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三年度春季學界精進禪七導師開示


(一)

  無論是佛教或其他宗教,都要修道,這是第一步。道怎麼修?舉例來說,現在大家要從海外、台灣各地,到中台禪寺來打禪七,中台禪寺在哪裡?是在埔里。先了解了之後,要搭乘什麼交通工具?搭飛機、騎腳踏車、摩托車、坐轎車、火車都可以……這就是一條道路,必須要先明白有這些方便管道。

  第二,身體要健康,不要有病痛;還要聽得懂師父講的語言。第三,還要有路費,如同要到中台禪寺來打禪七,要有福報。除了身體健康,還要有智慧、有福報,才有求受八關齋戒,以及七天禪修的殊勝因緣。

  佛經裡面講:「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要契機、契理。契,就是契合、結合、了解。商業也是一樣要契機,掌握住機會了,恰到好處,就能夠有發展的空間、有發展的因緣,就能成功,所以要契機、契理。佛法有事、有理,有俗諦、有真諦、有中道第一義諦,這些是諸佛所講的道理,看看自己契不契理?

  「下契眾生之機」,「機」就是根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機,上根、中根、下根。了解這些道理,因緣成熟了,做任何事情就能成功。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不離世間法,不能離開廣大的社會、廣大的群眾。佛經裡面講,十方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現在賢劫有千佛住世,要出一千尊佛,我們現在是第四尊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代,第五尊就是彌勒佛。

  佛法把眾生的根機劃分為上根、中根、下根;等於儒家孔子所說「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這三根,是一樣的道理。弘揚佛法要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講佛法,有事、有理,有深、有淺,有粗、有細,就是要三根普被。

  當老師的人也要了解,學生也有三種根機。了解有三種根機,就不要煩惱了,心裡不要著急,不要怪東怪西:「你為什麼不用功?」每個人都想考第一,他為什麼不用功?因為根本聽不懂。所以,要了解他的根機,因材施教、應機說法。

  所謂「生而知之」,聰明的人一點即破,老師一講,他馬上心領神會,一下就知道,乃至能舉一反三。這種根機的人很少,這是佛經裡所說的「一聞千悟」,聽聞到一個道理,舉一反三,統統都能了解,這是上上根機的人。

  其次是「學而知之」,必須靠老師的領導、靠老師的指導、靠老師的耐心、靠老師的願心、靠老師的智慧。當老師的人,依照學生的根機,把自己的專業傳授出去,這才是你的功德、你的福報、你的責任;等於韓愈《師說》所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當老師的人要具備這三者。

  第一個是「傳道」。「傳道」,道有深、有淺,有事、有理。舉例來說,一般人都知道要遵守規矩,這也是道。學生要遵守學校的規矩,老百姓要遵守法律,這個道大家都會講。

  再進一步,我們今天所講的「道」,不只是法律,而是道德;再進一步,就是心法。什麼是「法」?中國文化講究天理、人情、國法,這三樣都要具足。現在一般人不了解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情?每個人都有人性,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照,要有熱忱、要有慈悲心,不要孤獨、刻薄、冷漠。

  最後是「法」。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要掌握這三者;掌握住了,無論是人生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這一生不會空虛、不會煩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法律是制裁犯罪於事後,等到犯了罪了,法官、法律就找到頭上來了。佛法屬於宗教,防患於未然,在起心動念處下手。一個是善念,一個是惡念,一個是雜念,一個是淨念,一個是妄念,一個是無念。只要起一個惡念,馬上就要剎車。所以,佛法就是心法。了解這些道理了,這一生不會空過。

  禪,就是剛才所說的「道」。道不能離開人,人不能離開心,心不能離開覺悟。人活在世界上,假使不了解這些道理,只有名利財色,人生就很枯燥、很俗氣、很短暫、很空虛,只有物質生活。《孟子》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幾希」,非常微妙、非常微細。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名利財色、吃喝玩樂,就跟動物相去不遠了。死了以後,與草木同朽。物質生活有所窮盡,而人心是無窮盡的,如古人所說:「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人心不足蛇吞象」,假使只有物質生活,永遠也無法滿足、永遠也趕不上心中對欲望的追求。

  人除了物質生活,還有精神生活、還有道德生活。儒家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超越了物質。佛法講這念心的體相用,更超越了一步。一般人都講超越自我,怎麼樣才能超越自我?禪法,才是超越自我;道,才是超越了自己。

  《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淨心、無上心、菩提心、真空心、妙有心、寂滅心、不動心、廣大心、慈悲心、無礙心、無住心,有體、有相、有用,這就是超越。佛法是絕對的智慧,簡而言之,就是一個「道」字。

  道,有深、有淺。受三皈依是第一步,這也是道。受了三皈依,有很多的好處,永不退轉;就等於搭飛機或搭船,拿到機票、船票了,安心了。這個地方很亂,想要脫離苦海,可以馬上就搭飛機、馬上就上船。受三皈,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這是事;藉由外在皈依三寶,啟發我們自性的三寶,這就是理。

  每個人的心當中都有佛寶、有法寶、有僧寶,三寶具足。理,就是「覺」;覺,即是佛。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覺察、覺照、覺悟,「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念念覺、念念菩薩,念念迷、念念眾生。每個人都是佛,覺就是佛。覺悟了,要歸於自心。


(二)

  什麼是「法」?經、律、論三藏浩瀚無窮,所以把它簡化,銷歸自性。經云:「法者,正也。」起心動念要正,講話要正、做事要正,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心要正,你就入了法了。進一步,還要起慈悲心、無住心。什麼是「僧」?「僧者,淨也」,清淨心、無染著心,就是僧。所以,由外面的三寶,歸於自性三寶。三皈依是第一步。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菩薩戒、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一步一步地提升。受了三皈,就是居士,不是普通的信徒。一般人什麼都拜,見廟就燒香,見像就磕頭,這是一般的信眾。就等於讀大學一樣,沒有註冊也可以去旁聽,是一樣的道理。

  進一步受五戒,五戒也是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受了五戒,有二十五位善神保護,就有了優婆塞、優婆夷的果位。所以,五戒也是道。這些道是看得見的,能夠講、能夠說、能夠做,一條一條的,條理分明。

  禪七第一天受八關齋戒,這也是道。受了三皈,是三寶的弟子;受了五戒,就是三寶的戒弟子;受了八關齋戒,稱為近住男、近住女,就更殊勝了。什麼是「近住」?可與果位聖者近住在一個地方了。再進一步受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這些都是事。藉由聽經聞法,忽然悟了道,悟到我們的本心,稱為法王子,可以繼承如來的家業,這也是道。

  禪七所講的道,是最高的;過去所講的道,就如同打地基。舉例來說,要建一棟一百層的高樓,三皈五戒就是筏式地基,即使颱風、地震,都不會倒。禪七所講的道,是最高的一層樓,就是心法。

  大家發了大心、發了道心、發了清淨心、發了廣大心,所以來打禪七,才會遇到這個殊勝的因緣。最高的那一層樓,就是最高的那念心,那就是道。老子也講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日益」,如同孔子所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學問是一個加號。從小學畢業了,進入中學,是加上去;中學畢業了,進入高中,再加上去;高中畢業了,進入大學;大學畢業了,修碩士,又是加號;再進入博士班,也是一個加號。學問,是累積出來的,每天都要增加,什麼都要學,要博學多聞,才能增長智慧。

  「道」就不一樣了,「為道日損」,這是一個減號。減什麼東西?我們心當中有三堆垃圾。第一堆垃圾是見思惑。什麼是見思惑?就是貪、瞋、癡、慢、疑、邪見六種煩惱。第一個,要把見思惑減掉。

  「為道日損」,「損」就是減,要檢討反省,把它照破;用參禪,把它參破;返照,把它化掉。把第一堆垃圾統統減掉了,就是果位上的聖人。依照減損的惑業煩惱,依次證初果、二果、三果;見思惑的煩惱,統統漏盡,就是四果阿羅漢,這就是無為法,是一個減號。

  第二堆垃圾,是塵沙惑。塵沙惑是很微細的煩惱,看都看不見,修空觀,才能斷得了塵沙惑。用這個法門、用這個藥,才能把它化掉。修空觀成功了,就證菩薩果。

  第三堆垃圾是無明惑,是本具的,稱為無始無明,每個人都有,必須修中道實相觀,入金剛喻定,才能把最後這堆垃圾化掉。佛法提到「無明分分斷,真如分分現」,每個人都有無明惑,是過去所造的業。佛法說三世因果,有過去、現在、未來。業,在八識田中,每個人都有。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自己才能化除,其他人都幫不上忙,要定慧等持,以最高的定力和智慧,才能化除無始無明。無明惑漏盡了,就與釋迦牟尼佛完全一樣。所以,佛經說每個人都有佛性,眾生皆當成佛。

  假使了解這些道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很有價值、很有意義,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氣、充滿了希望、充滿了光明、充滿了幸福,不會自卑、自棄,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座寶山。古德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去靈山塔下修。」靈山在哪裡?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心,有體、有相、有用。明白了,生命無窮無盡,人生的價值無窮無盡。

  禪宗祖師說:「未悟之時猶自可,悟了之後事更多。」沒有悟以前,修戒、修定、修慧,修六波羅蜜,護法護教,修種種功德,種種作為好像是佛菩薩一樣。悟了以後,仍是廣修一切善,而心中對這些都要放下,不執一切善。「事更多」,你知道自己這個心的活動、心的煩惱,要慢慢去降伏它、淨化它、提升它,這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才有辦法,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解鈴還須繫鈴人。


(三)

  一般人連自己都找不到,要他趕快來修行、趕快來學佛、趕快來打禪七,他說:「師父,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現在有很多事情要做,等到做完了,我一定會來修行。」這些事情做得完嗎?做不完的。人命無常,哪裡等得了這麼久?自己有這麼長壽的福報嗎?

  佛經裡記載,佛陀時代有一個老木匠。釋迦牟尼佛觀察到這位木匠只剩下七天的壽命,佛很慈悲,要去度化這個老木匠。假使聽佛說法、供養如來,跟佛結了善緣,就能消災免難,遇難呈祥。老木匠看到佛陀來了,就說:「世尊,我知道您要來度我,可是我現在的事情很多,我現在正在幫兒子修房子。夏天修一棟涼房,冬天修一棟暖房,我沒有時間!世尊,請您回去,我沒有時間跟您談。」

  所謂「佛度有緣人,藥醫不死病」,最多三次,試了三次都沒有緣,就算了。所以佛法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結人緣、結佛緣、結法緣、結善緣、結歡喜緣,不能結惡緣。結了惡緣,處處碰壁,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好像大家都在排斥你一樣,這就是沒有緣。

  釋迦牟尼佛回去後,過了一天、二天……佛心想:「還是要度他。」老木匠看到世尊又來了,說:「世尊啊!您不要來了,我的房子還沒有修好;等我修好了,我一定會去親近如來、供養如來,聽經聞法。」等到房子修好了,釋迦牟尼佛第三次來:「老木匠,你說房子修好了就要來聽經聞法;現在這個房子修了很久,應該快修好了吧?」老木匠說:「雖然快修好了,但是我還有一個心願沒有了,我要看到我的兒子娶媳婦;兒子娶了媳婦以後,我還要抱孫子;等到有了孫子,那個時候我一定會來發心、一定會來親近佛法。這些願都沒有圓滿,您來也沒有用啊!」釋迦牟尼佛就回去了。到了第七天,房子快要修好了,老木匠把斧頭放在木樑上面,自己從樑上下來,到了地面一跳,把樑上的斧頭震了下來,正好打中老木匠的頭,當場就死了。

  大家要了解,人命無常,生命非常危脆。今天睡了覺,明天能不能醒來還不知道,這就是無常。白天也是一樣,在路上走得好好的,突然一下來了橫禍,車子一撞就死了。所以,佛法提到:「有財當布施,為善當及時,錢財五家有,不施悔恨遲。」有了錢財而不布施,錢財就是五家所有。

  五家是:敗家子、強盜小偷、火災、水災、貪官污吏。第一個,是敗家子,即使有再多的財產,敗家子繼承了你的家業,吃喝嫖賭,把家產敗得光光的。第二個,強盜小偷綁票索財。第三個,火災一來,把房子、家產燒得光光的。第四個是水災,全世界都有風災、水災、地震,海嘯一來,跑都跑不掉。第五個,貪官污吏看你家財萬貫,想辦法安你一個罪名,全部沒收,所以說「錢財五家有」。

  今天我們打禪七,過去的就過去了,從現在開始,大家要有新的觀念,人生,只有從這念心努力才是最真實的。

  諸佛菩薩有兩種法身,一種是功德法身,「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廣集福慧資糧。第二個是清淨法身,就是我們打禪七的目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猶須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一念相應,與清淨心、無為心相應。清淨心現前了,就成正覺。

  《無常經》云:「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現在是賢劫,賢劫會出一千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還有很長的時間,大家放心,趕快用功。一千尊佛出世之後,世界就會壞掉,整個山河、虛空都會崩壞,大海裡的水會枯竭。「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菩提」是什麼?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這念心要淨、要定、要明,要把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堆垃圾化掉,化多少,就得多少。只有「佛菩提」,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每個人都有。

  所謂「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修」,諸佛出世就是告訴大家,人人都有一個寶山,裡面什麼都有,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希望、無量的幸福、無量的未來。清淨法身沒有生、沒有滅,永垂不朽。

  怎麼樣才能達到清淨法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要把心當中的煩惱化掉,化多少,就得多少;假使一點都不化,就活在垃圾堆裡,死了以後與草木同朽。所以,自己要對得起自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損」到什麼程度?達到無為心、不動心、不生不滅心。達到這個境界,「無為而無不為」,全體大用統統現前。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須臾」是一剎那。「不可須臾離也」,不能有一剎那離開。「可離,非道也」,離開這一念清淨心、這一念覺心,道已經不在了。哪一念覺性?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覺心,要作主,要站得住、站得長。看到好的,不要歡喜;看到壞的,不要起煩惱。這一念心要站得住,念念分明,處處作主,遇到煩惱就化掉,心不隨境轉。一般人做不到,你要在這裡下一番功夫,才對得起自己。

  境,就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眼睛看到好的,知而不著,知道這是好的,不要去追逐聲色犬馬,這些都是妄想、都是塵勞、都是過失,攀緣塵境心就跑掉了。耳朵聽到好的、聽到人家的讚美,也不要高興;人家讚歎他人、毀謗你,也不要嫉妒。為什麼?古人說:「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人家拍你馬屁,「好好好,送到老」,這個人就很虛偽。「道吾惡者是吾師」,人家毀謗你,說你不好,他是我的老師,他在監督我、指導我,心存感謝,不要心生排斥。


(四)

  修行要在六根上來修,如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視」,不是正當性的時節因緣、事物,都不要去看,看了就招致滔天大禍。例如,不良少年和女孩子卿卿我我,你去看,他馬上捅你一刀。所以,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這句話到現在還很實用。

  「非禮勿聽」,無論是政治、商業都有它的祕密,或是看到別人正在講悄悄話,趕快繞個圈子,不要去聽,聽了就要遭禍。「非禮勿言」,該進就進,該退就退。沒有正當的時節因緣,不要講話、不要出風頭;有正當的時節因緣,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大家聽到你的話,得到很好的受益、很好的感受,就可以講。「非禮勿動」,不是正當的事,千萬不能去做;要動,就是做善事。

  過去高峰原妙禪師說,修行一個是動、一個是靜。打坐,就是靜。「靜則一念不生」,打禪七就是如此,不但不起惡念,連善念都不要起,要歸於無念、歸於正念,這個就是道。在這個地方,站得住、站得長,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這是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天地。這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自己,這真正是自己安身立命之處。

  所以,要了解為什麼要禪坐?「靜則一念不生」,坐在這裡,要保持覺性,不能像石頭一樣。聽法這個覺性,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悟了這個道理,就是悟了道。悟了以後要養道,保養這個心,動靜閒忙不離當念。養成功了,這念心不會跑掉。其次,裡面沒有垃圾,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沒有一點點灰塵;就像一潭止水一樣,沒有一點點波浪。所以,悟了道,還要養道;養道成功了,才有成道的希望。

  養道,就是修道。清淨心不是修出來的,而是本具的。修,只是把我們的惡業修掉:口業要淨──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心當中不起貪、瞋、癡,打了妄想,把它修掉;身不造殺、盜、淫,把惡習統統修掉,道就現前了。

  因為道是本具的,不是修來的。修來的東西,有成就有壞,有生就有死。例如,中台禪寺修得很莊嚴,但有成就有壞,有一天也會壞掉。這個世界上,哪個人沒有生?每個人都有生。有生,就有死;有去,就有來。不生,就不滅;不垢,就不淨;不增,就不減。

  我們這個心是本具的,要直下承擔。只因為心裡面還有無明煩惱這些垃圾,所以得不到清淨心真實的受用。一般人有了財富,只知道要莊嚴自己,想著我要買一棟房子、買土地、買車子,還要有好的妻子、好的兒子,銀行裡還要有存款;外表要化妝、染頭髮,還要畫眉毛、眼睫毛、嘴唇,穿好看的衣服……這些都是物質生活。假使只沉醉在物質生活,人就很俗氣。

  佛法不離世間法,物質生活是福德所感,外表也是要莊嚴,衣服要清淨、整齊,頭髮要整理,要具足威儀。但一般人都注重外表而忽略內心,所以,除了莊嚴色身以外,要莊嚴自己的心、自己的菩提道場──有了過失,要檢討反省;要具足智慧、謙卑、和諧、善法、功德,心要淨、心要定、心要明、心要安、心要喜悅,不要憂愁、不要煩惱,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知道莊嚴外面的道場,又知道莊嚴心中的道場,就是如來住世、菩薩的行儀。假使只有外在,沒有內在,就是「有面子,沒有裡子,是空殼子」,裡面很空虛、很煩惱、很俗氣,心當中像一潭臭水、一堆垃圾。「有裡子,沒有面子,是半吊子」、「有裡子,又有面子,是法王子」,所以,修行要從這兩方面來莊嚴自己。

  今天講「道」,道在哪裡?孔子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孔子是世間的聖人,佛陀是出世間的大聖人。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才了解這個道理、才找到這個心法。《六祖壇經》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離開這念清淨心,另外去找道,就像在太陽底下找影子,騎牛找牛,「終身不見道」。所以,就在這念心來檢討、反省、淨化、作主,這就是道。


(五)

  佛法一個是空、一個是有,都不能執著,都要放下。什麼叫作「放下」?把愚癡、顛倒、邪見、無明放下,到最後這念清淨心才會現前。古德云:「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空諸所有」,要放下所有的妄想、煩惱。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清淨心,要念念分明;這念心不能作主,就會隨業流轉。

  佛法談空說有,都是方便。《六祖壇經》云:「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假使不了解,認為什麼都要放下、什麼都空掉、什麼都不見,這就是「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就像天上的太陽被雲遮住了,沒有了光明。我們本具的心性,有智慧、有光明,有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功德,被「有」和「無」障礙了,就把心光遮蔽了。佛法講空,是用空來對治煩惱,到最後空也不執著,是這個道理。所以,平時要多聽經聞法,否則得不到真正的受用。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很多人認為:「我念一句佛號就好了,不用去聽經聞法了,什麼都不用學習了。」這是錯誤的!假使不聽經聞法,念佛怎麼念得好?你不了解為什麼要念佛、為什麼要誦經、為什麼要持咒……。所以,中台山在全球各地廣設精舍,有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研經班,目的就是要知,要真知。真正知道,就是行。

  王陽明說,一個是知,一個是行,「知行合一」才是道。所以,要聽經聞法,知了以後,才去做。釋迦如來的兩側一個是阿難尊者、一個是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代表博學多聞,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了解,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知了以後不是就了了,還要行,迦葉尊者就代表行。知和行達到圓滿,就成就如來的果位。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很多人打坐不了解本心,只是守著一個空,這是不對的。靜坐,要沉澱這念心,不落昏沉、不打妄想,就要用心地法門。這念覺心念念分明,看到好的,不歡喜;看到恐怖的境界,不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保持這個覺性,不著有、無兩邊。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為什麼現在一般人修行不能成道?就是「錯認何曾解方便」,錯認當下這一條路。「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靈光」就是覺性,不是另外有什麼光。這個覺性非色、非香、非光、非東西南北、非去、非來、非有、非無。寫字的時候、作計畫的時候,就是心的用,這就是覺性的作用。寫完字了,這一念覺性、這個心跑到哪裡去了?自己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一般的眾生,只知道用這個心,對這念心卻無法認識、無法作主,沒有辦法淨化這個心。

  所以,這念心要作主、要淨化。「思無思思」,「思盡還源,返思靈焰之無窮」,大家都在動腦筋,這就是心的作用。用了以後,要把能思能想這個心,歸返這念不動的自性。所以,打坐就是要保持平靜、保持覺性,站得住、站得長,這個就是你的活力、就是你的真生命。

  「道」,就是這念心。《楞嚴經》講得更清楚:「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只有這一念心,保持這一念,把它延長。禪七當中,把這一念心延長,就是一個「忍」字。忍,不動。心當中起了妄想,不要跟著妄想跑;打了瞌睡,昏昏沉沉,就要對治。堅住這一念,隨順覺性,就是這樣用功。

  悟了這個道理,就是開悟了;沒有悟這個道理,照這樣去用功,沒有悟也得悟,七天下來,有不可思議的福報、不可思議的功德。《金剛經》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要把這念心淨化下來,像一潭止水一樣,沒有一點波浪;像一面明鏡一樣,上面沒有一點灰塵,有了灰塵就要擦掉,裡面才有光明。沒有經過一番用功,是做不到的。

  要堅住這念心,不要讓它跑掉了,不要想過去、不要想現在、不要想未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再想也沒有用。未來的事情還沒有到,也是妄想。想現在的事,這個心又成了生滅。要悟到這念心,不是簡單的事,所以要踏實去努力。事上,經常打禪七,經常打,忽然一天就開悟了。悟了等於沒有悟,才是真正的悟,因為是本具的,所以古德開悟後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尋來全不費功夫。」一切是本具的。

  所以,「知見無見」,「知」,只有這一念,不要起第二念。如《楞嚴經》中所提到的:「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現在就是因,「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假使因地上沒有在心地用功,把不是成佛的因當作是成佛的因,因上錯了,沒有辦法成道。所謂「因圓果滿」,有因一定有果。

  又云:「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通。」把六根所打的妄想、所有的塵垢統統淨化掉。用什麼方法?一個是不動,一個是檢討反省,就能夠化掉。所以,《楞嚴經》云:「觀相元妄,無可指陳」、「觀性元真,唯妙覺明」,世間的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沒有一個是真的。「想相為塵,識情為垢」,無論想什麼佛像、菩薩像、日輪、月輪,都是妄想、攀緣,所以不要想這些。「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心才是本具的,才是自己的真生命,就在這個地方來淨化、來提升,這樣就找到一條菩提大道。打禪七就是放下,只有聽法這個心,站得住、站得長。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