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三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一)

  一般人利用暑假的时间去休闲度假,大众不去休闲度假,也不去参与种种活动,而是前来中台山参加学界禅七,非常难得,这是一个最大的功德、最大的福报、最大的喜悦。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尤其是在禅堂里静坐禅修,更是超越的福报。

  一般人只知道修善积福、作功德是善事,而不知道禅修的功德、福报,超越了一般的福报。如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一须臾”,就是一刹那、一分钟、一秒钟。“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假使能够静坐一刹那,“胜造恒沙七宝塔”,超越建设恒沙般塔寺、道场的功德。一般人说造寺建塔的功德是无量的,禅修却超越这些功德。为什么?“宝塔毕竟化为尘”,因为这是世间、出世间的有相功德,是有为法,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假观善”──不论做什么善事,世间上的一切都有因有果,都是因缘和合。福报享完了、时间到了,就没有了。而静坐的功德,是超越性的,“一念净心成正觉”,“净心”就是菩提心、寂灭心、不动心、不染着心,也就是所谓“十方诸佛入大寂灭海”。

  一般人只知道动,而不知道静,更不知道什么是“无上道”。静到最后了,就能成无上道。“无上道”,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无论是士、农、工、商、学、兵,世间上的科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医学家……都在动脑筋,都在专注思考,而这些都只是妄想心、攀缘心,属于世间上的善法;只知道动脑筋、动念头,而不知道“思而无思”。

  现在我们不要攀缘,把这念心收回来,要思而无思、念而无念、言而无言、行而无行、做而无做。思惟任何事情,想完以后,能思这念心要归还原点、归还没有思的那念心,在这个地方用功,就是超凡入圣的关键。一般人对于佛法没有很深的认识,根本就不了解这个道理;即使对佛法有所研究,也不容易了解。所以,禅七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能思的那念心要无思,安住这念心不动;不但不动,还要清楚明白,要站得住、站得长,一念清净心相应了,就是道。

  每个人都有这一念心,哪一念心?觉性。佛法所说的道,包括的范围很广。每一个宗教都说自己的道是真的,其他宗教的道是假的,各有各的执着、各有各的看法。每一个宗教所执着的都是其中一点,你说它不是道,也不对。就像佛经里所提到的“盲人摸象”,盲人摸到象的耳朵,说大象就像一把扇子。不能说他不对,但说他对?也不是!盲人摸到象的尾巴,说大象就像一把扫帚,虽然他说的不是大象的全体,却是大象的一部分。所以,他所说的是不是道?只是道的一部分。大众听闻了真正的正道,要去会通,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是一个最大的福报。


(二)

  释迦牟尼佛上半夜悟到四谛,证阿罗汉果;中半夜悟到十二因缘,证缘觉果;后半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四谛、十二因缘,都是人生的真理。假使能了解四谛、十二因缘的道理,就了解了佛法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于后半夜抬头一望,看到天上的星星,大彻大悟。悟到什么?悟到能看的这念心是本具的,便说:“奇哉!奇哉!”很奇怪呀!“一切众生”,无论蠢动含灵、蜎飞蠕动,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和佛一样的心,但是为什么不能成就佛道呢?“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着,所以无法证道。

  禅修,首先要认识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就是道,不要另外去找。另外去找,就是“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绝对找不到的。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要回过头来,能听这个心要往内听。所谓“两眼内视、两耳内听”,往外面看就是攀缘;把六根收回来,六根就变成一根,这就是我们的觉性,这就是正道。

  假使这念心往外攀缘,攀缘好的,是功德、是福报;将来福报、善果享完了,就没有了。攀缘坏的,就造恶业、就堕落地狱、饿鬼、畜生,就要受苦报。我们这个心一个是善念、一个是恶念、一个是善恶念夹杂,但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妄想、念头。

  “三十七助道品”中提到:“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这是第一步,所以要调整自己的心念。能够调整、控制自己的心念,做自己的主人,就能作主。佛法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三位是一体的。

  一般人不了解“道”在哪里,认为“道”是道德。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五伦八德,这些都是道。再进一步,《大学》所说的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儒家所说“内圣外王”之道。

  什么是“内圣”?“圣”,就是指我们这个心。心要净、心要定、心要明、心要正,就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八条目。心当中的烦恼、妄想是五欲,把它扔掉、改革掉,格去物欲,就是格物。格物之后,就是致知,才会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致知之后,心才能安住在“诚”。什么是“诚”?《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这就是“定”。定,与佛法所说的道,还隔了几层。

  什么是“外王”?古来统治天下,一个是霸道思想,一个是王道思想。霸道思想,是以武力来统治天下;王道思想,是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儒家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事上的道,是可以在社会上实行,对社会、国家、人民的一个大慈悲,这个道是属于政治伦理,是一个“忠”,与我们现在所说的道不一样,还隔了好几层。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学校伦理……做到了,就有福报,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强盛;假使做不到,社会就不安定,国家就不强盛。

  儒家曾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在上位的不像在上位的人,不是仁君。“臣不臣”,在下位的人偷鸡摸狗。“父不父,子不子”,作父母的不像父母,作子女的没有尽到子女的责任、没有尽孝道。现在的社会更乱,不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还加上“老不老,少不少,男不男,女不女”,什么原因?敬老尊贤是对的,但有些老人为老不尊;有些小孩子十三、十四岁,就乱来;有些男性想变成女性,女性想变成男性。所以,整个世界都乱掉了,修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现在所讲的道,不是孔子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事上的道,与我们所说心法的道,还隔好几层。佛法所说的道,是真道。


(三)

  大众来中台山听闻佛法,是前世的善根、慧根,要把握这个机会,“既来之,则安之”,进了禅堂,外面的家庭、事业、亲戚朋友,都要放下。怎么放下?就是不要想它。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假使想到过去,不管是成功或失败,都已经过去了,想这么多作什么?没有用,徒呼奈何、徒自伤悲。“现在心不可得”,现在心一起念、一动念,就是一个生灭,东看西看、东想西想,瞻前顾后,这些都是妄想。未来的事情还没到,想太多就是妄想、就是念头在攀缘。念头一起来,就是一个生灭,了不可得。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了不可得,就是无念。无念、无住、无相,这就是无为法,要认识自己的觉性。《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是以有为法而有差别。什么是有为法?例如,认为自己作了很多功德,很不得了!假使如此,中台山修了很多道场,应该成道了、应该成佛了,怎么没有呢?这些都只是善法。

  善法有因有果,将来要享受这个福报、要承担这个善果,这不是道,而是“假观善”,是有时间性的。佛法有假观善、真空善、中道第一义善,世间任何学问、宗教,都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佛法是人生的真理。要超越自己,就要懂得佛法;假使不懂得佛法,怎么超越?超越,是来自于知见和思想。

  举例来说,大人听到小学生、幼稚园的小朋友讲话,觉得他很幼稚、很天真,这是他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思想,每个人都经历过。幼稚园有幼稚园的思想、小学有小学的思想、中学有中学的思想、高中有高中的思想、大学有大学的思想……每个人的心量、思想都不一样,思想是一步步地进化、提升的。

  修行、修道,也是一样。一般人以为“不动”就是道,这是还在摸索当中。现在我们所说的道比较深,不容易了解,假使我们没有进入精舍经过长久的薰修,就和大部分的人一样,也不能了解。

  佛经里提到:“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能成就无上道。这个就是大事,这个事比什么事都大,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四)

  一般人都认为:“唉!我的事情还很多,等我的事情统统办好了,有时间再来修行。”所谓“一口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世间有三灾八难,一切都是无常的,到时候不知道去哪里了。尤其现在这个时代更是混乱,整个世界都乱掉了,今天活得好好的,明天在不在还是一个问题。

  诸位坐下来,通身放下,能闻这念心要作主,要坐一支好香。什么是一支好香?坐在这个地方,前后左右的邻单,都不知道。为什么?假使知道,就是攀缘,这个心就跑掉了。佛经里提到,“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假使当下这念心没有作主,这个心跑掉了,自己还不知道。

  《楞严经》云:“知见无见”,就是强调这个“知”。“知”,就是我们这个觉性。假使失去这个知、失去这一念觉性,就像是植物人、有如木头、石头一般。所以,这一念觉性要时时刻刻安住不动,要能作主,这就与道相应了。

  坐在这里不动,只是定,还不是道。道不是在外面,就是诸位听法这个心。坐在这里,要清楚明白,第一,这个心不要打妄想,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妄想来了,一个是把妄想停止下来,一个是不理妄想,它来给它来,它去给它去,知道妄想的这念心不动,这是对治妄想。

  第二,不要打昏沉,瞌睡来了,不要迷迷糊糊,要对治,保持这个觉性。第三要作主。什么叫作主?就是把这个觉性拉长,念念分明,处处作主,站得住、站得长,这个觉性要存在。觉,是第一念的知,不是第二念、第三念……。知,就是道;第二念、第三念,就是妄想。大家要了解,这一念心很微细。假使能够明了这三个重点,就很有意义;假使摸不清楚,还是迷迷糊糊,这是因为心很粗、法太细,感受不出来,所谓“道细如毛,心粗如柱”。


(五)

  古德云:“风流得意之事,一过辄生悲凉;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转增趣味。”男女之间风流、得意,是春风一度。“一过辄生悲凉”,事情一过,空虚、凄凉,感觉失去很多,没有意义。“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转增趣味”,坐在这里虽然感觉很寂寞,但保持寂寞这个心,把它拉长,里面就别有洞天。

  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一般人解释不清楚,这就是陶渊明打坐的境界。他所作〈归去来辞〉中“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不是指外面的田园,而是指心田。心田里面有很多杂草,有很多妄想、很多无明,要把心当中的杂草除掉,是这个意思。所以,陶渊明是开悟的人。

  悟了以后,不是就了了。许多人悟了以后,没有保任,只有智慧,缺乏禅定。所以,悟后起修,才是真修。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也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十字街头好打坐”,只有这一念心,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心当中是另外一个清净的世界,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真生命。要想逃避灾难,就要逃到这里;在外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没办法逃避。外面整个世界是一个共业,往哪里逃都逃不了。但是,假使做了善事、作了功德,在共业当中可以不受报,变成不共业,这样就可以逃避灾难。所以,要多做善事,心当中要保持正念,这就是逃避灾难。进一步,坐在这里,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这就是净土。

  一般人认为把腿盘起来坐在这里,就是打坐,这只是静坐的前方便。因为走路的时候,心在攀缘当中;睡觉的时候,迷迷糊糊,在迷惑当中。所以,只有静坐最相应。平时要多练习,没有别的巧妙,有空就静坐,慢慢练习惯了,成自然了,腰不酸、背不痛、腿不麻了,这时一坐下来,心就定下来了。所以,打坐是先苦后甜,假使与无为法相应了,“一念净心成正觉”,一切都在自己,不要到外面去找。


(六)

  一般人不了解道在哪里,东拜西拜、东求西求,“见庙烧香,见像磕头”,认为“礼多人不怪”,乃至于认为:“宗教只是精神的一个依靠,什么宗教都是一样的。”这个思想是错误的!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交朋友都要选择,何况是宗教?假使不加以选择,就会走错路、走远路。宗教,必须要有正知正见、要正信。

  佛法告诉我们,道,就是心法。经云:“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法双亡性即真”。假使看到人家拜,自己也拜;人家相信,自己也相信;人家磕头作揖,自己也磕头作揖;人家烧香拜拜,自己也去拜拜。认为有拜拜就有庇佑,这是一般的说法,即使不懂佛法,也会有感应。

  举例来说,如果天天拜石头公,石头公也很灵,那是因为你的心想要求感应。大家不要求感应,所谓“心灵福至”,心净、心灵,福就至。外在物质是没有感应的,石头公是一个石头,有什么灵性?大家要了解,心,才是正;心,才是灵。心清净了、心归一了、心定了、心明了,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

  一般民间信仰有它崇拜的对象,我们也不阻止他,因为他没有找到最好的老师、没有找到最好的学校;虽然不是最好的老师、不是最好的学校,至少有学校可读。例如,有些人拜恩主公,恩主公就是关公。为什么要拜关公?关公忠义双全,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我们做人做事就是要忠、要义;有了忠义,即使不拜关公,关公就在你的心中。妈祖是观音化身,具足大慈悲。土地公是福德神。福德,从五戒而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于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假使受持五戒,即使不拜土地公,土地公也在身边保护你。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假使具足慈悲,观音就在你的心中;如来平等、智慧,“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本着这个精神做人做事,如来就在你的心中。了解这些道理,对于宗教的观念就更上一层楼。

  再举例来说,一般人认为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对它具足信心,孙悟空就保护他。大圣爷孙悟空是历史上虚构出来的人物,为什么现在大圣爷愈拜愈灵,庙愈修愈大?所谓“人有诚心”,因为自己的第六意识入到孙悟空的木头像里了,所以“心诚则灵”,不是孙悟空的事,而是自己的第六意识达到专注所产生的感应。

  由此可知,不能心生执着;假使心生执着,这个妄想就始终在那里,等到将来明白佛法的道理以后,才知道妄想的可怕。假使达到禅定的境界,这一生所有的执着妄念,都会浮出来,经常现前、经常现前……这些都是过去八识田中的种子。

  打坐的时候,心静了,只有这一念心,就坐到一支好香,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理它,这些境界都是“法尘种子”。什么是“法尘”?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修行要达到不作梦的境界,心明如净镜,里面没有一点灰尘;心广如太虚,心量广大,和虚空一样,这就是道。

  打坐时所产生的境界,都是意识所反映出来的。看到任何境界,起一个念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听到任何声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安住这一念觉性不动。不仅不动,还要清楚明白,这就是“坚住正念,随顺觉性”。


(七)

  佛法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佛法不离我们的觉性。今天讲“道”,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要相信自己,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就是自己,要坚住正念,随顺觉性。

  “正念”,就是《六祖坛经》所云:“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心正了,佛法界就现前。我们的心当中具足十法界,就看我们这一念心落在哪一个法界。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个心安住正念、随顺觉性。把这个心拉长,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它是绝对的,超越了时间、空间。人活在世间,都是在时间和空间当中,是相对的境界。落入了时间、空间,就有烦恼、就有生灭、就有生死,逃不出阎王的手掌。所以,契悟了这念心,就能超凡入圣,就得自在。

  什么是“随顺觉性”?《圆觉经》提到,“随顺觉性”有深、有浅;就等于幼稚园、小学、高中、博士班,都是在念书,但层次千差万别。假使坐在这里,都能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这念心站得住、站得长,就与道相应、与佛法界相应,这就是“凡夫随顺觉性”。

  打坐用功渐入佳境了,烦恼稀少、烦恼脱落,这念心慢慢净了,就是“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从凡位到贤位了。继续用功,从贤位到达登地。地上菩萨,还是用这个功,没有别的功可用,只是心念更细、更微妙,称为“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菩萨有十地──初地、二地、三地……十地,都还是这一念心,没有第二个心,还是随顺觉性,只不过心愈来愈净、愈来愈明、愈来愈细、愈来愈自在,感觉身心愈来愈愉快,这就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从凡夫到登地,都是随顺觉性,差别在于这一念心的粗与细,化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的程度不同。十地菩萨还是随顺觉性,继续再用功,破无始无明,称为“如来随顺觉性”。最后一分无始无明破掉了,这个心愈来愈细、愈来愈定,成就金刚喻定。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成就如来,还是本心,所以“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就是真正的无上道。大众要实际去体悟这些层次,还要多看经教,把经教统统会通。朝这个方向去走,绝对不会走错路、不会走远路,每个人都能成道,这是一条大道。

  《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离开这一念心、离开这个觉性,另外去找道,绝对找不到,都是心外求法。道在于悟这一念心,非常地微妙。《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什么意思?道,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只有这个“知”,不起第二念。起了第二念,心就跑掉了,所以“不可须臾离也”,一刹那都不能离开这一念心。


(八)

  修行的方便道很多,三皈、五戒、十善……都是助道的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三皈五戒是根本,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英雄不论出身低”。假使听不懂微妙的法门,没有关系,多听、多看。假使听别人说某个地方有活佛出世、菩萨出世,让他摩顶就开悟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宁可千年不成道,不可一日着了魔”,即使一千年都没有开悟也没有关系,绝对不可一天修行走错路。走了错路,思想、观念错误,就走入黑路、走入恶道了。

  道是现成的,但为什么现在我们这个心不净、心不定、心不明、心不安呢?因为烦恼很多、执着太重,所以要经常检讨反省、知惭知愧,时时刻刻都知道心起了善念、还是起了恶念?起了善念,就要保留;起了恶念,就要化掉。从这个地方入手,时间久了,忽然一下贯通了,就是烦恼稀薄了、执着减少了。

  什么是执着?什么是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贪什么?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把它看淡、看破、放下,把它化掉。这样用功,将来一定能大彻大悟,佛法就是心法。

  经典记载,阿难尊者曾有所领悟地对佛说:“世尊,您是我的兄长,您成佛了,具有无量神通、百千三昧,我曾误以为您应该‘惠我三昧’,送给我一个三昧!但我现在才了解,这是没有办法的。”反观我们也是不可能,即使别人要送给你,也没有用,因为不是本具的,有生就有灭。

  佛经里说,每个人都有佛性,“如金在矿”,就像黄金在矿山当中。“金”,就是我们的佛性;“矿”,就是烦恼。要取得矿山里面的金,必须经过烈火千锤百炼,把所有的渣滓炼掉,就能得到纯金,这就是清净心,永远都不会再变成矿,这样就了生死、就超越三界、就成道了。假使不从这个方面着手,永远不会了解“道”在什么地方。

  佛性就在烦恼当中,不要另外去求,求是求不到的,只要把烦恼化掉,烦恼就是菩提心,化烦恼为菩提。假使不化掉烦恼,始终没有清净心。《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清净心,就是无住心。禅宗祖师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六根对六尘时,不染着、不攀缘、不颠倒,知而不着──知道,而不去攀缘。

  《楞严经》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世间上的相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的。经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都是仗因托缘所生,不是本具的,经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坏掉、就会空掉,所以说“观相元妄”。经云:“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现在世界上兵荒马乱,到处都是斗争、抗争,尔虞我诈,到处都是天灾──地震、台风、海啸、瘟疫……。

  一般人认为现在是科学时代、太空时代,其实都不是。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有毒,鸡鸭鱼肉统统都有毒,蔬菜里面也有残毒,水里也有毒,空气里也有毒……现在是毒气时代。要想避掉外面的毒,必须先去除心当中的贪瞋痴三毒,内心无毒,便不受外毒,才可以百毒不侵。


(九)

  悟了道,还要保养这个心,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六祖大师开悟了之后,在猎人队里十五年,保养圣胎。有一次猎人放火烧山,目的是要把野兽赶出来,出口放了一张网,六祖大师就网开一面来放生,救了很多动物。有一次放火烧山时遇到逆风,忽然风从反方向吹过来,六祖大师看到没有地方可逃,就找到一个石崖,在那里打坐,进入了实相。实相,就是无念、无住、无为。实相通万法,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实相。六祖大师说了一个偈子:“火不自火,火从心生。心中无火,火不自火。”外境的火,是从每个人心当中的贪瞋痴所招感而生。说了这句话之后,火就灭掉了。

  这是历史上的记载,诸位将来遇到了火灾,不能学六祖大师坐在那里念:“火不自火,火从心生。”要赶快逃。什么人才能这样做呢?进入实相,一念不生。所以,平时就要练这个功夫。佛法是人生的真理,讲起来很深奥,有些人认为好像是神话,其实不是的。

  打坐契悟实相,这就是道、就是无为法。佛经云:“观灵觉,即菩提。”坐在这里,不是木头、石头,不是糊里糊涂的。有些人认为:“无心即是道。”无心还不是道,如古德所云:“莫谓无心即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无心不碍有心用,有心用时亦无心。”

  《无常经》云:“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这个世界最后会坏掉,大海也会枯竭。“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不会坏掉。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都在这一念心。假使现在不下一番功夫,就对不起自己。

  老子亦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打坐坐到一念不生,只有自己才知道,别人都不知道,“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讲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人都要争名,一切都是假名,争它作什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打坐一念不生,里面什么都没有,无名无姓,无东西南北、无青黄赤白黑,就是这个。没有经过一番用功,绝对讲不出来。

  老子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作学问是一个加号,天天都要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谓“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念书,嘴巴就念不出来。所以,“为学日益”,作学问是一个加号,天天都要增加;假使不增加,人家就会超越你,所以现在大家都拚命地补习,认为人家补习、自己不补习,马上就落后了。

  “为道日损”,修行学道是相反的,坐在这个地方通身放下,保持这念心,任何境界来了,都不要理它。佛教中有一位庞居士,一家四人都成道了。庞居士曾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这个心不要迷惑了;假使迷惑了,人生就糊涂了。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有一座宝山,盖天盖地,里面具足无量的智慧和功德,要去开发它。怎么开发?就是“为道日损”,把心当中的无明烦恼统统化掉、统统放下。“损”,就是去掉。“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去之又去,就像剥芭蕉皮一样,一层层地剥、一层层地剥……剥到最后,里面什么都没有,空性。真空现前,这就是无为法。“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实相。


(十)

  这个心是本具的,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个心,要存在、要作主。《楞严经》里提到“客尘主空”,明白这个道理,打坐绝对可以成就。什么是“客尘”?如同一间旅馆,里面住的都是客人。客人都是来来往往,而旅馆的老板是不动的。来来往往的就是客尘;这念心、这个觉性是主人,是本具的。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是本具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无论是好的妄想、坏的妄想,就像是客人一样,来来去去,不要理它;所有一切境界,都不要理它,就是要作主。假使不认识客尘,修道修不成功;假使不认识自己的主人,修道也修不成功。所以,这念心要作主。昏沉来了,不要再昏沉,马上要对治,要作主;妄想来了,不要理它,要作主,不要继续打妄想,坚住正念,随顺觉性。

  作主最重要,每个人虽然都有觉性、都有主人,但是看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看到名、利、财、色,就去追逐,迷失本心,主人变成了客人,就颠倒了。现在了解客尘是虚妄不实的,追求它作什么?得到了以后,带得走吗?带不走!人生空手来、空手去,来也空、去也空,带来什么?带走什么?什么都没有!

  我们都很有福气,有很多婴儿一生下来三天、五天,乃至于一岁、二岁……五岁,就往生了;大家现在都成人了,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现在又有家庭、又有儿女、又有学位、又有社会地位……,这就是福报。但这些都是镜花水月,如镜中的花、水中的月,都是带不走的。

  古德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什么都带不走,所带走的只有业。业,一个是善业,一个是恶业,一个是白业。往生之后,就跟着这一生所造的业跑,随业流转。假使能够作主,自己就是主人,就不会随业流转,就得自在。所谓“万缘放下观自在”,通身放下,六根、六尘就清净,就得自在、得解脱。“一念不生见如来”,想要见如来,一念不生,就必须藉由打坐。

  今天所说的“道”,希望每个人都要善自体悟。在禅堂里没有别的,如《楞严经》所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歇”就是通身放下,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念心要净、要定、要明、要自在,超越时间、超越空间!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就超越生死。入手的方法,就是“狂心顿歇”,不要想东想西。“歇”,就是停止下来,一念不生。“歇即菩提”,所有的一切,都不要管它。也可以依《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思惟观照,三心了不可得。

  有些人认为,既然三心了不可得,人不是没有心了吗?不是的!有无住心──不住过去、不住现在、不住未来──三际无住、三际托空。因为过去也是妄想、现在也是妄想、未来也是妄想,管它作什么?所谓“三际托空,十方坐断”,“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托空”,时间是虚妄的。“十方”,指空间;“十方坐断”,空间也是虚妄的。超越时空,这就是真正的道。

  希望每一个人要去悟这个道,悟了以后,在动静闲忙之中保任,就称为修道。从闻道,到悟道、修道,最后成道。首先要闻道,要多听,要亲近大善知识。闻道了以后,要悟道。悟了不是就了了,一般人以为“心即是佛”,悟了就了了,不是的!古德说:“未悟之前犹自可,悟了之后事更多。”找到了这条路,要一步一步去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