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悟圣道 进趣菩提登正觉
于八十三年度结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佛的弟子有在家众与出家众,都称为佛的弟子。我们得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法,学在释迦牟尼佛之后,所以称为佛弟子。既然成为佛的弟子,就要经常温故知新,白天晚上都要去诵念、复习,这样才会进步,心也才不会散乱。所谓念佛、念法、念僧,诵念就是念法,念要至心,至就是到达极至,不但嘴巴念,心也要念,身口合一的,心去思惟,嘴把它念出来,心当中与法相合,与道相应。

  至心的诵念什么呢?八大人觉。在下面有八条,这八条要经常地诵念、思惟,就能觉悟圣道,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觉察出烦恼
悟到烦恼没有自性,烦恼本空的道理
这就是悟

  觉悟与觉知有什么差别?觉悟是从心当中去契悟,这个法与我们相应了,称为悟;知,就是我们知道。知比悟浅一点,所以要悟!悟也有深浅,所谓大悟几千次,小悟几千次。开始学佛修行就是悟了,觉得人生是苦,出家可以了生死,所以必须出家,这也是悟,这种悟又是更进了一层。有觉才有悟,佛经讲觉照、觉察,因为有了觉照、觉察才能够悟。师父在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觉察出自己的烦恼来,这就是觉察。觉察出烦恼,悟到烦恼没有自性、烦恼本空的道理,这就是悟;所以先要有觉察,然后才能悟。

  觉,就是灵知灵觉,要悟什么?悟世间无常。世间有国土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三种。一切世间,不管是净土、秽土,这都属于世间。净土为什么也是无常?以禅定的角度来看一念不生,这一念,就已过了好几万劫了,净土还是有时间性的,所以是无常的。所谓无常,就是会坏掉,因此,我们要修无常观,四念处观里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是无常。这一切世间都是无常的,既是一切无常,所以不要贪着。

  我们现在的这个世间,为什么会这么的乱?原因就是不知道无常。人是无常,世间也是无常,争这些做什么呢?一口气不来,什么都没有了,不是吗?假使能悟到无常,就会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破,看破了以后,心即刻得到解脱。

中国从黄帝直到现在
一朝天子一朝臣
现在又到哪里去了?

  有很多国土很小的国家,争夺人家的土地,以扩充自己的国土,却不知道国土是危脆的。中国从黄帝直到现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国土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当中。脆,是不实在的意思,所谓危脆,就是时时刻刻都是危险的、很脆弱的,只要你一不小心,别人就要动你的脑筋,强占你的国土,这个世间就是这样,你争我夺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一样,有了身体就有危险,所以佛法要证到空性,证到空性,无常刹鬼找不到我们,就没有危险了。

  「四大苦空,五阴无我」是指我们的正报。我们的身体的四大不调和会有四百四种病,有了病了,很苦;人到最后是人命无常,一切都是没有了,这是空。你看,世界上有没有长生不死的?四大因为是假合,所以是缘起。不但我们身体是四大,外面的一草一木也是四大。我们的身体与外面的草木同样是四大,同样是苦,同样是空,同样是无我,是没有一个自性的。

  色、受、想、行、识属于五阴。我们人一个是心法,一个是色法:心法属于受、想、行、识,色法属于地、水、火、风四大。我们这个心无始以来,执着我们的身体,始终得不到解脱,这是阴。阴,就是障碍,障蔽我们的真性。何谓真性?真性一个是佛性,一个是法性。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因为我们执着地水火风为实有,执着身体是自己的,心就入到地水火风去了。所以,我们现在要起观照,观照五阴无我。

  桌子也好、身体也好,这些色法,都是属于物质,现在科学把所有物质分析到最后,就是一个能、一个量,它有没有我?不知道没有这个我,执着这个色法,就要出毛病。

  受,就是一种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些就是受阴。我们吃东西,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酸甜苦辣就属于受,受就是苦乐感受。哪个是苦?哪个是乐?你能够有个绝对的标准?

到底酸甜苦辣
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
这完全是自己的分别、习惯、执着

  到底酸甜苦辣,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这完全是自己的分别、习惯、执着。悟到了空性,酸甜苦辣都是虚妄的,都是随着我们的执着、习惯起的一种变化,一切都是空性,没有一个我的存在。

  佛,这念心不住苦、不住乐,超越苦乐两边,常行中道实相。所谓住,就是执着,认为酸甜苦辣好吃或不好吃,这个是受阴。

  苦受,乐受都是无我,哪里找个我的存在?不苦不乐受也是虚妄的境界。不苦不乐受,就是这个时候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心当中念念都在生灭,这是舍受,甚至中庸受,虽是念念迁流,还是无我,所以,我们讲舍也是无我,受也是无我。

  想也是无我,怎么说呢?坐在这里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现在想得很好,过了半个钟头又认为不对了,是什么原因?因为,想是无我,想是不实在的,念念迁流。人,始终在想,想阴,这个妄想实在不得了。

  行阴呢?心当中念念都在迁流不停。行,就是造作,外面在造作,心当中又造作。

  识,就是分别,人我是非。看到什人都不顺眼,他不如我,人家成就了心生嫉妒,这些都是识在作怪。

四大本皆空,五阴悉非有
快刀从颈过,犹如斩秋风

  以前有位法师,身体一有病的时候,就赶快打坐,思惟着身体有了病痛,是哪个在痛?身体在痛?身体属于色受想行识的五阴境界,色属于地水火风四大:地大归地,水大归水,火大归火,风大归风,身体是空的,怎么会痛?那么,心总不空吧!哪个才是自己的心?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分析起来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个受想行识,完全是自己的分别、执着。结果,他契悟了空性,马上病就好了,他说了两句话「四大本皆空,五阴悉非有;快刀从颈过,犹如斩秋风」。

  虽说道理很简单,要契悟空性,确确实实要经过一番思惟。思惟就是慢慢分析,重虑缘真,一遍、二遍、三遍、四遍,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能思能想这一个心念,所想的这个空的道理,忽然一下与空性相应了,就契悟道果。所以,五阴无我,不要顺着它。

  我们人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生灭当中。依报的世间,正报的四大五阴,都是在生灭变异当中,怎么说?我们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有成相、住相、异相、空相,世界到最后也是在生灭变异当中。桌子,在科学看来,有很多的原子跑来跑去,这些都属于生灭,我们这个世界是属于大的生灭。

  住在世间上的人有生老病死,你慢慢地观察,一秒钟里不知有好多生灭?好多生死?加上海里的众生、空中众生、地上的众生,这么一加起来,实实在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有众生在死亡当中,都有众生在生死变异当中。仔细地去观察,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个主宰。

能够处处作主,就是功德源
不能作主这个心,就是造业是恶源

  众生心没有觉悟的时候,这个心起贪心、瞠心、痴心,是罪恶之源,地藏经讲: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个心真是恶源!相反的觉悟了,这个心不但不是恶源,而是功德之源。恶源、功德源都在我们这一念心。能够处处作主就是功德源,不能作主这个心就是造业,是恶源。这个心本来没有定形、没有定性,心性本空,因为是空性,所以可以善,也可以恶。悟到了空性以后,我们能够作主,起心动念就是善。

  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会乱?因为人的心乱掉了。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都觉悟了,这个世界真可说是人间净土。这里讲心是恶源,指的是众生。

  形,指身体。身体造种种业,也是罪恶的渊薮。我们的嘴巴造恶口、两舌、绮语、妄言,身体造杀、盗、淫,这是不是罪恶的渊薮?既然心是恶源,形是罪恶的渊薮,那么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就不能执着它了。

  知道心是恶源,身体是罪薮,从现在起绝对不胡作非为,不造杀盗淫,不懈怠。这样子去观察,这样就会讨厌这个身体,讨厌它以后,就不会执着它了,如此慢慢地就离开了生死。

  生死是一种果报。生,未来不生,既然没有生,就没有死,死也是一种果报。要了生死,不是从母亲出生的那个地方去了,不是从腿子一伸的地方去了,也不是净土所说的阿弥陀佛来接了。

  要如何了呢?时时刻刻观照,观照心是恶源,所以是观心法门。知道心是恶源,所以就不起心动念了,这个才是实在的。

  以前高峰妙祖师开悟了,他说,修行很简单,一个是动,一个是静。在打坐时一念不生,一个念头都没有;既然一个念头都没有,那里找生死?就没有生死了。了生死要如何去了?无念就是了生死了。禅修打坐,告诉各位要无念,各位的无念能保持多久?心要起心动念,就要起善念,身体要动,就起善行,这样子心就不是恶源,形就不是罪薮,这就是功德源泉,这就了生死了。心一念不生,哪里找什么生死?所以,要学无生,净土宗念佛,也要念到果证无生。我们在没证阿罗汉果以前,不要相信自己这个心,为什么?因为,无始以来心都在贪、瞠、痴当中,你现在相信它,它又会作这些事情。

修行是现在的所作所为与过去要相反
过去为自己全是贪、瞠、痴
现在不为自己都是戒、定、慧

  修行,是现在的所作所为与过去要相反,过去为自己,全是贪、瞠、痴;现在不为自己,都是戒、定、慧。这样子去观察,慢慢离开烦恼,烦恼没有了,生死就了了,如果依据这个道理去修行,就能了生死。佛法的精义不外乎了生死,证涅槃、证菩提,就可以了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多欲就是烦恼
心当中贪求太多,身心会很疲倦

  知,就是知道,觉就是我们这个心--灵知灵觉。 这个心要知道什么呢?要知道多欲为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欲:财、色、名、食、睡这地狱五条根,有了欲就是苦。一般人不了解,以为人的欲望是贪求愈多愈好,在我们看来,这是苦的事情,欲真正是一种罪恶。

  修行学佛,最低限度要寡欲、要少欲,多欲就是烦恼。心当中贪求太多,身心会很疲倦。因为贪财、色、名、食、睡,心当中有了这些就是负担,有了这些垃圾,一定会疲劳。

  先由少欲,达到无欲境界,我们的心就很自在了,自在就得了解脱。古人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能纳百川,所以称为海,我们心量也要像海般地广大,看到坏人不要嫉恶如仇,看到好人要赞叹他,「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要想长寿,身体也要无欲,达到无欲的境界,什么都不求了,心得清凉,身心即得自在。

  想要得自在,就要从少欲下手。由少欲之后达到无欲,心完全清净了,最后达到自在的境界,不但现在自在,生死也要自在。真正有了定力、有了智慧,定慧达到最高的境界,神通自在,你看如来有法身、报身、化身--千百亿化身,这才是真正的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人贫不是贫,心贫才是贫

  除了少欲之外,自己更要知道观照这个心,觉察这个心。前面讲心是罪恶的渊薮,心是恶源,为什么心是恶源?因为,心无厌足。世间人,求名求利、娇妻美人、功名富贵…,求了这些以后即增长罪恶。为什么是罪恶?财多了就花天酒地,这不是罪恶是什么?有了名,膨胀自己,成群结队害人,这不是罪恶?这也是增长罪恶。所谓玩物丧志。总之,无论求什么东西,对我们心当中都是一个障碍。自性心、无为心、清净心、菩提心、真空妙有,这些才是最实在的。心当中只要有一点点东西,将来就要受果报,世界上的人都是求,心无厌足。这念心明白了「惟得多求,增长罪恶」,心就是一种功德,不明白,心就是罪恶。

  一般人称「贫道、贫道」,贫,才是道,心要安于贫。佛经里说:「人贫不是贫,心贫才是贫,心贫无智慧,堕入恶鬼身,人贫能守道,是为贫道人」。人贫不算贫,心当中具足一些功德、智慧,哪里是贫?清凉自在、真空妙有、真如法性、心生万法、为法中之王,这不是很富贵?

  安贫守道,安于贫穷,心与道和,心得自在,菩萨要从这地方去会通,心清净了,就不会羡慕人家了。

  「惟慧是业」,时时刻刻要增长我们的智慧。菩萨以度众生为业,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要想度众生,就要具足很多方便的智慧,所以要博学多闻,博学多闻就能增长智慧。二方面,菩萨也要了生死、断烦恼,佛经讲得很清楚,要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了生死、断烦恼也要智慧,学了这些法门,才能破除自己的烦恼。所以,慧才是我们的正业,除此以外就不是正业,因为不属于智慧门。

菩萨是以智慧为业

  士农工商也是业,但这些世间上的业,并不是以智慧为业,世间上的业,和出世法的菩萨道是不同的,菩萨是以智慧为业。我们要修行菩萨道,要博学多闻,不但要博学多闻,而且要经常反省检讨,消除我们的烦恼,使心得清净,悟到菩提心,这才是真实的。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四魔ˍˍˍ天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

  每一个人都有懈怠坠落的习惯,要对治懈怠,就要精进,没有别的。精进心就是不懈怠。时时刻刻要想到六波罗蜜当中的精进,如佛经里所说,除了白天要用功,晚上还要用功,上半夜、中半夜、下半夜无有间断,如普贤十大愿王的拜愿--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如此地真精进,才能破烦恼魔。

  我们的心当中,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些都是我们的烦恼,要破这些烦恼,就要用精进才有办法。不但要破烦恼,还要摧伏四魔,摧伏了四魔,才能出阴界狱。我们的身体就是阴界,身体属于五阴境界,这个心住在五阴境界当中,就像住在牢狱当中一样不得自在,受罪受苦。因此,我们要摧伏天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这四种魔,才能出离五阴境界,才能脱离生死。

  一般人以为,魔是三头六臂,一听到魔就害怕。天魔有欲界天的天魔、色界天的天魔二种,欲界天就是他化自在天,色界天就是摩醯首罗天,这两层天的神通最大。这两个天魔要是现前,表示你有功夫了,天魔来了,就表示你快成道了!

  一般人所说的魔,是指烦恼魔。自己心当中,患得患失,想东想西,烦恼一大堆,这种魔使我们不得自在。魔,是障碍的意思。

  五阴魔,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照见五阴皆空,五阴魔就可出离了,色受想行识都是空,要去照它,五阴魔就可去掉。

  五阴魔没有了,死魔自然也没有了,五阴照见,空掉了,哪里还有死?

  另外,还有病魔,修行就是怕病。每个人都有病,所谓生老病死苦;病魔最厉害,病魔能使你用不上功,但我们要精进,要提起念头来,就可以把病魔突破。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不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叫愚痴
不明白心性的道理也叫愚痴

  菩萨不仅要博学多闻,还要增长智慧,不但增长智慧,还要成就辩才。能够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才可以教化众生。教化众生的效果就是悉以大乐,大乐不是普通的快乐,这种大快乐是希望证到了大涅槃,断了烦恼,才能大乐。

  不明白佛法的道理,不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叫愚痴;不明白心性的道理,也叫愚痴。有了这种愚痴,就要感生死果报。有生一定有死,生指烦恼,现在有烦恼,将来就会有生死。人从早到晚,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前一个念头过去了,后一个念头又生出来了,时时刻刻一个人皆在生、死当中。

  生、死像苦海一样,要脱离这种生死和愚痴的苦海,菩萨要经常想到佛法,念佛、念法、念僧,经常念念不忘,这个心要与法相应、与道相应,我们心当中就能转识成智。

  常,就是不断,断了就不是常。经常要把善念、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六波罗蜜想在心当中。不想善法,恶法就现前,时时刻刻想善法,恶法就不会现前了。现代人为什么修行不太能成功?就是念头提不起来。禅宗祖师的参话头,就是要提念头,念头没有了,瞌睡、妄想就来了;念头提正了,就是正念,到最后,不提念头,我们这个心也是正念。

  《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经要听,闻了以后要时时刻刻返闻,佛法的道理很多,闻了一个还不算,要多闻,闻了以后还要思,不思的话是记不住的。

  广学,是什么都学,学了以后不经过一番思惟、过滤,过了一段时间又不知道了。思是透过第六意识,无论是看经、听法;看过、听过一次之后,眼睛闭着把这个道理反覆多次地去想,一下子因缘成熟了,忽然能想这一念心与所想的道理,一刹那相应,就证果成道了。闻思修是相互连带的,有了这些智慧,能成就辩才无碍。

  所谓辩才无碍,一种是,说法无障碍,头头是道;第二种是,对佛法的第一义谛、真谛、俗谛,这些最高的道理,俗谛能讲,真谛能讲,中道第一义谛也能讲;对天台宗的空假中的道理,都能说,这样子才是达到辩才无碍。要想成就辩才无碍,需要在平时去薰修。

度众生,就是希望
每个人都能得证到菩提涅槃的果报

  人皆有佛性,过去遇到好因缘,觉悟得很快,前世没遇到好因缘,今生才遇到,觉悟得就很慢,不管快慢,到最后皆能觉悟;无论是上根、中根、下根,到最后统统归于菩提、涅槃。世间上只有菩提、涅槃、禅定才是最快乐的。度众生,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得证到菩提、涅槃的果报。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菩萨的心量广大
观察一切众生皆是自己的子女一样
所以他不憎恶人

  世间上最苦的就是贫苦,一个贫穷的家庭,彼此之间常有着你怨叹我,我怨叹你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于贫苦的关系。

  其实,人与人之间,不止是横的与众生结恶缘,在家庭里父母、兄弟,乃至儿女,彼此一见面都是怨气冲天。现在修菩萨道,就要把这些观念冲破。

  六波罗蜜当中的布施,能增长我们的福报,增长福报又执着福报也不好,布施要有智慧,知道所布施的对象、当中的财物、布施的这一念心,这三样皆是缘起,是性空,了不可得,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俗话说:救急不救贫,你想救别人的贫,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人人皆有他自己的因缘果报,如果能救贫,世间上就没有因果了。因此,菩萨布施要以平等心,不但要平等布施,而且还要知道三轮体空的道理。

  无论是出家、在家心量都要广大,即使是世间上最大的恶人,也不能憎恶他。一般来说,嫉恶如仇好像是有正义感,所谓:有善必赏,有恶必罚。真正修菩萨行,这个观念就要改正过来,菩萨希望好人能尽量成佛,也要想办法教导坏人,使他变成好人,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在佛法当中,有假观善、真空善、中道实相善。假观善,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皆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善与恶皆是空性,缘起性空,现在认为好,过了一段时间就变坏了。菩萨的心量广大,知道一切善善恶恶都是无常的,观察一切众生皆是自己的子女一样,所以他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保持这一念平常心即是守道,打了妄想马上知道这即是觉

  修行一定要远离五欲,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世间人皆贪着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五欲有什么好呢?大智度论里说:「五欲无益,如狗啮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

  没有成道、证果的人都称为俗人。出了家还没成圣道,在这段期间都会有贪着,财色名食睡是无始以来的好朋友,现在要疏远它,并不简单。世乐不外乎五欲境界,一般人把五欲当成快乐。世间上的快乐有:女色、财宝、声名、饮食、睡眠、田园、衣服、眷属、当官等。世间人皆活在这些上面,很染着。没有这些,人生的意义就没有了。如何远离这十种世乐?第一、身要不染,第二、心不要染。

  志愿出家,时时刻刻要想到三衣、瓦钵、法器。常常想念三衣、瓦钵、法器,心当中即得清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有法衣,法衣代表僧众的形象,也是给众生种福田。世尊在宝藏佛的那个时候,发愿修行,做宝藏佛的弟子,曾经发愿:将来成佛时,有人对袈裟有一分的恭敬:出家众一定可以得三乘授记;一般人可以远离灾祸处处吉祥,一切鬼神可以脱离恶鬼之苦。世尊已经成佛了,佛的愿力不可思议,所以要常念三衣、瓦钵,经常要有恭敬心的想到:「袈裟实在是一个宝」。

  用钵的目的是节化,何以用瓦钵不用其他的钵?木钵属于外道,其他尚有石钵、玛瑙钵、金钵,最好的钵是金钵、银钵、水晶钵、玛瑙钵,四天王用这四钵来供养世尊,世尊将四钵变成一钵,以后的出家众皆用瓦钵,没到达世尊那种德行的时候,皆用瓦钵,免得心生贪着。

  梵网经里说,菩萨修头陀行的时候,经常要将三衣、钵具、滤水囊、杨枝、澡豆、净水瓶、锡杖、香炉、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菩萨像等十八种法器带在身上,菩萨修行要具备这些法器。

  所谓出家,是出红尘家、烦恼家、三界家、无明家,这才是真正的志愿出家,如果身出家,心起烦恼还是没有用的。身现出家相,心又一尘不染,这才真正称为守道清白。

  守道,守即是保任。保任我们这个心,我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不要让它跑掉,或者是让它打妄想。打了妄想要马上检讨反省过来,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这一念平常心即是守道。

  佛法,除了守这一念心之外,还有慈悲心,另外还有善法、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这样,道就更圆融、更自在、更实在了。有能守、所守的这个心,还不是道,守道只是个方便,把心守熟了,最后,道不要守了。不守,我们这个心也不打妄想;不守,我们这个心也没有昏沉;不守,我们这个心也不会造恶业,到了这个时候可以不用守了。

  觉,就是觉察、觉悟。观,就是观照。何谓觉察?忽然一下打了妄想,马上知道,这即是觉;知道了,马上改正、检讨、反省,这即是观,有觉有观,即属于守道。守,要在这一念心上守,时时刻刻的在这个地方,做不到这样的话,持戒也是守道。守五戒、修十善,出家众守比丘、比丘尼戒,这是守道的前方便,属于事上的守道,事上做到了,妄想也会慢慢减少。

  前面所说的都做到了,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功德果报出来,真正达到梵行高远,道风自然远播。身也清净、口也清净、意也清净,这样子一切皆清净了,真正是达到了梵行高远,超越三界了;自己得到了解脱,这仅属于自利,这样子有什么用?要起慈悲心,还要利他。

  我们在静坐时,要修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或修七周缘慈。禅坐不修慈悲心只能自利,不能利他。如何修?

  慈无量,慈能与乐。从现在起告诉自己,要给众生快乐,自己做不到,愿要发,我们也可以发这样的愿:听到我的名字、看到我的形象的马上身心快乐;对有病的人要照顾他,让他身心得到平安、安定,对一切众生皆要如此。从现在乃至未来世,皆要给众生快乐,念念相继无有间断。

  悲能拔苦,拔众生的苦。不但现在如此,我这一生都如此,不但今生如此,生生世世皆如此。生生世世都要拔他们的身苦、心苦、生老病死苦。

  喜,是欢喜、随喜、赞叹、随喜功德。为什么要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对每一个众生都不可小看,都要随喜赞叹,他们都有无量的功德。对什么人都能随喜,欢喜赞叹他几句,不但现在如此,乃至未来际也如此。

  舍,即布施。舍去我们的烦恼、恶念、种种邪见思想。世尊在悲华经里说:「菩萨修菩萨行,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我舍身命的地方。」为了度众生、成道业什么都可以舍,这即是慈悲,对一切众生皆慈悲一如。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如何代?

  生与死,好像火在烧一样,这即是烦恼,所谓五阴炽盛苦。

  一个人心当中,如果没有佛法的滋润,好比火时时刻刻地在我们身上焚烧,使众生在六道当中,头出头没的轮回,从没有停止过。

  大乘心,就是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心、成佛道的心。普济,要平等的普济,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包括在内。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如何代?精进用功,多增长一些智慧,这样就是代众生受苦:建道场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也是代众生受苦。现在,受苦作这些事情,不是为自己,这即是代众生受苦。代众生受苦要付诸于实行,不是嘴巴说说即好了。

  将来我们的智慧、道业成就了,说法无碍了,能观众生根基,与众生广结善缘;这个时候,你一说法,众生因得到你的佛法开悟了,以至成道证果了,到最后通通大涅槃。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
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用八大人觉经所说的方法就可断生死

  想成佛、成菩萨,就要依据前面八条,去用功修行、去觉悟,这就是菩萨行。要精进,不断地努力,修慈悲及智慧,悲智双运。

  法身即证到空性,证到空、无相、无我、无住这一念心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菩提心,所以,佛经说:「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

  无住、无为、无相,这一念心要经常保任,这一念心修了善,不执着善,然后才能到达涅槃,佛法最高的是涅槃。证到了涅槃,不要执着在那边,还要乘愿再来,倒驾慈航。

  八大人觉经我们要经常地诵,在诵当中,你心当中只想到这些事情,心想到这些事情,就能转识成智。这样的,念念都就与佛法相应,所以念念都是灭无量罪。如果,念念都是在生灭、在烦恼当中,这就不是灭罪。口念心不念,不能灭罪,要口念心念,这才能真正灭罪。

  时间一久,心清净,菩提心就清净了,自然而然,这个境界就现前了;很快地,即能达到正觉,声闻缘觉属于正觉,佛属于无上正等正觉,这里是说,最低限度可以速登正觉,也可以达到无上正等正觉。

  这样子修行,生死烦恼,一断永断,一灭永灭,成了佛,不会再变众生了。如果,烦恼没有漏尽,将来转世还会成仙,四禅八定的目的是修定,因为定不能产生智慧,所以无法断烦恼,还是在生死当中。用八大人觉经所说的方法,就可断生死。时时刻刻安住在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就是经常都在快乐当中。佛法是最真实的,想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依据八大人觉经,去用功修行,这才是最实在的。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