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知識,今天是三○四二年佛誕。根據中國的歷史,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代,相當於周昭王甲寅年,到現在已有三千零四十二年。慶祝佛誕,是我們一年一度的慣例。今日前來參加慶祝活動的居士,共有一萬六千多位,是不容易的一件事。這不但是一件盛事、是一件功德、是一件福報,也是佛弟子知恩、感恩、報恩的表現。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藍毗尼園,位於現在的尼泊爾。近日尼泊爾發生大地震,藍毗尼園位於二百多公里之外,幸好聖地沒有毀損。
中台禪寺祖庭萬里靈泉寺的大殿匾額寫著「弘宗演教」,這四個字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中台禪寺弘揚佛法的方向,本著釋迦牟尼佛的慈悲,「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精神,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
何謂「宗」?佛法是以「心」為「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是「宗」。什麼是「教」?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所說的道理,綜合、歸納起來的言教,就是「教」。所以,要能明心見性,又能了達佛陀所說的教化、教理,才是真正落實佛法、落實修行。
「宗」與「教」,二者並行不悖。假使只知道「宗」,而不研究「教」,就會走錯路,如古德所說:「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相反地,「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如果只研究經教,而不了達「宗」,不明白「心即是佛」,就死在經教的文字裡面,就像蛇鑽到竹筒裡面去了,爬不出來。
所以,「通教又通宗,如日處虛空;事理元無二,同居大覺中」,通教又通宗,就像太陽在空中大放光明,無障無礙。一個是教、一個是宗,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事理元無二,同居大覺中」。
修行要聽經聞法,還要通達教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些都很重要。所以,中台山設有佛教學院,有研究所、大學部。修行能夠行解並重、定慧等持,如同儒家所說的「知行合一」,一定不會虛度此生。
悉達多太子於四月初八降生,九龍吐水沐浴金身,太子向東西南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生出一朵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雖然,我們沒有出生在佛陀誕生的時代,現在所沐的是木製、銅鑄的佛像,但「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我們本著恭敬、虔誠、知恩、感恩、報恩的心、護法護教的心,這樣來沐佛就有無量的功德。所謂「外淨其境,內淨其心」,藉由沐佛這個「事」,來顯出我們心當中的「理」。理,就是明心見性,見到自性佛,開悟了,自性佛就誕生了。所謂「藉事顯理」,透過事相來彰顯理體,所以外在的事相也很重要,要事理並重。古德說:「有事無理,增長無明;有理無事,增長邪見。」事與理二者同時並進,就是真正的定慧等持,就是菩薩行。
最近是梅雨季節,大眾從各地前來參加浴佛法會,有些人前兩天就來了;還有人從國外搭飛機回來,就代表每一位都很虔誠,為了求法,千里迢迢,不畏風雨,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有這樣的恭敬心、慈悲心,知恩、感恩、報恩的心,就如佛法所說:有一分恭敬心,就消除一分業障;消除一分業障,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夠消除十分業障;消除十分業障,就能增加十分福德和智慧。
沐佛是事,由事歸於自心,則是理;理上又產生福德、智慧,如此因果循環。這樣不斷地修行、發心、努力,善因、善緣、善果,就會像滾雪球一樣,福德、智慧愈來愈具足、愈來愈圓滿。相反地,世間上的人若不了解這些道理,惡因、惡緣、惡果,也是像滾雪球一樣,因緣果報始終不斷地輪迴、不斷地輪轉,將來惡業成熟了,就要受報。
學佛,是智慧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一個是因、一個是果,對於這些道理必須了然於心,這念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論科學、哲學、醫學……如何進步,乃至於發展到太空時代,都離不開這念心。哪一念心?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假使這念心混亂了,人就不知道東西南北,無論學問多高、拿了幾個博士學位,都沒有用,因為在基礎上已經失去了方向,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活。
佛法是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用六波羅蜜來普度眾生。為了度眾生講經說法,說法之後還要銷歸自性。如何銷歸自性?了知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不要執著。怎麼樣才能不執著?有兩個方法:第一,回向一切善法,如「普賢十大願──第十,普皆回向」,要回向淨土、回向真如自性、回向佛果、回向眾生、回向國土、回向冤親。最後,連回向的那一念心,也要回向,心當中就能得自在。
第二,般若空。論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仗因託緣所生。一個是因、一個是緣。舉例來說,今天的浴佛法會也是因緣和合,什麼「因」?中台山決定要舉辦這個活動,於是開始籌劃、準備,當中還要考量交通的安全、人的安全……這些是因。什麼是「緣」?有精舍的居士報名發心來參加浴佛法會,因緣和合了,還要有人主法、還要有地點。假使沒有地點、場所,像今天颳風下雨,要如何舉辦法會?所以,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因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需要條件,如儒家所說「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成就萬法。
佛法是智慧的真理,本著這樣的原則來規劃、策劃,設想得很周密、很周全,事情就能成功;相反的,規劃若有疏失,事情就會失敗,因為,一切法都是仗因託緣所生。進一步了達「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既然是因緣和合,過了今天,佛誕日就過去了,大家各奔東西,這個浴佛法會就沒有了,所謂「緣起緣滅」、「緣聚則現,緣滅則散」,一切法都是如此。
了解這個道理了,就知道自己要主動掌握因緣,知進知退,多結人緣、多結善緣、多結法緣,不要結惡緣,假使結了惡緣,做什麼事情都有障礙。明白因緣所生法,就要趕快去努力,人的生命、壽命是有限的。古人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現在雖然是活著,明天這口氣在不在還不知道,所以,在無常來臨之前,要把握時間,積極去努力、積極去追求、積極去完成。佛法是積極的,假使不去做,什麼都沒有。
我們在還沒有往生之前,要對得起自己。儒家有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身為佛弟子,要發心,發菩提心、發清淨心、發無上菩提心、發廣大道心、發慈悲心、發真空妙有心,要認識自己──「聽法的這個心」是誰?要知道、要認識。
一般宗教認為人有靈魂,靈魂在哪裡?找得到嗎?佛法不講靈魂,而是講覺性。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要作主,要淨化、提升自己,心量廣大、心行平等。誰在說法?誰在聽法?就是波羅提尊者所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儒家也提到:「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把這個心放開,充滿天地;把這一念心收回來,什麼人都找不到。諸位要發心、要在這裡用功,才對得起自己。
前面提到:「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中道」,就是清淨心,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所以,要淨化自己這一念心。修行,一個是聞法,一個是悟道,一個是保養聖胎。保養成功了,這一生才對得起自己;保養不成功,就要隨業流轉。
如果只會講一些口頭禪,似是而非,卻不在心上用功,就自己害了自己。永嘉大師〈證道歌〉告訴我們,「禪」在哪裡?「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要在靜中養成、動中磨鍊,這念心要能作主,白天也在、晚上也在,無論動靜閒忙,這念心都在。能夠做到,這一生就能成佛作祖!
開悟了以後,還要保養聖胎,下死功夫。這念心要如何保養?一次藥山惟儼禪師夜登山頂,見雲開月現,大笑一聲,聲音響徹山下。李刺史聽聞此事,寫了一首詩贈予禪師:「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什麼是「無送亦無迎」?看到好的,不生貪愛;看到壞的,不生厭惡。一年到頭都能夠無送無迎、不起心不動念,做得到嗎?這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我們這念心不容易管理,所以,修行要踏實,不能講大話。
禪宗開門見山就是悟這個心、管理這個心、淨化這個心,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現在做不到,可以開始訓練。第一步,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自我觀察。達到完全是善念、沒有惡念了,第一步功夫就成熟了。但是,還不到家。第二步,善念要放下,歸於無念。還有第三步功夫,無念無無念,不要執著於無念,如古德所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無心不礙有心用,有心用時亦無心」。
佛法大家都會講,但要做到,就要下一番功夫。一個是知、一個是行,修行就是信、解、行、證。中台山本著佛的慈悲,為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廣開種種方便,除了師父講開示,還舉辦種種法會、辦學校、建博物館,成立一百零八家精舍……各精舍設有初級禪修班、中級禪修班、高級禪修班、研經班,因為佛法是人生的真理,所以師父覺得應該做的就要積極去做,目的就是要把佛法傳播到每一個角落,希望每個人透過佛法,這一生最低限度能把人格建立好,不要墮落。
中台禪寺就像是一個超級大艦艇、是一艘航空母艦,在外設了很多中心、據點,在大海中放了很多救生船、救生衣、救生圈,譬如普台學校,有小學、中學、高中,就像是設了三個碼頭,從教育著手,把佛法帶到學校裡面,培養學童正確的人生觀。佛法教導我們要清醒,要定心、淨心、明心、安心,要檢討反省、知過改過,這念心像日月一樣,光光明明,照天照地,這一生就是菩薩。偈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明心見性,才是菩薩。
修行要依教理來做後盾,除了頓悟,還要漸修。假使不依循教理為根本,講經說法就容易產生偏差。古人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講經,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假使不了解裡面的道理,照本宣科,「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自己在那裡打妄想,東拉西扯放野馬,繞了一大圈,這就是離開了經義,像魔在講經一樣,就害了眾生。
所以,中台山是一個大的航空母艦,精舍法師要回山參加禪修、住持講習,回來充電;精舍的居士要回來交流,參加山上舉辦的種種活動。這些都很重要!只要一心向道,就能得解脫!假使心在名利財色、殺盜淫,就會墮落。
佛法就是講這念心,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念心能使人墮落,也能使人提升。這念心悟了,可以成佛作祖;這念心在迷,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一切都在這一念心當中。
所謂「心想事成」,科學家曾研究人的心念,實驗用人的念力來推動汽車。這是心的作用,但這是有為法,並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講無住心、菩提心,如《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修行就是要悟到這念本心。
悟有深、有淺。古德說:「小悟幾千次,大悟幾百次。」「未悟之時猶自可,悟了之後事更多。」沒有悟以前,覺得自己好像是大菩薩,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真正開悟了、認識自己的本心了,這時候才知道這念心要作主不容易,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尤其是現代物質文明提升,人的思想、物欲,都跟著物質生活跑,心迷失了。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有精神生活、要有心靈世界。什麼是心靈世界?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色身的年歲,是假名世壽,這是假有;本具的這念心是無量壽、無量光。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就是無量壽、無量光。俗話說:「人老心不老。」真正是如此的。人活到老年,臉上有老人斑、筋骨衰退,為什麼?有生就必有死、就會老化。人就像一部車子一樣,開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機器會壞掉。
釋迦牟尼佛入滅前,也是這麼告訴弟子:「我的身體已經老化,如同舊車不能再開了,要入涅槃了!」涅槃是什麼?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心,寂靜無為,寂然不動,念念分明,處處作主,一念不生,這是我們自性的菩提之家、涅槃之家,道場是幻化不實的水月道場,只有菩提之家、涅槃之家才是最真實的。
這個世間有生就必有死,沒有生就沒有死,只有覺性是本具、是不生不滅的,大眾要肯定自己的覺性。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這念心要覺察、覺照、覺悟,念念分明,處處作主,不要隨便起心動念,這個功夫要自己慢慢練習,任何人都幫不上忙。沒有人能幫我們懺悔,必須自己懺悔,檢討反省,這個心才會光明。
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一座寶山,要努力,不要小看自己。人往生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只有業隨身。所以,現在不要造惡業。不造惡業,就不會墮落。要多做善業,還要打坐用功,超越自我,達到菩提、涅槃。
過去有一位雲光法師,在「雨花臺」這個地方講經說法。雨花臺位於現在的南京,十多年前,師父特地去了解、參訪。過去雲光法師在這個地方說法,講大乘法「空」,緣起性空的道理,感動了天上的人來散花。花掉下來以後,統統變成了石頭,石頭裡面有花,叫作「雨花石」。
雖然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但是悟有深、有淺,進一步還有了悟、徹悟、證悟,深淺不同。所以,了解了緣起性空之理,進一步還要靜坐思惟:觀一切善惡諸法都是因緣和合,都是假名、假相、假有,諸法畢竟空寂,心與理相應就入定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假使沒有經過這樣的努力,始終只是道理上的知解,道理人人都會講,自己卻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雲光法師喜歡吃牛肉,他邊吃牛肉、邊說緣起性空,邊吃邊空。就像有些人說:「酒肉穿腸過,佛在當中坐。」但是酒肉穿腸過,心當中貪吃、貪色,佛哪裡坐得了?作不了主,佛就變成眾生了。這位雲光法師雖然說法說得很好,但說到做不到。所謂「說到做不到,是名不到道」,他往生之後,就隨業轉生為牛,遇到梁武帝的師父誌公和尚,由於這條牛過去有出世的善根,一看到誌公和尚,馬上就跪下來。誌公和尚說:「你以前是雲光法師,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牛嗎?你以前吃牛肉的時候,經常說:『吃而無吃,吃了等於沒有吃一樣!』現在你做了牛,也可以做而無做,能所俱空!」這條牛一聽就開悟了,馬上撞到石崖上就捨報往生了。
所以,大家要了解,我們今天很有因緣,雖然颳風下雨,大眾都還是來中台山參加佛誕浴佛法會,這是不容易的事情。古人說:「宿緣所追」、「宿願所追」,大家前世有緣、前世都發了願:「我們將來一起來修行!」這就是過去所發的願,而有這樣參與法會的因緣。所以要了解,三世因果,絲毫不假!社會上有很多邪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乃至於專門利用念力來治病,大家不要學這些方法,這是有為法,是沒有用的。《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大家要了解,無為法才是究竟。
今天的浴佛法會,又是夏安居報恩藥師法會,是不容易的因緣,大眾也都很發心來參加這個法會,看我們的心清淨、恭敬到什麼程度,就能得多少利益,真正是如此。
以前,師父在大覺寺出家,出家以後,沒有因緣結夏。不像我們現在每一年都舉辦夏安居,大家護法、護教、護夏,這真是一件大功德。當時基隆海會寺開山老和尚道源長老舉辦夏安居,要繳六百元。師父受了戒之後,第一次去結夏安居,但是一毛錢都沒有,都是別人幫忙化緣湊錢,才能參加那個夏安居。
當時我們對道源老和尚都很崇敬,能去結夏,自己心當中非常歡喜,認為這是一件大事。現在大眾想要聽法很容易,但是在過去要想聽法、結夏安居,卻是很困難。那時我們住在大覺寺,七、八個人睡在一個通舖,十多個人擠在一個廣單,共用一個大蚊帳。夏天天氣很熱,實在熱的不得了啊!沒有辦法睡覺,還是要睡!後來,自己就發一個願,將來要辦一個道場,讓每個人都有一個房間,能夠安心修行。現在中台山成就了,都是因為大眾的發心,這是大眾的功德。中台禪寺有這種規模,也是在座每一位的福報。
所以,修行學佛要發長遠心、發精進心。古人說:「精進心易發,長遠心難持。」今天在座有很多老居士,「老」不是罵人的話,不是仗勢著年老,倚老賣老,是指諸位什麼都老道,無論是知見、修行,都比別人高一著,這就是「老」。修行要發長遠心,因為我們心當中的煩惱不是幾天、或幾個月就可以化解得了的,要發長遠心轉煩惱成菩提、化無明為涅槃。修行一個是事、一個是理。浴佛,就是藉由外面事相上的浴佛,顯出我們心當中的自性佛。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一個自性佛,要肯定、相信、要直下承擔。
佛法當中有「六即佛」。什麼是「六即佛」?這六個層次都是佛,但假使沒有覺悟,這六個層次都是眾生。因為佛法的道理這麼好、這麼有智慧,所以師父才要成立中台禪寺這個超級艦艇,又在各地建了很多碼頭,放了很多救生衣、救生船,救度大眾到安全的處所。精舍,就像是大眾的避難所。不要看有些法師很年輕,便認為:「我的孩子都比你大,我還來聽經?還來禮拜?」這是錯誤、傲慢的想法!
唐朝悟達國師十四歲就能講經,受到兩個皇帝的恭敬供養。悟達國師和詩人李商隱是好朋友,李商隱寫了一首詩,送給悟達國師:「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年紀祇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修行不在年紀大小,而在悟性。孔子也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我們也不要看不起曾做過壞事的人,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古人說:「聖人也有過去,囚犯也有未來」,每個人都有佛性。
今天看到每一位都很發心、很精進,充滿了喜悅、充滿了法喜。希望大眾透過今天的佛誕,由事到理,由理到事,事理無礙,定慧等持,發菩提心,永不退轉。祝福大眾功德圓滿,福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