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二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一)

  所谓“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佛经提到,这念心就是道。在禅堂里静坐,就是要悟到诸位听法的这念心。禅七,就是传佛的心法。打禅七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要达到这个境界和目的,这条路不能有丝毫的错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道”,里面是个“首”字,外面是个“辶”字。“首”代表思想。一般人的思想很多,太复杂。“辶”代表行,要去实行,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换句话说,言行要合一。佛法里面讲,身、口、意三业要清净、要相应,这就是言行合一。

  人有上根、中根、下根。古人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根的人听了这个道,感觉实在是很微妙、很真实,是我们生命的目标,一定要去做。每个人都想要悟道、明道、成道,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暑假是最宝贵的时间,大家都没有去度假、游山玩水,而是把握这七天,在这个地方静坐,听闻佛法的道理,这不是简单的,证明大家都是上士。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根之人对于什么是道,感到无所谓,听也可以,不听也可以;虽然如此,听了道,还是觉得有一点意思。“下士闻道,大笑之”,下根的人听闻这个道,哈哈大笑,要先顾肚子,然后再顾佛祖,这是很现实的。

  释迦牟尼佛上半夜悟到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声闻道,证到罗汉果;中半夜悟到十二因缘,证到缘觉果;后半夜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证无上菩提果。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一切众生”,除了人,还有动物──空中、水中、陆上的动物,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

  “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着,“执”有我执、法执。我执,就是执着身体假相为实有。破除我执,就证到我空。世界上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没有一个独立的存在,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修行就是破妄想、破执着。

  一切法都是仗因托缘所生,不管是世间法、出世法,都是因缘。不管是善因善缘、恶因恶缘、净因净缘,都是因缘。以举办禅七为例,要有禅堂、监香,要准备禅七的活动、开示、食衣住行,还要有人报名……这些都是因缘。因缘和合、具足了,禅七就办得很好。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就是悟到诸法缘起、缘起性空,这是第一步。

  悟到空,第一步是我空;进一步,还有法执,法也是虚妄的,要看破,就证到法空。悟到法空以后,最后虚空粉碎,因为空也是一个境界,所以最后跳脱虚空,见到本心,悟到实相。

  佛经里面讲,悟到我空,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悟到法空,断尘沙惑,证菩萨果;悟到三轮体空,最后虚空粉碎,悟到中道实相,成就无上菩提,三惑永断、二死永亡,这是最高的层次。禅宗祖师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不着空、有两边,入金刚定,破无始无明。

  每个人心当中都有三堆垃圾,一是见思惑,一是尘沙惑,一是无明惑。无明惑,无始无明是本具的,一生下来就有。例如现代医学所说的基因,基因是遗传的,没有办法改变。基督教称为原罪,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要消灭这个罪,要向上帝赎罪。佛法不讲赎罪,只讲忏悔。忏悔可以消除业障,知过、改过就能消除业障。贪、瞋、痴、慢、疑,这些是很粗的烦恼;至于细微的过失,看都看不到,称为种子,存在于八识田中。

  无始以来善善恶恶的种子,统统在八识田中。要转识成智,就要打坐,要达到最高的境界,才能把八识田中的种子破掉。“转识成智”,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八识田中的种子为大圆镜智,无始以来的业才能完全清净。


(二)

  佛道,包括得非常广泛。言行合一,就与清净心、智慧心、善心、净心相应,这个就是道。十法界当中一个“心”字,每个人心当中具足十法界,就是有十个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修罗道、天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其中,佛道最高,必须要每个人自己去证悟!

  所谓“禅者,佛之心”,怎么样才能悟到佛心?造五逆十恶,将来就堕三涂恶道──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也是道,但这些道路是黑暗的。此外,还有三善道──人道、修罗道、天道,这是修十善感得的。三善道与三恶道,这六道都是在生、老、病、死,惑、业、苦当中轮回。声闻道得解脱,证到无漏果;缘觉道得解脱,证到缘觉果;菩萨道证到菩萨的果位;最高的佛道,是无上菩提道。

  什么是“无上菩提”?佛法讲:“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假使修行只修一些善法,没有发菩提心,所得到的都是人天果报,虽然有大福报,福报享尽了,将来还是要受轮回。有了菩提心、清净心,就能够跳出轮回、就能够成道证果,所以,道非常重要。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叫“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不是小人之学。“明明德”,就是明白心当中的性德。《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就是本具的,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天然本具,每个人都有,所以说“天命之谓性”。佛法则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当成佛”、“凡有心者,皆当作佛”。

  因此,儒家云:“天命之谓性”,与佛法所说的,根本上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有这念本具的本性,眼睛能看、耳朵能听、手能动……一生下来就知道苦、乐,这是性的作用。假使福报大,六根就很健康、很健全;如果过去缺乏福报,六根就有障碍。虽然有障碍,仍然有觉性的作用,例如残障人士,眼根坏掉了、耳根坏掉了,但能知眼根、耳根作用的心还在。这是什么道理?因为觉性还在、佛性还在。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生能生而为人、六根健全、听经闻法,是很大的福报。每个人都有这念心,但没有觉悟,这个本心、觉性无法产生智慧,甚至造恶业,和禽兽一样。《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也是动物,禽兽也是动物;人有情感,动物也有情感,这是相同的。但是,动物迷惑很深、障碍很重。人与禽兽的差别,就在觉悟的层次。人知道惭愧、改过、向善,知道回光返照,动物并没有。

  佛法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每个人都有心,但是觉悟的程度千差万别。佛经说“惑、业、苦”三烦恼,起惑、造业,最后就受苦。造善业,受善报;造恶业,就受恶报。过去因感现在果,现在因感未来果,所以要回光返照,扫除心当中的烦恼;要想获得解脱,要自己用功,“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心路历程,谁也帮不上忙。

  所谓“闻道有先后”,例如大众在精舍听经闻法,要尊重先来的师兄。闻道,必须要有福报;假使没有福报,就容易走错方向,本来想成佛,却变成了魔。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说自己证了罗汉果,是什么菩萨转世、济公转世,这是大妄语,走入邪道、黑道,将来就会堕到地狱。有些人练气功,有些人修气脉、修明点,这些都不是正道,南辕北辙,路走错了,不可能成道!

  儒家讲“道”,一个是《大学》的“大学之道”,一个是《中庸》的“中庸之道”。《中庸》第一章就提到:“天命之谓性”,每个人都有,所以不要放弃自己,不要对不起自己。要保持这个觉性,就必须修道,所以说“率性之谓道”。什么是“率性”?“率”,就是率领;以佛法来说,就是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要时时刻刻觉察、觉照、觉悟。如何觉照?心跑掉了,赶快收回来。起了种种妄想,造了种种过失,要刹车,知惭知愧,如儒家所说:“罔念作狂,克念作圣”,这念心念念分明,处处作主。

  打坐的时候,第一不要昏沉,第二不要打瞌睡,第三不要打妄想。妄想来了,让它来、让它去,不要理它;瞌睡来了,马上动一动,觉性不要迷惑。觉性,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觉性,要作主。看到什么都不要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只有这念心如如不动。起了妄想,不要再去追;因为追的这念心,又是一重妄,所以说“起心即妄,动念乖真”。在禅堂里要一念不生,达到正念、无念。无念,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而是无杂念、无妄念,这念觉性要存在,这就是“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怎么样修?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论出身低”,要先打好基础。第一步,要知道三皈五戒的道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做人的根本。在儒家来说,则是“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戒当中,有“不邪淫”戒,是指不能跟夫妻以外的人发生关系,这是伦理。伦理,有家庭伦理、学校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家庭伦理,要父慈子孝──身为父亲者,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关心孩子的教育、成长,使之学业成就。父母有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教育之恩,所以孩子要孝顺父母。学校有学校伦理,要尊师重道。社会伦理,就是敬老尊贤,老者、贤者对于社会、国家有贡献,所以要加以尊重。政治伦理,一个是忠,一个是义。在下者,忠于事、忠于国、忠于君;在上位者,要义,要慈悲关心下位者的身体、事业,这是相对的、互惠的。这就是“修道之谓教”。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不容易做到;做到以后,人格才会完整。人格完成了,然后一层一层往上提升,由凡位到贤位,由贤位到圣位。

  《大学》所说的“三纲领、八条目”,就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内圣”,心要光明,内有圣人之德;“外王”,要有慈悲心、智慧心、责任心,要有远见,回馈大众,外具王者之风,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三)

  今天更进一步讲心法。心在哪里?这念心怎么样净化、安住?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悟道,就是悟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觉悟的禅心,就是最高的境界。在禅堂里,要坐到一支好香;即使没有坐到好香,坐在这里,身口意三业是清净的,至少得到清净的功德。

  诸佛、菩萨有两种法身,一种是功德法身,“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做了种种善事、种种功德,这是功德法身。第二种是清净法身,悟到这念心,保任这念心,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堆垃圾统统化掉,转识成智。六根清净,则六尘清净;六尘清净,则六识清净;六识清净,则十二入、十八界清净;十八界清净,整个世界就变成净土,就成道了。这念心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要在这念心性上用功。把这念心净化了,就不随业流转,生命就是无穷尽的,这就是清净法身佛。

  清净法身,是指每个人的性德,无始无终、无去无来、真空无为,也就是无住心、菩提心、谦卑心、广大心、不动心、平等心、恭敬心、寂灭心。必须经由返照,漏尽烦恼。佛不是在外面,外在的佛像只是藉相表性,藉由外面的相来表现性德,是表法之用。外在的佛像,一是启发我们的恭敬心,向佛菩萨学习,而不是求佛;第二、有了过失,自己知过、改过,或是在佛前忏悔。

  在佛寺中有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两边分别是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代表“知”;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行”。知道了道理,还要去实行,最后烦恼漏尽,功德圆满,就能成佛。

  “道”,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这个心有体、有相、有用。体,就是一念不生。打坐时,要保任这个体,把六根收回来,忍心不动,使这念心达到绝对无为。打坐是先苦后甜,要调身、调心、调饮食、调睡眠,有空就练习,练习到腿不酸、不麻、不痛了,坐在这个地方很自在了,第一步就成功了。

  第二步,要净化、沉淀这念心。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帮助我们净化身心的方便,让我们契入一念不生的无为境界。“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有的法门都是对治法门,烦恼都对治完了、执着都破掉了之后,法门也不要了。

  例如,念佛是一个方便,念佛就是藉由一句佛号,把妄想、烦恼破掉,最后念而无念,能所俱空,销归自性,自性就是佛。所谓“诵经有一卷无字经”,无论诵什么经,都是帮助我们对治烦恼、昏沉,化除业障。业障消了,昏沉没有了,心中的“无字经”就现前了,目的是在这里。

  打坐时要觉悟,平时做人、做事、作学问,也要觉悟,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心不要跑掉了。该动就动,该静就静,该取就取,该舍就舍……都要作主。佛法就是把定慧运用在日常生活上。有了福德,做什么都方便;虽然方便,还要有智慧。该进的就进,这是名符其实、实至名归,不要当面错过、坐失良机;该退的不退,就自取其辱,所以,这念心要作主。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上,面对任何境界都要作主。在社会上做人做事,要有正知正见,不能有邪知邪见,要念念分明。

  古德说:“风流得意之事,一过辄生悲凉”,男女风流之事,一下就过去了;过去了以后,凄凄凉凉的,什么都得不到。“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转增趣味”,坐在这里,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很“寂寞”,什么都没有。要耐得住寂寞,守住不动这个心。“愈久转增趣味”,这个心愈沉淀,就愈定、愈净、愈明,到最后“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真正达到一念不生了,是真正的快乐,一个钟头一刹那就过去了,超越了时间、空间。

  一般人动得静不得,所以就要在静中养成“一念不生”这个境界。这念心要安住,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无想、无念,“知”要存在。“知”,就是觉性。《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是人生的真理,这就是道。


(四)

  十方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为了使众生契入本具的觉性。《楞严经》说“知见无见”,“知”就是我们的觉性,觉性要存在,不要落入昏沉、妄想,不要感觉无聊,要保持这念觉性的存在。腿痛、腿酸,不要管它;看到什么境界,也不要管它,这念心不要跑掉了。看到佛来了,不要理它,为什么?理它,就是一个心、一个妄想,心就跑掉了。看到恐怖的境界来了,也不要害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禅宗祖师所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 有些人不了解,认为:“我们天天都在拜佛、礼佛,你们却要‘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禅宗不是佛法!”拜佛,是忏悔、是以佛为榜样,而不是求佛,要了解“能礼所礼性空寂”的道理。礼佛,一个是恭敬礼,一个是平等礼。什么是恭敬礼?对佛要有恭敬心,拜佛时,知惭知愧,这就是恭敬礼。外面的佛是空性,能礼的这个心也是空性,能所俱空,这就是平等礼。

  这念心才是真佛,《楞严经》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所有相都是仗因托缘、因缘和合所生,都是虚妄不实的。禅宗祖师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屋里坐。”金制、木制的佛像遇到火,烧得干干净净;泥制的佛像,一遇到水就化掉了。什么才是佛?“真佛屋里坐”,不去亦不来,不生亦不灭,就是诸位听法这个觉性,这就是真佛。

  悟到这念心之后,要保任;保任成功了,才是佛;保任不成功,就还不是佛。这念心起了邪见,佛就变成了魔;把邪见改正,魔又变成佛了。所以《六祖坛经》云:“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都在我们这一念心。开悟,就是悟这个道理,外面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求不到。现在科技发达,人造卫星发射到太空,外面根本就没有东西。假使这念心往内照,就有无量无边的世界。

  经云:“迷即众生,觉即菩提。”前念迷了,打了妄想,心跑掉了,这是众生;后念觉了,赶快收回来,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清净心、无住心。这念心念念迷,念念众生;念念觉,念念菩提。修道就是如此,要在这念心上来修,不是悟了道以后就能马上成道。

  一个是闻道,一个是悟道。悟道,就是悟到了这念心。虽然悟到这念心,仍有差别,有大悟、小悟,所谓“大悟几十次,小悟几百次”,有悟事、有悟理。悟了这念心以后,还要保养圣胎。有些人以为“保养圣胎”就是要观一个相出来,认为这个相就是“圣胎”。《楞严经》云:“想相为尘”,想出来的佛像、菩萨像……都是尘劳境界,不是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本具的这念觉性才是道。

  打坐、诵经,产生了种种感应,不管看到什么,都不要理它,这些都是心意识所现出来的。清净心现前,就有好的境界;恐怖的境界,也是心意识所造的。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代表好的境界,“魔”代表坏的境界,一切都是光影镜头,不要理它;不理它,就是“斩”。境界过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念心能够作主,才是自己的东西。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佛”代表顺境,“魔”代表逆境。在顺境当中,不要欢喜,这是自己的福报;假使心生欢喜,就会乐极生悲,所以,要用平常心来承担这件好事。逆境现前了,也不要烦恼,要坚住正念,随顺觉性,逆来顺受,了解这个逆境是自己过去和现在所造的烦恼,过去就好了。

  悟了道以后,在心上来用功,就是保养圣胎。保养成功了,才有成道的希望。无论如何,就是继续在这念心上安住不动,化除心中的烦恼,这个心愈来愈清净、愈来愈光明、愈来愈细,这就是自受用。坐在这里,无为心、清净心现前了,一个钟头一刹那就过去了,如古人所说:“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打坐时,统统放下,一念不生,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这个心到达一个绝对的境界,寿命无量,就是真生命。

  一个是闻道,一个是悟道,一个是养道,一个是成道,有四个过程。悟了道,只是找到了这条路,不会走错路了。接下来,还要一步一脚印,走一步就有一步的光明。


(五)

  一般人平时动的时间太多,都在用这个心,而没有保养它、净化它,所以“心劳日拙”。“心劳”,就是这个心用得太多了,心劳累了,等于油尽灯竭,油都烧光了,这个灯燃不起来了。所以,要保养这个心。

  现在一般人不知道养心,只知道保养、美化这个身体,这个是养身,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弄巧成拙。举例来说,每个人都会化妆,都会庄严自己、打扮自己,但是化妆品里面有毒素,化妆化多了,就会乐极生悲。所以,除了养身,还要养心。所谓“心广体胖”,心净、心安、心明,身体自然会健康,自然就会美化。经常检讨、反省、改过,要有慈悲心、恭敬心、忍辱心、和合心,凡事退后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真正地庄严自己,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东西南北,无往不利。

  心的净化、心的庄严,是最重要的。“心净佛土净,心安世界安,心平天下平”,佛法是以心为根本,要知惭、知愧、改过,这就是根本。如果做不到,人就很俗气,只有物质生活,没有心灵世界。没有心灵的世界,人生就很烦恼、很空虚。儒家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一个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心灵世界,这是最重要的。

  要“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点点滴滴都要去做,由小善变成大善。修善积福,不是马上就能大富大贵。因地上修善,或是今生、或是来世,善业成熟了,就受善报;恶业成熟,就要受恶报。世间法也告诉我们,“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心要正、心要定、心要明,还要有善法,这就是一个心的方向,一个心路历程。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地走,走多少就算多少,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心正、心净,就是佛;心邪,就是魔。这一条心路历程,过去不知道,现在还来得及,“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从今种种譬如今日生”。找到了这条路,不要走歪;走歪了,就为自己带来痛苦、带来黑暗、带来烦恼。

  道,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心灵世界。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受了外面的一点点刺激、受了一点点打击、遭遇一些障碍,就活不下去了,不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什么事情都要退后一步想,禅诗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手把青秧插满田”,“田”就是指我们的心田。如果我们的心当中有烦恼,就像杂草、石头一般,会影响耕作;“青秧”代表清净心、菩提心,因此要把青秧插到田当中。插秧的人是一边退步一边插秧,退步就是向前,所以这首诗很有意义。

  陶渊明有一首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是东晋慧远大师的弟子,作了很多禅诗,都很有道理。

  “南山”,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就是灵山。“豆”不是外在的豆子,而是指菩提心,是觉察、觉照、反省、知惭知愧的这念觉心,没有形相。“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刚刚发了菩提心,要修善、要成道、要听经闻法,过了两天,这个心就没有了,习气统统现前了,名利财色、是非人我又来了,所以说“草盛豆苗稀”,烦恼一来了,菩提心就被无明草盖掉了,觉性、清净心和善法,就没有了。现在忽然又觉察,要赶快拔除心当中的杂草。古德云:“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要检讨反省,精进用功,把心当中的杂草、无明统统拔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早上一直到晚上,都在检讨反省,精进无为。“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回去的路上草木长,这条心路很狭小,“草木长”,清净心很少,烦恼心很多。“夕露沾我衣”,晚上露水出来了,把衣服都打湿了,表示精进用功,汗流浃背。“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检讨反省,不要违背明心见性这条菩提大道。

  禅,就是心法,要知道返照,在这一念心上来用功。怎么用功?就是继续不断地拔除心当中的无明草,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堆草拔得光光的,我们的生命就无穷无尽、盖天盖地。

  禅七明天就圆满了,假使没有坐到一支好香,也不要灰心,就是一个“歇”字,不动、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歇”,就是放下,所谓“万缘放下观自在,一念不生见如来”。放下以后,还要提得起,出了禅堂之后,要面对现实,什么都要提得起。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提得起,就能得自在。做事情要看得开、看得破,就能得自在。

  要在日常生活中用佛法沉淀自己、滋润自己。《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富”就是钱财、财富,有了钱财,可以买很多豪宅、土地。“富润屋”还不够,还要修德,“德润身”,仁、义、礼、智、信,家庭伦理、学校伦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就是“德”。

  除此之外,还要加上“法润心”,“润”,就是滋润。佛法,能滋养我们的心灵。没有坐到一支好香也不要烦恼,念三遍:“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心就不要动了。经云:“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统统销归自性,就是本具的觉性。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单元首页