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老和尚傳的禪法,有什麼特色?

 

  我現在的教法是頓漸互相為用,先修數息,再參話頭及放下。參話頭也是一種方便,最後必須明白本心才行,本心就是菩提心。以打禪七來說,頭兩天先教大家數息,使心慢慢平靜下來,之後再參話頭,參話頭才能轉識成智。參話頭的境界很多,必須「不離本參」,也就是不離當前這念心,才不會走錯路。放下,就是保持當前這一念,清楚明白,常寂常照,常照常寂。

  釋迦牟尼佛拈花,迦葉尊者微笑,也是契合這一念心。這念心在作用之後歸寂,歸於如如不動,歸於清淨的本體;清淨心,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譬如,我現在喝茶,舉起茶杯,和釋迦牟尼佛拈花,有什麼差別?都是這一念心在作用。「誰在喝茶?」喝茶時,每一口的感受都不一樣,第一口覺得很舒服,第二口也不錯,第三口、第四口就淡而無味,不想再喝了。如果說是心在喝,這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第四口……前後層次、心理的感受都不一樣,請問:「那一個是自己的心?」如果契悟到喝茶的是誰?就知道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妙意了。佛陀教下有很多方便法門,法門雖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宗」即是本心。找到本心,就可循舊路回家,路就不會走錯了,這是屬於禪宗的頓法。漸修, 是漸次的修證,漸修的法門很多,例如種種三昧等等。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就是漸,漸當中也有頓,頓漸是不衝突的,可以回互用功。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