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七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每一个人都有本心本性,首先要知道我们的觉性、本性在哪里?到底哪一个才是自己的真心?例如,在读书的过程中,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所……,都在用这念心学习,但所学的课业内容都不一样,之后当了老师,这个心又和当学生时学习的心不一样,到底哪一个才是我们真正的心?修行要明白我们自己的本心,明白了以后才算是悟了道,悟了道还不是究竟,悟道以后要修道,修道就是保任这念心,保任成功了,这念心就返本还源、究竟清净,解脱烦恼、超越生死,这就是成道。所以禅七的目的就是要体悟这个心性。
佛经中有“盲人摸象”的譬喻,形容一般人对事物自以为了解,但实际上只是部分而非全貌。盲人没见过象,透过摸索,只能体会到象的一部分,说出来的特征虽不离开象,但也不是象。所以摸到象的尾巴,说象像个扫帚,但实际上象并不像扫帚,不过象的尾巴也不离开象本身。摸到象的耳朵,说象像一把扇子。象是扇子吗?也不是,不过扇子般的耳朵也不离开象。就如同世间传道的人很多,都说自己的道是最真实,但并非是真理的全貌,而只是部分的了解。所以佛法难闻,正法难遇,现在是末法时代,诸位来打禅七,把这个“道”了解清楚,对人生是很有意义的事,否则观念不正确,在社会上就容易迷失本心。例如学识很高,但信仰却很糊涂,因为即便学历很高,学习种种专业知识的成果,是世间上的智慧、知识,与佛经里所提的道还是不相干。要了解佛性、觉性,必须经过定心、净心、明心、检讨反省来体证这念本具的清净心。
禅七是非常难得的因缘。大家在学校里当老师、学生,在社会上工作,能够七天专门来禅修、听佛法,是无上的福报。假使不来打禅七,也许这七天就去度假、游山玩水、参加活动,但是旅游、活动也有很多风险,所以这个禅堂就像是避风港,在这里通身放下,听师父讲开示,是一个最大的福报。
儒家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如同佛法所说的功德、福报。修善法,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做,“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过去修善积福,就像银行里有存款,今生稍为努力,凡事都能得心应手,做什么都很顺利、通泰。如果过去少修善法福德,就像银行里没有存款,今生即便非常努力,都不容易成功。
历史中梁武帝修了四百多间寺庙、度无数人出家,集结佛法藏经,而且中国佛教提倡吃素,就是从梁武帝那时开始的,所以一般人称梁武帝为“佛心天子”,做了许多护持三宝、弘扬佛法的事情。那时达磨祖师初从印度来到中国,第一个想度化的就是梁武帝。梁武帝一看达磨祖师是位高僧,便问达磨祖师:“朕修了四百多间寺院,度化许多出家众,结集经律论三藏,一方面管理国事,一方面弘扬佛法,你看这些功德有多大?”达磨祖师回答他:“毫无功德!”梁武帝当下就起了怀疑:“我所作所为都是佛法,怎么说是毫无功德?”达磨祖师进一步讲:“你这不是功德,是福报,人天的福报。”梁武帝又问:“什么才是真功德?”达磨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净智妙圆就是我们的觉性,“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是清净、绝对、无染着的智慧、真空妙有,超越时间、空间,这个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就是无上道,体悟到这个,就是真功德。如同现代,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机关团体,都注重修善法,这就是人天的福报;我们平时修一切善,不论大小,无善不修,这就是福报。打禅七,就是进一步从修善积福中提升自己。讲这个公案,就是要让我们了解“体自空寂,不以世求”的这念心是本具的。每一个人都有佛性,觉悟了,佛性就慢慢现前;没有觉悟,就像世间人充满了我执,贪、瞋、痴、慢、疑,心中充满了垃圾,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幸福快乐,不管人家的死活。因为没有觉悟,始终是无明、烦恼,因此光明、智慧、慈悲无法显现,佛性就变成了人性,如果再不注意,就会堕落为兽性。所以诸位能在这里打禅七、听闻佛法,体悟这念心,真正是最大的福报。
《六祖坛经》提到:“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我们在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的心也在三界中:欲界就是有男女之欲、饮食之欲,种种贪心、欲念,这就是欲界。色界,每个人都有执着,看到好的东西,男相、女相、外面的形形色色,都认为是实有,都想要占有,这就是色界的心念。佛陀住世时,印度有九十多种外道,“外道”是指修行人不知真正的道在哪里,心外求道。身为佛的弟子,如果不知道在这念心来转化烦恼,安住在寂静不动的菩提心、涅槃心,也一样是在心外求法的外道。所以我们打坐,坐在这里心要不动,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一念不生,不动如山。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要不动,这个就是“定”;有定还要有“慧”,慧就是本具的觉性、清净心。这念心不动、有了定,这念觉性还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处处作主,就是佛经上所讲的“定慧等持”。在这个地方用功,找到一个入处,这一生就受用无穷,这个就是道,就能体会“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的道理。
无论大乘、小乘都要悟到本具的清净心,这就是道。心明福至,心愈清净,观察事情便会看得愈清楚。如同下棋,别人知道下一步棋该怎么走,我们已经看到了第二步;别人看到第三步,我们已经看到第四步;别人看到第五、第六步,我们已经掌握到全局。所谓棋高一着,外在的因缘一动,我们就知道,这个就是清净的智慧、灵知灵觉的作用,心清净到什么程度,智慧就到什么程度。透过禅七,能让我们体悟这念清净心,所以佛法是人生最高的真理。
禅七,一方面要知道调身调心,二方面要把心静下来,不打妄想,心跑掉了要收回来;打瞌睡、昏沉了,马上要动一动,不让心昏沉,这就是觉。假使没有觉性,想到现在天气很冷,坐在这里腿子一盘,盖腿布热烘烘的,觉得好舒服,很好休息,就在打瞌睡中错过一个礼拜,什么心法都没有体会到,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对治众生的执着、烦恼、妄想,所以禅宗祖师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听经闻法,最重要是要了解这个“道”,“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所谓应病与药,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众生的心病,把心中的病医好了,药也不需要了;心中的烦恼已去除,对治烦恼的法门也要放下。《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到最后一切都要舍掉,心当中没有一点执着。
禅宗祖师云:“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我们白天做了很多事情,日理万机,把事情一一处理好,心中不留一点痕迹、执着、挂碍。所谓“明心是菩萨”,能做到这些,就是菩萨。“明心”,就是这念心要明、要定、要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要广大。如《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皆无。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际托空,十方坐断”。“三际”是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已经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已经过去的事,想它作什么?好的,追不回来;坏的,徒留悲伤,所以过去心不可得。你说现在,想现在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灭,现在早已过去,这都不是我们的本心、觉性,因此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例如买奖券期待要中奖,想到晚上都睡不着。可是未来的事情都还没到,在这里空想也是一场空!人的心念就是有过去、现在、未来,自己执着在这当中跳不出来,所以要“三际托空”过去、现在、未来都空掉了,“十方坐断”,东、西、南、北……十方,时间、空间都是虚妄的,要放下,放下就不再执着烦恼,就得解脱,这就是无上道,就是正法。
“佛法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人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没有觉悟,活在世上如同行尸走肉,只有物质生活,很俗气;死了以后,与草木同朽。佛经提到:“观天地,念非常”,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论生到哪一界都要受生死轮回。“观世界,念非常”,我们这个世界,中外古今,哪个人不死?古人言:“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真正是如此。“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人生到最后,什么都带不走。带得走的是过去的善、恶业,随着业力流转生死。凡夫的心想到过去就住在过去,想到现在就住在现在,想到未来就住在未来,这个就是生死的根本。所以《金刚经》说要“无住生心”,这念心无所住着,就是在断生死的根源。
诸位在禅七当中要悟到这个理,悟了此理,要照此理来打坐、用功,出了禅堂回到家中,早上、晚上乃至于中午,持续诵一卷《金刚经》,静坐十分、二十分钟,养成静坐的好习惯,慢慢的这念无为、清净心现前了,时间、空间都是虚妄不实的,一个钟头一刹那就过去了。佛法是真理,要去研究体会才知道人生的可贵、佛法的真实!所以禅七的因缘很难得,要通身放下,什么妄想、挂碍都不要带进禅堂来,只有这念心,要动就动、要静就静,不能有第二念。如同儒家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须臾,就是一刹那,不可以有一刹那离开道,要坚持、保任这念清净心,站得住、站得长,坚住正念、随顺觉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要悟这个道,心要忍耐,没有别的,腿子痛、腿子痲、腿子酸,腰酸背痛,心烦意乱,瞌睡连连,这些都要忍,忍过去就好了,禅坐是先苦后甜。
《六祖坛经》讲得很清楚:“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离道别觅道”,离开这个觉性,想要向外去求一个道,是找不到的。修道就是要悟道,大众第一天就受八关斋戒,这也是道。所谓戒定慧三无漏学,八关斋戒是修戒,戒除身口意三业的烦恼,所以受八关斋戒是很大的功德福报。进一步配合三慧──闻慧、思慧、修慧,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就是闻,闻了以后还要思,将这个道理想一遍、二遍、三遍……把这个道理用到平时生活上来薰修,因缘成熟一下懂了,就悟了。佛法就是薰修,道场这么多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就不会做坏事,有了错也马上觉察、觉照、知过、改过。透过闻思修三慧,断除贪瞋痴三毒,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得三种法身“般若德”、“法身德”、“解脱德”。
所以佛法是一种智慧,就如同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听闻佛法的道理进一步要去悟,悟到事、悟到理;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学业、功德、道业、事业、家庭,都要有智慧才容易成就。有智慧,就看得很清楚,该做的一定要去做,不该做的绝对不去做。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金刚经》亦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经里面处处都提醒我们,要有觉性,要知道反省检讨、知过改过,如此才有光明的人生。
佛法依法门来区分有大乘、小乘。三十七助道品是声闻、缘觉、菩萨乘所共修的法门,透过三十七助道品净化我们的身心,帮助我们成道,值得我们去研究,落实在修行中。大乘的法门就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自利利他的法门,所以菩萨修六波罗蜜,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以布施为例,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一方面透过布施把佛法传播出去,跟大众结缘;二方面,透过布施舍去悭贪。我们每个人都有贪心,贪财、爱色,想要留住自己的东西,现在透过布施把贪心舍掉,布施完以后三轮体空,把布施的人、布施的对象、财物都空掉;用布施的方法,来对治、舍掉贪心的烦恼。所以大乘法门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小乘就专门修三十七助道品来对治自己的烦恼,断烦恼、证涅槃来成就道业。
禅七中要悟到这个心法,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不要迷失了。有了烦恼、昏沉、妄想,赶快对治。禅宗祖师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每个人心当中有很多恶念、妄念、执着,要禁得起考验。这些念头来了,要发惭愧心、忏悔心,第一要思惟我现在是修行的人,为什么要起这个妄念?第二要会观照这念心,起了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恶念,就要觉察谁在打妄想?觉察、觉照,妄念就没有了。
修行一个是闻道、一个是悟道、一个是修道。修道就是保任这念心,悟到这念心,要经过保任。佛法,有假观善、真空善、中道第一义善,运用假观善断贪、瞋、痴、慢、疑、邪见六根本烦恼。最后,要把假观善都空掉,修空观,观智照空,心当中一法不立。孔子也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吾就是孔子自己,“空空如也”,心当中始终保持觉照、觉察,保持正念,什么妄念都没有,所以空空如也。有人来问我事情,“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两端,观察事情的开端和结果,就知道整个因缘,这就是智慧。
在禅堂中就直接修中道第一义善。什么是中道?就是这念心无住,无所住着的心就是中道了义。所以,禅七要照顾这念心,行香、坐香、放香,都是在调身、调心。希望每一位在禅七中,心中什么牵挂都没有,保持只有听法这念心,一定能有所契悟。世间法都是相对的,在台湾认为是善,在大陆就不一定是善;在过去认为是善,现在也不一定是善;在现在认为是善,在未来也不一定是善。所以佛法称世间的善法为假观善。万法是相续、因成、对待的假有,既是假有就不要执着。修了善法,进一步还要提升自己,要有真空善、中道第一义善,回归我们的觉性,才是根本!
打禅七就是在提起每个人的觉性,化烦恼为菩提。这个清净心在烦恼当中,并不是另外去找一个清净心,要转化烦恼,就要忍,忍心不动,注意自己的心念,烦恼一起、心一动就知道,起的是善念、恶念、杂念,都要知道!能知这个心,就是觉,不知就是不觉,不觉就随业流转。如果心中始终不觉,这样来学佛,这生就只能修一些福报,修行没有进步,就只能苦苦恼恼一生,来世遇到善因缘再用功。
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不想过去、现在、未来,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无言无说,掌握这一念心,就是无上道。一般人心不动就昏沉、打瞌睡、无聊。现在在禅堂,我们这念心不但不动,觉性还要清楚、明白、作主。瞌睡来了,马上要对治昏沉,看到好的境界不欢喜,坏的境界不恐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坚住正念,随顺觉性”,保持自心不动,这个就是心法。有善根、有慧根的人,听到这些道理如获至宝,积极努力去落实,生生世世必定受用无穷。
想要修道,先要悟道,悟到这念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都能作主,有了烦恼就要化掉,烦恼慢慢化除,菩提心、清净心就现前。所以慈悲心就在瞋恚心当中,要以平等心待人,去除瞋恚就有大慈悲心。例如不杀生,这个就是大慈悲心,佛法提倡吃素,是基于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是我们过去、现在的亲眷,是未来的菩萨。所以不杀生是基于大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大慈悲心就是真功德。
禅七就是希望大家要认识这个“道”,经过闻道、悟道、修道,最后成道。要在心地上用功,发长远心保任这念心,保任这念心就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大家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家庭、事业、学业,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百花丛,里面什么都有,五花八门、颠倒妄想。运用佛法让我们在五浊恶世中,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在这百花丛里,同流而不合污,这就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念心始终像莲花一样清净,不被染着,佛法就是以莲花譬喻这念清净心,悟到这念心就如同坐在莲花台上。
阿弥陀佛的莲花代表每个人的清净心、无住心、大慈悲心;要回归我们自己的清净心,转识成智、转染成净,化烦恼为菩提,化生死为涅槃,心清净就是净土,离开这个清净心,要另外去找净土,是找不到的。任何宗派修行的宗旨都要回归到这念清净心,离开清净心就不是佛法、离开清净心的作为就是业,就要随业在三界中流转。
打坐禅修进一步要了解“九住心”。住,安住的住。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九住心”是禅修过程的九个层次,第一是“内住”,把心收回来,禅七开始先受八关斋戒,讲戒、开示,第一天就住在八关斋戒当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心严住在戒法上面,这个就是福德、功德。我们这念心不管想善法、恶法,只要心一攀缘就跑掉了。现在通身放下,只管在禅堂用功,就是内住。第二个层次就是“续住”,继续不断的把这个心收回来,叫续住。经过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妄想减少,心安定下来了,昏沉来了,就要对治昏沉。慢慢“安住”不动,觉性现前,心跑掉、打了妄想了,马上觉察把心收回来。“近住”,这念心静下来了,慢慢接近禅定,等于种种境界风的波浪已经没有了。经过“续住”、“安住”、“近住”,不理妄想,妄想来给它来,妄想去给它去,以静治欲,能知妄想的这念心不动就好了,这就是“调顺”。
之后“寂静”,一念不生,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无念。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容易错认消息,认为已经得道、悟道了,因为心当中一个念头都没有,但是如果连能知的觉性也不存在,就好像死水泡石头,是没有作用的。这样坐一百年、一万年也不能成道,因为没有慧、没有觉性。所以要寂静再寂静,继续专注用功,到最后功夫用得很深了,“最极寂静”,这念心不但不动,而且清楚明白,坐在这里,就像一盏灯一样,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就是定慧不二这个心,这就是“道”。之后“专注一趣”,这时候心当中没有一点妄想、昏沉,并且能够任运持续而住,心安住于此来断无明、化烦恼成菩提。觉得贪、瞋、痴,哪一个烦恼最重,就专门对治这个烦恼,把它化掉,用缘起性空观,把它空掉。
如果贪财爱色,就修四念处观来对治。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法念处,观法无我,心念处,观心无常,用四念处观,能观之智,观所观之境来思惟,依此定慧之心来断除烦恼,破除无明。最后思而无思,对治了以后,要收回来,归于无念。对治属于有念,就是要对治自己的无明烦恼,对治了以后,要收回来。心专注一趣,从有能有所的相对,到最后成为绝对的,不再加功用行,“等持”任运自在就要契入禅定,这个时候时间、空间不存在了,在这地方继续用功,破除无明烦恼。禅修身心调和的过程,分为九个层次,称之为九住心。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再寂静、专注一趣、等持。禅修经历这九个层次,止观双运,清净自心,就有智慧。
禅七不论有没有开悟,坐在这里就有清净的功德。我们平时身体爱动,嘴巴喜欢讲话,心喜欢攀缘,这七天当中守口摄意,身口意没有这些过失。所以即便禅七没有悟道、断烦恼,还是有清净的功德。就像《楞严经》所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通身放下,“歇”就是放下!将来出禅堂就要提得起,提得起、放得下就是真正的菩萨行。禅堂里面就是要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