休掉;但是,女性并没有这个权力。过去的女性只能在家里做家务事,不能在外抛头露面。所以,在过去的社会中,女子做到三从,就是一种善法。现在时代进步了,男女平等,过去的观念慢慢地被修正了,讲求男女平权、男女平等。如此看来,从古至今对于男女地位观念的转变,哪个是对?哪个是错?
过去的父母对子女教导很严厉,甚至打伤了也没关系;现在如果父母把孩子打伤了,只要孩子到法院告一状,就成了伤害罪。所以,过去认为可以做的,现在不一定可以。
传统文化以「孝」为本,俗话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中有「郭巨埋儿天赐金」的故事,郭巨为了孝顺父母,把自己的儿子埋了,以节省粮食孝养母亲。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当郭巨挖洞正准备要埋儿子的时候,由于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善神,所以在土堆里挖出了一坛金子,上面写了几个字:「官不可取、民不可盗,天赐郭巨一坛金。」现在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迂腐之谈,所以过去认为是善,现在不一定是善;现在认为是善法,过一段时间也不一定是善法了。
再举例来说,过去有「插栈为田」,你种植了作物,这块地就是你的;如果是现在,就犯了侵占罪。所以,法律不是绝对的,也会随着时节因缘而改变。
又如,信基督教的人认为出家众是魔鬼;可是就佛弟子来说,出家众是三宝之一,对法师不但很恭敬,还礼拜供养,因为供养僧宝就种了福田。所以,哪个是善?哪个是恶?每个宗教的观念都不一样。有些人不了解,认为:「只要行善,信什么宗教都是一样的。」这种观念就错误了,为什么?善有三种:一是世间善,一是真空善,一是中道实相善;善法其实是有层次的差别。
(二)
世间善是假有,随着时代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宗教思想不同……善恶的标准也就不一样,这就是假有、就是世间法,是一种假相。要在假相中找到真理,就要随顺俗谛;以佛法来讲,就是要先建立俗谛。
建设道场是俗谛、讲经说法也是俗谛,受三皈五戒、修十善都属于俗谛。俗谛,就是随顺世间的因缘生活、生存。假有不是绝对的,所以不能执着,一执着就有了我执、法执,就不能见到本心本性,不能见到真空之理、实相之理。虽然知道是假的,还是要随顺世间,不能否定,也不能不要。譬如,穿衣吃饭虽然是假有,还是要穿衣吃饭;居住房子也是假有,但还是要住;天气热是假有,但还是要使自己得到清凉;天气很冷,也要使自己得到温暖……,这些都是俗谛。在俗谛中能够圆融,就是福报、就是因果。
再举例来说,我们的身体也是四大和合的假相,但是没有这个身体也没有办法修行,所以不能不要,只是不执着而已。《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再进一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金刚经》有假有、真空、中道实相的道理。
十善,是世间善法的标准,无论信什么宗教、在哪个国家,十善都能在社会上通行。做到十善,不但能增长福报,而且家庭和谐、社会平安,所以,十善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具有正面的作用。然而,十善没有办法使我们明心见性,没有办法使我们破除我执、法执,所以,将十善作为通达真空善、中道实相善的桥梁,不执着世间的善法,就能进一步破除我执、法执,明心见性,世间法虽是假有,藉假修真,所以还是很重要。
所以十善只是第一层,属于人天的果报;真空善才可以得解脱,可以证罗汉果;中道实相善可以证菩萨果、证佛果,成就佛的智慧。所以,佛教和其他宗教,实在是相差得很远。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心中还有疑惑,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甚至觉得佛法只是修善而已。
修行的路很长远,修善断恶有粗有细、有深有浅,不但要了解假有、真空、中道的道理,还要去实践,才能相应;相应了就能超凡入圣,就能得解脱。
所以,善有世间善、真空善、中道实相善。十善,属于世间的善法,虽然是世间上的善法,却是通达出世的桥梁,非常地重要。如果我们没有俗谛的智慧,就无法弘扬佛法,佛教就不能生存;不但佛教不能生存,连个人也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在佛法来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结人缘就是福报,有了福报而不执着,就是真正的佛法。进一步,了解善法亦是假有,思惟哪些法属于假有,了达假有的智慧,就是菩萨的智慧。
「佛言」,佛告诉大众,「众生以十事为善」,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想要有福德、有智慧,必须以「十事为善」──修十种善法,就能圆满我们的人格。五戒属于人道,以人为根本;十善属于天道。五戒做到了,进一步就要修十善。相对于十善,就是十恶。十善包括五戒在内,十恶包括五逆在内。
佛经里提到「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就是想念、思惟。「天」,就是果报、就是光明。如何生天?就是修十善法。天人的心里一片光明,身体也是光明。假使我们现在把十善修好了,身、心也是一片光明。
禅宗虽然讲顿悟,也不妨碍渐修;就像爬楼梯一样,目的虽然是爬到最高一层,但是必须从最下一层楼梯开始。最下一层,就是五戒、十善。想要超凡入圣,必须先建立凡位的人格,所以,五戒、十善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认为禅宗是顿悟法门,便忽略了十善。假使忽略了十善,身、口、意经常造恶业,如何顿超呢?即使想要安住实相,一打坐,瞌睡就来了──可能是身体不健康,或精神不佳,或业障太重,心的力量不够,就会打瞌睡。假使善法具足,这念心有定力、有智慧,始终是光明、始终清明在躬,自然不被恶业所转。
恶业就是黑暗,善法就是光明。做了一件善事,心生欢喜,自然而然就是一片光明。所以,自己要经常检讨反省,有没有做到十善?现在很多社会团体推动禅法,形成了一股风气。许多人喜欢禅坐,给身心一个休息的因缘,这是一件功德,但是,假使没有以五戒、十善做为基础来修禅定,就容易走错路,乃至堕入邪魔外道;因为心不清净,仍会造作恶业,虽然得到一点点相似的禅定,却没有办法消业、转业。所以,无论是在家或出家,希望求解脱、证涅槃、生净土,终究要以五戒、十善为根本。
(三)
十善有哪些?「身三、口四、意三」。身有三件事情要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做到了,身体就清净;身体清净,就能够健步如飞。如果犯了杀、盗、淫,就会招来恶业;业障就是堕落,身体就不清净、很沉重。
十善──不杀生
杀生的过失很重,古人说:「钱财可以欠,命债不能欠。」欠了命债,就要偿命。杀生之罪的构成,有以下条件:杀因、杀缘、杀法、杀业。
什么是杀生?第一,要有杀因,具足杀心的存在。假使看到虫子就讨厌,觉得实在很可恶,马上一脚把它踩死、打死,这就具足杀因。
此外,要有杀缘──以什么因缘去杀生?例如,仇杀,或是为了钱财、为了赌气……因缘具足而去杀生。再者,杀法──用什么方法,最后断送对方的性命,就构成了杀业。造了业,将来就要受报,甚至很快就有现世报──受法律制裁,将来更要受因果的制裁。
众生都受因缘果报的支配,从更微细的角度来讲,有时虽然没有起杀心,但因为不注意,把众生杀死了,还是要受报──无心之报。
从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外行脚,看到路上有一颗石头,恐怕路人踢到石头会跌倒、受伤,就把这颗石头捡起来,扔到路边。但石头一落地,「卡」地一声,就打死了一只螺蛳。老和尚赶快帮它授三皈依,念咒、念佛愿它超生善道。
这只螺蛳受了三皈依之后,经由咒力及佛号的加持,转为人身。他从小很聪明,长大后考上进士,当了县长。这时,老和尚还在修行,道风远播。县长听说这位老和尚很有道行,就拿了银子去供养,想要向老和尚请法。县长抵达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老和尚正在养息。县长恐怕打扰老和尚休息,临走前就将银子吊在门轴上,写了一张纸条:「供养老和尚。」老和尚醒来之后,把门一开,上面的银子掉了下来,正好砸到头顶,当下就往生了。老和尚所受就是无心之报,所以,佛法讲因缘果报是真实不虚的。
我们不但不杀生,还要救生、放生;不但不杀人,连动物都不杀;不但不杀动物,连植物都不要随便伤害,这就更彻底了,慈心广大、冤亲平等。走路的时候,要看看地上有没有虫子,否则一不注意就把它踩死了;有时候脖子发痒,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不小心就抓死了一只蚊虫。所以痒的时候要忍耐,仔细看一看,如果有蚊虫就轻轻吹掉,这样就会有定力、又有福报。
杀生罪中最重的,是杀害父母师长,杀害和尚阿阇黎更重,杀害罗汉又更重,若是出佛身血,马上活生生堕入地狱!佛陀时代,提婆达多恶心出佛身血,地面马上裂开,里面都是火焰,他一下就掉到地狱里,受现世报。所以,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了解因缘果报。不杀生是最根本的,再进一步不吃众生肉;如果吃了众生肉,还是有因果业报。
过去有一位研究佛学的人,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学佛吃不吃素都没有关系,吃素并不是佛教的教义,而是婆罗门教。又说吃素不能离苦得乐,牛、羊、马、大象都吃素,今生还是受苦。文章发表以后,使很多原本吃素的人都不吃素了,还赞叹他:「这个人不得了,真是大善知识!别人不敢讲,他敢讲;别人看不见,他看得见。」对不对呢?不对!
无论是大乘经典、小乘经典里都提到三净肉、五净肉,如《楞严经》记载:「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菩萨戒经》亦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他连这些经典都不相信,反而说吃素不是佛教所说的,这种观念就错误了。吃素是基于慈悲,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都是未来诸佛,所以不杀生。
佛住世时为什么可以荤食呢?因为佛的神通不可思议,先把动物的神识、命根度走了,所以当时允许荤食;但是现在佛不住世了,没有这么神通广大的人,所以还是要吃素。
素菜是水分、空气、矿物质的组合,荤食则是精、血的组合。动物由于精血及过去的业障来受生,我们吃了它,第一、因缘相应,跟它结了恶缘;第二、失去慈悲心;第三、假使它是我们过去的亲眷,吃了它的肉,业障就更重了。
唐朝寒山大士某次出来游化,看到一个村庄里有户人家在娶媳妇,杀猪宰羊,很热闹,办了很多酒席,高朋满座。寒山有神通,他一看就嚎啕大哭起来。村子里的人说:「你这个疯子,今天是办喜事,你在这里哭哭啼啼,真是颠倒!」寒山大士说:「你们才是颠倒。」接着说了一首诗:「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牛羊座上客,六亲锅内煮。」其实这个新媳妇是新郎的祖母转世,孙子娶祖母作太太,这不是颠倒?现场的亲朋好友,都是过去所杀的牛羊投胎来的;而锅内所煮的鱼肉,都是过去的亲眷。
杀生的果报是很重的,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杀生。不但不杀人,连动物、植物都不要随便伤害,进一步要吃素、放生。一般人了解不杀动物的道理,却不知道为什么连植物都不要伤害,现在科学发达了,才知道要保护生态环境。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草木、森林,人类也不能长久地生活下去,为什么?森林草木有很多好处,一方面能滋养我们,二方面可调节空气。所以,不但不杀人、不杀动物,连一草一木都不伤害。
「身三」,第一是不杀生,这是最重要的,要肯定五戒当中的不杀生戒。自己要发愿,从现在起绝对不杀生;不但不杀人,也不杀动物,乃至于植物都不随便伤害,要坚持自己的心愿、坚持这种理念,这样就会有福报。
(四)
十善──不偷盗
对于他人的物品不可不予而取,就称为不偷盗。有些人会在山上、郊外摘野花、果实,这也属于偷盗,因为土地属于国家、政府的财产,地上的东西就属于政府,所以摘了山上的花草树木也是偷盗,除非这块地不是私人的,也不是国家的,而是未登录地。又如,国民有纳税的义务,假使用种种方法来逃避纳税,也算是偷盗。
此外,寺庙里信众供养的香花水果,如果偷去吃、偷去用,也算是偷盗。无论是偷鬼神的、偷土地公的、偷菩萨的……都是偷盗,甚至在河里捡到东西,自以为是上游流下来、是无主的,也算是偷盗。
更进一步,六根也不犯偷盗。什么是六根犯偷盗?偷看他人的书信,就是眼睛犯偷盗;男众看到女众长得很漂亮,偷看了几眼春光,眼睛也犯偷盗;别人在讲话,偷听别人讲话的内容,就是耳朵犯偷盗;鼻子偷香,嘴巴、舌头偷味,身体贪着好的东西,也都是犯偷盗。所以要经常收摄六根,眼睛内看、耳朵内听……依照这个道理去做,六根才能清净,修行才能上路。六根清净就得解脱,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
日常生活中,吃到好吃的东西,知道好吃,但不生贪着;吃到不好吃的东西,知道就好,也不生厌恶、排斥,这样吃东西就没有罪过,还有无量的功德。穿衣服也是一样,看到好的衣服不生贪着,看到不好的衣服不起烦恼,只要整齐、清洁就好;睡觉也是如此,不要贪着,一旦贪着了就要招罪过……这样就是真正懂得穿衣、吃饭、睡觉,做到修行的本分事。
起了一念贪心、起了一念爱着,就算是偷盗。意根产生偷的念头,心就得不到解脱。所以,偷盗不只是指外在的财物,眼、耳、鼻、舌、身、意都会犯偷盗,真正是如此的。弘一大师曾自谦:「大家都说我持戒清净,称我为律师,其实我连五戒都没有持好。」所以,「不偷盗」有事、有理,有粗、有细,细微的地方可能一般人都不容易做到。
从前有一位沙门在水池边打坐,出定后看到水池边有很多花,闻起来很香,禁不住就多闻了几下。这时水神出现了,对他说:「你这沙门,怎么偷我的花香呢?」沙门觉得很奇怪:「我在这里打坐,怎么说我偷你的花香呢?」水神说:「这个水池的花是我的。出家沙门要保持正念,你起了贪心闻了我的花香,就是偷香。」这位比丘很惭愧连忙道歉。过没多久,一位路人来到池边,不仅摘花、还连根拔起,踩踏弄污莲池才离开。比丘便对池神说:「刚才我不过闻了花香,你就骂我偷香,而这个人任意摘花,连根都拔了,你怎么都没阻止他?」池神说:「这个人做尽了坏事,早已是三涂恶道的果报了,有什么好说的?但你是出家沙门,原本打坐时一身光明,现在由于贪着花香,光明都不见了。」所以,《诗经》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行要时时刻刻观心返照,六根所起的偷盗是很微细的。
再举例来说,唐朝悟达国师从小就很聪明,五岁能够通达诗文。一天,他的祖父想测验孙子有什么远大抱负,就说:「前面院子里有一棵树开花了,你以花为题做一首诗吧!」悟达国师看到花瓣飘落了许多,树上只剩几朵花,不假思索随口吟出:「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不管树上有多少朵花,终归随风飘零,体现无常的真理。他的祖父一听,知道这孩子深谙无常的道理,将来一定会出家修行。
悟达国师七岁时,在宁夷寺听讲《涅槃经》,便发心出家。十一岁落发,十三岁能通达经教,后来唐僖宗皇帝拜他为国师,赐号「悟达」。唐朝诗人李商隐,与悟达国师私交甚笃,曾做一首诗赞叹之:「十四沙弥解讲经,似师年纪秖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
「十四沙弥解讲经」,十四岁的沙弥能够登坛讲说《涅槃经》,实在不简单。「沙弥说法沙门听」,许多修行很久的出家人都来听他讲经说法。「似师年纪秖携瓶」,一般十四岁的沙弥只能帮师父端茶、递水、拿水瓶,可是悟达国师却能够讲经说法、通达事理,就证明「不在年高在性灵」。
所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假使活到一百二十岁,没有悟道也没有用。佛法是很平等的,不论年纪的大小,而是在于有没有明悟心性。佛陀时代有一位均提沙弥,七岁就证罗汉果。所以不要等待,现在正好修行。
悟达国师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文武百官都来听他讲经。当时懿宗皇帝送他一个水沉师子座,座上雕龙画凤,实在是天下稀有。悟达国师看到这个沉香座这么好、这么名贵,又有好几丈高,觉得很光荣、很殊胜,心里起了一念贪心。这念贪心一起,就失去了光明,前世的冤家便附在他的膝盖上,长出一个人面疮。这个人面疮不但有嘴巴,还会吃东西。一般人很难相信,但在《本草纲目》里确实有人面疮的记载。
悟达国师长了人面疮以后,痛得不得了,行住坐卧都很困难,正感到绝望时,忽然想起过去曾经供养一位病僧,这位病僧其实是迦诺迦尊者所化现。病僧在离去前曾对他说:「将来假使你遇到困难,危急的时候可以来找我。我就住在陇山上,门前种了两棵松树。」悟达国师想起这段往事,立即启程前往陇山。
当他到达陇山的时候,尊者早已在松树下等他,并对他说:「我知道你今天会来,特别在此恭候大驾。天色已晚,先稍事休息,明日带你至后山泉水处清洗伤口,病就会好。」
隔天,悟达国师正准备掬水清洗伤口的时候,人面疮突然开口说话了,他说:「且慢!迦诺迦尊者赐你三昧水清洗伤口,不但能救你,也能让我得到解脱,业障消除。不过,我们过去有一段恩怨,得先说清楚:你我同是西汉时期一朝之臣,你是袁盎,我是晁错,那时你害死了我,所以我生生世世都在找机会向你报仇,但是你每一世都出家修行,做了十世的高僧。本来这一生也没有机会报仇,但懿宗送了沉香座,你起了一念贪心,马上失去了光明,所以得以进入你的膝盖,准备要你的命。不过,因为你曾供养迦诺迦尊者,如今承蒙尊者慈悲,化解了你我的冤结,从此以后我们的恩怨一笔勾销!」由此可知,杀生、贪心、偷盗,都是有因有果的,所以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但不要别人的财物,连贪心都不能起,贪念一起,业障马上就会现前。
(五)
十善──不淫欲
「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前面提到不杀生、不偷盗,这里讲「不淫欲」。
佛法告诉我们,贪瞋痴的烦恼一起,就会招来很多祸根。尤其是男女的欲爱、色爱,一般人不了解,认为好像没什么关系。男女之间身相和合,达到一种快感,就称之为淫欲。佛门中,出家僧众为求无上圣道,应断欲绝求,所以不淫欲;若在家居士,除了夫妇关系以外的性行为,即为邪淫。凡容易引起邪淫因缘的歌舞声色场所,都应该避免涉足。一旦造了淫欲的恶业,将来就要受恶报。
过去,淫欲只是指男女身相和合,现在的社会,不但是男女之间产生贪爱、产生性的行为,男众和男众之间、女众和女众之间的同性恋爱,一样是淫欲之行为。除此之外,如果是自己产生性的快感,也属于淫,因为同样是生理、心理起了变化,产生了妄想、执着。有了淫欲,心不清净,就得不到解脱。无论是修禅也好、净也好、密也好、律也好,都是如此。
净土宗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心清净、心归一。净土宗祖师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淫欲,是生死的根本。自己可以返照看看,看到异性的时候,一动心,身体马上就会发烧;发烧就是火,就是淫欲心产生的作用,称为「欲火」。人若时时刻刻都在想男女之事,欲火会愈来愈旺盛,若不知道返照、煞车,欲火烧身就会失去理智,最后无法作主去造恶业时,就算告诉他会破戒、坐牢、惹上杀身之祸,甚至下地狱,他也听不进去。因为心迷糊了,淫欲使人头昏脑胀,一般人所说「色胆包天」,欲火愈烧愈旺,人失去理智,就造成强奸、乱伦……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
所以佛陀很慈悲,告诉我们这些道理。男女之间要有分寸、保持适当的距离,尤其在道场里,即使有公务,彼此讲话的时候,心都要保持正念,这样子就能避免淫欲的过失。另外,男性和男性、女性和女性也会产生同性恋爱,同样也要避免。儒家说:「男女授受不亲」,佛法中的戒律也是如此,防非止恶,灭除心中的烦恼。从因上去防范,保持身心的清净,就能够得解脱。所以,最重要的是这念心,若表面上做到眼戒、身戒,这念心仍在打妄想,还是一样得不到解脱,因为淫欲是生死的根本。
身不犯杀、盗、淫,身清净了,就能得解脱;地、水、火、风四大清净了,就会减少很多业障与毛病。一般人心中有三把火──欲火、饥火、瞋火。当这三把火起来的时候,都要忍耐,坚住正念,忍心不动,这三把火就能熄灭。
日本有些宗派认为,出家修行还是在人道,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既然生而为人,就有这些需求,于是随顺生理的需要,产生许多谬论、邪见。例如,日本许多寺院是父子相传的,出家众可以娶太太,娶了太太,还要生儿子;假使没有儿子,没有衣钵传人,也不能当住持。这些都和佛陀教导的不一样,如果不明白淫欲是生死的根本,还去学习,反而吸收了很多不好的思想。
大家要了解,能够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成道一定有份,否则是没有希望的。譬如,道场为在家居士传授八关斋戒,当中就必须持守「不淫欲戒」,一日一夜的清净功德,将来就能感得涅槃的果报、解脱的果报,这就是因果。
禅宗祖师所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什么是有一些些?就是心中若有一些些贪、瞋、痴的念头,杀、盗、淫的念头,就还会造作一些些业缘,带着我们继续流转生死。所以,持戒就是从根本上去修行学佛,光说不练,就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心当中只要有丝毫的爱着,就感未来的生死,如《中阿含经》所说:「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不论在家或出家修行,都必须三业清净。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假使做到了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修行就能打好基础,就一定能够得到解脱、超凡入圣。
(六)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口业有四种:第一是两舌,第二是恶口,第三是妄言,第四是绮语。自己要经常检讨反省,看看口业有没有这四种过失?假使口业不清净,第一、讲出来的话,别人就不会相信;第二、犯了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的毛病,未来就要感恶报。所以,佛法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
十善──不两舌
两舌,就是用言语怂恿他人。例如,对张三说李四不好、对李四说张三不好,这种挑拨离间的行为就是两舌。有些人为了套交情,讲两面话,希望讨别人欢喜,认为自己告诉对方这些话,表示彼此之间很亲切,而不知道是在斗遘两方、离间别人的感情;或者见到他人吵架、打架,自己在两边看笑话,这也是两舌,也是一种过失。
十善──不恶口
说出来的话很难听,或者是骂人、讲粗话,让人听了起烦恼,就是恶口。有时天气不好,下了好几天雨,或是风刮得很大,或是烈日当头,身心不好受,感到很烦恼,就开始骂风骂雨、骂天骂地;乃至于骂畜生,这都属于恶口。不管对象是有情也好、无情也好,造了恶口之业,将来一样要受报。
一般人不容易注意口的过失,有时候风凉话、幽默话说习惯了,境界一现前,很自然就脱口而出;讲出来,坏了事,自己还不知道,所以古人说:「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修行就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气,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再举例来说,每个地方都有其方言、俚语,平时若粗俗的话讲成习惯,往往就会做不了主、冲口而出,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不知不觉就造了恶口之过,与人结下恶缘。所以,日常生活上要多注意,地方性的俚语有好、有坏,好的就要养成,坏的就要改过来。
过去四川地区有一种习惯性口语,往往开口就会先说一句「格老子」,好像开场白一样;如果不先讲出这句话,好像后面的话就讲不出来了。曾有一个北方人到四川做生意,正在进行买卖的时候,与顾客发生议价的问题,这个顾客冲口一句:「格老子的!」北方人一听,心想:「你当我的老子,这还得了!」于是上前就打了对方一巴掌。这个四川人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就说:「格老子,为什么打人?」北方人又是一巴掌打过去。这就是恶口的习气,无意中说了,自己还不知道恼怒了别人,因而遭来横祸。所以,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要时时刻刻返照、反省改过。
经典里记载,佛陀的弟子毕陵伽婆蹉尊者虽然证了罗汉果,但余习尚存。尊者每天都要到恒河对岸去化缘,就跟恒河的水神说:「小婢,我要过河了,给我开路!」水神一听,马上让恒河出现一条路让尊者过去。因为罗汉已登圣道,为三界众生所共敬重,所以水神马上帮他开路。但是时间一久,水神心里起了烦恼:「奇怪,我帮你服务、开路,你不但不感激我,还骂我是小婢,这口气实在很难咽下去。」于是水神就去找佛陀,对佛陀说:「世尊!您的弟子毕陵伽婆蹉尊者经常过河去化缘,我帮他开路、服务,这对我来说是修福报,但他骂我是小婢,实在令我很烦恼,请世尊评评理!」世尊知道这是不好的习气,就对水神说:「我找毕陵伽婆蹉尊者来向你道歉、赔不是。」
毕陵伽婆蹉尊者来了以后,世尊就问他:「你每次过恒河托钵化缘的时候,水神帮你开路,你怎么还骂他是小婢?实在是不应该,你应该向他道歉。」毕陵伽婆蹉尊者心想:「世尊说的有道理,水神帮我开路,我怎么还骂他小婢?」马上向水神道歉:「小婢!我向你道歉。」他向水神道歉时,还是改不了口叫人小婢,佛陀就跟水神讲三世因果的道理:「尊者不是存心要骂你的。你要知道,这是你们过去生结下的因缘。过去毕陵伽婆蹉尊者是皇太子,你是他的下人、奴婢,所以今生看到你,这个习惯还是改不过来,还是叫你小婢。」虽然如此,这还是属于恶口。由此可知,阿罗汉只是把六种根本烦恼、粗的烦恼断除了,但是细的习气还是存在。
所以养成了恶口的习气很不容易改,所谓「三思而后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错了话,即使向人道了歉,对方还不一定接受,因为他哪里知道你跟他道歉是真的?是假的?还是应付而已?所以心中还是不高兴。所以凡事自己要注意,要经常检讨反省:讲话是不是有过失。
十善──不绮语
绮语,就是专讲绘淫绘盗的话,或是讲黄色笑话,使人打妄想;或是喜欢取笑他人,或是戏论、自认为很幽默,这些都是造作口过。
(七)
十善──不妄言
妄言,就是欺骗他人,没有看见却说看见了、看见了却说没有看见,乃至于捏造一些不实的言论。
以前有一位居士学佛很久了,师父劝他:「你学佛这么久了,应该受五戒才好,受持五戒能够增长福报。」他回答:「师父,五戒中最难守的就是妄语戒。我们是生意人,不能受这条戒,因为很多事我们不能实话实说,如果都要说实话就没办法做生意了。」这些话听起来好像做生意就是在骗人,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诚实、要有信用;诚实、有信用,一讲话,听的人都很欢喜、很相信,这样做事情就容易成功。
历史上,汉朝季布有「一诺千金」的称誉,他对于自己没有把握办到的事情,绝不肯轻易答应对方;如果答应了,无论事情多么困难,一定想办法办到。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般人好像都习于打妄语、表里不一。过去古人结绳记事,假使双方有约定,打个结就好了。现在行不通了,与人合作不但要写契约,还要请律师来做证明;请了律师还不算,还要到法院公证;就算是公证了,还是会耍赖,什么原因?因为觉得不老实没有什么关系。
有些修行人,为了面子、为了名利,没有开悟,却说自己已经开悟;没有得到禅定,却说自己得到禅定;没有得到神通,却说自己得到神通……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故意显示自己很高明,不外乎执着一个我相,为名、为利。「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不但是妄语,而且是「大妄语」。社会上有些人说自己已经得道、开悟、证果,甚至说自己是如来转世、迦叶转世、观音转世、济公转世……种种妄想执着而生的说法,自己不知道已经打了大妄语、造了恶业,将来恶业成熟,就会堕入地狱,受种种恶报。所以,修行人要注意,千万不能说「大妄语」。
戒有戒的精神,也有开、遮、持、犯。开,就是开缘、开方便,如「随方毗尼」。但是,方便不能乱开,要斟酌情形;假使乱开方便,一样有罪过。
有时为了成就、圆满一件善法、功德,不能说实话,这时就可以开个方便,称为「方便妄语」。方便妄语,就是话讲出来之后,不但别人听了没有损失,而且还能得到好处、功德,这个妄语就可以开。
举例来说,过去,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打坐,正好有一个猎人在猎兔子。兔子听到枪声就拚命逃跑,一下就钻到老和尚的衣服里面躲起来了。猎人随后追了过来,问老和尚:「我刚才在打猎,看到兔子好像跑到这里了。师父,您有没有看到?」老和尚回答:「看见了,从我右边跑过去,跑到山里面去了。」这就是方便妄语。明明知道兔子在他衣服底下,却说跑掉了,自己没有损失,也保全了兔子一条性命,这种妄语就可以说,这就是善意地开方便。
此外,在世间人际互动当中,有时讲实话反而得罪人、伤和气,这时就可以开个方便。以前有两位居士彼此很要好,有一天却突然吵架了,其中一位居士回到家就跟女儿说:「以后如果某甲打电话来,你就说我不在!」有一天,另一位居士打电话来了,这位居士的女儿接起电话就说:「我妈妈说她不在。」这位居士听了立刻责问女儿:「妳怎么这样讲话?不在就不在,怎么告诉人家,是『妈妈』讲的?」女儿说:「妈妈不是经常告诉我不要打妄语吗?你告诉我讲什么,我就讲什么嘛!」其实,学佛的人总是心量较大,本来另一位居士打这通电话,是想藉这个机会彼此和好,但是因为对方女儿讲老实话,反而下不了台阶,又伤了和气。所以,有时候看因缘,就可以说个方便妄语。佛法的精神是慈悲的、智慧的,不是死板板的;如果不了解戒律的根本精神,反而惹出很多是非。
(八)
真正做到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就能感得语言三昧,称之为「梵音声」。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所说的话,任何人都能够了解、能够契悟,不但台湾人听得懂,日本人、美国人都听得懂;不但人类听得懂,连地狱、畜生、饿鬼道的众生都听得懂,这就是梵音声的功德。
为什么佛有梵音声?因为佛从来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如果能远离这四种口过,也能产生功德果报──念佛,佛也灵;持咒,咒也灵;发愿也很有感应……由于口业清净,自然就有良善的功德效应。
再者,假使有人三世不打妄语,舌头一伸就能碰到鼻尖。佛陀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波罗蜜,从不打妄语,所以佛的舌头一伸可以到达额头,称为「广长舌相」。广长舌相,有事、也有理。事相上,佛的舌头真正可以到达额头;理上来说,广长舌就是指这念心无有边际、广大无碍,所以如来的音声也是无远弗届。
过去,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想要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梵音声能够传到多远,便施展神足通来测试。结果一口气飞了九十九江河沙等诸佛国土,仍然听得到佛的梵音声。想想看,这功德多大!佛的梵音声是一种清净的果报,要想得到梵音声、语言三昧的果报,就要从因上去努力。现代人迷于功利主义,凡事都讲求快速,希望菩萨为自己一摩顶就能得神通,疾病就能痊愈,这是在果报上祈求,祈求只是一种方便法。修行必须要从因上去修,要想得到梵音声,不是从果上去求,而是要从口业上去修,必须口业清净,也就是不要犯四种口过。
想要了解梵音声的目连尊者,飞了九十九江河沙等诸佛国土后,还是听到佛的声音。他飞得疲倦极了,中途停下来休息,四下一看,已经不知身在何方?只见这个世界的人都很高大,自己就像一只小虫子。此世界的如来称为光明王佛,正在对弟子们说法,而他们所用的食钵就好像一座山那么高大。这个世界的菩萨一看:「奇怪!哪里飞来一只虫,身着法服停在钵沿上?」便向如来请示。光明王佛说:「不要轻慢,他不是虫子,他是释迦牟尼佛神通第一的弟子目连尊者,他为了测验释迦牟尼佛的梵音声能够到达多远的距离,迷失了方向,飞到我们这个世界暂时休息。」
目连尊者听到了,便以神通现高大身,顶礼光明王佛,请如来慈悲指示回去的方向。如来告诉他:「你只要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可以回到娑婆世界了。」目连尊者依照如来所说,称念本师名号,马上就找到方向,很快就飞回去了。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就是如此的。
恶口有很多的坏处;相反的,如果口业清净,就有无量的功德。有一回山上举办禅七,师父讲了一些口业清净的道理,当中有位居士一听,哭了起来。他说:「刚才师父讲,如果三世不打妄语,舌头就能抵到鼻尖。我的舌头一伸,真正能够达到鼻尖上,就证明我过去修持得很好,可是,我最近却起了烦恼、退失道心,实在很愚痴,从现在起应该要继续好好用功。」修行如何保持精进不退呢?第一就是要守戒,五戒、十善是根本,如果我们连根本都做不到,又如何能超凡入圣呢?是不容易的。
(九)
「意三者,嫉、恚、痴。」意,就是起心动念。意有三种过失──嫉妒、瞋恚、愚痴,简单来说就是贪、瞋、痴。
修行没有别的,就是经常检讨反省,要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能有贪心、瞋心、痴心。起了善念,自己要知道;起了恶念,自己也要知道。知道起了善念,就继续保持;起了恶念,马上要返照、改过,这就是觉,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觉性。
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本具的觉性,但是假使没有听闻佛法、没有觉悟,虽然是本具,始终还是一个众生。现在大众都听闻佛法了,知道每个人不但有本具的觉性,还知道要受三皈、五戒、精进用功,这就是始觉。如果还知道要了生死,就更进一步了。有了始觉,就知道要断恶、修善,如三十七助道品的「四正勤」所说:「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经常用「四正勤」做为检视自己的标准。看看自己有没有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贪利的心?只要这些心念一起,马上就要知道,好的继续保留,坏的马上觉照。
十善──不贪
修行一个是觉察,一个是觉照,一个是觉悟。先要有觉──警觉心,然后才能够检讨,这就是属于觉察。察,就是察看自己心中有什么念头,有没有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如果有,马上起觉照,就像警察发现小偷一样。
我们心中的小偷很多,贪就是小偷──贪财是小偷、贪色也是小偷、贪名又是一个小偷……刚刚一念贪心起,自己马上就知道,这就是觉察。知道以后不是就了了,还要照破这念贪心,就称为觉照。举例来说,现在师父正在讲经说法,你忽然打了妄想,想到要做某件事,这个念头一起马上就知道:「我现在正在听经,为什么打这个妄想?」赶快叫自己不要再打妄想,这就是觉照的功夫。
假使不打妄想了,这念心在哪里?安住在正念──这就是觉悟。每个人都有觉性,是本具的。有了始觉才有觉察,有了觉察才有觉照,然后才能觉悟。把这念心安住在正念,就是觉悟;觉悟,就能了生死,就有定力、有智慧。
很多人不了解,以为自己的起心动念,神不知、鬼不觉,谁都不知道,有什么关系?其实,人只要动一个念,不管是好的、坏的,佛菩萨、天人、鬼神听到了,就像打雷那么大声。假使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真正会感到很惭愧,因为虽然还没做,但是一动念,别人就已经知道了。俗话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是属于道德、良心的层面。
起了一个恶念,不知道悔改,将来就感一世的果报;起两个恶念,不知道悔改,就感两世的果报;起三个恶念,不知道悔改,就感三世的果报……譬如,我现在看到前面有一盘点心、一盘佳肴,想吃又吃不到,贪心一起,心理的反应马上就转化成生理的改变,口水就流出来了!为什么会流口水?就是起了一念贪吃的心。不但会流口水,我们的相貌也会改变,马上就现出一副饿鬼相,当下就已经堕入饿鬼道了。
如果有一点功夫,念头一起就能够觉察:「为什么我起了贪吃的心?」赶快把贪吃这念心照破,当下就不贪了;如果照不破,就马上转个念头:「我应该要修六波罗蜜,修布施、持戒、忍辱……。」或是诵持《心经》、念佛号……这就是转念。转念,就能够离开饿鬼道。
如果不知道觉照,起一个念头就变一世的饿鬼,起两个念头就变两世的饿鬼,起三个念头就变三世的饿鬼……这不是危言耸听,真正是如此的。假使白天起的贪心太多,晚上就会做梦,梦到有人送食物来,心做不了主,马上就去吃,这不是饿鬼是什么?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的结集,就形成一个法界。所以,人到临终时,假使做不了主,整个法界统统是饿鬼道,遍地都是饿鬼,逃也逃不了。
一个念头,就得一个果报,善念是善的果报,恶念是恶的果报。所以,如何离开贪瞋痴?就是在这念心上经常返照。真正想修行,就要在这个地方用功,这样就能找到一条出路。
(十)
众生心中有欲火、饥火、瞋火,如何熄灭这三把火?就是要觉察、觉照。以贪色为例,男众看到女众就打妄想、女众看到男众也打妄想,当下这念心照不住,继续想这个事情,就是迷;迷了以后,还是不知道,久而久之,犯了过失,就造了恶业;现在造了恶业,将来就要受报。
报纸上经常有乱伦、强奸的社会新闻,为什么?就是欲火焚身,让人失去智慧,心意识失去理性。犯了淫欲罪,将来就是堕入畜生道,投生为鸳鸯、鸡……。佛经上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打了妄想,晚上就会做梦;梦做多了,就逐渐落入畜生道的法界了。一落入畜生道,就很难回头了。
有些人贪睡,迷迷糊糊、做不了主,将来的果报就是投生为猪。一个贪睡的念头就变一世的猪、两个念头变两世的猪、三个念头变成三世的猪……起心动念,这念心的影响是很大的。
佛法提到:「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此生」,念头一动,「有此则有彼」,马上果报就现前。「无此则无彼」,想要离开畜生、地狱、饿鬼,想要离开三界,就必须不打妄想,安住正念、安住实相,这也是「有此则有彼」。「有此」,是指有正念;有了正念,将来就会得解脱、就会超凡入圣、就会生净土。
第二个是饥火。什么是饥火?肚子饿了就会叫、会响,为什么?火烧起来的关系。肚子饿了又没有钱,忍耐不住,就会去偷、去抢,这一世就要受法律的制裁,将来还要堕入恶道。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无论是天灾或人祸,无论是寒、暖、饥、渴,都要坚忍,忍心不动。
忍,第一是「伏忍」,勉强把它忍下来。伏忍之后是「信忍」,信忍之后是「顺忍」,顺忍之后是「无生忍」。无生忍,就是忍的功夫已经到达一种程度,再饿也能够忍得住,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达到这个境界,就能离开饥渴的法界。所以,一切都要忍耐。假使忍耐不住,有了钱就会去吃喝嫖赌、花天酒地;假使没有钱,就会去偷、去抢,就造恶业了。
儒家也明白这个道理,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在顺境修行也要忍。假使现在当权了,握有生杀大权,不知道忍,任意假公济私、公报私仇,就造了恶业。所谓「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在一切都很如意的时候,就容易打这种妄想,所以要忍,忍心不动。
什么是「贫贱不能移」?在没有得吃、没有得穿的情况下,饥渴当前,要忍心不动,这样就能保全自己的法身慧命。什么是「威武不能屈」?韩信受胯下之辱,就是一个「忍」字。自己可以测验看看,别人骂我们时,忍不忍得住?忍得住,就天下太平。
(十一)
十善──不瞋
心理和生理是一体的,起瞋心的时候,马上就会改变我们的生理,面孔有时候青、有时候红、有时候白,这就是瞋心的影响。起了一念瞋心,就会现出修罗相。瞋心也是一把火,所谓「火烧功德林」,动了怒,就把我们的善法功德烧光了。心当中有欲火、瞋火,烧得我们昏头转向,轮转六道,始终无法出离。
所以,意有贪、瞋、痴三毒,这不是形容词,真正是心念之毒,马上就会让我们身体的细胞产生一种恶性的转变。举例来说,如果怀胎的妇女不知道贪、瞋、痴三毒会直接影响胎儿,或是生丈夫的气、或是生婆婆的气……心里不能保持平静。婴儿也是属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由于大人的贪、瞋、痴三毒太重,自身的细胞中毒,胎儿也会中毒,对胎儿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心理和生理有连带的关系。
了解这个道理以后,我们才好修行。佛法是智慧的,不是胡涂的、愚痴的。儒家说「心广体胖」,心情保持开朗,身体就会舒泰。相反地,假使心当中时时刻刻都是三毒恶业,面孔、生理很快就会受影响。
每个人心当中都有贪心、瞋心,所以要觉察、觉照、觉悟。假使没有办法觉察、觉照,把这念心靠在佛号上、经文上、善法上……就不会打妄想。假使这念心不知道修善断恶,又不知道诵经、持咒、念佛,又没有觉察、觉照的功夫,就没有办法达到觉悟。
十善──不痴
痴,就是愚痴。一般世间人认为不学无术就是痴,但是即使得到博士学位,仍然不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不了解心性的道理、没有做人做事的准则,这还是痴,因为心当中充满了无明,起心动念都是恶念。例如,有些人外表看起来衣冠楚楚,但是心当中都是贪、瞋、痴,时时刻刻都在算计他人,所谓「衣冠禽兽」,这也是愚痴。相反地,假使了解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的道理,知道人人都有佛性,有了正确的知见才会有智慧,就能远离愚痴。
想要达到不痴,就要听经闻法、检讨反省。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知道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无论是生净土、得解脱、超凡入圣,希望达到这些果报,就要从现在开始在因地上努力,种因一定能得果。知道人人都有佛性,就能尊重他人,也对自己有信心。有了这些观念、知见,就是不痴。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善与恶,都在我们当下这念心,把十恶转过来,就是十善。佛法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知道心当中有十恶,从现在开始,不造十恶,就是十善;修了十善,又不执着,当下就契入佛心。
佛法一个是渐修,一个是顿悟。假使顿悟不了,就必须要渐修,先从十善开始用功。把身三、口四、意三等十恶转过来,就是十善。做到了十善,心当中马上就有光明,甚至晚上做梦也是一片光明,将来就生到欲界天;若做不到,晚上做梦就是黑暗,未来就是三涂恶道。修行的目标虽然在得解脱,也要以十善做为基础;基础稳固了,修行才容易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