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摄心”,就是把心收回来。有了智慧,才能够了解修行的方向,才能够认识自己,才能够破无明、断烦恼,转识成智。佛法是智慧的,不是糊里糊涂的。
出家是一个大福报、大功德,是一件大事,要心生感恩。依止常住,要爱护常住。什么是依止常住呢?人活在世间上,不论是世间或出世间,都需要衣食住行,都有生老病死。无论是弘法、修行,出世法、世间法,都要面对现实。
中台山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安僧度众,让大众安心办道,不需要忧虑衣食住行的问题,所以让大众依止常住,由常住来处理一切衣食住行。过去佛陀时代需要化缘托钵,维持基本生活所需,方能用心办道,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土的风俗人情不一样、气候不一样,化缘托钵的方法不可行,因此,许多大德发了大慈悲心开山接众,建立道场,使每一位出家众都能安心修道。
有了常住,有法有食。不用挂碍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些是食依止。但是,只有食衣住行,却没有法,也没有用,等于一个养老院,住在这里毫无价值,所以最重要的是有法的依止。中台山的法是什么?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法、超凡入圣的法,这是法依止,大家要努力去学习、去实践。
什么是“明心见性”?如果不懂这些道理,打坐就是糊里糊涂的,所以要有智慧。智慧,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要净、要定、要明,要把法消化、融通,这样修行才有益处;否则,只是种一个善根、种一个慧根,得不到好处。生死大事不是懵懵懂懂的,也不是拚命就能得到。
举例来说,我们天天拜佛,拜佛要怎么拜?如果搞错了,礼佛也没有什么功德。佛像是一个雕塑,礼佛的目的是在这念心,第一个要发恭敬心,如果没有恭敬心,礼佛要作什么?对于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于大善知识、祖师大德,由于敬佩他们的精神、敬佩他们的弘法、敬佩他们的护法护教、敬佩他们的行持,因而以恭敬心来礼敬。
以此次“万法归宗”特展展出隋唐时期佛教八宗的相关文物为例,文物展示的目的,就是启发每个人的道心,看到祖师大德的行持,如何悟道、如何精进……生起一个恭敬心,向古德学习。古人说:“有一分恭敬心,就增加一分福德智慧;有一分福德智慧,就消一分业障。”恭敬心可降伏我慢,所有一切都是由恭敬心慢慢产生出来的。因此,我们天天拜佛、天天诵经,怎么诵经、怎么念佛、怎么持咒、怎么修观行?这是一个智慧,不是糊里糊涂的。
第二,要有平等心。什么叫作平等心?能所俱空。一方面拜佛,一方面起观行。起观行,就是起一念:“能礼所礼性空寂”,能所俱空,销归自性,佛像的性是空、我的性也是空,其实就是修空观,破除我执。每个人都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存在,就是众生、就是业障,就随业流转。所以,大家要切记在心,一个是恭敬心,一个是平等心。礼拜佛菩萨,就是这两个大原则。
出了家,要在世间法中完成出世间的道业。怎么完成?每个人都有佛性,但假使不知道佛性究竟在哪里,这一生修行就会走错路。要先认识每个人都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动,就是善念、善言、善行。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一是结缘,一是攀缘,二者出发点不一样。无论是从政、从商……都要有人缘,所以要结善缘、结佛缘、结法缘。而攀缘,是以名利心为出发点,以自我为出发点,为了自己未来的事业飞黄腾达而攀龙附凤。
佛法告诉我们要结缘,结缘与攀缘不一样。结缘的目的是为了他人好,而不是为了自己,希望对方脱离苦海,使其从黑暗到光明,从贫穷到富贵,因此我们跟对方结一个善缘,令其断恶修善。能断恶修善,将来就有福报;不懂得断恶修善,将来就是堕落。这些是最基本的道理,不要认为最基本的没有什么,这个就是智慧!佛法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靠智慧。
除了认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还要了解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对六尘时,产生善念、善行,是好的作用,将来就有福报;产生恶念、恶行,将来就会堕落。每个人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早上一起床,就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晚上作梦,是过去或现在的种子现前──作恶梦,是恶业种子现前;作好梦,是善业种子现前。要达到解脱,必须达到无梦。
什么叫作“无梦”?心若太虚,寂静无为;心行平等,不动不摇。修一切善,不着一切善法,所以“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这个是福报;“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就能从黑暗到光明;“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是大慈悲。作了这些功德以后,最后三轮体空,销归自性,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断见思惑──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这是假观;断尘沙惑,能所俱空,这是空观。检讨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功夫?断惑证真,达到真空无为,还不究竟,最后空亦不着,归于清净心、菩提心,称之为“佛智照假、佛智照空、佛智照中”。
禅宗祖师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这念心不着空有二边,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要认识什么是觉性,就是破无始无明,入金刚定,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这是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的方法,最后三惑漏尽,就是清净法身、就是法身慧命、就是无住心,《六祖坛经》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这个就要靠智慧,不是糊里糊涂,不是豁达空。
要完全了解这种智慧,要发大心。一般人不了解,只说“老实念佛”。念佛就是摄心,把所有的妄念归一,专注在佛号上,这只是一个定。所谓“念佛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万法归一,没有什么巧妙,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销归自性。所以,智慧很重要,不了解的道理,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孔子也提到,学习要“不耻下问”,所以不要不懂装懂,害了自己。
佛法强调“闻、思、修”三慧──闻慧、思慧、修慧。听闻了这些法,假使听不懂,就要问。你提出问题,大家认为你还不错,还知道问、还会找问题;如果你连问题都找不到,就是懵懵懂懂。古德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豁达空”,认为什么都空了,可是业障怎么不空?这不是真正的空,哪里空得了业障?
大众来出家,并不是因为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而是为了生死、证菩提,为了成道而来的,要知道怎么才能成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都是弘扬方便法门,误把方便法门当作究竟,就如同拿鸡毛当作令箭。
一般人认为念佛就会成佛,于是拚命地念。念佛怎么成佛?佛是什么境界?必须要了解。不仅念佛可以成佛,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成佛。佛是什么?佛,指我们的觉心,要定、要明,把心当中的烦恼化掉,听法这念心达到自在、达到安定,像一面镜子一样,这是无为法,这个就是佛。佛不是一个形相,也不是到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才能见佛,那只是一个安心的说法。佛陀时代,见到释迦牟尼佛都不一定能成道、不一定能成佛,还是要靠自己用功。你见到佛,就能成道吗?有能见、有所见,是相对的,都不是佛,只是妄见。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要返照、净化、提升,有了过失,要知过、改过,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不妄想、不颠倒,这个心就是佛。
《六祖坛经》云:“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正见之时”,佛就在,我们的六根、六尘就变成佛了,这个心就是光明的。“邪迷之时”,打妄想、起邪见、生无明、生颠倒,这念心一起就是魔,十法界统统是魔法界。所以,“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大家要把《六祖坛经》背下来,《六祖坛经》是顿教,我们现在要修顿教、也要修渐教,顿、渐之间没有冲突。
佛经上说:“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心明白了。第一个,要先认清楚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面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我们晚上作梦,是第六意识在攀缘法尘境界,无论是好梦、坏梦,都是梦,都不要理它,修行要达到没有梦的境界。无梦,就是无念,就是正念。一般人都有妄念、恶念,想东想西、患得患失,念念迁流、念念攀缘,停不下来,所以,念佛就是止妄念的法门。
我们的念头就像万法,有善念、恶念,财、色、名、食、睡……想来想去,境界都已经过去了,还在回忆。所以要“万法归一”,摄念,把念头收回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最后妄念没有了,归于无念,此时念佛也不要了。无论是持咒、诵经,都是有念、都是善念、都是净念,最后都要归于无念。
无念,不是像石头、木头,无念当中还要清清楚楚;如果只是无想,这只是定。所以,觉性要存在,这就是慧。觉性是本具的,本自具足、本来珍贵。本具的觉性,才能成无上道。
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哭、就知道笑,眼睛就知道看,这就是本具觉性。所以,波罗提尊者说,觉性在哪里?“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要悟到这个道理,要坚信无疑,这样修行一定百分之百成功!
修行就是净化我们这个觉性,没有别的,所有一切法门都是对治法门。觉性里面有烦恼、有无明、有贪瞋痴,自己要能作主,就是始觉之智。看到外面的境界,一念跑掉了,赶快收回来,收回来的这个智慧心,就是能观之智,这个就是报身佛。佛,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就是指佛性;成佛、成道,是指这念心清净了、能够作主了,就成道了。
许多人不了解,专门要找一个净土道场去念佛生净土,这就是执事废理。佛法当中一个是事、一个是理,净土在哪里?“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一跑掉了,马上念:“阿弥陀佛!”这是帮助我们摄心的一个法门,清净心就是净土,不要到外面去找。
所谓“白莲台上观世音”,净土宗用莲花来代表我们这念清净心。无论是禅、净,都讲无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白莲台”。“白莲”,就是无住;无住,就是观世音,不是另外还有一个莲台,等着你去生、等着你去坐。假使执着有个莲台等着你去坐,就是执事废理,始终找不到净土,这就是“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十法界统统在当下这念心,大家不要怀疑。
阿弥陀佛手指结印、捧着莲台,有些人不了解,认为往生后,阿弥陀佛手上的莲台会生出莲花,神识再从莲花上生出来,这些都不是究竟的说法,只是使你安心,使你生信心。接引的真义是什么?阿弥陀佛就是接引,接引销归自性,认识你自己的清净心、菩提心、无染着心、无碍心,这就是净土。所以,“万法归宗”,都是一样的道理。
佛法是藉事显理,因事明理,就开悟了。禅七打坐,就是把这念心静下来,在平时要修福德、要修道场、要接引众生,妄想很多;现在在禅堂内,通身放下,不要再想精舍的事、度众生的事、建道场的事,万缘放下观自在,这个心就能得解脱、就能得自在。
《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就是,不要另外去找,找不到的。修行就是一个念头,有正念、善念、恶念、无念,自己要去体认、体悟。禅宗有一首偈子:“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退步”,就是经常检讨反省,往内看,不要往外面看。往外面看,就是攀缘、就是生死、就是生灭;把六根收回来、往里面照,就能得解脱、就能化除烦恼、就能超凡入圣。
所以,妄想没有内、没有外,不要执着内、外,因为内、外,都是相对的说法,哪里有内外?哪里有东西南北?这都是方便说法。这念心一念不生,哪里有什么世界?《大乘起信论》提到一念不觉生三细,所以只要一念不生,就超越了时空,达到绝对。《六祖坛经》里有一个公案,有两个人看到幢幡在飘,一个人说是风动、一个人说是幡动,争论不休,这时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大众的心在动、心在攀缘。一切外在的境界,都是攀缘所生。所以,禅七打坐时要知道,这念心销归自性,整个世界都没有了,如《六祖坛经》所说:“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一点都不错。
古人说:“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心要空,什么都不能有,所谓“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有”就是八识田中还有一个种子;有这个种子,将来就会发芽;发了芽,就会成长;成长,就会开花、结果,有善、有恶,就要去受报。
所以“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什么叫作“无为”?《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是以有为法而有差别。不执着有为法,能所俱空,就是无为法,不是另外还有无为法,不要去找,找也找不到,一找就是攀缘,一起心一动念就是妄想。
起善念,就是人天的果报;起恶念、造恶行,就是三涂的果报。十法界都在自己这念心,这念心具足十法界。每个人都造的业,就是共业,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共业当中有不共业,要脱离这个世界,“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随着每一天穿衣吃饭、行住坐卧,早课、晚课……做一切佛事,不造恶业──意不起恶念,口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身不做杀、盗、淫……。
悟了这个道理以后,不是就了了,古德说:“未悟之前犹自可,悟了之后事更多。”真正开悟的人,完全了解这个道理,要把过去所造的恶业统统化掉。佛经中记载,证四果阿罗汉讲四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社会上有些人说自己成了道、证了果,这都是骗人的。佛法要靠智慧,多听经、多闻法,才知道自己的境界到什么地方,不可以随便乱讲,否则就害了自己。用功要落实,要脚踏实地,骗不得人,骗人就是大妄语;打了大妄语,就会堕落。
一个是根、一个是尘、一个是识,一个是善念、一个是恶念、一个是无念、一个是净念、一个是正念。什么是“正念”?这念心不但有定而且有慧,定慧这念心就可以得解脱。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有因才能感果──正因才能成正觉,恶念就会堕入三涂恶道,邪念就会堕入邪魔外道。古德说:“十字街头岔路多”,没有人愿意成魔、成外道,都是在因上修行搞错了路头。
不但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一样要有智慧。外国有一句谚语:“宁愿随聪明人入地狱,不愿随愚痴人到天堂。”什么原因呢?有智慧的人、有正见的人,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化黑暗成光明,即使到地狱里面,地狱也会变成天堂。虽然这个世界很苦,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怎么样脱离苦海,而不是逃避,逃不了的。天堂,就代表好的世界、富有的世界,大家都很富有,但是昏昏沉沉、糊里糊涂,花天酒地、吃喝玩乐,这样一来,天堂就会变成地狱。所以,《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出家是一个最大的福报。
打禅七,能够坐到一支好香,乃至于这一生天天都是好香、天天都饮甘露、天天都禅悦为食。苦与乐,都在我们这念心,世间、出世间都在这个心。这念心要觉,觉悟了,菩提心才会现前;觉悟了以后,才知道转识成智,转染成净,化粗为细,断恶为善,才知道净化自己。否则,每天看这个不好、看那个不好,自己生无明、起烦恼,对修行一点好处都没有。
古德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打坐的时候要检讨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有没有过失?有了过失,要化掉、空掉。《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把妄想化掉,必须针对那个念头来化,例如,在某年某月某日,在什么地方,对某个人、对某一件事情,起了执着、打了妄想、生了贪爱、生了无明,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缘起性空,一切都是自己的妄想、执着,能所俱空,把心、把念头一下收回来,就不要动了,坚住正念。一个是如如不动;一个是了了常知,这个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就是觉性。了了常知,是智慧佛;如如不动,是如如佛。佛就是我们自己这个觉性,是本具的真如法身。
如如不动,就是定。这念心要作主,看到好的,不生欢喜;看到坏的,不起烦恼。为什么?一切都是虚妄的。这念心要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这个就是自己。假使不了解哪个是自己,念头善善恶恶、生生灭灭,心随着境界跑掉了,将来一口气不来,就随业流转,由不得自己,因为没有在这念本具觉性上用功。
所以,禅七非常重要。师父说法、诸位听法,就是这念心,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即使天塌下来了,也不要管,什么都不要管,就是不动、就是清楚明白,这个就是用功。古德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个境界是绝对的。佛,代表好的境界。假使起一个心;“啊,这是好的境界!”你就着了欢喜魔。魔,代表坏的境界。看到恐怖的境界,“喔,好害怕!”就着了恐怖魔。一切都是心意识的假相,看到佛菩萨来给你摩顶,不理它,坚住正念,随顺不动;看到光怪陆离的境界,也不要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坚住正念,随顺不动,就有成道的希望。
悟了道以后,还要养道。养道,就是保养这念清净心、无为心、不动心。保养成功了,看看保养到什么程度?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圆觉经》云:“随顺觉性”,依安住的程度,分为凡夫随顺觉性、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初初开始,都是凡夫随顺觉性;慢慢养成习惯了,一打坐,这念心就现前,乃至平时都能现前,没有妄想、没有颠倒,坚住正念,二六时中都是如此,就慢慢净化到贤位菩萨。由凡夫到贤位,随顺觉性,都是这一念心。由贤位菩萨继续再用功,到达登地菩萨,是名初地菩萨随顺觉性。从初地继续用功,一直经过十地菩萨随顺觉性,到达等觉菩萨,仍是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等觉菩萨随顺觉性,到最后破无始无明,就是妙觉菩萨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还是这念心。
所谓“万里途程,不离初步”,走了万里途程,这念心在哪里?还是不离初步,不离开刚刚开始起心动念那个地方,还是那念心,并没有差别。大家要了解这些道理,依止这个道理来用功、来修行。身体以食为依止,心以正法为依止,到最后能所俱空,就成正觉。
悟道了还要养道,养道成功了才能成道,修行是长期的事情,因为心当中的烦恼、无明太重了,明明知道不要贪爱,看到贪爱的境界,仍然起贪爱;知道不应该看异性,还是偷偷瞄几眼,看了以后,心里还在想,这个就是烦恼。
禅宗祖师说要触物起照,眼睛看到外面的色尘、耳朵听到外面的声尘,一接触就起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它收回来,这就是修行找到一点门路了。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还在执着诵多少经、念多少佛、拜多少佛……有多少功德,这都是方便法门。虽然是方便法门,也还是不错。
打坐时不是在身体上用功,而是要在这念心上用功,要坐到一支好香。平时就要养成打坐的习惯,否则在禅堂里打坐,腰酸背痛,哪里还能定心、净心?哪里还能坐到一支好香?所以,平时有空就要练习静坐,腰杆挺直了、腿子降伏了,这念心才能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否则,腰酸背痛,腿酸、腿痛、腿麻、心猿意马,要想随顺觉性,徒呼奈何!心当中妄想纷飞,怎么随顺觉性?所以,平时就要薰修。古人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这念净心,就是无住心,什么时候现前呢?就看每个人的努力;在平时用功,静中养成、动中磨炼,没有别的方法,谁也帮不上忙。今天把这些道理告诉诸位,诸位生起正信,就有办法;没有正信,东西南北,连门都找不到!
打坐是一个增上缘,走路的时候容易攀缘、颠倒,睡觉容易迷糊。坐在这里,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就是不动,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楞严经》中提到,“以因同果,澄浊顿入涅槃”、“依根解结,出缠顿获圆通”,这是《楞严经》二决定义。又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唯妙觉明”,看到所有的相,都知道是虚妄的、是空的,找不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无论是科学、太空……六根、六尘、六识,一切都是因缘和合、都是虚妄的。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能思、能想、能观的这个心是本具的,要在这里下功夫、在这里生起正信,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不攀缘、不颠倒,狂心顿歇。所以,悟也是悟这个。古人悟了之后说了一个偈子:“踏破铁鞋无觅处,寻来全不费功夫。”悟到什么?假使说自己悟到什么、看到什么,都是骗人的。悟无所得,因为是本具的。依本具的这念心来保养、来净化,就称之为养道、修道。
开悟是悟什么?就是悟这个心。悟同未悟,悟了以后,开悟这念心要放下,如同没有开悟,因为是本具的。虽然是本具的,过去所造的种种恶业、种种执着、种种妄想,在里面生生灭灭,所以,看到种种形相、听到种种声音,都不能理它,这是妄想,要把它沉淀。觉性没有形相,也没有什么光,所以,见到光明,心不要动、也不要求,一切都是本具的,安住本心。安住到有一点定境了,一个钟头一刹那就过去了,这就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要在这个地方来认识自己。
过去有一位庞蕴居士,一家四口都得道了,他曾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把一切人我是非、善恶诸见统统放下,统统不理它,保持这念觉性。何谓“慎勿实诸所无”?“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口谈论,在鼻辨香,在手执捉,在足运奔”,觉性是本具的。觉性在眼睛能见,往外面攀缘、往外面看,就是攀缘,所以要收回来。盲人的眼根坏了,但是他的觉性还在;听障者的耳根听不见了,但是觉性还在。
这个觉性在眼睛曰见、在耳朵曰闻、在鼻嗅香……到最后一念不生,六根归一。六根归一,不是用想的,就是净化六根,破除我执、法执,有了妄想,把妄想停止;有了恶念,把恶念化掉……慢慢六根清净了,这是第一步。假使第一步都还没达到,如何走第二步?但只要坚持往这个方向走,走一步就少一步。佛经上提到,初果不知二果事,二果不知三果事,三果不知四果事,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事情,二地不知三地的事情……凡夫怎么知道圣人的事情?凡夫都是妄想、无明,六根攀缘,心中所想的都是财、色、名、食、睡,害人害己,完全是颠倒,完全是背道而驰。
所以,打坐要在这念心上用功。《楞严经》里提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就是放下、就是不动。这个心不动,觉性还要存在。坐到一支好香,定慧不二这个心现前了,一个钟头一刹那就过去了,下了座以后感觉身体轻安。但是,也不要去求好香,所谓“有求皆苦,无求乃乐”,照这个方向去用功,烦恼淡薄了、我执慢慢破了,无为心自然就会现前。
古人说:“凡夫求佛不求己,智者求己不求佛”,只知向外拜佛求佛、求菩萨,就是愚痴的人、凡人。“智者求己不求佛”,只求自己破除我执,不起贪心、不起瞋心、不起痴心,检讨反省,坚住正念;发大慈悲心,普度众生;度了众生、能所俱空,无众生相。“自心是佛莫他寻”,向外面求什么东西?《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离开这个道另外去找道,找不到的。
禅七还有好几天,大家要用功,《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以依靠,只能依靠菩提心,《无常经》云:“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只有菩提心,能够超越无常。菩提不是在外面,也不是佛给我们的,“佛者,觉也”,清净心、觉悟心、无住心、无染着心、不动心,这就是我们的菩提心,达到这个境界,就进入了宝所,能离开世间的所有灾难。
大家要从因上去努力,不能有所求,求也求不到。现在就是因,“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正果亦正。“佛菩提”是本具的,虽然是本具的,仍要回光返照,要净化本具的这念心。净化了以后,无能无所,销归自性。没有别的巧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坚住正念、随顺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