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佛法所说的“因”,就是我们的发心。发心正确,就是正因。因能感果,有了正因,将来就能得正果。菩萨在因地中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发了长远心、精进心、慈悲心,就能感得正果,成就正道。
修行的法门很多,可略分为三种:感应法门、方便法门、究竟法门。无论出家或在家,如果不知道这些道理,这一生就不容易契悟佛法。
什么是感应法门?最初开始修行学佛时,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与庇佑,得到一些感应,乃至于得神通。例如,观音有三十二应身,有滴水观音、马头观音、送子观音、水月观音……哪一尊观音灵感,就信仰哪一尊,祈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或祈求能得到什么,这就是感应法门。
第二、方便法门:如持咒、诵经、礼佛、念佛等种种加行,或为将来生净土而修行,无论生东方净土、西方净土或兜率净土,都属于方便法门。
第三、究竟法门:佛法中的解脱分为──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三乘。但最究竟的解脱,还是中道实相──无念、无住、无相。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道,每一个人都能成佛、成菩萨。
修行是为了究竟脱离生老病死苦,所以要了解“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一方面自觉,二方面觉他,直至觉行圆满,证得无上菩提。所以,静坐的目的也在于解脱,透过静坐达到定心、净心、明心,契悟本心。本心就是道、就是佛、就是解脱。这一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照一如,有止有观,有定有慧,定慧不二。从这个地方去用功,这一生就能了生死、得解脱、证菩提,属于究竟法门。
一般人都喜欢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生极乐世界。假使不知道今世就可以了生死,只知道念佛以求临终往生外在的西方净土,就是一种方便法门。
站在心性的角度来看,净土也属于究竟法门。所谓“净土”就是净心,心清净,佛土就清净了。佛法讲因果,现在种净心的因,未来感净土的果报,因与果是不二的。而且净土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如果从这四种净土来看,它又是究竟法门。方便和究竟,端看从哪一个角度来解释。
知道人人都能成佛,这念心由相对达到绝对,不论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一切都在这念心当中,这就是究竟法门。举例来说,人类认为晚上是黑暗的,但是很多动物晚上才看得清楚,夜晚就如同白昼,那么此刻到底是白天还是晚上?真正契悟到佛性,就知道白天、晚上都是相对的境界,虚幻不实,根本没有日夜之分。
《维摩诘经.佛国品》中有一个公案,舍利弗尊者曾经问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净土,您既然已经成佛,怎么还在这充满荆棘砂砾、秽恶的娑婆世界中?”此时,佛陀以足往地上一按,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便现出了珍宝严饰的佛国净土。同样是在娑婆世界,为什么所看到的会不一样?所以说,心净则佛土净。佛因为六根清净、六根归一了,时时刻刻都是光明,白天是光明、晚上也是光明。这念心超越了时间、空间,就是真正的净土,就是菩提、涅槃,这就是究竟法门。
我们可以反观自己属于哪一种心境,是用感应法门、方便法门、还是究竟法门来修行学佛?
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感应,祈求平安顺利,就是“感应法门”。如果为了了生死,自化化他、弘扬佛法、护持三宝,就是一条正路、正因,更是菩萨行。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烦恼分分破,真如分分现”,就能由凡夫位到达贤位菩萨、甚至地上菩萨的境界,这就是“究竟法门”。
一般人不敢肯定自己的佛性,认为“即心即佛”的究竟法门要靠自力,还不如靠他力──念佛求生西方才妥当,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走这条大路。这样的观念就失之偏颇。譬如我们在社会上找工作,若智慧不丰富,缺乏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即使可以透过亲友介绍、关照,都不是长久之计,也都靠不住,因为因缘是变化无常的。假使没有实力和强健的身体,即使职位再好,也无法胜任愉快。所以,一切都得靠自己。
佛法讲因缘果报的道理,有自己的努力为“善因”,加上对外广结人缘、广结善缘,因缘和合,事业就很容易成就。所以佛法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结人缘还是要靠自己;如果不努力,别人也没办法帮忙。修行也是如此,要先断除自己的烦恼,修福德、慈悲、定力、智慧,能够做到,心自然而然就定了,这样就是行菩萨道。想要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也要靠自己念佛,观照自心,精勤修定。假使自己不用功,即使十方诸佛也帮不上忙。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他力乃是自力的转变。
一般人对自己没有信心,不肯定自己的努力,只相信外面的加持。既然如此,也不妨碍相信三宝的功德力,藉着仰仗三宝的前方便,不断地修加行,等到业障逐渐消除,善根、福德增长,本具的定慧现前了,自然就会有信心。
学禅、静坐达到一念不生,为的是能够究竟解脱。若认为自己根机、因缘不好,短时间不容易做到,也可以配合修方便法门——例如念观世音菩萨,或是诵大悲咒、观音灵感真言、准提神咒。但一次只宜修一个咒,修太多种咒,心容易杂乱,不会有感应。认真持诵,精进不懈,心自然就会定下来,心清净就有感应。
一般人只以为咒很灵,不知道这是由于持咒使“心定”的缘故。如果持咒很灵,应该任何人都会相同,但为什么甲念咒很感应,乙念咒就没感应?因为甲除了持咒,还有戒行、功德、信心;乙只知道持咒、有所求,却不知道自己还要修行,修慈悲、功德和戒行,当然没有多大感应。
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不论修任何法门,信心最重要。没有信心,就难以成就。修究竟法门也需要信心,才能与无为心相感应。“无为”是当下这念心无所住,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安住当下,心静如止水,犹如一面明镜,感应就现前了。因此,究竟法门与实相感应,与本心本性感应,这就是道。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相信人人都有佛性,佛法所说的道理都是真实不虚,诸佛菩萨都是由此修行而成就。
修方便法门也是一样,要相信《佛说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以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生净土需具备的三个条件:“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相信这就是因,因就是要去实行、努力。有净土的因,将来一定感净土的果报。
修感应法门也要有信心,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求观音菩萨,就要相信观音菩萨有大慈悲、大神通,相信佛力、菩萨力不可思议,无所不在,则有求必应。不但要有信心,还要具备智慧。没有智慧的信,就成了迷信。所以,信与智慧,二者都不可缺少。
社会上有些人研究佛法,把佛法当作哲学来研究,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没有信心、也不去实践,而是以自己的意识心思惟、检讨、考证,很容易产生邪见。现在坊间到处都有佛法的小册子,但内容不一定正确。
反之,只有信心,没有智慧也是问题。很多人信仰佛教十年、二十年,心里的烦恼仍然很多,因为他是情感的信仰,并非智慧的信仰,因而禁不起考验。一段时间之后,甚至认为学佛这么久,事业还是不顺,身体也不健康,觉得佛菩萨没有保佑,心当中就起了无明和烦恼,这就是有信无慧。
修行学佛,信心、智慧都要具备,如同鸟之双翼,缺少一只翅膀,就没有办法在空中翱翔。佛法上有一个公案:一位老和尚在外行脚,忽然看到山下有一道红光直冲云霄,想必有特殊因缘,于是前往观看。原来是有一位老太太,在山脚下的茅棚里修行。老和尚问她修行多久了,用什么法门用功?老菩萨答:“我在这里修行二十多年,专持六字大明咒。”老和尚说:“请你念给我听看看!”老太太就念:“嗡嘛呢叭咪牛。”老和尚便说:“老菩萨,你念错了,应该念‘嗡嘛呢叭咪吽’才对,最后一个字不是‘牛’!”老太太听师父这么一讲,心生懊悔:“糟了!我二十年都白修了!”老和尚离开之后,走回山上一看,茅棚原本的光明没有了,才知道他的一番话使老太太失去信心,所以持咒不再有感应。于是立刻回到小茅棚,向老菩萨讲:“我刚才是考验你的,其实念‘嗡嘛呢叭咪牛’才对。”老太太很高兴地说:“师父,您真是作弄人。”又念起“嗡嘛呢叭咪牛”。老和尚再回头一看,红光又出现了。
这个公案说明了无论打坐、念佛、持咒,如果有信无慧,不能善分别,就容易因他人的话语对佛法产生怀疑,失去信心。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智慧即是深信人人本具佛性,也就是师父说法时、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每个人都有。虽然都有,但因为我们心当中有烦恼,烦恼遮住了本心的光明。因此,修行就是要化掉心中的烦恼,心清净了,光明自然就现前,如佛经讲:“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这念心若达到绝对清净,一定有感应。
心,好比一杯水,众生和佛菩萨同样都有这杯心水。然而佛菩萨从水中任取一滴,就可以遍洒三千大千世界,普润有情。众生的这杯水却没有作用,因为水里有无明烦恼。所以修行用功,就是要澄清、平静当下的心水,使心不起波浪。波浪代表烦恼,患得患失、人我是非,想东想西、想过去、现在、未来,甚至想到晚上睡不着觉,念念迁流,乃至于波涛汹涌。这一切烦恼都是由外面的境界所引发。例如看到别人拥有豪宅别墅、高官厚禄,自己是贫穷、卑微,什么都没有,愈想愈烦恼,以致失去了自我。或看人家买名车、吃美食,也想跟人家赶时髦。这就是被八风吹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种境界现前,这念心作不了主,波浪便一层层翻涌而来。
因此,修行先要看破外在的境界,不随外境所转,波浪自然停止,这是第一步。第二,要打坐,忍心不动,无论是修数息、参话头、中道实相观、持咒、诵经,目的都是在澄清这念心。不知道这个道理,修行就没有方向,无法落实。譬如有人身体生病,听说诵《药师经》可以消除病苦,就修这个法门;隔一阵子,运气不好,家庭很乱,孩子又不听话,听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于是改诵《普门品》;没多久,仍然觉得做事不顺利,晚上心不宁静,听到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又想到要诵《地藏经》。诵了几天,觉得人生烦恼很多,有生老病死苦,开始想要成道,就诵《金刚经》。
由于每部经的功德不一样,因此《药师经》、《普门品》、《地藏经》、《金刚经》……,每一部经都诵,乃至于还持咒。在时间不足之下,起了大烦恼,问师父说:“以前不诵经还没有压力,现在愈诵压力愈大,烦恼愈多,究竟该诵哪一部经好呢?”这种一小时要诵多少经、念多少佛的修行方式,称之为赶经忏,达不到什么效果。一旦起了“赶”的心念,就没有感应。要知道法法平等,心灵则福至,无论哪一部经都不要分别,只管一心持诵。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保持安详、自在、平静。如果是诵《金刚经》,就专诵这部经,不论早上、晚上,天天如此。最后心清净、安定了,就能心想事成。
修行假如不明白这些道理,就容易走远路。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用来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烦恼。如果这念心的妄想、烦恼、执着……种种习气都没有了,经也不需要诵了,因为这念心本自具足大智慧、大神通。释迦牟尼佛因为心清净了,什么道理都讲得出来。古人说:“诵经有一部无字经,念佛有一个自性佛。”要明白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所谓“以毒攻毒”,佛号是对治我们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心中起了烦恼,念一句“阿弥陀佛”,烦恼就转过来了;或是持咒、诵经,都可以对治烦恼。事实上,法法平等,目的在于转化烦恼,最后要达到心当中不起波浪的境界。
第二个功夫,要用打坐在静中养成定。静中养成后,还要在动中磨炼,使心当中的浑水澄清、沙子沉淀下去。心定、心净之后,有了感应,这时要用第三个功夫,也就是断烦恼、破无明。所谓“烦恼分分断,法身分分现”,破一分无明,就证一分法身。这时,泥沙已经沉到杯底,若能将它化除,化腐朽为神奇,把烦恼转化得干干净净,破了“无始无明”,连一粒泥沙也没有,便可究竟成道,入于圣人果位、了生死。
人人都有佛性,都能超凡入圣,有了这种正知见和信心,再以对治法门转化心中的烦恼,最后归于无能无所,这一生就能究竟成道。
八万四千法门,是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如果是上上根机的人,悟到心性,觉性一直到底,动静闲忙就是一念不生。这念心,没有妄想、昏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作主,保持下去,直了本心,就能成就佛道。道理听起来虽然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第一步,先试试这念心能否保持五分钟,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不打妄想。做到以后,第二步,心是否能不够昏沉?第三步,没有昏沉,会不会感觉无聊?如果有这三种毛病都属于众生。
因此,打坐时这念心若能不妄想、昏沉、无聊,本具的智慧自然就会显现,不需要另外去求。清清楚楚的心,就是智慧;没有妄想,心不动就是定,定慧不二的这念心就是道。所以,道不是修出来的,是本具的。修道,属于加行,使自己不起烦恼,这念心保持平静、宁静,修行才能成就。
明白这个道理,找到了心性这一条大路,就要发长远心直下行去。因为几十年来,我们的心都在妄想、昏沉当中,作不了主,要对治这些毛病,就要以四大菩萨的“悲、智、愿、行”,作为自己的修行目标。
什么是“智慧”?了达诸法空性,就是智慧。有大智慧还要有大愿心,生生世世永不退转。此外,还要有大慈悲心,观众生苦,发菩提心。明白三世因果,知道众生都是自己过去的亲眷,发大心度化众生。在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大行,就能和普贤菩萨相感应。修了以后,还要了达“修无修修,念无念念”、“修一切善法,不执着善法”之理,才不会有我慢心,否则又是另一重障碍。
本着这个原则落实佛法,这一生的所作所为就是行菩萨道,不需要另外去找菩萨。精进用功的这个心就是菩萨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法界感应道交,到任何地方都有龙天护持,这就是一条正路、大路。所以,要发长远心,要有智慧和信心,这就是在因地修菩萨行。
有些人认为,修行有感应才是进步。但佛法上所谓进步,不是有神通、感应,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时常反观自照,检讨、反省自己的身口意是否清净?有没有智慧?能安住在定力、慈悲心、平等心上,便是进步。烦恼、我慢心减少,以前是心浮气躁,现在这念心比较清凉且落实多了,这就是进步。当心真正清净,就具足一切,心想事成。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转识成智”,必须从这方面去努力。
其实神通、智慧、感应是本具的,心清净自然就有,不需要去求。若是求感应、神通、智慧,表示这个心已经不清净了,本具的功德、妙用当然不会现前。没有感应,表示自己的这念心和戒行不够清净,功德还不够。然而,即使感应现前,也不能执着,只是代表修行没有走错路、走远路,应该继续保持这念心的定力、智慧和慈悲。
佛法并非不要感应,有些人认为禅宗不谈神通、不要感应,这并不正确。什么是禅?“禅者,佛之心”。禅就是心,心净、心定,自然而然就有感应、就有神通妙用。历代祖师讲得很清楚,挑柴运水无非心之妙用。契悟了本心本性,这念心有定力、有智慧,起心动念就是神通妙用。
《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众生心和佛心本来是一个,但由于修证不同,作用便相去甚远。如来的起心动念都是智慧、神通、妙用,而众生的起心动念都是烦恼、无明、妄想。《地藏经》亦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为什么?因为众生的心没有经过一番沉淀和修正。
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明白、深信这个道理,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修行。修行是自己的事,不是为别人而修,这一生没有修成,来生还是要受轮回。甚至不必等到来世,今世老病死苦的业障现前,就要受报,那时候才想要修行,已经来不及了!
修行贵在平时,现在就要修一切善、断一切恶,广集福德资粮。修善法,而不执着善法,这念心时时保持平静、宁静,就能得解脱。《金刚经》讲:“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能持之以恒,不需要多久,心自然而然就能宁静下来,此生就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正念现前,有正念就能得正定,有正定就永不退转。
打坐、禅修,以大慈悲心使正法广传,普度众生,是真正的菩萨行,是一个大福报,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修行应该要发长远心。古人说:“不负初心,成佛有余。”什么是初心?有些人刚听闻佛法,觉得很充实,但经过一、两年,道心渐渐不坚定,也不太精进,认为打坐两腿酸、痛、麻,工作和家务事又多,实在抽不出时间听经闻法、参加禅七。而且学佛必须自我反省检讨,要求太高,还是其他宗教比较简单,拜一拜神明,就会保佑自己,于是便退失了道心。所以修行如果无法坚持长远心,或对于佛法的道理不甚了解,便会像俗语所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向佛要钱。”甚至藉着佛菩萨的名义,利用佛法赚钱,完全没有道心,造大罪业。
如果真正明白佛法的道理,就不会退失道心。无论是出家、在家,修一切法门,都是在帮助我们产生正知见、得正定,这是修行的最高目标。《六祖坛经》讲得很清楚:“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正见、正念、正定,不需要另外去找极乐净土,也不需要另外去找佛、找菩萨。这念心经常在正念、正定上,就和诸佛菩萨同一法界。发大愿,自然能办得到,心想事成,事业成就,道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