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生活


(一)

  佛法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禪」。古德曾說,修行學佛要從三方面去努力:學佛的口、學佛的身、學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禪。研究經教或修任何宗派,如果不知道禪的道理,就沒有學到佛的心要。因為「禪」就是我們自己的本心本性,迷失本心本性,學佛就失去了方向。

  經云:「禪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所有一切宗派都非常注重「禪」,例如,淨土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稱作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禪」,如古德云:「若人專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要超凡入聖、轉識成智,要生淨土。淨土,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心清淨就是淨土,這念心不清淨就是穢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觀察,任何宗派都離不開「禪」,禪是貫通一切的。

  經中提到,行者必修三事:第一,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廣積福德資糧。第二,博學多聞,增長智慧。第三,修習禪定。可見禪定對修行的重要性,因此《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每一個法門都在闡述禪定的道理。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由此可知,「禪」是修行學佛的必修課程。

  「禪」也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必修課程。尤其現在的社會,已經從農業社會到達工商社會和資訊科技的時代,生活步調十分緊湊,不像以前農業社會時,人的心比較單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心很寧靜、很自在。寧靜的心、安詳的心、自在的心,就與禪相應。而現在工商業社會,人們在行住坐臥之中心都非常緊張,缺少了寧靜、安詳的心,因此就產生了很多混亂、失序的現象。

  由於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偏重於物質文明,使得一般人汲汲營營於追求物質生活,忽略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當一直對外追求,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心。所以,希望這念心能夠真正落實、安定下來,就必須要了解禪的道理,才能夠在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有條不紊,人生才會愉快、有意義。

  「禪」是安定的心,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想要更進一步地了解「禪」的意義與重要性,就必須透過禪修的薰習、契悟,我們的人生才會落實,修行才能提升。

  「禪」有二種意義:第一是「真實」,第二是「無量」。「真實」,就是不可說、不可說,超越了文字、語言。這念心是本具的,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可思可議,就落入生滅、落入相對,就不是絕對的心。如禪宗祖師所言:「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只要說出來,就不是第一義了。

  假使契悟了「禪」,就知道這最真實的道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說。雖然知道水的味道,但是無論怎麼形容,別人還是無法體會,只有他自己喝了這一杯水,才能知道水的味道。往昔靈山會上,釋迦牟尼佛拈花,迦葉尊者微笑,傳法的過程中無言無說,卻已經顯現了這念心的微妙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禪」就是契悟自己這念心性,當下這一念心就是實相。不過,最真實的意義雖然不可以言說,但是也不妨礙運用言說。說出來是一種方便,藉此表達「禪」的種種功德與意義,方便學人藉由這種方便來契悟。

  悟到了「禪」的道理,就能超凡入聖。悟到當下這念心不可思、不可議,就能發揮種種妙用。這念心能夠作主,在日常生活上的所作所為,就能恰如其分,如禪宗祖師所說:「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什麼叫作「不昧因果」?就是契悟到我們這念心,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都恰到好處,時時刻刻都合乎因果法則;不但合乎因果的法則,而且處處都是禪,隨拈一法皆是佛法,搬柴運水無不是神通妙用。因為當下這一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動,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禪。所以古德講:「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面對外在的環境,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禪」,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

      悟了這念心、契悟實相理體,便能開演出無量無邊的道理,因為一切法皆不離當下這念心。前面提到,「禪」有二種意義:一是「真實」義,一是「無量」義。什麼是「無量」義?「禪」具足無量無邊的微妙義理,代表智慧、定力、慈悲,心當中所有一切功德都是禪的妙用,無論是俗諦、真諦、中諦之理,都是這一念心的體、用,一切都統歸於「禪」,此謂「無量」義。

  「禪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了解禪的義理與妙用後,就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向佛的身、口、意學習,便能真正落實禪的修習。

  什麼是「佛之身」?就是佛經所講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些道理、規矩、章法,都是從心中產生出來的。

  什麼是「佛之口」?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空說有,橫說豎說,一切言教──包括禪、淨、律、密,漸修法門、頓悟法門等,都是從這念心流露出來的。所以古德說:「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流;一切諸法,無不歸還此法界。」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諸法,都是從實相當中產生出來的。

  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諸法最後仍然回歸這念心,離開了這念心,沒有一法可得。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管修習哪一個法門,都是走了遠路,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要等待久遠之後才能得到解脫。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道理都是從我們這念心當中流露出來的;離開這念心來修行,如同捨本逐末。所以永嘉玄覺大師說:「但得本,莫愁末」,「本」指的就是禪心。契悟這念禪心,了解了根本,做什麼都易如反掌,這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貴,才能得到解脫。

  《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佛的心,起心動念都是智慧、都是三昧,乃至於神通妙用。為什麼眾生與如來同樣具有這念心,起心動念的果報卻不一樣?這是因為如來契悟了本心,也就是禪心。

  禪心,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在定慧當中,清楚明白,隨處作主。眾生的心,念念都在生滅當中,患得患失,貪著財、色、名、食、睡、權勢、地位等。所以,眾生起心動念都是罪過、都是業障。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禪」對我們的人生,實在是太重要了!


(二)

  「禪與人生」,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來講述:第一,禪與我們的生活;第二,禪與我們的生存;第三,禪與我們的生命。

  第一,禪與我們的生活。禪,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真正契悟了禪心,得到禪定,這念心就能經常得到自在,看任何事情都能夠清楚、明白。這就是一種回歸心源的境界,已經契悟了禪,才有這種作用。

  一般人不了解禪的道理,心始終在散亂當中,貪求無厭,始終都得不到滿足。因為人的欲望無有窮盡,而物質生活卻非常有限,以有限的物質來滿足人類無窮盡的欲望,是不可能的事情。每個人都在追求物質生活,彼此之間必然會發生衝突、競爭,產生仇恨、鬥爭;甚至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奪利益而發動戰爭。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人的心中有貪、瞋、癡三毒,拚命往外追求物質,執著、煩惱與紛爭便由此而生。

  人們之所以會拚命往外追求,乃源自於心裡的空虛、煩悶,為了要填滿空虛、解除自己的煩惱,就在物質生活上找刺激。沒有得到之前,總是貪著追求;得到了以後,就覺得沒有什麼,因此又去追求新的東西……始終都在得失、取捨當中,無法滿足。

  物質生活是一種藉由刺激而暫時得到滿足的假相,所以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也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幸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收刺激時,剛開始會覺得很滿足,等到刺激達到飽和點,舒服、快樂的感覺就不見了,甚至會產生副作用,帶來禍患。例如抽煙、吸毒,剛開始覺得很不錯,等到上癮、中毒,想戒除惡習卻戒不掉的時候,就會痛苦不堪,甚至連命都沒有了。

  現在一般人貪得無厭地追求物質生活,也是一種慢性中毒,往往愈追求,心裡就愈空虛、愈無法滿足。想把這種慢性中毒戒除,必須要有方法,用智慧及透過禪修來改變自己的身心。身心清淨、安詳、自在,對物質生活能看破、看淡,就能夠「知足常樂」。能夠知足,心就能夠定下來。心的安定,就是禪修的開始。

  一般人不明白這些道理,拚命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追求到物質、名利的享受,人生就很豐富。其實愈追求,心就愈貧窮,古德言:「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人貧能養道,是為貧道人;心貧無智慧,墮入餓鬼身。」所以一個人的貧與富,不是用財富來衡量的;心靈的空虛、煩惱,才是真正的貧窮。

  許多有名氣、有財富的人,仍然有很多煩惱,例如:孩子不爭氣,讀書不用功,結交了損友,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樂,變成了流氓,雖有萬貫家財,將來可能落得一場空。或者,一個太太嫌不夠,另外再找二個、三個、四個姨太太,家庭整天吵鬧不休,產生種種煩惱。一般人都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富有的人時時害怕被綁票、勒索,還要請保鏢來保護自己和家庭的安全,行住坐臥都提心吊膽。由此看來,有錢並不一定就等於擁有快樂。

  佛法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一般人往往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不知道要將這念心靜下來、定下來。其實有了定力與智慧,即使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生活依然很愉快。假使沒有定力、智慧,不知道精神生活,只知道在物質生活上追求,縱使富可敵國,還是有種種煩惱。

  古德常說「知足常樂」,要能知足,生活才能安定、快樂。戰國時代有位隱士顏斶曾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雖然是粗茶淡飯,但是肚子餓的時候,吃什麼東西都津津有味,這就是「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坐在轎車上雖然很神氣,但是遇到單行道時,短短三、四十公尺卻要多繞幾個圈子才到得了,還不如走路輕鬆自在。什麼是「無罪以當貴」?一般人通常認為當官才是貴、事業上有了地位才是貴,其實這種富貴就像花開花謝,轉眼即逝。

  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貴?沒有煩惱,時時刻刻保持平靜、寧靜,心中便是一片光明。俗話也說:「平常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如果做了虧心事,表面上衣冠楚楚,心當中卻是愚癡、黑暗,是所謂的「人面獸心」。種了三塗惡道的因,將來就會受三塗惡道的果報,這樣就不是真正的富貴了。

  能夠知足常樂,才是真正的富貴。希望達到這個境界,就要看破、放下;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心就能得到安定。若能如此,日常生活就很富足,幸福快樂、自在光明不求自得,這就是禪的生活。


(三)

  生活中有了禪,可以豐富、幸福,再進一步來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呢?過去儒家所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但現在依這種理念生存的人卻不多了。一般人認同的是現實主義、功利主義,認為生存就是為了功名、富貴,追求男女之間的歡樂,追求物質的享受,看誰的存款多?誰的房子買得多?誰的汽車是名牌?官愈大愈好、錢愈多愈好……因此,有了一百就想一千,有了一千就想一萬,乃至於想擁有整個世界,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發展、衝刺,也是目前社會上的通病。如果這種功利的觀念繼續發展下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愈是惡性循環,世界很快就會達到毀滅的階段。

  有一位居士以前在當老闆的時候,為了拓展公司規模,從早到晚除了交際應酬,還有開不完的會,每天就這麼迷迷糊糊地忙碌,想盡辦法賺更多的錢,卻永遠都認為不夠。有一天,終於覺得精神實在應付不了,便到精舍參加禪修班,學習佛法,這時才明白「心淨自然涼」,把自己的心找回來了,並且懺悔過去吃喝嫖賭和種種身口意所造的惡業,戒除了種種惡習,開始感到活得充實、有意義。社會上像他過去這樣生活的人還不少——一味追求名利財色,對人生的道理、生存的價值沒有正確的觀念,只是隨波逐流。這樣的人生,就是與草木同朽。

  如果明白佛法的道理,就知道做任何事情、任何行業,都要時時檢討這念因心。不論是懸壺行醫、經營公司、研究學問,都是要利益大眾。例如發心從事政治的人,為國家、社會,發了慈悲心來參選,希望人人安居樂業、國家富強,不管是當民意代表或是作官,都可以是菩薩。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得很清楚,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當了政府首長,能以大慈悲心、平等心、恭敬心對待每一個人,使眾生同霑自己的慈悲與光明,這就是菩薩行,依此提升自己,生存就很有價值與意義。

  所以,希望明白生存的價值與意義,就必須對佛法有所了解、體悟,乃至於有所修證。如何修證呢?就是要明白人人都有佛性,也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性,是本具的、平等的。明白了這個道理,用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把慈悲心擴展到每一個角落,運用到每一位眾生身上,就是菩薩行。要真正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透過禪修,體悟眾生本具的佛性,才能真正流露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願行,沒有任何一點造作。所以,透過「禪」的薰習與契悟,就能真正體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以佛法的角度來看,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實踐「戒行」,古人說:「寧持戒而死,不犯戒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在儒家來說,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此才是真正的大丈夫。這不僅是口號,還要真正能夠做到。但現在這些儒家思想,乃至於家庭倫理、社會上的一切秩序,似乎都慢慢走下坡了。家庭裡父不父、子不子;在學校,學生毆打老師;機關團體中,在下者常反對上位者,上位者也不知道尊重下面的人。現在不比農業社會,那時的人心比較樸實,現代人的心容易煩惱、焦慮,要用過去的倫理道德來規範,的確是不容易的事情。

  人為什麼會煩躁?為什麼會焦慮?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安。透過禪修來體悟人生的道理,以般若的智慧觀察世間上一切的事情,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把這念心安定下來,就能產生智慧。所以,經中說:「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一般人因為沒有清淨的智慧,看不清楚事實,所以容易做錯事情,造下種種惡業,迷失了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如果能夠掌握當下這念心,在這念心上去體悟,自然而然在日常生活中,在人格上、生存的意義上,就有正確的看法與光明的人生。如果人只為了聲色犬馬、功名利祿,為了生兒育女而生存,那就跟動物差不多,動物也知道要生存,也是在生活、吃喝玩樂;所以,人必須提升自己,要從心上、生活品質,以及道德、修行上去提升。

  什麼是道德?道就是「修戒、修定、修慧」,最後體悟到無為的道理,契悟到我們這念本具的清淨心,這就是道。什麼是德?就是修一切善法。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只有道德才能夠提升生存的層次。

  假使能夠明白道德就是生存最高的層次,我們對於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自然就能取捨。物質生活可以減少,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存在、提升;要將物質生活放在最低層,將精神生活放在最高層。以佛法而言,修行就是要時時刻刻與道相應、與佛相應、與法相應,就像經上所說,阿羅漢契悟到五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能夠從這些方面去努力、去提升,人的一生就很有價值、很有意義了。若以世間法來說,最低限度要做到儒家所說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才有意義。所以真正想要提升,只有透過禪修,我們的心地才有辦法真正落實下來。


(四)

  「禪」對於我們的生活、生存、生命,極為重要。佛經上講,眾生有分段生死,每個人終其一生的壽命不過六十、七十歲,最多也才一百多歲,俗語也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即使壽命再長,田地房產再多,功名利祿再高,往生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如此看來,人生實在很悲哀、很渺小。

  希望突破生命的關卡,就必須透過禪修明白真正的自己,即禪宗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生命就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這也是淨土宗所說的「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佛。領悟佛的知見、契悟本心,當下這念心就與虛空同壽。虛空不壞,這念心也不壞,具足無量的壽命、光明與智慧,這是佛法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淨土宗來講,就是諸佛的法身淨土——常寂光淨土;在教理上來講,就是菩提、涅槃。能夠契悟到菩提、涅槃,我們的生存便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生命就是無窮盡的。希望達到此一境界,必須透過禪修的方法去契悟。

  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人的生命就是非常短暫、無常。昨天身體還很健康、很美好,今天卻生病了,或者發生車禍等意外。無常一來,就要再去輪迴受苦。契悟了本心本性,才能夠超越無常、了卻生死。

  什麼是生死?煩惱就是生死!將心中的煩惱化除,當下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契悟這念沒有生滅的心,就是常寂光淨土,就是如來自性、清淨法身。明白這個道理,並且朝此方向精進修行,有所相應,這一生就能離開生老病死苦,否則始終在生死苦海中輪迴,受無量苦。

  那麼要如何超越生死?就是要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這念心起一個善念,就是光明的因,將來會有善報,就如同一場好夢;起了惡念,就是黑暗的因,將來即感惡報。所以,好的念頭是好夢,壞的念頭是惡夢。無論是好夢或惡夢,都是虛妄不實的,都像水泡一般有生有滅,都不是「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才是真正永久的生命,也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就是菩提、涅槃。所謂「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就叫作「涅槃」。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只要不起煩惱,起了煩惱,就要照破,經常如此用功修行,體悟不生不滅的這念心,就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真正是無量光、無量壽。所謂「有生即有滅,無生即無滅」。法身是沒有始終的,契悟了這一念心,就是沒有生、沒有滅。

  如果沒有透過禪修,對於佛法的道理就無法深入體悟。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念心要時時刻刻都能作主、如如不動、了了分明,即使白天、晚上,順境、逆境,一年、十年……,都要現前。如此用功,就是禪宗所說的「保養聖胎」。契悟此理,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契悟了以後,我們生命的價值一剎那就提升了。希望達到此一境界,需要經過長時間的修行、觀照,這就是禪。明白了以後,無論是生活也好、生存也好、生命也好,都應該要朝此方向努力,人生才會有意義,這才是最真實的。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